對古代皇帝和太子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對百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代皇帝為什么沒人愿意當太上皇,讓太子繼位以保持局勢穩(wěn)定?
對中國古代的皇室來說,一等一的大事是什么?毫無疑問,是皇位的繼承。許多王朝都在皇位的傳承過程中,付出了血的代價,新君即位,無法穩(wěn)住大局,最后甚至出現(xiàn)家破人亡、改朝換代的慘劇。
于是有人突發(fā)奇想,為什么老皇帝不愿意提前幾年退位,讓太子平穩(wěn)過渡呢?其實,這有點異想天開了。
讓老皇帝提前退位來幫助兒子過度,光技術層面就做不到,因為老皇帝根本算不準自己的壽命!這種方式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到底要過度多久。如果老皇帝已經病入膏肓,時日無多,這時候就是傳位了,似乎也沒辦法幫助新皇帝實現(xiàn)平穩(wěn)過渡。
想象一下,新君即位時老皇帝就纏綿病榻了,如果有人真想篡位,他需要把老皇帝放在眼里嗎?這樣就完全起不到穩(wěn)定局勢的作用。
而如果皇帝年富力強就退位,結果十幾年甚至幾十年都不死,就問你尷尬不尷尬?甚至還有可能老皇帝沒死,新皇帝先死了,咋辦?難道讓太上皇復位嗎?
舉個例子,乾隆三十年,乾隆已經55歲了,這個年紀的皇帝在古代也不算短命了。他想把五阿哥永琪培養(yǎng)成接班人,封他為榮親王,結果第二年永琪就死了,而乾隆爺后來還有33年陽壽呢!
假設乾隆爺在前一年就退位了,太上皇做了幾個月重新登基,一切照舊,這國家大事豈不是成了兒戲?
哪怕沒發(fā)生這種極端情況,讓一個享受過最高權力的皇帝做幾十年太上皇,這得是一種什么樣的折磨啊?
比如宋高宗趙構,做了35年皇帝以后覺得夠了,退位.結果居然又活了25年,后人都沒法想象他那25年是怎么過的。我們雖然不了解趙構自己是否覺得苦悶,但既然我們想著都難受,你怎么能要求其他皇帝也這么做呢?
技術難題還是其次,最關鍵的,是皇權從來不容許分割!
權力這個東西,尤其是至高無上的皇權,一旦沾手,便絕不會輕易放棄。到時候,恐怕就不是太上皇幫助新君平穩(wěn)過渡,而是皇帝和太上皇各自為戰(zhàn),天下一分為二。
雖然太上皇幫新皇帝穩(wěn)定局勢的例子不多,但皇帝培養(yǎng)太子的案例卻是比比皆是,而可悲的是,即使是皇帝和太子,也經常發(fā)生相互猜疑,甚至父子相殘的悲劇。特別是那些公認雄才大略的君主,越發(fā)容易對兒子產生不滿。
比如漢武帝培養(yǎng)太子劉據(jù),最后因為劉據(jù)寬仁的政策與武帝的嚴苛方針背道而馳,導致父子猜忌,江充誣告太子行巫蠱之術,逼反劉據(jù),最終太子慘死。
又比如清代康熙年間,太子胤礽一歲時就是儲君,從小重點培養(yǎng),結果說出“天下豈有三十年之待位太子乎”的話,行事愈發(fā)囂張無禮,康熙失望透頂,最終將其兩立兩廢。
可能有人會說,這只是太子啊,所以皇帝覺得可以換。如果真的讓太子做了皇帝,就不會發(fā)生悲劇了。真的如此嗎?
唐玄宗李隆基告訴你,無論是皇帝和太子,亦或太上皇與皇帝,都隨時有釀成悲劇的可能。
開元盛世,玄宗逐漸沉醉于自己的文治武功,變得剛愎自用,疑心過剩。玄宗最寵愛武惠妃,對其所生的第十三子壽王李瑁偏愛有加,這讓次子太子李瑛、五子鄂王李瑤、八子光王李琚大為不滿,經常聚在一起發(fā)牢騷。
武惠妃為保兒子上位,聯(lián)合奸相李林甫,誣告三位皇子意圖謀反,玄宗居然一日殺三子。但事后也產生了懷疑,再加上武惠妃心中有鬼,驚嚇過度去世,玄宗最終沒有立李瑁為太子,而是選擇了年長的第三子忠王李亨。結果這個精挑細選的太子,還是沒讓玄宗省心。
漁陽鼙鼓動地來,安史之亂爆發(fā),玄宗西逃入蜀,太子李亨毅然與父親分道揚鑣,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玄宗莫名其妙成了太上皇。
等到唐軍光復長安,肅宗畢恭畢敬迎玄宗回朝,玄宗也一度享受到了快樂的晚年時光。但是好景不長,肅宗身邊的權宦李輔國為了自身地位,將玄宗從長期居住的興慶宮(位于宮外)強行遷往西內(宮中)看管,玄宗身邊的親信宦官高力士遭流放、將領陳玄禮勒令致仕、女兒玉真公主出宮居住。
最終,玄宗孤苦伶仃,悲涼收場。而對這一切,肅宗采取了默許的態(tài)度,原因就是他聽說父親一直與外官、百姓接觸,聲望極佳,怕有人要擁護太上皇復位!
當然也不是沒有例外,清代乾隆皇帝就因為年輕時夸下??谧鰸M60年皇帝就退位,到時間了不得不信守諾言,傳位嘉慶,做了4年太上皇,相安無事到乾隆駕崩。
但這是有代價的!乾隆的太上皇模式是“傳位不傳璽”,自己仍然掌管著最高權力。平時上朝,自己仍舊面南,嘉慶這個皇帝只能面西而坐,宛如客人。
甚至乾隆最信任的和珅都有“二皇帝”的綽號,嘉慶這個皇帝,實際上可能連個太子都不如。好不容易父親駕崩了,急得他立馬殺和珅立威。這要是乾隆多活幾年,可真難說會不會鬧出什么慘劇。
總而言之一句話,皇權是絕對不能分割的。而皇帝提前退位幫太子穩(wěn)定朝局這種設定,勢必會讓太上皇和新皇帝共享皇權,這一定是不行的!
皇帝象征著至高無上,皇位是所有人夢寐以求的職業(yè),皇權代表著獨斷專行。太上皇表面上看無比尊榮,除了乾隆這種個例,其余的都是華而不實。
退位讓賢的皇帝,往往都是迫不得已,李淵和李隆基大勢已去,他能不讓嗎?宋徽宗面對大軍壓境,是為了推卸責任而讓位;至于乾隆,只怕是自己年輕時吹牛吹大了,君無戲言,只好到點下車,不過也是退而不休。
在封建社會,即使貴為皇帝,生命安全都得不到充分保障,更別說太上皇。
人在當皇帝的時候,總會得罪一部分利益集團。這些人對皇帝懷恨在心,時刻找機會刺殺,比如秦始皇就被荊軻和張良刺殺過。退位之后,安全防護級別自然會降低,仇家找上門難以應對。
皇帝與太子是父子關系,也是君臣關系,天生就有矛盾。在皇位面前,親情淡薄,皇子為了上位會不擇手段,李世民和楊廣就是案例。
對于太子的活動,皇帝會時刻保持警惕。一般情況下,皇帝隨時可以壓制太子,覺得太子不行還能隨時換人,比如漢景帝就廢了劉榮,康熙、李隆基也廢過太子。如果當了太上皇,就再也沒機會換人。
皇權時代,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所有事情只能一個人拍板。皇帝在位的時候,有一幫自己的嫡系,當了太上皇,原班人馬聽誰的話?新皇帝面對太上皇的干涉,如何應對?穩(wěn)定政局是新皇帝的事,太上皇跑過來幫忙只會讓大臣手忙腳亂,也會加深與皇帝的隔閡。
當皇帝的人,習慣了被大臣前呼后擁,就不會面對人走茶涼;習慣了指點江山,就不甘心孤苦伶仃;習慣了任性地使用權利,就不會遵守清規(guī)戒律。
皇帝擁有的存在感、安全感、自豪感、榮譽感,不是太上皇能夠比擬的。除了宋高宗等個別人,沒有誰愿意接受這種角色轉換。
人性都是無止境的,沒當皇帝的想過把皇帝癮,當了皇帝的就幻想成仙。有些皇帝不僅不想退位,還幻想著長生不老,比如秦始皇到處尋找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
從歷史上看,太上皇往往晚景凄涼。新皇帝的位置來源于太上皇,肯定不想被收回去。為了坐穩(wěn)皇位,新皇帝會像防賊一樣提防太上皇,比如唐玄宗、李淵的晚年都不順心。太上皇不僅不自由,而且要被迫地接受皇帝表演給天下人看的?孝順?。
皇帝在自己的生前,就會用各種形式對身后的權力交接做出布局,比如立太子,太子就是皇帝去世后的法定繼位人;立遺詔;秘密建儲。大臣每天歌頌?英明神武?,會讓皇帝對自己的安排顯得更加自信。
皇位是能者居之,如果新皇帝上位連坐穩(wěn)龍椅的能力都沒有,那如何治國理政?干脆像建文帝一樣優(yōu)勝劣汰算了。
回答你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一下中國歷史帝位傳承的方式及其演變。
上古時期實行的是禪讓制,帝位傳于有能力的人,無論高低貴賤。
經歷了夏朝時候不健全的傳位制度,商朝開始實施嫡長子繼承制,并一直沿用到明朝。
清初,汗位由八大貝勒開會選舉,順治康熙兩朝采用立賢,雍正之后是秘密立儲制,光宣兩帝是由慈禧太后獨斷定奪的。
第一,其實這個問題古代君王早就考慮過了,為什么嫡長子繼承制能夠使用上千年,其意義在于皇帝乃是受命于天,生為嫡長子,就有權繼承皇位,這是天意,是命,不能爭也不能搶。所以中國古代大多數(shù)的接班都是順利的,因為在你出生的時候就注定了你有沒有繼承權。這個也就是你所說的提前傳位了,而且比提前傳位更具靈活性和可靠性,其實安定就是發(fā)展最好的基礎,所以嫡長子繼承制是穩(wěn)定國家的重要手段。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如你所說,老皇帝立賢,那誰是賢呢?不能說老皇帝說誰賢誰就賢吧,其他人也覺得自己才是賢才,就會引起爭端。而嫡長子繼承制是天命所定,誰是老大誰來當,大家無話可說,所以不會引起爭端。
第二,提前傳位歷史上有多例。
唐高祖李淵傳位于太宗李世明,為何?因為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殺兄屠弟大權在握,尉遲敬德持刀立于高祖?zhèn)?,高祖不得已而為之?br>唐睿宗李旦傳位于玄宗李隆基,為何?唐隆政變是臨淄王李隆基一手操辦的,其承皇位乃是眾望所歸,周圍的大臣全是李隆基的心腹,睿宗不想多生事端而為之。
唐玄宗李隆基傳位于肅宗李亨,為何?安史之亂,長安已經陷落,馬嵬坡兵變,玄宗已經殫精竭力,自己逃往巴蜀,匆匆退位,把爛攤子甩給李亨。
還有宋孝宗,宋光宗,明英宗都是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傳位。
除了周宣帝,宋高宗,清高宗,即使主動禪位,但是依舊執(zhí)掌大權。
所以我要說的是傳位要不就是迫不得已,要不就是還能獨掌大權,在權力面前沒有兄弟,沒有父子,所以說權利是不可以通過正常轉移的,除非老皇帝死去。
第三,針對你所說的巨大政變社會倒退,鄙人不敢茍同。
例如玄武門之變產生的一代英主唐太宗,九子奪嫡最后勝利的勵精圖治之君清世宗.....都是社會的進步,都是為中國歷史發(fā)展做出重大貢獻的人。優(yōu)勝略汰,歷史永遠朝著他正確的方向發(fā)展,這是大勢所趨。
妄言行文 呈正大家
如果從秦始皇創(chuàng)建皇帝制度開始算起,中國封建歷史上,皇帝活著的時候就把自己的帝位讓出去或者以各種原因成為太上皇的,一共有21位,而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太上皇有唐高祖李淵,唐玄宗李隆基和清高宗乾隆皇帝。
中國歷史上一共有422位皇帝,太上皇的比例占到皇帝總數(shù)量的5%,其余95%的皇帝是等到自己臨死后才把皇帝之位交出去,也就是說絕大多數(shù)的皇帝,是不會在自己活著的時候把皇帝之位讓出去的,這是為什么呢?
秦始皇
而且,就算是這5%的太上皇中,也有為數(shù)不少的是被迫成為太上皇的,比如李淵,李淵原本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但由于他的兩個兒子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為了爭奪繼承人之位,相互爭斗,最終李世民依靠玄武門之變,親手殺了自己的親哥哥李建成和親弟弟李元吉,同時將李建成和李元吉所有的兒子全部誅殺,最后率軍包圍了皇宮,以威逼利誘的手段逼迫李淵先立李世民為太子,一個月傳皇帝位給李世民,李淵這個皇帝完全是被迫交出皇位,并非出自他本意。
同樣情況的,還有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亂后,李隆基被架空,他所寵愛的妃子楊貴妃也被賜死,他的兒子太子李亨在靈武強行稱帝,奪取了原本屬于李隆基的皇帝權力,由于李隆基的政策失誤,需要背負安史之亂的重要責任,所以失去支持,李亨稱帝后就是唐肅宗,李隆基則被稱為太上皇,這完全是李隆基心不甘情不愿的,如果有選擇的話,李隆基一定不會把皇帝之位讓出去。
唐高祖李淵
包括清朝的乾隆皇帝也是一樣,雖然他打著禪讓的旗號把皇帝之位讓給嘉興皇帝,但實際上乾隆皇帝根本不想讓,從三點可以看出來:
1、禪讓那天乾隆準備反悔不讓了,還是大臣們據(jù)理力爭。
2、禪讓之后,乾隆仍然保留著自己太上皇的年號和寶璽,跟繼位的嘉興皇帝搞成了兩套皇帝班子。
3、乾隆皇帝即使禪讓帝位,但所有重要決策還是乾隆在做,乾隆仍然把權力牢牢掌握在手中,直到去世后,嘉興皇帝才能親政,這完全是讓出名聲,而非權力,所以乾隆也是不愿意禪讓帝位的,可以這么說,歷史上所有的皇帝,沒有一個愿意把自己的帝位禪讓出去的。
唐太宗李世民
也許有人會說趙武靈王不是讓了,沒錯,趙武靈王是讓了王位,但是后來又反悔了,慫恿自己的長子從次子那里奪權,妄圖有兩個兒子之間的爭斗來讓自己復出,結果把自己也害死了,趙武靈王明顯也是不愿意讓位的,即使讓了也后悔了,如果給他再來一次的機會,他一定不會禪讓帝位給兒子的。
所以,只要是正常的皇帝,都是不愿意在自己活著的時候,把皇帝之位禪讓出去的,這其中主要的原因有幾點:
一、最高權力是唯一且排他的。
天無二日,地無二君,皇帝的最高權力是唯一且排他的,只能由皇帝一個人擁有,皇帝之位是秦始皇發(fā)明的,他創(chuàng)建了一整套皇帝的禮儀和制度,同時運用郡縣制和中央集權制把整個國家所有重要的權力全部抓在手中。
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是以皇帝中心的,所有的制度和思想都是圍繞著皇帝而產生的,并且封建皇帝家天下的思想深入人心,皇帝歷來只有一個 ,如果出現(xiàn)太上皇,就會產生爭執(zhí),就會造成困擾。
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
皇帝一旦在自己活著的時候讓出帝位,那么整個天下的權力就會集中到新皇帝身上,太上皇就會失去權力,原本太上皇一直是權力中心,忽然一下子什么也沒有,那種失落感,是沒有人能忍受得了的,像唐高祖李淵被迫讓出帝后, 還活了九年,這九年李淵除了拼命生孩子,根本就沒有其他事可干,誰會受得了呢?
二、權力是一種毒藥,沒有人舍得放棄。
皇帝成為天下唯一且最為尊貴的統(tǒng)治者,那種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權力,如同吸毒一樣,是會上癮的,全天下的財富、土地、人口、美女都是皇帝的,一旦拿起權力,就沒有人愿意放得下,除非死了,包括上文中提到了李淵、李隆基和乾隆皇帝,他們都是不愿意交出皇帝權力的,只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不得不交出皇帝權力,有選擇的各方面,他們不會交出權力。
乾隆皇帝
人都是自私的,皇帝也一樣,老皇帝一定要坐到自己去世后才會把位子讓出來,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和傳統(tǒng),所以也就沒有皇帝會在自己活著的時候讓位,一般會在臨死前確定好繼承人,等老皇帝去世后再讓位。
三、最是無情帝王家,生在帝王家,權力遠比親情重要。
封建社會,為了爭奪帝業(yè),手足相殘、同室操戈的例子枚不勝舉,比如說李世民,為了爭奪太子之位,殺了自己的兄長和弟弟,這可是親生的,還殺了兄長和弟弟的所有兒子,這一切不過是為了爭奪皇帝之位,都到了這個地步,又怎么會有皇帝甘心讓出來呢?從老皇帝的角度想問題是這樣的:帝位是我的,我給你,你必須要,我不給,你不能搶,如果你搶,就得死。
沒人愿意做太上皇
比如漢武帝,在巫蠱之禍中逼死了自己的親生長子劉據(jù),只是因為擔心自己的皇帝之位被兒子搶走,從權力的角度來看,老皇帝和他的繼承人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利益上的敵對關系,太子如果想早一點繼承皇帝位,就有可能害死老皇帝,雖然太子一般不會做這事,但老皇帝一般會防備太子這么做,這種父子之間的親情在帝王權力面前一點用也沒有,所以說最是無情帝王家,生在帝王家,權力遠大于親情,老皇帝也不會在自己活著的時候讓出帝位的,因為老皇帝認為權力更重要,而不是親情。
所以,古代皇帝一般不在自己活著的時候,把帝位傳給兒子,而是先立好繼承人,等到自己去世之后,才按照繼承制度讓新皇帝繼位,幾乎所有的皇帝都是這樣。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屬于是家天下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好處在于,遇上諸如秦皇漢武這樣的雄才大略之主,王朝自然是開疆拓土高歌猛進。但壞處也很明顯,如果遇上中庸之主甚至是昏君,那么王朝自然是江河日下,國力大衰,甚至有亡國之危。
而且家天下的模式之中,皇位的傳遞往往是伴隨著血雨腥風,容易造成朝局動蕩。新皇帝如果個人能力不強的話,那么面對這種情況很容易被架空或者出現(xiàn)謀逆之事。
相信很多人心中有一個疑問,既然家天下模式中皇位的傳遞擁有風險,容易造成朝局不穩(wěn),那么為什么老皇帝不提前幾年退位,成為太上皇來幫助新皇帝坐穩(wěn)皇位呢,使朝局處于穩(wěn)定之中呢?
其實主要原因在于因為皇權的唯一性,所以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如果老皇帝提前退位幾年,往往做不到替新皇帝坐穩(wěn)皇位打下基礎,反而會出現(xiàn)父子自相殘殺的局面。
縱觀中國古代的皇帝主動禪位成為太上皇之事,其實很少。而且他們這些皇帝的提前退位,并非是為了新皇帝坐穩(wěn)皇位而打好基礎。
這些皇帝提前退位,無非是兩種情況,一是被兒子架空。諸如唐高祖李淵在玄武門之變以后被秦王李世民架空,所以三個月以后禪位于李世民。
二是自己依舊擁有權力,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所以要禪位于兒子。諸如清高宗乾隆帝為了表示對爺爺康熙帝的尊重,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他于是在在位的第六十年就禪位于第十五子嘉慶帝。
像乾隆帝禪位這種情況,雖說他是太上皇,但是?軍國重務仍奏聞,秉訓裁決,大事降旨敕。宮中時憲書用乾隆年號???梢哉f實際大權還在于乾隆帝手中。
可以說歷史上雖然有皇帝提前禪位于兒子的情況,但綜合來說,所謂的皇權,只能在于一人手中。要么是新皇帝,要么是太上皇。
這就說明一個問題,那便是皇權具有唯一性,是不能被共享,哪怕是皇帝和太上皇父子兩個共享也不可能。
而且中國的封建王朝家天下模式中,是不允許?虛君?存在的,皇帝受世人敬仰的前提在于權力。所以歷史上皇帝一旦大權旁落,哪怕旁落于至親之手,諸如西漢之王莽、唐之武則天(唐中宗母親),也難免被取而代之,甚至有著性命之虞。因為皇權具有唯一性,這些掌握大權之人自然要迫不及待的取而代之。
再反觀東瀛天皇之所以可以?萬世一系?,就是因為皇權并非具有唯一性。因為天皇長期是虛君,沒有大權,所以時間久了反而成為一種精神上的象征,因此這些虛君被人尊重的前提不是權力,而是他們大多數(shù)時間沒有實權,長久以往成為一種精神符號,代表的不是大權,而是一種正統(tǒng)性,所以受世人尊重。
正因為中國古代的家天下特色,所以皇權往往具有唯一性,皇帝最不能容忍的是大權旁落。因此如果皇帝提前幾年退位,往往不會為新皇帝打下基礎,使新皇帝坐穩(wěn)皇位,而是出現(xiàn)另一個更大問題,那便是大權到底在于誰手中?
老皇帝掌握國家最高權力多年,成為太上皇,讓他放棄大權,很明顯不太現(xiàn)實。最高權力的誘惑,往往不是那么容易擺脫的。
更何況一朝天子一朝臣,新皇帝登基肯定要扶持自己的心腹把控要害部門。而如果有老皇帝還在的情況,老皇帝往往代表的是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要害部門就那么多,肯定是老皇帝的心腹把控,新皇帝如果換掉他們,老皇帝作何感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241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乾隆十三年為何會出現(xiàn)很多的剃發(fā)案呢
下一篇: 朱元璋為何想要把孟子弄出文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