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愷的故事大家了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北周是我國一個少數民族鮮卑族建立的,北周的皇族姓宇文。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奪取政權,建立了隋朝。為鞏固統(tǒng)治,大肆誅殺宇文氏。其中有一個人叫宇文愷,原也被定入誅殺之列。
但由于宇文愷家族與北周宗室有別,二兄宇文忻又擁戴隋文帝有功,加上他本人的才華深得隋文帝的賞識,因而方幸免一死,這也為中國留下了一個建筑學奇才。
隋朝建筑大師--宇文愷
宇文愷(555年—612年),字安樂,朔方夏州(治所在今陜西靖邊縣境內)人,后徙居長安。
宇文愷出生豪門,祖先是鮮卑族,西魏以來漢化。父親宇文貴,西魏十二大將軍之一,仕周,位至大司徒。次兄宇文忻,周、隋時名將,隋時官至右領軍大將軍。宇文愷為武將世家,父兄皆以弓馬顯名。
但他本人并無心仕途,也不好弓馬,他好讀書,可謂博覽群書,精熟歷代典章制度和多種工藝技能,他最為擅長的便是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
蜚聲中外的唐代京師長安、東都洛陽,實際上都是在隋代建造的,創(chuàng)建這兩座歷史名城的第一功臣便是杰出的建筑學家--宇文愷。
“世界第一城”--大興城
唐代長安城,初名大興城,始建于隋朝開皇元年,唐朝建立后,易名為長安城,屬京兆府長安縣、萬年縣,是隋唐兩朝的首都,亦是當時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城市。
隋朝建立時,仍承襲北周以長安城為京都。長安城始建于漢代,已有近八百年的歷史,“凋殘日久,屢為戰(zhàn)場”,已經不像都城的樣子;再加上渭水河床南移,城內潮濕,易被水淹,于是隋文帝就想在龍首原南面地勢較高的“六陂”地帶,于是決定另建新都。
開皇二年(582年),隋文帝下詔營建新都大興城,以宇文愷為營新都副監(jiān),時高颎雖為大監(jiān),不過總領大綱,而規(guī)模計劃皆出自宇文愷。當時宇文愷才26歲。
大興城全城由宮城、皇城和郭城組成,先建宮城,后建皇城,最后建郭城。大興城規(guī)模之大,遠超同時期的各國都城。
宇文愷不僅是個合格的建筑家,而且是個天才的管理者,大興城是從開皇二年(582年)六月開始興建,十二月基本竣工,次年三月即正式遷入使用。
開皇三年(583年),隋王朝遷至新都,因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為大興公,因此便以“大興”命名此城。
前后僅九個月,其建設速度之快實令人驚嘆。整個工程的規(guī)劃、設計、人力、物力的組織和管理都應是相當精細和嚴謹的。
對于大興城的雄偉,咱就拿三個城比較吧,隋大興城(唐長安城),583年建,面積84.1平方公里;明清北京城,1421—1553年建,面積60.2平方公里;巴格達,800年建,面積30.44平方公里。
僅從這三個國內外具有代表性的城池來看,大興城無論是從規(guī)模上講還是建筑本身意義來講都是世所罕見的,堪稱“世界第一城”。
大興城的規(guī)劃吸取了曹魏鄴城(故址在今河北臨漳鄴鎮(zhèn)東)、北魏洛陽城的經驗,在方整對稱的原則下,沿著南北中軸線,將宮城和皇城置于全城的主要地位,郭城則圍繞在宮城和皇城的東、西、南三面。
分區(qū)整齊明確,象征著皇權的威嚴,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京都規(guī)劃和布局的獨特風格,反映了統(tǒng)治者專制集權的思想和要求。特別是把宮室、官署區(qū)與居住區(qū)嚴格分開,是一大創(chuàng)新。
大興城的設計和布局思想,不但對中國后世的都市建設有著很大的影響,而且對日本、朝鮮的都市建設也有著深刻的影響。如日本飛鳥、奈良時代的都城藤原京、平城京,就是仿效大興城的布局特點而建造的。
1996年,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仁壽宮
開皇十三年,隋文帝要在岐州(今陜西鳳翔)建仁壽宮,經右仆射楊素推薦,文帝任命愷為檢校將作大匠,負責仁壽宮工程的籌劃和設計。
在楊素主持下,仁壽宮建造得非常華麗,是一組極其雄偉的宮殿建筑群,成為隋文帝經常臨幸的別宮。
開皇十五年三月,仁壽宮建成,宇文愷被任命為仁壽宮監(jiān),授儀同三司,接著又被任命為將作少監(jiān)。
東都洛陽城
仁壽四年七月,隋煬帝楊廣繼位。鑒于大興城位置偏西,又水陸交通不便,也為了更進一步加強對河北、山東以及江淮地區(qū)的控制,決定在洛陽故都附近建造新城,作為東京。東京一名東都,又謂“新都”。
又以愷為營東都副監(jiān),后遷將作大匠。其營建過程前后僅歷十個月,是又一座在短時間內經周密規(guī)劃、設計、建造而成的大型城市。宇文愷把東都建筑得極其壯麗,因此被升為工部尚書。
東京規(guī)模略小于大興城。平面呈南寬北窄的不規(guī)則長方形。全城亦是由宮城、皇城、郭城所構成。洛水由西而東穿城而過,把城分為南北二區(qū)。
由于地形的關系,東京不似大興城那樣強調南北中軸線和完全對稱的布局方式,其宮城和皇城建于西北部,但整個規(guī)劃力求方正、整齊,仍與大興城相似。
其他建筑設計
宇文愷是建筑、規(guī)劃、設計的多面手,除了大興城、洛陽城、仁壽宮的規(guī)劃、設計外,在其他建筑的設計、建造上,同樣表現了他的建筑才華。
他曾受命率領水工開鑿了連接大興城、渭水和黃河,長300余里的廣通渠。廣通渠的開鑿既方便了漕運,又灌溉了兩岸的農田,有“富民渠”之稱。
宇文愷還設計、建造許多奇妙的建筑以及為建筑物設計一些神奇機關。
如他曾建造一座大型帳篷,里面可坐幾千人,隋煬帝曾在俞林(今屬山西)城東的大帳內,宴請當地的啟地可汗及其部落3500多人。
他還曾制作一種大型活動建筑“觀風行殿”,上面為宮殿式木結構建筑,可以拆卸和拼裝,殿內可容數百人;下面設有帶輪的機械,可以在地上移動,非常靈活、迅速。
隋煬帝曾帶大帳和“觀風行殿”巡視北部邊境,觀者無不驚奇、贊嘆。
他還曾對周王朝時期朝廷的前殿——明堂進行了研究,而且繪制了明堂的建筑設計圖,制作了立體模型(木樣);
在明堂建筑圖和木樣中都使用了比例尺,這種利用比例關系繪制建筑圖形和制作立體模型的方法,是中國建筑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舉。
人物評價
宇文愷在建筑學方面的著述有《東都圖記》20卷,《明堂圖議》2卷,《釋疑》1卷,均見行于世。
但除《明堂圖議》的部分內容保存在《隋書·宇文愷傳》《北史·宇文貴傳》和《資治通鑒》等史籍外,其他的著作后來都亡佚了,這也是建筑學史上的一大損失。
宇文愷的一生,在建筑方面取得了許多重大的成就,有些成就甚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但在他設計和主持的工程中,除了開鑿廣通渠,客觀上有利于國計民生外,其余大多是為了滿足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需要。
尤其是宮殿建筑,勞民傷財,加劇了隋朝的苛政,最后隋朝還是在農民起義中倒塌,而隋朝所建的工程也就為唐朝做了嫁衣。
蔣厚健
隋煬帝楊廣(公元569年—618年)原本是一位胸懷大志的皇帝,他以“大業(yè)”為年號,便可略見端倪。《隋書·煬帝紀》記載,他崇尚秦漢之規(guī)模,處處以秦皇漢武的功業(yè)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
煬帝即位后,干了三件很有影響的大事:遷都洛陽、開鑿大運河、頒布《大業(yè)律》。
為什么要開鑿大運河呢?當然不是人們傳說的為了上揚州去看瓊花。從經濟上講,當時南方經濟的發(fā)展已經超過了北方,北方生產的糧食和物資已不能滿足北方大量人口和朝廷所需,為了加強南北運輸,迫切需要開鑿一條大運河。因為水路運輸運載量大而成本又低。從政治上講,隋朝雖然已經滅了南陳平定了天下,但人心尚不穩(wěn)定。例如,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南方南陳故地全境叛亂,山東等地也不太平。鞏固國家的統(tǒng)一是楊廣必須面臨的一個很現實很嚴峻的任務,而開鑿大運河有利于大規(guī)模地、快速地調集軍隊和軍需物資。
開鑿大運河的想法,也源于楊廣父皇及古代其他君王的啟發(fā)。煬帝繼位前,隋文帝楊堅曾命宇文愷修“通漕渠”——自大興城西北引渭水,大體上沿漢代的漕渠故道向東,到潼關后進入黃河,全長300多里,這就是后來被命名為“永通渠”的隋運河。
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煬帝下令開鑿南北運河。當時不叫“運河”而叫“渠”。古人用字比較講究,自然形成的河流通常叫“江”、“河”、“水”、“瀆”,人工開鑿的河流一般叫“溝”、 “渠”。所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國開鑿運河叫“邗溝”,魏國開鑿的灌溉大河叫“鴻溝”或“大溝”。隋朝開鑿的各段運河都命名為“渠”。筑渠工程由將作大匠宇文愷主持。這項工程是先開鑿通濟渠和永濟渠,疏通邗溝。宇文愷是當時最杰出的城市規(guī)劃和建筑工程專家?!端鍟び钗膼饌鳌酚涊d,宇文家族世代為武將,其諸兄弟皆以騎射為長,惟獨宇文愷喜好讀書,博覽經典,擅寫文章,身懷多藝,因此,煬帝以愷有巧思,決渭水達河,以通運漕,詔愷總督其事。宇文愷首先開鑿通濟渠。從東都洛陽隋帝宮殿“西苑”開始,引谷水、洛水進入黃河,借用黃河到鄭州滎陽板渚出黃河,然后開鑿一條人工運河通連淮河,再借淮行運,沿淮河至山陽縣(今淮安區(qū))末口,與春秋時吳國開鑿的邗溝連接,經疏通過后的邗溝通達長江。
從洛陽到淮河口的這一段運河叫“通濟渠”。在出黃達淮工程中,設計者們利用戰(zhàn)國時期的“鴻溝”(漢之后更名為汴渠、莨蕩渠等)所遺留下的故道,以及其他古代運河舊床進行拓寬疏浚和改道,在今天的江蘇省盱眙縣境內入淮河。這樣的工程設計,可謂“巧借天工”,它極大地節(jié)省了人力,縮短了工期,顯現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煬帝生性好大喜功,講究排場,為了氣派和美觀,對河道要求很高,要既寬且深,能運兵船、能走龍船,而時間又緊。這樣,要如期高質量地完工,除了要調集更多的民夫,加大勞動強度之外,就必須在工程設計上下功夫,科學設計、巧妙安排。宇文愷汲取先民的智慧,借用天然河流,借助舊渠故道,從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3月動工,到8月就全部竣工。通濟渠的開鑿,算是創(chuàng)造了人類開鑿運河史的奇跡!
通濟渠還有一套配套工程。據寫于當時的《大業(yè)雜記》記載,鑿成的通濟渠,水面闊四十步,通龍舟,兩岸為大道,種榆柳。自東都(洛陽)至江都(揚州)兩千余里,樹蔭相交。每兩驛之遠即建一離宮,作為停頓之所,自京師至江都,共有離宮四十余所。
隋煬帝除了開鑿通濟渠、疏通邗溝之外,還在大業(yè)四年(公元608年)開鑿了永濟渠,大業(yè)六年(公元610年)疏浚多條江南舊運河為“江南河”。 至此,一條折扇形的大運河,一條溝連起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的大運河便 歷史 性地鐫刻在中國的版圖上。
大運河的開通,有力地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使得“商旅往返,船乘不絕”;同時也快速地推動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fā)展,江都、余杭、涿郡等重要城市迅速地繁榮起來,像泗州、盱眙、龜山、洪澤、淮陰等運河邊上的城鎮(zhèn)在唐宋元明時期也都曾繁盛一時。
遺憾的是,煬帝太性急、太任性、罔顧客觀條件,不顧臣民死活,致使“役丁死者什四五”,變成了當時眾多人痛恨的皇帝,他的浩大工程也隨之招來人們的非議,“巍煥無非民怨結,輝煌都是血模糊”。但是, 歷史 事實卻證明,兩千余里的南北大運河澤被后世,為隋后唐宋數百年的繁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晚唐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寫得好:“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歷史 地看待大運河的開鑿,煬帝的功勞不可抹殺,雖然“過在大業(yè)”,但也“功垂千秋”。
(作者:淮安市洪澤區(qū)運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秘書長)
(一)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及其西傳
1.造紙術
(1)西漢先后出現絮紙和麻纖維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
(2)東漢宦官蔡倫于105年改進造紙術,制造植物纖維紙。
(3)造紙術6世紀傳到朝鮮、越南和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并經阿拉伯人傳到非洲和歐洲。
2.印刷術
(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詩,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國印制的《金剛經》卷子。
(2)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書籍。
(3)宋代雕版印刷業(yè)很發(fā)達,刻印的書,字體工整,裝訂精美。11世紀中葉,北宋畢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
(4)元朝出現錫、木活字。后來又有銅、鉛活字印書。
(5)活字印刷術發(fā)明后,向東傳入朝鮮、日本,向西傳入埃及和歐洲,改變了當時歐洲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
3.指南針
(1)戰(zhàn)國時期發(fā)現磁石指南特性,發(fā)明“司南”。
(2)北宋已會使用磁針指南,后來把磁針裝在羅盤上,制成指南針用于航海。
(3)南宋時指南針傳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國,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yè)發(fā)展,并為新航路的開辟和實現環(huán)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
4.火藥
(1)唐朝時《真元妙道要略》一書最早提到了火藥,唐末火藥開始用于軍事。
(2)北宋時火藥已廣泛在軍事上使用,東京設立“廣備攻城作”,制造火藥和火器;宋仁宗時成書的《武經總要》記載了許多火器的制作方法。
(3)南宋時發(fā)明了“突火槍”,管形火器的出現,開創(chuàng)了人類作戰(zhàn)史的新階段。
(4)金的火器制造業(yè)比較發(fā)達,所制的“震天雷”、“飛火槍”威力很大。金的軍隊用這兩種火器打退了蒙古軍隊的進攻,取得局部勝利。
(5)我國發(fā)明的火藥在13世紀中期傳入阿拉伯,后來又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二)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成就
(1)夏朝:歷法“夏小正”,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情況。
(2)商朝: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續(xù)時間最長的紀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國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記錄。
(3)春秋:留下世界公認的關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比歐洲早670多年。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tǒng),基本上確立了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比歐洲早160年。
(4)戰(zhàn)國:《甘石星經》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人們還測定了一年的季節(jié)。
(5)西漢:武帝時制定“太初歷”。前28年西漢關于太陽黑子的記錄是世界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6)東漢:張衡發(fā)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7)隋唐:①隋朝天文學家劉焯編制的《皇極歷》,創(chuàng)立了計算日月運行的新方法,是當時最先進的歷法。②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在《皇極歷》的基礎上制定的《大衍歷》,比較準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guī)律,系統(tǒng)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③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chuàng)始人。
(8)元朝: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郭守敬改進了簡儀和圭表,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編《授時歷》年周期與現行公歷同,但早于現行公歷300年問世。
(三)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
(1)西周:商高講過“勾三股四弦五”這一勾股定理特例,載于《周髀算經》。
(2)春秋:九九乘法表。
(3)西漢:劉歆推算圓周率為3.1547。
(4)東漢:《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
(5)三國:劉徽運用極限理論,提出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
(6)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這一成果比歐洲早一千年。他還為《九章算術》作注。又著《綴術》等書。
(7)唐朝:著名數學家王孝通撰寫的《緝古算經》,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決工程建設中上下寬狹不一的計算問題,是對古代數學理論的卓越貢獻,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比歐洲早六百多年。
(8)明代:數學家程大位編著《算法統(tǒng)宗》,奠定了后世珠算法基礎。
(9)清代:蒙古族數學家明安圖推出“割圓九術”,將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圓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幾何方法把三角函數和圓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四)中國古代的醫(yī)學成就
(1)商周:已有豐富的醫(yī)藥學知識。
(2)戰(zhàn)國:扁鵲是當時的名醫(yī),后代醫(yī)家奉之為“脈學之宗”。他發(fā)明的“四診法”成為中國中醫(yī)傳統(tǒng)的診病法。醫(yī)學分科。有著名的醫(yī)學著作《內經》。
(3)西漢:戰(zhàn)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yī)學文獻,奠定了祖國醫(yī)學的理論基礎。西漢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醫(yī)方經》記載了幾百個藥方。
(4)東漢:《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藥物學著作。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是后世中醫(yī)的重要經典,后人稱張仲景為“醫(yī)圣”。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譽為“神醫(yī)”。他發(fā)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
(5)隋唐:①我國的一些外科手術,如拔牙、血管結扎等,是世界上最先進的。②隋朝太醫(yī)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是古代醫(yī)學史上探討病因、病理內容最豐富的一部著作。③唐朝杰出醫(yī)學家孫思邈著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yī)學成果,有許多創(chuàng)見,在我國醫(yī)藥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④吐蕃名醫(y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y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⑤唐高宗時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布的藥典。
(6)北宋:①醫(yī)學以小兒科、產科和針灸科最著名。②《小兒藥證直訣》為我國古代重要的兒科著作。③《十產論》是著名的產科著作。④針灸學家設計了便于醫(yī)術學習的針灸銅人模型。⑤《洗冤錄》是南宋法醫(yī)學家宋慈所著,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法醫(yī)學書籍。⑥王安石變法時設太醫(yī)局,局內辦有醫(yī)學校。
(7)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藥物一千八百多種,方劑一萬多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yī)藥學,被譽為“東方醫(yī)藥巨典”。
(五)中國古代的地理成就
(1)《周易》一書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稱。
(2)戰(zhàn)國時期的《山海經》反映了那個時期人們對中外地理的認識。
(3)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提出繪制地圖的6項原則,即“制圖六體”。這一理論一直沿用到明末。
(4)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作《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地理著作。
(5)明代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是一部地理學巨著,書中對石灰?guī)r溶蝕地貌的觀察和記述,早于歐洲約兩個世紀。
(六)農業(yè)、手工業(yè)論著
(1)《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著,是現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2)《夢溪筆談》:北宋沈括著,是我國科學發(fā)展史上的珍貴遺產。
(3)《農政全書》:明末徐光啟著,論述了農學理論,并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國古代優(yōu)秀的農學著作。
(4)《天工開物》:明末清初的科學家宋應星所著,被后人譽為“17世紀中國工藝百科全書”。
(5)《河防一覽》:明朝潘繼馴所著,總結了我國古代治理黃河水患的經驗。
(七)中國古代領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記錄。春秋魯國天文學家留下世界上關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戰(zhàn)國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經》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
(2)秦漢:編寫于前1世紀的《周髀算經》比西方早500年提出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漢《九章算術》有些內容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張衡的地動儀是世界上最早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比歐洲早1700多年。
(3)三國兩晉南北朝: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準確到小數點后七位數,比歐洲早1100多年。
(4)隋唐:趙州橋是現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測量子午線。唐太宗時辦了分科較細的醫(yī)學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和頒布的藥典,比歐洲早800年?!督饎偨洝肪碜邮乾F存世界上最早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5)宋元:畢升發(fā)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發(fā)明了指南針并用于航海。唐宋時發(fā)明了火藥和火藥武器。沈括的“十二氣歷”比英國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時歷》比現行公歷確立早300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2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