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了解:三家分晉的讀者,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三家分晉的過程到底是什么樣的?晉國國君的結局是什么?
在我們的正常認知范圍內(nèi),“三家分晉”不僅是戰(zhàn)國時代的開端,而且也是晉國滅亡的標志,那么在我的記憶中,可能是我們的求學時代,歷史教材并沒有過多地去解釋這段歷史,所以就造成了我們對“三家分晉”有一個常識性的錯誤。
因為這個常識性的錯誤并不會影響我們對那段歷史的深入性研究,所以,很多歷史愛好者或者一些歷史老師都往往會將其忽略掉,那么這個常識性的錯誤是什么呢?就是,嚴格意義上來講,“三家分晉”是一個時間跨度比較大的持續(xù)性事件。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我們從教材里學到的“三家分晉”特指的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這也是史學界公認的戰(zhàn)國時代開端,但事實上,公元前403年的那次“分晉”不僅不是開始,而且也并不徹底,韓、趙、魏當時只是分別以自己原先所占領的封地而立國,也就是說晉國當時并沒有滅亡,只是屬于晉國公室的屬地所剩無幾罷了。
幽公之時,晉畏,反朝韓、趙、魏之君。獨有絳、曲沃,馀皆入三晉。
根據(jù)這段記載,其實就能看出,早在晉幽公在位期間(在位時間為公元前433-公元前416年),韓、趙、魏就已經(jīng)瓜分了晉國大部分的土地,晉國公室的屬地只剩下絳和曲沃兩地了。
所以,若細究起來,公元前403年之后,原先的晉國其實是分裂成了,晉、韓、趙、魏四國,此時晉國在位的國君是晉幽公的兒子晉烈公。
晉烈公之后,晉國又先后歷經(jīng)了晉孝公和晉靜公,直到公元前376年,韓、趙、魏三家正式瓜分了晉國公室最后的土地,并將晉靜公遷于屯留(即今天的山西省長治市),同時廢晉靜公為庶人,就這樣,晉國才算正式滅亡。
公元前349年,晉靜公被韓昭侯派去的心腹韓玘(qǐ)所殺。
自古亡國之君下場往往都非常悲慘,晉靜公有此結局也當在意料之中了。
那么若細究起來,“三家分晉”的最初起源是在哪里呢?關于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晉國的“六卿”制開始說起了。
滅亡晉國的韓、趙、魏當時都屬于晉國的六卿,當年晉文公即位后鑒于之前晉國公室的內(nèi)亂而建立三軍制,每軍各設將、佐一名,三軍將、佐共六人,這六人輔佐晉國國君執(zhí)掌國政,即為“六卿”,六卿采取世襲制,后來晉國公室衰微,六卿便逐漸勢大,成為威脅晉國公室的六大隱患,而六卿雖各有封地,但他們之間也互相攻伐,自相兼并土地。
及至春秋晚期,晉國軍政大事便掌握在“范氏、中行氏、智氏、趙氏、韓氏、魏氏”六卿之手。
公元前490年,范氏、中行氏被晉國公室、智、趙、韓、魏共同出兵所滅,范氏、中行氏敗逃后,兩家的封地暫時歸為晉國公室,但到了公元前458年,智、趙、韓、魏四家私自瓜分了兩家的土地,由此引起晉國公室的不滿,于是雙方爆發(fā)戰(zhàn)爭,晉國公室大敗,晉出公在逃亡的路上死去,于是四家瓜分了大片晉國公室的土地,所以說,“三家分晉”真正的起源應該從這里算起。而也是從這里開始,晉國公室勢力大損,晉國徹底走上了不可逆轉(zhuǎn)的滅亡之路。
公元前455年,先是由強大的智伯牽頭,率領韓、魏三家伐趙,意圖滅趙而瓜分其地,后來出于唇亡齒寒的道理,韓、魏陣前倒戈,與趙氏聯(lián)手滅了智伯,三國瓜分了智氏土地。
三國瓜分智氏后,轉(zhuǎn)而各自發(fā)展內(nèi)政,一時間,晉國公室與三家出現(xiàn)了相對和平的穩(wěn)定時期,及至公元前433年,三家被正式冊封為諸侯,再到公元前376年,三家瓜分了剩下的晉國土地。
所以,從上面的講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從“六卿的正式內(nèi)斗”到最后“晉國滅亡”,時間的跨度非常大,達120多年之久,即便是最后狹義上的“三家分晉”,若從智氏敗亡開始算起,持續(xù)的時間也有70多年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25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