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清朝王爺,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看過《康熙王朝》人對其中九子奪嫡劇情的印象應該十分深刻,在奪取皇位中的腥風血雨步步令人膽戰(zhàn)心驚。有些人就十分不解,皇位只有一個,如若真的能爭到皇位,那便也就算了,可是這幾率是十分小的,若在爭皇位中冒犯了未來的皇帝,當其繼承皇位后,恐怕連性命都保不住,安安分分地做一個王爺不好嗎?
當時的康熙皇帝有二十四個兒子,有九個參加了皇位的爭奪。"九子奪嫡"這個說法如果具體考究是不準確的,嫡子指的是皇后所生的第一個大兒子,所以,這個大皇子生下來便是儲君,即嫡子,不過,九子奪嫡中的"嫡"可能是用來代指儲君的。在史書中這一段被稱為"康熙廢儲",同時這一事件也是九子奪嫡發(fā)生的直接原因。
最初,康熙立胤礽為太子,也就是當時的二阿哥。但是這個太子越發(fā)表現(xiàn)的荒淫暴戾,在朝中結黨營私。直到康熙忍無可忍,宣布廢除太子。這就給了原本覬覦太子位的眾多阿哥一個機會,雖說是九子奪嫡,但真正爭取皇位的只有四到五個阿哥,其他的皇子都是有派別和站位的。
人們對權力的欲望是無窮貪婪的,能做皇帝的機會,為什么甘于做一個王爺呢?太子之位的空出,讓所有的競爭者都不愿意放棄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一旦成功,為一國之主,載入史冊為后人敬仰,這樣的誘惑任何人都難以抗拒。除這個原因之外,促使九子奪嫡場面出現(xiàn)的原因就在于清朝的王爺制。
現(xiàn)代人看來,王爺?shù)纳钍謨?yōu)越,而且地位崇高,又是皇帝的兄弟,在宮中也可以說是萬人之上,還不需要像皇帝那樣天天為政務勞累,批改奏章。總之,王爺在大部分人眼中,就是那種有錢,有勢,還不需要工作,整天游山玩水,逍遙快活的形象。
可事實遠沒有那樣簡單。清朝的皇家子弟是十分的注重出身的,一個皇子想被封為王爺,很大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皇子生母的家室,如果生母的出生為奴婢,則就算是皇子也很難被封為王爺。
不僅如此,清朝對王爺還有一個特殊的制度——爵位遞降制。就是說,假如一個皇子被封為王爺,那么他正妻的長子成人后所受到的爵位會比他低上一級或幾級,除非立有軍功或受到其他封賞。而他的妻妾們的子嗣爵位會更低,這樣延續(xù)到最后,甚至會沒有封位,貶為平民。就是這些皇家子弟不能接受的。
并且大部分皇子在年輕的時候多多少少都參與過皇位爭奪,他們之間多少都會有些隔閡,可以說所謂的兄弟情已經(jīng)被權力的欲望吞噬的一干二凈。所以他們都深知,其中的任何一個人當上了皇帝,剩下來的所有兄弟都不會有好下場,所以只能去爭奪。但那些既沒有本事又沒有勇氣去奪皇位的皇子,能選擇的那就只有站位,選擇一個有優(yōu)勢的皇子,投入他的陣營,但即使這樣風險仍然很大,所以這樣看來,生在皇家也并非一件幸事。
退一萬步說,就算一個皇子他從來沒有招惹過未來的皇帝,而且平平庸庸,對皇位不抱有念想,對皇帝也造不成任何威脅,而且生母的家世也不錯,在這種情況下被封為了王爺,那么就代表他一生無憂了嗎?并非如此。清朝的王爺需要參與政務處理,稍微有點文化會被分一個小文官做,會點武功便會被派到軍隊工作,或是被發(fā)往邊疆。若是在朝廷中站位不對,一旦被皇帝視做威脅,還會被各種打壓,甚至圈禁。
"九子奪嫡"以雍正帝登基告終,而失敗的大皇子和二皇子被終身圈禁,三皇子被派去守康熙的陵墓,后被關押直到死亡。八皇子被逐出皇族,迫其改名,死于獄中。九皇子被派往西北接受軍務,沒有任何的身份,與充軍沒有區(qū)別,后死于押送回京的路上。十皇子獲罪入獄,直到乾隆登基被放出。
皇位的爭奪一輸便賠上了一生,但誰讓他們生在皇家,那個九五至尊的位子,爭不爭由不得他們。那一點點的兄弟情在皇位的爭奪面前,在權力的面前,脆弱得不如一棵海浪中的稻草。哪有什么一勞永逸的王爺做,只能在腥風血雨中撕破臉面,去爭奪那個鮮血淋漓的皇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2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