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了解:朱棣和朱標的讀者,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如果朱標沒死,朱標削藩的時候,朱棣還敢造反嗎?
元末農(nóng)民起義中,朱元璋成為了諸侯之中的佼佼者也是最終的勝利者,于1368年建立了大明代。明代建國初期,朱元璋為太子朱標掃清了朝廷之中的隱患,為的就是賦予太子朱標一個良好的政治環(huán)境,奈何太子英年早逝,這時的朱元璋一夜白頭,燕王朱棣本以為太子之位應該傳授給自己,可是朱元璋卻傳給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
朱元璋駕崩后,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剛剛即位的建文帝根基不穩(wěn)卻一心想要削藩,而這便觸動了朱棣的逆鱗。朱棣了解自己早晚會死于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手中,為此朱棣在北平起兵,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起兵成功的燕王,即為明成祖,試想一下,若是太子朱標沒有英年早逝,那么有他進行削藩的話,燕王朱棣敢不敢起兵?
朱標與朱棣
朱標是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嫡子,朱元璋與馬皇后非常的相愛,馬皇后一直對朱元璋不離不棄,這讓朱元璋很重視親情,也更加重視朱標,因此朱標在朱元璋的心中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并且太子朱標為人正直、仁厚得到了朝廷之中很多人的愛戴。
為了培養(yǎng)好以后的皇帝,朱元璋經(jīng)常帶著朱標上戰(zhàn)場,培養(yǎng)他的軍事能力,不僅如此,在政治方面,朱元璋也是帶著太子朱標上朝,有時還會詢問太子朱標的看法,以此來提高他的政治才能。
最是無情帝王家。唐太宗李世民發(fā)動了玄武門之變逼迫父親傳位給自己,但是反觀朱元璋與朱標這對父子,卻有著帝王家之中的少有的親情與溫情,朱標經(jīng)常不滿父親朱元璋的做法,有時候甚至與朱元璋頂嘴,朱元璋大多數(shù)都是當耳旁風,嚴重的時候會追著朱標打,但是第二天父子二人又會恢復以往的狀態(tài),有說有笑。
朱元璋從來沒有考慮過其他的兒子繼承太子的位置,這足以證明了朱標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也突顯了朱標的重要性,朱標出生的時候還是戰(zhàn)亂的年代,朱元璋在攻打南京城的時候,便得知朱標出生的消息后,欣喜若狂,此時的朱元璋二十七歲,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自己有了后代,代表著自己的血脈將會得以延續(xù)。
朱元璋為了培養(yǎng)好以后的皇帝,因此嚴格要求朱標,朱元璋給朱標的定位是他以后要做一名賢明仁義的君主,但是朱標的仁慈的性格卻是一把“雙刃劍”,雖然仁慈會獲得大臣的愛戴,能守住好明代的基業(yè)。
但是其弊端自然就會呈現(xiàn)出優(yōu)柔寡斷以及懦弱膽怯的現(xiàn)象,朱元璋認為這是帝王的大忌,為此朱元璋才會嚴格要求朱標,試圖矯正朱標的性格,但是效果不好,朱標的仁慈與朱元璋的嚴厲相互碰撞,或許朱標永遠不會理解朱元璋的用心良苦。
反觀朱棣,他同樣也是出生在戰(zhàn)亂的年代,二十歲的時候就被朱元璋分封到北平做藩王,朱元璋設立藩王的緣由是擔心一旦皇室有難,各地藩王即可援救中央,殊不知朱元璋的做法為靖難之役埋下了種子。
在朱元璋的兒子之中,朱棣是最像朱元璋的,優(yōu)秀的軍事才能以及殘暴的性格,奈何朱元璋認為大明代日后需要的不是一個最像自己的皇帝,而是一個宅心仁厚,愛戴百姓的皇帝。
正如日后朱棣傳位時的做法一樣,雖然朱棣不喜歡朱高熾的仁愛,在朱棣的兒子中漢王朱高煦是最像自己的,但是永樂一朝的皇帝是一位能征善戰(zhàn)的皇帝,他也不希望下一位皇帝是一位武皇帝,并且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更是有著帝王之相,因此才會傳給朱高熾。
朱標英年早逝后,朱棣的其他兄弟也都相繼離世,朱棣覺得自己會有幾率被朱元璋封為太子,可是朱元璋沒有這么做。
靖難之役
太子朱標去世后,朱元璋為了賦予皇太孫建文帝一個相對安穩(wěn)的政治環(huán)境,同樣也是煞費苦心,藍玉案便是朱元璋為朱允炆的保駕護航,藍玉被太子朱標視為心腹,可與朱允炆并沒有什么交集,并且朱元璋認為朱允炆并沒有能力駕馭藍玉,不僅如此朱允炆還有一個弟弟,他的弟弟有著強大的外戚勢力,那便是藍玉。
一旦朱元璋去世后,藍玉或許將會以強大的兵權(quán)廢掉朱允炆,然后擁立他的外孫即位,從此之后明代或許將走上漢朝或者北周的舊路,外企專權(quán)的時代,因此朱元璋將藍玉處死了,隨之牽連的人數(shù)高達一萬五千多。
建文帝登基后,開始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廢除了朱元璋時期的一些苛政,最重要的便是大力削藩,建文帝把他的兩位叔叔貶為了平民的時候,朱棣便深知建文帝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自己,于是朱棣發(fā)動了靖難之役,會師北平直取南京,戰(zhàn)爭之初,由于北方大多是朱棣的舊部,因此大多都投靠了朱棣。
自己的爺爺朱元璋將有能力的人全部處死后,留給建文帝的人少之又少,以至于無人敢出戰(zhàn)朱棣,燕王朱棣軍隊浩浩蕩蕩直奔南京,最終建文帝失蹤,朱棣即位,在永樂年間,撰寫了永樂大典、采用新的方式削藩以及穩(wěn)定邊疆,迅速恢復了自靖難之役后的民生,鄭和下西洋宣揚大明代的國威。
歷史假設
假若朱標沒有英年早逝,朱棣是不會造反的。首先,朱標沒有去世藍玉案就不會發(fā)生,太子朱標的政治集團中,有藍玉、曹震以及常升等人物,并且燕王朱棣非常忌憚藍玉,而藍玉也曾提醒過朱標說朱棣有著不臣之心,告誡朱標小心提防朱棣,但是朱標以兄弟之情最為重要,就沒有聽進心里。
其次,以藍玉等人的作戰(zhàn)能力,即使燕王朱棣真的起兵,有藍玉坐鎮(zhèn)必定會大敗朱棣,順利地鏟除其勢力,以此鞏固明代的穩(wěn)定,最后那便是以朱標作為哥哥的威望以及資歷都可以完全震懾住朱棣的野心。
正所謂:長兄如父,朱棣與朱標的關(guān)系也比較好,自然也不會造大哥的反,靖難之役也就不會發(fā)生,而這些都是朱允炆所不具備的條件。然而歷史沒有假設,靖難之役也最終爆發(fā)。
根據(jù)我個人觀點,我感覺如果朱標沒有死的話,朱棣是沒有可能造反成功的,朱標也不會讓他有造反的可能,因為朱標的實力以及才華都超過朱棣,并且朱標不死,朱棣就沒有造反的機會。
朱標可以說是朱元璋早就看好的繼承人,從小就著重培養(yǎng),到了朱元璋登基就立朱標為太子,朱標在朱元璋出征不在的時候,能把所有的政務處理地很妥當,并且朱標的妻子是常遇春的女兒,因此朱標的到了很多的勢力,古代很多人娶妻都是為了鞏固或者提高自己的勢力。以此類推朱標手里有很多人脈,軍事實力很是強大,想造反也要看有沒有這個本事。
而朱棣比較善于打仗,軍事能力很強,但是在處理政務上面就比不上朱標,因此朱標勝利,畢竟朱標有妻子娘家的軍事力量,還有處理政務的能力。而且朱標在皇子們心中的威信最高,深受百姓的愛戴。
其實朱棣之所以造反也是被逼無奈,朱允炆當上皇帝以后,為了鞏固自己地位,開始削藩,削藩就是奪權(quán),等于空有皇子的身份實際和普通老百姓沒有大差別,因此朱棣也害怕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開始起兵造反,但是如果朱標在位,應該是不會削藩。畢竟朱標的心腸還是很好的,以和為貴。
只要不削藩,不把這些皇子們?nèi)羌毖?,朱棣是不會造反的,畢?strong>朱標做太子的時候,皇子們都是相安無事的,沒有那么多勾心斗角。所以如果朱標沒死,沒有削藩,朱棣就不會造反。
如果朱標沒有英年早逝朱標敢不敢反?我認為應該不會反,即使反了,也很難成功。
最重要的原因:朱標是嫡長子!?首先我們可以說說朱標這個人,明史上記載,朱標是馬皇后生的,那么就是嫡長子了,朱標是個性比較溫和的人,他當了二十多年的儲君,朱元璋從來沒想過要換掉他,從明史上可以看出他對自己的兄弟是真的都很好,并非作偽。
(朱標)
朱元璋出征的時候,把政事都交給他了,朱元璋大殺功臣的時候,他也敢直接頂撞他老爹,可以說他無論在能力還是性格方面都會是個賢明的君主,應該會是一個漢文帝式的人物。朱棣的確非常像朱元璋,而且在朱元璋的兒子里面,朱棣確實是很有野心也很有能力的人,他的戰(zhàn)功,政治手段也不是其他兄弟能比的。
其次,朱標做了幾十年太子,聲望非常高如果朱標沒死,最后做了皇帝,實行削藩政策,朱棣不會起兵反抗,可能會主動交出兵權(quán)。朱標做太子幾十年,聲望非常高,文臣武將對他都很敬重。政治根基遠深于朱棣,而且朱標本人能力不弱。朱棣起兵造反,勝算等于沒有。
(張國榮版朱標)
還有如果朱標做了皇帝,朱標本人不太可能削藩,因為朱標本人的聲望能壓制住朱棣。他不需要對朱棣動手,朱棣也不敢有反心。
第三、朱標有明朝第一武將大臣朱標仁慈但不迂腐,處事果決有自己的原則。其實不需要英明神武,在絕對的皇權(quán)實力下,朱棣不會有任何機會。很多人說朱允四、朱標的突然去世,給朱元璋打擊太大了,培養(yǎng)了20多年的接班人,要重新布局,其中這用人就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原先的開國元勛都是太子死后被殺的。
(張國榮版朱標)
朱標不死,他們會一直陪伴新君。像藍玉、沐英、李文忠這些人將會成為大明的第一武將集團。可以毫不夸張的說,朱棣麾下沒有一人是這三人對手。
第四,朱標被培養(yǎng)了20多年,經(jīng)驗豐富,驍勇善戰(zhàn)、朱標從出生開始就在死人堆里打出來,可以說是諸位王子中最能打最善戰(zhàn)的,和武將關(guān)系也是最親近的。而治國方面也可圈可點,朱元璋經(jīng)常出門迅游征戰(zhàn),后方都是太子監(jiān)國,一去幾個月大半年,朱標把國家治理的僅僅有條。
(朱元璋與朱標)
明朝太子監(jiān)考,可謂天下門生皆出太子,朱標文隨劉基,宋濂,武隨常遇春湯和,可謂文武通吃。朱棣想要造反一丁點機會沒有,稍加妄動,估計分分鐘被撲滅。
所以個人以為,朱標若在,朱棣還是祈求能做太平王爺就好。
朱棣造反,原因很簡單,就是建文帝削藩。自古以來,但凡皇帝強硬削藩,藩王基本都會造反。漢景帝采納晁錯建議削藩,引發(fā)吳楚之亂;康熙皇帝削藩,引發(fā)三藩之亂。
藩王們在自己的藩國自由慣了,在藩國內(nèi)就是小皇帝。突然削藩,沒了憑恃,就像讓魚兒離開了水,他們當然會造反,拼死一搏。
朱棣的情況大體類似。
朱棣是朱元璋所有兒子中最像朱元璋的,有勇有謀,還心狠手辣。自從成年,他便跟隨朱元璋在戰(zhàn)場上沖殺,立下戰(zhàn)功無數(shù),也得到了極大的歷練。
后來他受封燕王,封地就是現(xiàn)在的北京及周邊。按照朱元璋的設計,藩王們是要替大明把守國門的,因此手里都有軍隊。
朱棣本來就是軍人出身,有自己的一眾心腹部下,后來又替大明朝把守北部的國門,手里又有軍隊。
可以說,在燕國,朱棣就是王,就是皇帝。
就像李世民之于李淵一樣,在朱元璋打江山的過程中,朱棣是所有兒子里出力最多的。但朱元璋也和李淵一樣,立了長子做太子。
對此,朱棣私下里有過怨言嗎?可能沒有。
因為朱標不僅是長子,而且在諸皇子中的威望很高。這樣一位大哥當皇帝,朱棣應該是可以接受的。而且,他和朱標的關(guān)系也不錯。他在自己的燕國封地里做個小皇帝,也是不錯的。
但是,后來朱標死了,繼位的竟然是朱標的兒子朱允炆。
對于朱允炆,朱棣可能就不是那么心服口服了。朱元璋活著時,有這么一位強悍的父皇壓著,他不敢有所表現(xiàn),更不敢像李世民那樣逼宮。
但當朱元璋死了,朱棣還怕誰呢?他會把朱允炆放在眼里嗎?
更何況,朱允炆還不知死,剛剛登基就削藩。朱棣正愁著沒借口呢,于是就造反了。
現(xiàn)在回到問題本身:假如朱標不死,繼位的是朱標,朱棣還會造反嗎?
綜合以上的分析,答案其實已經(jīng)呼之欲出:如果朱標不削藩,那么朱棣信服自己的大哥,沒有任何理由造反;如果朱標削藩,那么朱棣被逼無奈,以他的性格,必然會造反。
但是,朱標不是朱允炆,他的眼界和能力要強太多。如果朱標當皇帝,我敢賭他不會削藩——至少在他的兄弟們這一輩兒,不會削藩。至于以后,削藩還是大勢所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273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朱元璋為什么要把孟子趕出文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