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了解:古代上朝的讀者,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古代大臣們凌晨就上班,古人早飯是如何解決的呢?
我們在很多的古裝劇和宮斗劇中,幾乎都會看到這樣一個現(xiàn)象,那就是皇帝每天早上很早就要起來上早朝。大家都了解,早朝的時間相對來說是比較早的,皇帝也會很早就起來準備,皇帝就住在宮里,每天也要很早就做準備,而那些住在宮外甚至更遠地方的大臣們通常都會更早起床。那么就會出現(xiàn)一個非?,F(xiàn)實的問題,這些大臣們在早上是通過什么方法來解決早上的飯的呢?
通常來說,雖然不同的朝代不同的皇帝在早朝的時間安排上面都有不同的習慣,但是一般來講都是在早上的五點到七點之間,大部分都是五點和六點。這個時間點就是皇帝自己,也是要早起一段時間來準備的,更何況那些居住在宮外甚至是城外的那些大臣們來?這些大臣們的上司是皇帝,肯定不會允許他們遲到,有一些家住在比較遠的地方的大臣,甚至會在凌晨兩三點起來做準備,畢竟古代的交通工具不比現(xiàn)代快捷。這么早就起床準備,肯定也是來不及解決早飯的,那么這個問題是怎么樣解決的呢?
雖然有些皇帝并不是每天都會上早朝,但是這個問題也還是存在的,對于小編這種吃貨來講,少吃一頓飯都慌得要命,雖然大臣們不會像小編一樣注重口腹之欲,但是要了解這些大臣們中是有一些歲數(shù)比較大的老臣,體力肯定是趕不上年輕人。一般來說,早朝上如果沒有什么大事,結(jié)束的時間還是比較早的,這時候大臣們會選擇忍耐,等到早朝結(jié)束再解決早飯。但是如果早朝上討論一些大事,就會將結(jié)束的時間拖得很久,不只是堅持一兩個時辰,通常他們還要唇槍舌戰(zhàn)呢,不保持體力怎么進行呢?而一旦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就是歲數(shù)相對年輕一些的大臣在不吃早飯的情況下保持這么充沛的體力都有一些困難,更何況是那些上了歲數(shù)的老臣呢?
如果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通常會選擇在上班的路上,隨便買一些吃的解決這個問題,在古代,對于這些大臣來說,雖然也可以買一些吃的,但是相對限制比較多。他們是不能像我們現(xiàn)在這樣在街邊解決早飯的,只能是買一些方便而且問到不能很大的食物在轎子或者是馬車中解決,畢竟還是要顧及身份的。而且通常來說,大臣們在上早朝的時候都會穿著朝服,不方便不說一旦朝服被弄臟,那就是失儀了。所以即使是在轎子或者馬車上偷偷吃,也要十分當心,選擇的食物也比較重要。
那么,只是這么墊墊肚子也不是辦法,在一些朝代,皇帝比較大方,就會在宮中專門為大臣們建一個地方,方便大臣們在早朝結(jié)束的時候,直接解決早飯問題,比如說明代的時候。當然,這么大方的皇帝還是很少的,而且通常來說,這是在國庫充裕的時候,如果國庫比較緊張,皇帝就不管飯了。
雖然皇帝不管飯了,但是在宮中還是有可以吃飯的地方,只不過需要大臣們自己掏錢了,有點相當于現(xiàn)在的飯店,比如說在清代的時候。味道雖然比不上專門給皇帝妃嬪們做飯的廚子,但是也比宮中其他的廚子味道好。不了解這樣的注意究竟是誰想出來的,但是不得不承認這個注意出的非常好,不僅解決了大臣們早飯的問題,還能為國庫帶來一筆收入,甚至還能滿足一下宮中那些喜歡美食的吃貨,一舉數(shù)得。
關(guān)于這個問題你們怎么看呢?
說到上朝,大部分人都會在腦海當中勾勒出一個宏大的場面,皇上身著盛裝高高在上,正經(jīng)危坐在龍椅,看著朝堂之下,衣冠整潔的文武百官分列兩邊,滿滿的儀式感。太監(jiān)捏著嗓子高喊,有事啟奏,無事退朝,然后緊接著就是一幫大臣的舌戰(zhàn)群儒,事實真的如此么?
清朝大臣上朝之前都不吃早飯,甚至連喝水也要控制量,沒有體力怎么有心思去吵架?究竟是什么原因讓大臣們不敢吃早飯,而是在口中含上一片人參呢?
清代的朝會并不是想象的這么簡單,朝會分為大朝、常朝(御門聽政)大朝每年會舉辦三次,大朝是一種純?yōu)槎Y節(jié)祝賀的朝會制度,主要在重大節(jié)或者登基大婚來舉辦,主要目的是體現(xiàn)國家禮制類似現(xiàn)在的國慶,為了彰顯自己國家的軟實力和文化底蘊。
皇帝在太和殿,接受王公、文武百官的參拜,慶賀,常朝是為了處理日常政務,努爾哈赤規(guī)定五日一次,與群臣探討國家要事,研究歷代王朝興衰的原因。后來太宗皇太極規(guī)定每月有三日御門聽政,并開始制定儀注。
直到乾隆、康熙、雍正祖孫三代執(zhí)政的時期,勤于政事,要求日日上朝,其余清朝皇帝只要求每月御門聽政即可。御門聽政通俗來講就是現(xiàn)在的辦公會議,常常在早上舉行,又被稱為早朝。
康熙皇帝規(guī)定御門聽政必須每天舉行,各部院大小官員每日清晨,到午門集合,并且設有官員負責糾參失儀官員,遲到的官員是要受到申斥或者處分的,康熙帝可謂是愛崗敬業(yè)第一人,自14歲執(zhí)政起,幾乎天天上早朝,他認為這是了解國家現(xiàn)狀的最好方法。
當康熙步入中年,大臣們害怕龍體欠安,紛紛諫言講日日早朝改為隔幾天一早朝,卻被康熙所拒絕,并說三十年如一日的早朝已經(jīng)成為習慣,若是更改,會心存不安。康熙一生日日早朝堅持了五十年之久,無論寒暑,都會親自執(zhí)政,康熙可謂是歷史上最盡責的一位皇帝。
但是真的有必要天天上朝么?并沒有,早朝的目的就是君臣之間溝通天下事,但是很多事情都是不適宜在朝廷上說的,尤其是軍事方面,再者,很多事情在上朝的時候不能解決,需要各個部門的溝通商議才能定奪,皇帝上朝并不能解決什么實際問題。
換一個思路,清朝發(fā)明了奏折,而它的作用就是保密性強,可以和皇上單線溝通,不容易泄密。日日上朝多半是為了一種禮儀,滿足皇帝君臨天下的感覺。
古代官員五更就要上朝,往往四更天的時候就要從被窩里爬出來,時間久了,自然知道這個小妙招,所以每每上朝之前都會在口中含上一片人參來補充上朝時的能量補給。
大臣早上都是不吃早飯就去上朝的,一是因為幾乎凌晨就要從家中出門,夜宵還沒有消化完就要吃早餐,實在沒有食欲來吃,若是吃,就要早起,壓縮本不充足的睡眠,這樣看來為了保持上朝時候的清醒,必須要保證睡眠足夠,所以不會去吃早飯。
第二就算是食欲大增,準備吃早餐,大臣們也沒有這個膽量去吃,這是為什么呢?因為上朝并不是一個速戰(zhàn)速決的事情,需要聽各個部門匯報,若是大學士還要被留下來探討奏折的重要事項,人有三急,萬一這時候突然有點想法,那便是大不敬的行為。
試想一下,你顫顫巍巍的舉起手,皇帝點到你的名字“愛卿可有事情要奏”你敢說出來“臣想出恭”如果真的敢說出來,不就是明擺著不想活了,已經(jīng)做好被株連九族的準備了嗎,再換一個方面講,就算皇上讓你去了,你在這偌大的皇宮也找不到如廁的地方。
為了防止想要如廁,大臣們不但不會吃早飯,還會提前排泄干凈,要真是在上朝的過程中有這個想法也只能忍耐。但是早朝的時間不固定,有時候長有時候短,滴水不進,油鹽不進,這讓體力很難支撐,所以為了不出洋相,同時能補充體力,只能在口中含上一片人參。
口含人參不僅可以補充好體力,還可以幫助大臣保持頭腦清醒,所以人參片就已經(jīng)成為了大臣們的上朝必備品,雖然在上朝時候吃東西也是對皇上的不尊敬,但是皇上體恤大臣們上朝的辛苦,也就黑不提白不提,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過去了。
從古至今,沒有一個職位是輕松容易的,活在當下,更應該慶幸少了許多不必要死板的規(guī)章制度,交通上也便利了許多,這些都是先人一點一滴打拼出來的,更要去珍惜,堅持先人的思路,創(chuàng)新繁榮我國
唐玄宗晚年逐漸怠政,尤其是楊貴妃進宮之后,更是沉溺于享樂。白居易《長恨歌》有詩云:?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
在封建社會,臣子到朝廷覲見君王,奏事議政,被稱為上朝。而早朝,更是一個很重要的處理國事的群臣集體性活動,尤其是想要勵精圖治的皇帝,都會特別重視。那么,都會有哪些官員可以參加早朝呢?
《唐六典》記載:?凡京司文武職事九品已上,每朔、望朝參;五品已上及供奉官、員外郎、監(jiān)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參。?意思是凡是在京的官員,每月初一、十五都要來參加早朝。五品以上的官員以及供奉官、員外郎、監(jiān)察御史、太常博士等官,每天都要參加早朝。
唐朝地方官,要想?yún)⒓釉绯?,至少要五品以上,還要等到皇帝召見或者入京述職時才有資格。五品以下,是沒有機會參加早朝的。上朝的時間,大概是每天早上五點到七點。唐朝是十旬休假,節(jié)假日不需要參加早朝。
宋朝神宗元豐改制后,早朝改為日參、六參、朔參和望參共四種方式。門下省起居郎、中書省起居舍人及尚書省侍郎、御交中丞以上,即侍從官以上,為?日參官?,也即每天都要參加早朝。三省和御史臺官、寺監(jiān)正副長官以上,即京師百司以上,為?六參官?,也即逢一日、五日參加早朝;寺監(jiān)丞、大理評事以上,包括暫無差遣者,為?兩參官?,即朔參官和望參官,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參加早朝。
后來,宋朝社會安定,邊境安寧,皇帝慢慢懈怠,有些皇帝隔一天上一次早朝,甚至一個月只上朝三次,分別是在初五、十五、二十五這三天。
唐宋時期,如果朝廷處罰官員,一般就是貶到外地,因為以后參加不了早朝,便獲得不了朝廷相關(guān)的信息,仕途上很難進步。
到了明朝,因為朱元璋比較勤政,下令只要是京官,都可以參加朝會,這樣,上朝人數(shù)一下子增多。明代的朝會分為三種:大朝,朔望朝,常朝。
明朝參加上朝的官員,官職有大有小。內(nèi)閣大學士、六部尚書都是一品和二品,六部侍郎是三品,這些官階都比較高。也有一些官階低的小官,也可以上朝,像六部給事中是七品,都察院御史也只是六七品而已。而地方官,只有四品以上才有資格上朝。
清朝官員上朝時,官居一品可以站在殿內(nèi),朝見皇帝,官居二品則需要在殿門外恭候,官居三品則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沒有資格,參加朝會。清朝十天舉行一次早朝,但是清朝皇帝大多勤政,實際早朝次數(shù)要多遠遠于規(guī)定。
中國古代社會,是禮法社會,等級比較森嚴。因此,關(guān)于早朝,也有一整套流程和詳細規(guī)定。以明朝為例,參與早朝的人數(shù)最多,最多時可以達一千多人。
明朝官員上朝,需要佩帶出入宮廷的牙牌。參加早朝的大臣,必須起的很早。大約凌晨三點,就要到達午門外等候。為了方便上朝,大臣們大多選擇在皇宮城南居住,?如東、西長安街,朝官居住最多?。
午門為紫禁城正門,大門為皇帝御用,平時不開。午門左右兩邊,各有小門,被稱為左、右掖門,文武百官由此入朝。
起初上朝時,群臣爭先恐后,擁擠不堪。后來便制定了入朝順序:?將軍先入,次近侍官員,次公侯駙馬伯,次五府六部,又次應天府及在京雜職官員?
午門上設立有鐘鼓,由鐘鼓司宦官掌管。第三通鼓響過后,也就是卯時(大概5點左右),百官則按照次序排隊,等到鳴鐘之后,再由掖門依次入內(nèi)。文官由左掖門進入,武官由右掖門進入。
皇帝坐上寶座之后,鴻臚寺官員?唱?入班,文武大臣則分兩班,齊頭并進步入御道,行一拜三叩之禮,禮畢,才昭示著早朝的開始。
首先,鴻臚寺官員先出列,上報入京謝恩、離京辭官的人數(shù)。這些官員,都需要提前報備給鴻臚寺。如果這些大臣有位高權(quán)重或者有功勞者,皇帝如果召見,那么他們便會入殿覲見。否則,則只能在外面行五拜三叩之禮。
如果當時邊關(guān)有軍事活動,接著便是上奏邊關(guān)戰(zhàn)報。《明孝宗實錄》:?大者宣露布,小者具奏本,俱于早朝未奏事之先宣布,所以張國威而昭武功也?。
接下來,便進入主題,上奏政事。并不是每個官員都要奏事的,要不然,早朝時間不夠。有事啟奏的官員,需要提前寫好奏本。上奏時,先邁步出班,然后到御前跪下,這時才可奏事。奏事時,還要用官話,大聲朗讀奏章,讀完之后,才可回到班列。
整個早朝期間,會有專門的糾察御史在一旁監(jiān)督,只要是有人咳嗽、吐痰、衣冠不整、儀態(tài)不雅都會被記錄下來,上報處理。
等各官員奏事完畢之后,鴻臚寺官員?唱?奏事畢,然后皇上退朝,其次百官才可陸續(xù)退朝,回各部門衙門處理政事。
可以看出,整個早朝還是很威嚴,規(guī)矩很多的。而早朝,也通常被看做皇帝是否勤政的風向標。勤政的皇帝,自然堅持早朝,像朱元璋時期,即便遇到惡劣天氣,也很少罷朝。而清朝的康熙、雍正,除了早朝,還專門開設了午朝。
但是,也正是因為早朝比較正式,規(guī)矩較多,有些皇帝不愿意參加。像明朝嘉靖和萬歷皇帝,竟然二十多年不上朝。因此,被很多人批評。但是需要說明的是,參加早朝與否,并不是好皇帝的必要條件。
嘉靖皇帝雖然二十多年不上朝,但是經(jīng)常批閱奏章到五點多。而明朝末年的崇禎皇帝,繼位時就想做中興之主。經(jīng)常披奏章到1點多,早朝也從未中斷,但是明朝最后還是在他手上滅亡了。
文:墨羽翩翩
參考資料:
【1】《明孝宗實錄》 明官修
【2】《唐六典》唐官修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chuàng)作,配圖源于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30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在歷史上,漢文帝和他的皇后感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