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從青年時代就追隨劉備南征北戰(zhàn),為其安邦定國出謀劃策,“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正是諸葛亮一生的真實寫照,在劉備去世之后,他任然堅定的奉行著“克復(fù)中原”的信念,輔佐少主劉禪,五次北伐、六出祁山,最終積勞成疾病死五丈原。在諸葛亮死后幾十年,蜀國并沒有滅亡,有人說后主劉禪是一個癡傻的皇帝,一旦離開諸葛亮就無法生存,但事實并非如此,劉禪能夠安然治理蜀國幾十年,必然有他的過人之處。
后主劉禪
蜀漢后主劉禪是昭烈皇帝劉備的長子,乳名阿斗。為劉備的正妻甘夫人所生,當(dāng)年曹操的部隊在長坂坡大敗劉備,劉備充分發(fā)揮了“拋妻棄子”的渣男本色,率領(lǐng)著張飛和趙云等武將以及諸葛亮等謀士落荒而逃,留下劉禪母子險些被魏軍俘虜,幸而趙云及時返回,在長坂坡大戰(zhàn)魏軍,在身負(fù)重傷的情況下奪回了少主劉禪和甘夫人。在電視劇《三國演義》中,劉備看到渾身是血的趙云抱著劉禪回來時,憤怒的把劉禪摔到了地上:“為此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耶?”所以有人戲說劉禪的癡傻是被父親摔出來的。
其實劉禪并不是一個傻子,他的頭腦比起晉惠帝司馬衷那樣真正癡呆的皇帝不知聰明了多少倍,起碼他不會向群臣提出“何不食肉糜”這樣愚蠢的問題。劉禪雖然看起來有些憨厚愚鈍,但是他有治國理政的本領(lǐng),只不過因為有劉備這樣白手起家的父親和諸葛亮這樣奇謀善斷的丞相,他的才能自然無法顯露,父親和丞相的光環(huán)一直籠罩著他,讓他始終無法真正掌權(quán)。但是劉禪為人非常謙虛,他時常向父親和丞相請教國事,在父親去世之后,他也把國家的大事小情都交給諸葛亮處理,“政事無巨細(xì),咸決于亮”。
前期執(zhí)政生涯
劉禪十七歲繼位,改元建興,尊張飛的女兒為皇后,事事聽從輔政大臣諸葛亮的計策,在他執(zhí)政前期,國家的所有政事都是諸葛亮處理的,劉禪并沒有太大的作為。劉禪繼位后的第二年,諸葛亮率軍平定南方四郡,改益州為建寧郡,又將建寧、永昌合并為云南郡,基本上穩(wěn)定了蜀國的版圖,為劉禪能夠支撐蜀國幾十年奠定了基礎(chǔ)。之后諸葛亮又討伐孟獲、雍闿等蠻夷部落,平定周邊所有戰(zhàn)事后開始北伐中原。
但是北伐中原的計劃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順利,曹魏的軍隊不是蠻夷那樣的烏合之眾,諸葛亮六出祁山也沒有占到太大的便宜,因為曹魏有張郃、郭淮、曹休、曹真這樣的猛將,更有司馬懿這樣才智不輸諸葛亮的謀士,司馬懿能文能武,是和諸葛亮才能不相上下的治世之才。諸葛亮就這樣與司馬懿在數(shù)年的爭斗中耗盡了心血,最終到了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的地步,公元二百三十四年,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諸葛亮死前命令姜維、費祎、董允等人輔佐后主劉禪,至此劉禪開始了真正的執(zhí)政生涯。
后期執(zhí)政之路
諸葛亮臨死之前命令費祎、董允、蔣琬三人輔政,劉禪聽從了諸葛亮的安排,將這三人啟用。劉禪的治國才能從此開始顯露出來,他首先廢除了丞相制度,把權(quán)力收歸于自己手中,然后任命蔣琬為大司馬、費祎為大將軍,二人分別掌管行政和軍事,看似毫無聯(lián)系,實則互相監(jiān)督又互相制衡,權(quán)力始終掌握在劉禪手中,這樣的手段和謀略,絕對不是一個癡傻之人能夠想的出來的。而費祎、董允、蔣琬這三個人,就像諸葛亮所說的一樣:“此皆良實、志慮忠純”,他們?nèi)说慕M合成功穩(wěn)定了蜀漢的政局,讓劉禪能夠治理國家二十九年之久。
劉禪能夠統(tǒng)治蜀國長達(dá)二十九年,除了他自身具有一定才能和良臣輔佐之外,更與當(dāng)時的國際局勢有關(guān)。曹魏的第一代皇帝曹丕去世后,其子曹叡繼位,此時正值諸葛亮北伐期間,曹叡運籌帷幄,派司馬懿前去應(yīng)戰(zhàn),經(jīng)過幾年的較量,司馬懿終于熬死了諸葛亮,諸葛亮死后,曹叡認(rèn)為蜀國對于魏國的霸業(yè)應(yīng)該沒有什么影響,所以暫時沒有攻打蜀國的打算。曹叡還認(rèn)為如果出兵伐蜀一定會引來東吳和遼東的夾擊,所以當(dāng)務(wù)之急是平定遼東,保衛(wèi)北部邊境安定,對于蜀國,曹叡認(rèn)為其不堪一擊,沒有大動兵戈的必要。
曹叡三十六歲就英年早逝,留下幼帝曹芳和一群野心勃勃的大臣,最終導(dǎo)致了高平陵政變,司馬氏盡奪曹魏政權(quán),魏國陷入內(nèi)亂之中。而此時的東吳情況也不容樂觀,東吳大帝孫權(quán)去世后國內(nèi)政治分崩離析,一群宗室子弟為了爭權(quán)奪位打的不亦樂乎,國力急劇衰微??v觀三國之中就只有蜀國比較和平,曹魏和東吳的內(nèi)亂給了蜀國喘息的機會,劉禪也帶領(lǐng)著這些賢臣繼續(xù)治國理政,發(fā)展經(jīng)濟(jì)、與民休息,使蜀國有了暫時的喘息之機。
蜀漢滅亡
隨著蜀國重臣的去世,劉禪也逐漸變得昏庸起來,他在位之初還知道利用大臣來制約宦官,執(zhí)政后期卻一味寵信宦官黃皓,導(dǎo)致黃皓在朝中勢力頗深,姜維勸說劉禪最好殺掉黃皓以絕后患,劉禪卻認(rèn)為黃皓不過是一個宦官,不會成大事。姜維害怕自己繼續(xù)待在成都會被人暗算,于是主動請求去沓中屯田,劉禪同意了。景耀六年,姜維聽說魏將鐘會于關(guān)中聚兵,意欲滅亡蜀國,姜維連忙上書勸劉禪調(diào)動軍隊以防萬一,但是黃皓卻對劉禪說根本沒有這回事,于是劉禪信以為真,朝中也無人知道魏國進(jìn)攻的事情。
景耀六年夏天,魏國大將鐘會、鄧艾、諸葛緒兵分三路出兵蜀國,劉禪這才如夢初醒,組織軍隊抵抗。姜維在劍閣將鐘會的十萬大軍阻擋在外,但是鄧艾卻趁機偷襲陰平,然后直取江油,攻破綿竹,兵鋒直指成都。北地王劉諶勸說劉禪背水一戰(zhàn),但是劉禪最終還是選擇投降魏國,姜維等人不久之后也被殺害,蜀漢從此滅亡。劉禪被司馬昭遷到洛陽居住,因為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也”讓司馬昭放下了戒備之心,劉禪最終在洛陽安度余生。
諸葛亮死后,劉禪可以安然無恙的做三十年皇帝,足以說明他絕對不像小說和影視劇中塑造的那般懦弱無能,他懂得集中權(quán)力、分權(quán)制衡、駕馭群臣,這顯然不是一個癡傻的帝王能夠做到的,劉禪的才能只是被父親和丞相的光環(huán)掩蓋住了。雖然最終也因為自己的昏庸丟掉了國家,但是縱觀他執(zhí)政三十年間的表現(xiàn),對于蜀國和蜀地百姓都是有功無過的,而且他作為君主從來沒有因為個人情緒殺掉任何一個大臣,所以劉禪的為人和政績,都是值得尊敬的。
劉禪是真傻還是假傻讓蜀國活了40年
劉禪是真傻還是假傻讓蜀國活了40年,說起劉禪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劉禪是三國時期著名的人物,是一位有勇有謀的帝王,很多人對于劉嬋傻不傻都有疑問,以下是我整理的劉禪是真傻還是假傻讓蜀國活了40年,一起來看看吧。
劉禪是真傻還是假傻讓蜀國活了40年1 魏國雖最早立國,可也是最早喪權(quán)辱國的,幾任魏帝之窩囊,令人不忍卒讀,阿斗與之相比,怎能說是扶不起來呢?阿斗治蜀41年,政局長期穩(wěn)定,除去孔明輔政的12年,其余都是阿斗獨自掌權(quán),所用之人均屬稱職,要真是個扶不起來的,能堅持這么長時間嗎?
他投降魏軍,是一種恥辱,但從另一角度看,避免人民作無謂的犧牲,阿斗不失為“通明智達(dá)”的王者。
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yǎng)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潛藏著過人的狡詐和機智。
諸葛亮和劉禪之間是有一點矛盾的,但是他對諸葛亮都是以父事之。后來楊儀說魏延造反,魏延說楊儀造反。劉禪在他倆之間權(quán)衡,決定殺魏延,這樣又減少了一場內(nèi)戰(zhàn),這不叫以大局為重嗎?而且魏延死后劉禪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p>
歷來各方專家對后主劉禪的評價一直囿于暗弱無能、賢愚不辨,其中最大的一個詬病就是不戰(zhàn)而降、茍且偷安。在歷來亡國之君中能活下來而且封為公的很少很少,而且劉禪比起孫皓來,那可算上是明君。但是孫皓的后果就沒有劉禪這么好了。劉禪的投降那是大勢所趨,為百姓著想,要是抵抗,士兵的傷亡一定會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讓百姓遭殃。
他寧愿自己背上個亡國之名,也不讓百姓受苦,這難道不是賢者嗎?投降后樂不思蜀,裝瘋賣傻以保性命,這難道不是智者嗎?
劉禪的投降,從客觀上說,加速了西晉統(tǒng)一全國的歷史進(jìn)程,減少了戰(zhàn)爭對社會生活和生產(chǎn)的破壞。魏蜀吳三國之中,魏國最強,人才最多,北方的魏國統(tǒng)一全國是歷史的總趨勢,雖然蜀國如若抵抗到底,還能夠茍延殘喘幾年,但終究無法永遠(yuǎn)割據(jù)一方。劉禪的投降,從他個人來說是恥辱,是無能的表現(xiàn),但卻有利于國家的統(tǒng)一,對于整個國家來說是一件好事情。
不過投降就是投降,劉禪再聰明也是個普通人,沒有必要顛倒歷史來博眾人眼球。
劉禪其人,說句實話,別想那么多,就是個一般人。不算什么壞人,也不是弱智,能明白事兒,但放不下自己的私心。
現(xiàn)在的人和過去心態(tài)不一樣,我們其實挺崇尚好死不如賴活著的所謂生存智慧。所以不太理解以前對劉禪這種亡國之君強烈的不滿由何而來。
說劉禪賢明的,除了給投降洗地說他愛民,還拿諸葛亮給杜微寫的信說事兒;認(rèn)定劉禪昏庸的.,就是什么殺劉琰、投降、拖后腿的老段子。
于是拿住這兩點,拔河一樣奮力揪扯,劉禪都快被拉成穆鐵柱了好嗎……
事實上你們把這兩個極端打個對折,正好能得出來一個普普通通的正常人。
劉禪是真傻還是假傻讓蜀國活了40年2 聰明人,十足的聰明人
1、諸葛亮(181年-234年)蜀國(221-263)也就是說諸葛亮比蜀國早死29年,如果說劉禪離開了諸葛亮統(tǒng)治了蜀國整整29年,也沒有發(fā)生什么大的“歷史丑聞”,沒有出現(xiàn)像晉朝司馬衷那樣“老百姓為什么餓著肚子也不喝熱粥呢?”之類的感嘆,可見他治理得還說得過去。
2、《三國志·蜀書·后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蹦橙账抉R昭設(shè)宴款待劉禪,囑咐演奏蜀中樂曲,并以歌舞助興時,蜀漢舊臣們想起亡國之痛,個個掩面或低頭流淚。獨劉禪怡然自若,不為悲傷。司馬昭見到,便問劉禪:“安樂公是否思念蜀?”劉禪答道:“此間樂,不思蜀也。”他的舊臣郤正聞此言,趁上廁所時對他說:“陛下,下次司馬昭如若再問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視著宮殿的上方,接著閉上眼睛一陣子,最后張開雙眼,很認(rèn)真地說:‘先人墳?zāi)梗h(yuǎn)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眲⒍U聽后,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又問同樣的問題,劉禪趕忙把郤正教他的學(xué)了一遍。司馬昭聽了,即回以:“咦,這話怎么像是郤正說的?”劉禪大感驚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忠懇,從此再也不懷疑他。
劉嬋,小名阿斗,雖然后世也有評價時說劉嬋是扶不起的阿斗,世人都傳言劉禪的腦子被劉備摔壞了,所以劉禪才這么昏聵無能。但他也在位了40余年,也是不容易啊,那到底他是拼什么在位40年呢,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
少年時期的劉禪:聰慧好學(xué);諸葛亮理政時期的劉禪:韜光養(yǎng)晦;蔣琬、費祎、姜維理政時期的劉禪:顯露過人才智,且有獨掌朝政的亮點;寵信黃皓及"樂不思蜀"的背后反而展示了劉禪的過人之處。
顯然,蜀后主劉禪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作為君主,他維持了41年的蜀漢基業(yè),縱然談不上優(yōu)秀,這份"守成"已經(jīng)不易;作為普通人,他不是天縱英才,但也超出常人,算出類撥萃了。只不過因為劉禪投生于帝王家,對他的期望值自然就"水漲船高"了。
從皇帝的角度來看,劉禪比較平庸,從百姓的角度來看,個人還是覺得劉禪是個好皇帝。少年顛沛流離,青年無法親政,中年守著一個國力空虛、無人可用的國家,劉禪能做成這樣已經(jīng)不錯了,而且還混了個善終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過程中病逝于五丈原。在諸葛亮之后,蜀漢于公元263被曹魏大將鄧艾成功偷渡陰平而被滅。也就是說蜀漢在諸葛亮去世之后還殘存了近30年,有人說這是諸葛亮的功勞,為蜀漢后主選拔了蔣婉、費_、董允、姜維等人才,也有人說是后主劉禪英明,不是傳說中扶不起的阿斗,而是有才之人。筆者不敢茍同,只想問一句,既然蔣婉、費_、董允、姜維有才,那為何蜀漢越來越弱,最終竟然被曹魏所滅?既然后主劉禪英明,那蜀漢為何在他手中亡國?但蜀漢為何在諸葛亮之后能夠存在近30年?其實,蜀漢何以在諸葛亮之后能夠存在近30年,根本原因不在后主劉禪真變得聰明了,也不是后主劉禪有多英明,更不是諸葛亮舉薦的人才多有才能,而是基于以下五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諸葛亮的余威讓蜀漢殘存。諸葛亮對蜀漢的貢獻(xiàn)那是有目共睹,他在世時制定的一套治國安邦的制度,在其逝世之后還依然存在,并沒有馬上被破壞,至少在一定的程度上讓蜀漢有一定的體系存在,再加上諸葛亮臨終前舉薦的蔣婉、費_、董允、姜維等人,雖然才能有限,但基本上可以說是忠誠的,而且后主劉禪大體上按照諸葛亮的臨終安排重用著這些人,而且這些人基本上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雖然沒有亮點,但也比較穩(wěn)重,這也是蜀漢在諸葛亮之后,沒有出現(xiàn)大的內(nèi)亂的根本原因,表面看來,蜀漢在諸葛亮之后作為一個國家基本正常,讓曹魏不敢輕舉妄動,這其實要感謝諸葛亮的余威。
二是曹魏后主更迭,沒有精力西顧,這是根本原因。諸葛亮病逝時,正值曹魏的曹_主政時期,雖然曹_算得上是有才之君,而且也是明君,無奈曹_的身體實在太糟糕,在諸葛亮病逝時,才30歲的曹_就被疾病折磨,在公元239年,也就是諸葛亮逝世5年之后,才35歲的曹_就駕鶴西去,而且曹_在去世時竟然沒有后代可以繼承,最終將8歲的養(yǎng)子曹芳匆匆送上皇位,雖然曹魏的實力沒有下降,但主子身體不行,而且接連更迭,特別又是養(yǎng)子,尤其還只8歲,這個時候的曹魏政權(quán)內(nèi)部出現(xiàn)了分裂,以司馬懿一方為一派別,以曹爽一方為一派別,內(nèi)部斗爭激烈,哪有精力西顧,能夠不分裂就是最好的事,所以,即使蜀漢不堪一擊,那也沒有人去考慮統(tǒng)一天下之事,雖然期間有曹爽西征,但目的不是滅蜀,而是為了內(nèi)部爭權(quán),所以,曹爽西征最終無功。
三是諸葛亮死后,曹魏的主攻方向在東北。曹魏政權(quán)雖然在三國中最強大,但其實處于各政權(quán)的包圍之中,東南有東吳、西南有蜀漢、東北有遼東和朝鮮半島的政權(quán),北方有鮮卑、匈奴等政權(quán),而且西域周圍更有無數(shù)政權(quán)在虎視眈眈。所以,諸葛亮死后,曹魏認(rèn)為西南的壓力減小,現(xiàn)在最迫切的是需要解決遼東和北部政權(quán)的壓力,尤其是遼東政權(quán),雖然表面臣服,但暗地里與東吳有勾結(jié),如果真形成南北夾擊之勢,曹魏危矣。于是,曹_派司馬懿首先解決遼東,在解決遼東之后,又解決朝鮮半島政權(quán),然后臣服鮮卑、匈奴政權(quán),這樣下來,讓蜀漢政權(quán)有了喘息的機會,一時半會沒有亡國之虞,可惜的是,蜀漢并沒有趁此機會發(fā)展國力,而是繼續(xù)沉淪。
四是蜀漢與東吳的聯(lián)盟讓曹魏有所顧忌。當(dāng)年,劉備因與東吳聯(lián)盟而立國蜀漢并一時強大,而與東吳撕破聯(lián)盟協(xié)議而瞬間走向衰弱,劉備臨死之前接受諸葛亮的建議再度與東吳聯(lián)盟,這樣才讓蜀漢有了繼續(xù)存在的資本,而諸葛亮之后,蜀漢繼續(xù)采取與東吳聯(lián)盟的基本國策,而且這個時候的東吳在依然在孫權(quán)的主政之下,并且有陸遜這樣的大都督存在,國力還相當(dāng)強大,曹魏滅蜀,當(dāng)然要顧忌東吳,尤其是東吳也經(jīng)常北伐,讓曹魏沒有實力分心。
五是不滅蜀漢是司馬懿家族能夠替代曹魏的資本。8歲的曹芳繼位之后,以司馬懿和曹爽為主的朝廷派系開始窺視曹魏政權(quán),都想替代曹魏政權(quán),但是,他們能夠在曹魏政權(quán)中稱霸的最大資本就是各方勢力威脅著曹魏政權(quán),尤其是三國鼎立,讓司馬懿這個外姓家族有了存在并替代的資本,否則,司馬懿一旦將曹魏政權(quán)最大的敵人東吳和蜀漢消滅,那司馬懿家族就沒有了存在的資本,所以,蜀漢和東吳的北伐其實是為司馬懿家族最終替代曹魏政權(quán)作貢獻(xiàn),而司馬懿也意識到了這一立政的最大資本相當(dāng)重要,這也是曹操當(dāng)年不敢對司馬懿下殺手的根本原因,所以,即使有能力消滅蜀漢和東吳,那司馬懿家族也不會做,要做的只是堅持或打痛蜀漢和東吳,絕不會消滅他們,因為他們還沒有替代曹魏。當(dāng)最大的政治對手曹爽被消滅之后,而且曹芳被司馬昭廢除,這等于宣告曹魏政權(quán)只是擺設(shè)時,消滅蜀漢、東吳的時機已經(jīng)到了,司馬懿家族也就無所顧忌了,終于于公元263年,司馬昭派鄧艾、鐘會吹響了消滅蜀漢的戰(zhàn)爭號角,原以為是一場殘酷的戰(zhàn)爭,沒有想到鄧艾僅率領(lǐng)3千多人馬成功偷渡陰平而一舉田樸b消滅蜀漢,讓司馬昭大感意外,可見,蜀漢已經(jīng)到了不攻自破的時候,早已是腐朽得不堪一擊。
所以,蜀漢在諸葛亮之后,之所以能夠存在近30年,并不是諸葛亮的繼承者如蔣婉、費_、董允、姜維多有才能,更不是后主劉禪突然變得多聰明和多英明,完全是曹魏這個外力內(nèi)部出現(xiàn)了問題,或者說蜀漢的存在對于后來的司馬家族最終一統(tǒng)天下具有意義,否則,蜀漢在諸葛亮之后不可能存在近30年。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246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