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康元年(220年)魏王曹丕迫使?jié)h獻帝禪讓帝位。這是對百科小編今天給大家說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劉放出身漢朝宗室,為漢武帝孫廣陽王劉建的后裔,因此家世較好,得以擔任涿郡綱紀,還被推舉為孝廉。漢末天下大亂,王松割據涿郡,劉放因此前往投靠,助他保境安民。
二,投靠曹操
建安十年,與松俱至。太祖大悅,謂放曰:“昔班彪依竇融而有河西之功,今一何相似也!”乃以放參司空軍事,歷主簿記室,出為郃陽、祋祤、贊令。(三國志·卷十四)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克鄴城,奪取冀州。劉放見袁家大勢已去,便勸王松說:“董卓專權導致群雄并起,各據一方?,F(xiàn)在曹公擁戴天子,討伐叛逆,戰(zhàn)無不勝。以袁術、袁紹之強,仍舊身死淮南,兵敗官渡。現(xiàn)在曹公進軍河北,依附者必定漸漸得福,抗拒著必定會被滅亡?,F(xiàn)在正是將軍投靠曹公,謀求富貴的大好時機?!蓖跛陕犃?,表示贊同。
不久曹操進軍南皮討伐袁譚,寫信招撫王松。王松于是獻出雍奴、泉州、安次三地歸順曹操,還派劉放寫信回復。曹操見劉放的回信寫得很有文采,又聽說他勸王松主動歸順,因此更加高興,便有了把劉放征召到自己身邊效力的打算。然后劉放隨王松覲見曹操,受到大力夸贊,被譽為當代班彪。接著曹操任命劉放為司空軍事,主簿記室,還讓他到地方歷練。
三,效力曹魏
建安十八年(213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還賜予魏郡、河東郡、河內郡等十郡之地。劉放雖身為漢朝宗室,卻對曹操的僭越之舉表示支持,繼續(xù)為曹操效力,擔任秘書郎。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篡漢建魏,任命劉放為中書監(jiān)、關內侯,讓他與中書令、關中侯孫資一同掌管機密。黃初七年(226年),魏明帝曹叡即位,對劉放、孫資更加寵信,加封二人為散騎常侍。由于劉放很有文采,因此曹叡像父祖一樣,把招撫用的文書大多交給他來撰寫
青龍元年(233年),諸葛亮與孫權圖謀聯(lián)合伐魏。曹叡于是派人潛入東吳,獲得孫權書信,交給劉放涂改。接著劉放就把孫權伐魏的書信原意改為投魏,然后把信交給征東將軍滿寵,讓他轉交諸葛亮。孫權為此不得不花大力氣向諸葛亮解釋,說自己無投魏之心。
四,富貴而終
景初二年(238年),曹叡平定遼東,為了獎賞劉放、孫資的謀劃之功,于是對二人加官進爵。不久曹叡病重,想任命燕王曹宇為大將軍,讓他和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wèi)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等人共同輔政。但曹宇為人謙和恭順,極力推辭大將軍之職。
曹叡只得召見劉放、孫資,詢問曹宇推辭原因。二人回答說:“燕王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無法承擔輔政大任?!辈軈庇謫栒f:“那曹爽能不能替代曹宇?”二人回答說:“曹爽可以,絕對能承擔輔政大任?!比缓蠖擞窒虿軈北硎緫撍僬偎抉R懿回京,與曹爽一起輔政。曹叡起初表示聽從,讓二人立即草擬詔書??呻S后曹叡就采納曹肇之言,對讓司馬懿輔政有些后悔,下令不讓司馬懿返京。
不久曹叡又召劉放、孫資前來,對二人說:“我誤聽曹肇所說,不讓司馬懿回京,差點壞了大事?!比缓蟛軈泵瞬輸M新詔書,還召曹爽、司馬懿前來,向四人一起囑托后事。隨后曹叡病逝,養(yǎng)子曹芳即位,加封曹爽等四位托孤大臣。正始元年(240年),曹芳又加封劉放為左光祿大夫,還給予他與三公一樣的待遇。但此時曹爽專權,劉放已不像以前那么受重用。嘉平二年(250年),劉放病逝。
總的來說劉放雖然是漢朝宗室后裔,但與漢獻帝關系很遠,對皇帝并沒有多少親近與忠誠感。另外劉放是靠著曹操的提拔而成為重臣,深受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君主重用,因此心向曹魏,沒有反對曹魏代漢,還對曹魏十分忠誠。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云起,逐鹿中原。經過一番龍爭虎斗之后,三足鼎立之勢形成。北方曹氏雄踞中原,東南孫氏獨霸江東,西南劉氏盤踞巴蜀,以曹丕篡漢稱帝魏標志,拉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在此后的數十年里,季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卻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反而促使司馬懿逐漸掌控住了魏國實權。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是東漢潁川太守司馬儁之子,河內司馬氏雖居于河內溫縣,但卻是潁川名門,司馬懿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早在曹操時期就入朝為官,并曾支持曹操稱帝。后先后獲得曹丕、曹叡等君主重用和防范,最終在曹芳時期發(fā)動高平陵事變,一舉剪除曹爽黨羽,掌控中原權柄。那么,當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之變時,曹芳的生父曹楷等眾多其他曹氏宗親為何坐視不管呢?
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從曹魏代漢之初開始說起。自曹丕接受漢獻帝劉協(xié)的禪讓,代漢建魏之后,曹丕實際上就成為了魏國的開國君主,并為了拉攏豪族世家和勛貴宗親而制定了一系列政治制度,比如九品中正制、宦官不得干政、外戚不得專權等,保證了曹魏政治的穩(wěn)定。
然而曹丕的地位從一開始就不穩(wěn)固,雖然他是開朝皇帝,但整個曹氏集團真正的鼻祖是他的父親曹操。曹丕在奪取世子之位的時候曾經與自己的親兄弟曹植有過激烈的爭斗,故而即位之后對親兄弟防范非常嚴格,只給予爵位和榮華富貴,而并讓他們掌控軍政大權,與后世明朝皇帝對待藩王的政策頗為類似。
不過曹丕并非對曹氏宗親一概而論,他在疏遠近親宗族的同時,也在重用關系較遠的曹氏宗親。曹植、曹彰兩位親兄弟被曹丕刻意打壓,同時卻遠房同族的曹休,甚至是曹操養(yǎng)子曹真等人刻意培植,這當然是處于朝局穩(wěn)定的精妙考量,所以當曹叡即位之后,沿用了這項策略。
在曹叡病故之前,最初想要選定曹宇(曹操之子)、曹爽(曹真之子)、曹肇(曹休之子)、夏侯獻、秦朗(曹操養(yǎng)子)五人為托孤大臣。這五人中,除了缺乏能力和野心的曹宇之外,其余皆是曹叡的遠房宗親。也就是說,曹魏通過打擊與皇帝血緣親近的直系宗親,重用提拔沒有繼承權或勢力弱小的遠房宗親,以此確保朝局的穩(wěn)定。這種模式不能說萬無一失,但確實不失為一種精妙的架構安排,在世家豪族勢大的情況下,遠房親族即可以成為掣肘皇權競爭者的工具、也能構成拱衛(wèi)中樞君王的籬藩,然而兩個因素導致事情轉向了另一種可能。
曹丕和曹叡的早夭是第一個要素,曹丕40歲就去世了,曹叡更是36歲就病故了,曹魏接連兩代君主英年早逝,這使得曹氏在中原的統(tǒng)治基礎缺乏一個長期穩(wěn)固的環(huán)境?;饰桓螅抉R懿總能憑借自身的才能獲得更高的重用和殊榮,而他自己更是享年73歲。年歲上的優(yōu)勢讓司馬家積累了比曹芳、曹爽更多的人脈、資源和眼光。另一個要素卻是曹叡執(zhí)政后期的一則讒言,諸葛亮去世以后,曹叡性情大變,從前期頗有建樹的賢明形象迅速腐化為大興土木、廣采眾女的荒誕模樣。在孫姿和劉放的讒言下,曹叡放棄了最初的五人托孤方案,轉而將輔政大臣的人選縮小到曹爽和司馬懿兩個人身上,這是一個糟糕的決定。
年僅8歲的曹芳從一開始就受制于曹爽和司馬懿兩位輔政大臣之手,魏國中樞權力的斗爭由此在兩人之間展開。作為當時曹氏宗親最具勢力的人物,曹爽也是他們當中唯一擁有軍政大權的,這本是曹丕、曹叡為防范宗親而一手營造的“妙棋”,此時卻顯得相當危險。曹爽根本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最為從曹操時代留存下來的人物,司馬懿不論從權謀還是資歷都遠非曹爽可以比擬。
司馬懿對付曹爽的方法很簡單,背靠世家、欲擒故縱。作為世家集團中的一員,司馬氏加強了與其他豪族世家的關系,同時有意退卻、賦閑在家,給予曹爽已經擊敗司馬懿的假象。信以為真的曹爽獨攬大權、排擠世家子弟、任用親信,導致不僅是司馬家和世家集團,就連曹氏宗親中也有很多人對其不滿。在這場權力斗爭中,魏國幼帝曹芳并不站在曹爽一邊。
正因如此,到了司馬懿發(fā)動高平陵之變的時候,曹爽的支持者所剩無幾,即便是反對司馬懿的人也沒有多少會支持他。他欺凌太后、霸占先皇后宮殿的做法,已經到了人神共憤的程度。蔣濟、高柔、王觀等皆為曹操時期的名臣,曾對曹氏忠心耿耿,卻也紛紛參與政變。陳泰乃曹丕重臣陳群之子,潁川陳氏,同樣在高平陵事變中主動勸降曹爽,可見當時曹爽在朝中是多么不得人心。
曹爽投降之后,司馬懿隨即大開殺戒,不過卻并不是漫無目的的肆意殺戮。曹爽及其兄弟曹羲、曹訓被滅三族。他的絕對親信,諸如何晏、鄧飏、丁謐、畢軌、李勝、桓范等人同樣如此,其中桓范逃脫這次劫難的遺存血脈流落南方,在東晉時期北伐中原的桓溫就是他的后人。司馬懿前后誅殺了5000多人,但由于曹真只是曹操養(yǎng)子,沒有血緣,所以嚴格來說,司馬懿并未屠戮曹操的嫡系血親,只能算作是清洗政敵。
當然,司馬懿頂替曹爽之后,不論是太后還是曹芳都發(fā)現(xiàn)他不過是另一個擅權的野心家。作為曹芳的生父,曹楷和其他曹氏子孫一樣,長期受到皇帝(曹丕、曹叡)或權臣(曹爽、司馬懿)防范,只能眼看著木已成舟而無能為力了。更何況當時司馬懿是在得到太后和朝臣支持的情況下,打出清君側的名號行動的,而且確實沒有針對皇族,從道義上并無不妥。
高平陵事變的給了曹氏以慘痛的打擊,司馬懿后來將權力轉交給了自己的兒子,為最終司馬炎篡魏立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不過也正是因為高平陵事變,促使司馬氏家族警醒不已,西晉建立以后為了防止勢力愈發(fā)龐大的世家集團效仿自己,司馬炎廣封藩王,以吸取曹氏宗親無力拱衛(wèi)皇權的境地,卻未曾想又陷入了藩王內亂的局面,讓人唏噓不已。
趙云:趙子龍。河北常山真定人,(156---229) 趙云是廣大三國迷最愛的人物。他的一生論傳奇色彩不如諸葛亮,論史書記載也不如一些大將,我們都不用說關羽,張飛之流。就是比曹操手下的樂進,李典之流也不如??纱蠹疫€是喜歡他。羅貫中甚至僅僅根據《三國志》中寫的趙云長坂坡救得先主妾甘夫人和劉阿斗這一句話,就寫出了長坂坡一大篇幅,還說他沖殺了一天一夜,殺死曹將五十四員,簡直就成了戰(zhàn)神。更將他譽為白袍小將。(沖長坂坡的趙云少說也要五十了,他可比劉備還大)所以才有了一呂二趙三典的說法。 為什么一個在史料上不怎么出名的人在現(xiàn)實和民間的口碑這么好,好到了大家都喜歡他的地步呢?而且,翻看各種三國文章,對豬哥哥都有不滿,卻基本上沒有對趙云不滿的。作者認為這一,趙云個性從不張揚。上下的人對他都是無可挑剔。上絕對服從命令;下,愛護士兵,沒有架子;《云別傳》中敘述,劉禪追封眾功臣的謚號,命姜維等人商定趙云的謚號,姜維他們就說:大將軍云昔從先帝,勞績顯著;經營天下,遵奉法度,功效可書;當陽之役,義貫金石,忠以衛(wèi)上;謹按謚法,柔順慈惠曰順;執(zhí)事有班曰平;克定禍亂曰平,故應追封他為順平侯。這段評論可以說是對趙云個性的描述,也說明了趙云在眾人心目中的地位一點不壓于關,張等人。這二,趙云真心為民,一心為國。這點有幾個地方都有表現(xiàn)。在他離開袁紹轉向公孫瓚,公孫瓚問他“聞貴州人皆愿隨袁氏,君何獨回心,迷而能反乎?”那時的袁紹勢力要強大的多。趙云答曰“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碑敃r的情況,袁紹雖然勢力強大,但民眾的生活并不好。反而,公孫瓚因為開始了屯田之法,他境內的民眾的生活反而不錯,所以趙云才有“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私明將軍也?!钡恼f法。而趙云當時投靠公孫瓚還有個重要的原因是公孫瓚對匈奴等入侵者的抵擋。想必當時趙云將公孫瓚視為民族英雄般的人物吧。所以趙云投效公孫是為了民眾;還有一件是劉備入主成都后,意欲將當時獲得的豪強土地和財物,成都的房屋田舍進行大分配,賞賜為他奪取益州的功臣。全場的文武(包括豬哥哥和法正等)都沒人說話,只有趙云駁回,說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而。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昂可歸還,令安居復業(yè),然后可役調,得其歡心?!薄H绻皇钦嫘臑槊?,怎么能說出這樣的話語。說趙云一心為國,史書上的記載并不多,但寥寥幾句話已經說明了問題。這是在劉備要大舉舉兵,征討孫權的時候。諸葛亮等也勸過,不過他們都是從實力對比和戰(zhàn)略上來說的??哨w云的話不一樣,他說“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雖身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兇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zhàn);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闭f的明白。你劉備向來以恢復漢室自稱,現(xiàn)在你不去攻打篡漢的魏,卻要攻打承認漢之正統(tǒng)的吳侯,實在是讓眾人不解。這里故且不提趙云所說的攻打魏是否會成功,他將曹操看成國賊是否正確,就這件事情而言,可以看出劉備之假,趙云之真心為漢也。這三,戰(zhàn)場上的趙云是將智、勇、仁,愛,集于一身的人,而不是神。這樣的武將歷史上的人物數都數的清楚。史記:每次作戰(zhàn),趙云都身先士卒;陷于包圍,只要有一個士兵還沒出來,他就會回身去救;對待敵人,只要沒有反抗,他就不會再去傷害。這樣的人就是老百姓心目中的英雄。所以,不管當權者將三國中誰提到神的高度(比如關羽,諸葛亮等),趙云永遠是百姓心中的最愛。他是百姓的英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人,一個在我們身邊最需要的人,我們的兄長和朋友。而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神。
郭嘉(170----207),字奉孝,穎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
我喜歡郭嘉基于兩點:一,郭嘉實際上是曹操的第一謀士,本人認為他也是三國中的第一謀士,某些方面比諸葛亮還強,可惜的是他死的早,兩人不能進行比較了。如果他不是死的太早,三國歷史怕要重寫。二,郭嘉的為人好。就是說他的人品好。史書上說他“因他智慮變遠,通達事理,忠貞善良智高德美,體通性達”又說他:性格開朗,豪放,甚至不拘小節(jié),乃性情中人。
看看郭嘉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厲害的。郭嘉自幼身懷大志,見識深遠。在天下開始大亂的時候,他便長期閉門苦讀,終于掌握了廣博的政治、軍事和歷史知識,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政治見解。20歲左右時,正是東漢末天下大亂開始之時,他仍隱匿名跡,尚未顯露鋒芒。但暗中,他平時不與俗人應酬往來,卻很注意結交英雄豪杰,所以,當時一般人都還不知道他的才能,只有那些和他相識而又志趣相投的英俊之士,對他的才華十分看重。比如荀彧他的這個同鄉(xiāng)和程昱這個曹操帳中的第二謀士。就是他們向曹操推薦了郭嘉。
開始的時候,郭嘉聽說袁紹能夠禮賢下士,再則袁氏當時聲勢位赫,盛名一時;他便前往投效,期望能一展鴻圖。然而,袁紹本人外寬而內忌,好賢而不能用。因此,郭嘉并未受到袁紹的重用。當時,郭嘉的兩位同鄉(xiāng)辛評、郭圖也在袁紹處效力。郭嘉對他們說:“智謀之士首要在于審擇明主,只有那樣,才能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如今,袁公只想學周公的禮賢下士,卻根本就不懂得用人的道理。他只是招攬人才,卻不予以重視;臨事又好謀而不能決斷。若想和他一道拯救天下的危難,建立霸王之業(yè),實在是難??!”于是,他毅然離開了袁紹,去另尋明主。事實證明了他的英明和決斷,辛評、郭圖最后都給袁氏做了陪葬。聰明的謀士要善于選擇輔佐對象,所謂“良禽擇木而棲”,這是他成功的首要條件。郭嘉曾說過:“夫智者審于量主?!倍鳛橹\略家的郭嘉,其高明之處,就在于他能準確地判定、袁紹不過是徒有虛名,難當國家興亡之重任,其失敗的命運難以避免,因而就絕不能選擇他作為自己的事業(yè)之“主”。
因此當荀彧和程昱向曹操介紹了郭嘉,而曹操正好缺少一個全面的人才(曹操的第一智囊戲志才剛去世不久。這個人物也是很可惜的,歷史上都沒留下什么資料。但從曹操給荀彧的信中“自從戲志才去世后,幾無可與之謀大事之人。汝、穎一帶向來多出奇士,請問誰可繼任戲志才之職?”可以看出戲志才應該是個很厲害的人物。)的時候,兩人是相見恨晚呀。史寫:郭嘉和曹操在房間中長談了一天一夜,郭嘉出門后喜不自勝地說:“曹公才真是我想投奔的明主?。 倍懿賱t高興地贊嘆說:“使孤成大業(yè)者,必此人也。”果不其然,可以說在曹操平定整個北方的過程中,郭嘉占了大半的功勞。以至于郭嘉死后,曹操悲苦不已,還要上書漢獻帝追增封賞。表文說:“已故軍祭酒招陽亭侯郭嘉,忠貞善良智高德美,體通性達。每逢討論大事,眾說紛經,他能一針見血,一語定音,處理恰當,動無遺策。自在軍旅之間,隨我一起東征西討十有一年,擒目布,取眭固,斬袁譚,平定河北,逾越險塞,掃蕩馬丸,震威遼東,鏟平袁尚,其功高蓋世。正當要彰顯其勛之時,他卻不幸早亡。追念郭嘉之功勛,實在令人不可忘懷。應該增加其封邑,加上過去所封共1000戶,以表彰死者,鼓勵后人?!睂蔚闹艺\與才干進行了熱情的贊揚,對郭嘉的英年早逝表示深切的悼念。漢獻帝閱過表文后,追任郭嘉為貞侯。不僅如此,曹操對郭嘉的兒子郭亦也是愛屋及烏,一直養(yǎng)在身邊,多次封賞??上Ч嘁矊W了老子,身體不好,雖然聰明,卻也死的早。
郭嘉的計謀最讓史學家和歷代政治家稱道的就是他對曹操所分析的曹操和袁紹的十敗十勝論。真乃千古之言,放在今天仍然讓后人為之感慨。
其一為“道勝”?!敖B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惫我匀诵詾榈谝灰x,列為十勝之首。他道人的天性,是自然的天性,理應順乎自然,不應該用“繁禮”強加約束,才充分發(fā)揮人的內在秉賦。這方面曹操比袁紹強多了。事實也是如此。曹操擇人選才是不拘一格的。
其二為“義勝”?!敖B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痹B師出無名,曹操可以奉漢獻帝之名以令天下,名正而言順,這就在“義”上勝過了袁紹。雖然那時候,漢室不過就是個招牌,可這個招牌還是有用的,至少在道義上還上有用的,雖然曹操為了這個漢室吃了不少苦頭,可在剛開始的時候還是有了一點好處的。包括諸葛亮的《隆中對》都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可與爭鋒?!?
其三為“治勝”。“漢末政失于寬,紹以寬濟競,故不攝。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袁紹本人出身高門士族,他在自己的轄區(qū)內,豪強大族非常放縱,而袁紹任令他們凌壓百姓。因此,其統(tǒng)治區(qū)內階級矛盾激化。相反,曹操卻糾之以猛,著重打擊抑制家強勢力,“重豪強兼并之法”。袁紹以寬濟寬,曹操以猛糾寬,高下之別,昭然可見,所以曹操得到翼州和青州后,百姓喜而望之。曹操的本錢青州軍就很說明問題。
其四為“度勝”?!敖B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問遠近?!边@點不用多說,就看郭嘉本人離開袁紹而就曹操就明白了。
其五為“謀勝”?!敖B多謀少決,失在后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痹B遇事多謀不能斷,常常錯失良機;而曹操處理大事非常果斷,善于隨機應變,這就在謀略和決策方面超過了袁紹。
其六為“德勝”?!敖B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惟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愿為用?!痹B犯了東漢末期所有士族大戶的毛病,沽名釣譽,跟從他的只務虛名而沒有實際本領的人多。有本事的他又不用。像田豐等。而曹操以仁義和誠心待人,自己嚴謹儉樸,賞賜有功的人卻慷慨大方,史說曹操有功必賞,無功者無望。不僅是這樣,曹操對待功臣之后都非常好。他還養(yǎng)了像陳宮這樣不從他的人的家眷。所以天下有才能而講求實效的人都愿輔佐曹操。這點,沒幾個人能做到的。甚至包括諸葛亮這樣的智者。
其七為“仁勝”?!敖B見人饑寒,恤念之形于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于大事,與思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曹操很重視發(fā)展生產,恢復經濟,安定社會,惠在下民。他不在乎那些小恩小惠的東西,所以曹操聽取大臣的意見,做了許多實際的發(fā)展經濟的工作,使自己轄區(qū)內的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經濟的發(fā)展也為以后晉一統(tǒng)三國打下了基礎。而袁紹放縱豪強,貪暴無比,民不堪命,卻好在些許小事上假仁假義。所以他不如曹操大得民心。
其八為“明勝”?!敖B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袁紹出身大族,而且史書上寫他是庶出,所以這個人非常喜歡聽阿諛奉承的話,偏愛身邊諂媚之徒,言聽計從,而不喜歡直言進諫之人,不愿采納他們的意見。連自己的親兄弟袁術都與他勢如水火。(當然袁術也不是個好鳥)他是有人都不會用呀,不失敗才叫怪。曹操用人正好相反。他很能虛心請教身邊人的意見,并允許不同聲音的出現(xiàn),像他在北征烏丸回來后,大賞那些當初不同意出征的將領,說他們是為了自己好等。
其九為“文勝”?!敖B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痹B真的是那種不明是非的人,更氣人的是他簡直把這種不明是非的事情做到了極點。對他帳下各謀士將領之間的明爭暗斗不僅不阻止和批評,反而縱容之,所以才有許攸之變和高覽,張頜的臨陣叛變,直接葬送了他的家業(yè)。而他在失敗回鄴城后,居然殺了田豐,理由竟然是田豐是對的,他是錯的,所以殺了田豐,他就是對的了。歷史上像袁紹這種主公倒也少見??蓱z的田豐喲。而曹操善于以禮和法治國,他以國法治下,以軍法治軍,很少來什么法外施恩的事情,所以有曹操之馬踐踏了麥田,曹操割發(fā)代首的事情。雖然這也是曹操狡猾的表現(xiàn),但也說明了曹操的治下是嚴格依法辦事的。
其十為“武勝”?!敖B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袁紹沒有軍事才能的,卻喜歡亂指揮,喜歡虛張聲勢;而曹操善于以少克眾,用兵如神,具有杰出的軍事才能。曹操曾著兵書《孫子兵法注解》和《孫子兵法十三篇》,他的軍事才能還是很有獨特之處,他甚至會排兵布陣。這就在軍事上勝過了袁紹。
郭嘉這一篇十敗十勝的大道理可謂真知灼見。郭嘉從袁、曹雙方的政治、經濟、政策、軍事實力、人心向背,以及個人的氣質和才能,做了全面而深刻的剖析,從而得出了曹操“十勝”的結論,這是具有科學預見性的判定。曹操的其地謀士,如荀彧和賈詡,也曾對官渡之戰(zhàn)前的袁、曹對峙形勢作過分析和預測,也都預見到了曹操必會擊敗袁紹的結局,這些都被后來的實踐證明。荀彧曾預言曹操有“四勝”,即度勝。謀勝。武勝、德勝;賈詡預見曹操“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可以說是英雄所見略同,都作了同樣正確的判斷,都對堅定曹操的信心,起了重要作用。只是郭嘉的分析最為詳盡、細致、深入和準確。不是無端臆測,偶然的巧合,而是在詳盡地了解了雙方基本情況的基礎上,根據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進行演繹、推理、概括、分析,所得出的科學結論。郭嘉能夠精確地.科學地預見曹操“十勝”,證明他的確是一位高明的謀士。就是在以后的歷史歲月里,郭嘉的這篇《十敗十勝》都給后人帶來了很多可以思考的東西。因為他所做的已經不只是曹操和袁紹的兩個人的對比了,這里面的領導藝術、軍事藝術、經營管理、為人處世,尊法守律等等,都是作為一種全面性的手段顯示了出來。讓人不由地聯(lián)想到一個權利經營者如果都能做到這十勝,天下無敵也。我不知道后來的那些取得了輝煌成就的帝王將相們是否都看過了郭嘉的這十勝論。 就是在現(xiàn)代,不論是對從政者或是創(chuàng)業(yè)者,他的這些觀點也具有很大的借鑒作用。
郭嘉的長處便在于看人很準。他預言孫策將死于宵小之手,就真如他所說。在曹袁即將開戰(zhàn)的時候,又傳言說孫策準備北上攻打許都,救漢獻帝,曹操集團的人非??謶郑驗閷O策驍勇善戰(zhàn),又有著名謀士周瑜輔佐,這對曹操是個極大的威脅。然而郭嘉卻有不同看法,認為孫策不會構成很大威脅,料定孫策此舉,難以成行。眾人對此大惑不解。郭嘉推測說:“孫策剛剛吞并江東,所誅者盡為才使。這些人手下都有一些敢死忠誠之士;他們一定會替他們的主人報仇。孫策為人浮躁而不警惕,縱使兵士眾多,也如同獨行曠野。如果遇到埋伏的刺客起而偷襲,孫策就只能一個人抵抗。在我看來,這個人必死于匹夫之手?!北娙寺犃斯蔚念A言,仍然心有疑慮。雖然都也相信他的分析很有道理,但不知道的是孫策是否真的“必死于匹夫之手”。但不久,這個似乎難以置信的預測,卻為事實所證明。史載“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大家都對郭嘉的料事如神贊嘆不已,深深為之折服。孫策如果不死,這官渡之戰(zhàn)還真難預料。
而官渡之戰(zhàn)前期,郭嘉又一次展現(xiàn)了他看人很準的本事。當時劉備借兩家開戰(zhàn)的空隙,起兵欲攻打許都,曹操手下的眾人都認為劉備不過是小菜一碟,不用理會,袁紹才是大敵,如果我們去打劉備,被袁紹抄了后路就慘了。只有郭嘉一針見血地指出:“袁紹生性遲疑,即便來攻,也不會迅速。劉備起兵不久,民心本附,力量又不大,迅速攻擊,一定可以把他擊敗。這關系到生死存亡,千萬可不能失去啊!”他是把袁紹看透了。果然袁紹這個笨蛋,當田豐對他說要趁曹操南下徐州,我們趕快抄他后路的時候,他竟然以自己的小兒子有病為理由,未采納田豐的建議,按兵不動。田豐聞此,“以杖擊地日:‘遭此難遇之時,乃以嬰兒之病,失此機會!大事去矣,可痛惜哉!’跌足長嘆而出。”田豐跟隨袁紹多年,竟不如郭嘉看的準,所以他的死也是必然的。所以曹操采用了郭嘉之計策,親率精兵兼程東進,迅速攻破彭城、下邳,迫降了關羽。劉備全軍潰敗,妻子被俘,他只身逃往河北,投靠袁紹。
這是對袁紹本人的分析。而對袁紹的兒子的分析更顯示了郭嘉的才能。當袁紹死后,包括曹操在內所有的人都想趁袁紹死而進攻鄴城來徹底消滅袁家集團,又是郭嘉向眾人分析了袁家的內部矛盾,他解釋說:“袁紹生前最喜愛這兩個兒子,究竟立誰為用,一直沒有定下來。有郭圖、逢紀這些人作謀臣,肯定會兄弟內爭不斷,最終會相互分離,背自成仇。如果我們進攻太急,他們一定會團結一致對付我們;如果我們暫緩進攻,他們就會為爭權奪利而自相殘殺。所以,我們不如掉頭向南,假裝去荊州討伐劉表,以觀他們的變化。等到他們內部發(fā)生變亂后,我們再出兵擊之,便能夠一舉平定河北了?!惫未擞嫞芍^“鷸蚌相爭,漁翁得利”之計。這是一個事半而功倍的方案,使曹操可以用隔岸觀火的手段,以很小的代價就消滅了整個袁氏集團,統(tǒng)一了大半個北方。否則,曹操大軍壓境,必然會逼迫袁家兄弟聯(lián)合起來,拼命頑抗。如果曹操強攻硬拼,即使拿下他們必然要付出很大代價,得不償失的。借敵人之手削弱敵人的實力,從而坐收漁人之利。這實在是一條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奇謀妙計。
還有郭嘉看劉表也是將他看死了的。當時,曹操已經取的鄴城,可袁氏兄弟逃到了烏桓的蹋頓處。而這個蹋頓打著給袁家報仇的幌子,不斷地騷擾北部邊境,曹操在北上徹底消滅袁氏兄弟,并收服烏桓一族和南下征討劉表的兩種方案中猶豫不決。曹操手下都認為“袁氏兄弟,只不過是亡命之人,根本不足為慮。夷狄貪而無親,烏桓又豈能為袁尚所用?如果大軍遠征,深入烏桓地區(qū),劉備必然勸說荊州的劉表趁機襲擊許都。一旦發(fā)生變故,到那時后悔可就來不及了。”曹操也正是害怕劉表來這一手,才不敢放心北伐的。又是郭嘉很細致地對眾人分析了其中的道理,他說“主公雖然威震天下,但馬桓依仗地處僻遠,必然不作防備。乘他無備,突然出兵襲擊,定可成功。況且袁紹生前有思于河北官民和烏桓,現(xiàn)在袁尚、袁熙兄弟還在那里,他們的影響力不可小看。如今青、冀、幽、并四州的老百姓,雖然已經歸附了我們,可那只是迫于威力,而我們卻并沒有給他們什么恩惠。若我們放棄北伐而進行南征,袁尚就會依靠烏桓的支持和幫助,召集袁氏在各地的死黨,伺機反攻。烏恒一動,河北的漢人繼之而起,就會使蹋頓產生入侵的野心,難保其不會有非分之想。到那時,只恐怕青州、冀州就不是我們的了。至于荊州的劉表,那只是一個坐而論道的空談家,他自知自己的才能不如劉備,也難以控御住劉備。如重用劉備,他恐怕控制不??;如不重用劉備,劉備也絕對不肯真心實意為他出力。他們之間這種復雜而微妙的關系,決定了他們不會有什么大的作為。因此,縱使我們虛國遠征,劉表也不會有什么大的舉動,曹公對此大可不必擔憂!”他算是看清楚了劉表的為人和劉備的野心,斷定劉表不僅不會出兵,而且還會制止住劉備,真是厲害呀!事實果如他所料。
郭嘉最后看清楚的人是公孫康。當曹操戰(zhàn)勝了烏桓后,袁家兄弟又跑到了遼東的公孫家。郭嘉對曹操指出公孫康只想緊守他遼東的基業(yè),不會為了袁家兄弟而來得罪曹操的,所以只要我們不去攻打他,公孫康為了表示他對我們的友好,會主動將袁家兄弟殺了的。雖然這件事情歷史上沒有記錄,只是《三國演義》中所寫,但以郭嘉看人之準,這應該是他的主意。
郭嘉之死真是曹操的不幸,也是中原百姓的不幸,否則歷史一定會重寫。當然他的死也成全了一位千古奇人----諸葛亮。否則,若是郭嘉跟著曹操南征,諸葛亮和他之間就會有一場好戲。不過諸葛亮看人不怎么準,戰(zhàn)爭謀略也比不上曹操手下了幾大謀士的,特別是郭嘉的隨機應變能力,一定是擅長謹慎作風的諸葛亮的克星。天下將早幾十年一統(tǒng)也。我哭郭奉孝之死也。
葛亮,字孔明,人稱臥龍,漢末徐州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父諸葛珪曾為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為當時名士。諸葛亮兄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吳孫權,拜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亮從弟諸葛誕仕于魏,為吏部郎,累遷揚州刺吏、鎮(zhèn)東將軍、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國。于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說新語.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雖非龍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為志向所屈,故結廬于襄陽城西隆中山中隱居待時。公元207年,思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請計于諸葛亮,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統(tǒng)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lián)吳抗曹的道路,也稱“隆中對策”。這是諸葛亮為劉備提出的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相軍事路線,也是諸葛亮一生的行動綱領。從此,劉備的事業(yè)才出現(xiàn)了轉機。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東吳,說服東吳抗擊曹操,取得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為劉備取得立足之地。劉備稱帝后,諳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xiāng)侯,領益州牧。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系,有利于當地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軍山(今陜西勉縣東南)。
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yǎng)性立志用世的準備階段。他學有所成后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田,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tǒng)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諳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無論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zhí)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zhàn)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后更長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份遺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27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