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是周朝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至今唯一可確定為男爵的周代諸侯國。接下來對百科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在牧野之戰(zhàn)后,大約公元前1046年,州滅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拱衛(wèi)王室?!盾髯印と逍А酚涊d:“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這種現象是古代分封制所產生的,也是中國目前許多姓氏的源頭。在周朝的諸侯國中,按照爵位高低,分別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這五個檔次。比如宋國是公爵諸侯國,齊國是侯爵諸侯國,鄭國是伯爵諸侯國,楚國是子爵諸侯國。
至于男爵諸侯國,在周朝諸侯國中,可謂非常少見。其中,就許國來說,爵位是男爵,它是至今唯一可確定為男爵的周代諸侯國。在春秋末期,許國這一小國先后被鄭國、楚國所滅。在許國被滅亡后,許國人遂遷移至中原以及江南,以國為氏,故為許氏,即許姓。
一
首先,西周初年,周武王姬發(fā)去世后,周成王封許文叔于許(今河南許昌),建立許國,國君為姜姓,爵位為男爵,是至今唯一可確定為男爵的周代諸侯國。就許國的第一任君主文叔來說,與呂尚(姜太公)同為呂國后裔,一說為呂尚之子。因此,許國和齊國,可以說是同宗同源。不過,齊國是侯爵,而許國只是男爵,一定程度上,爵位上的相對較低,也是許國在春秋時期弱小和滅亡的重要原因。
在立國之初,許國的都城在今許昌城東20公里的張潘古城四周,依《括地志》載,周代關于城郭建筑的禮制,“王城方九里,諸侯城按七、五、三遞減”。在此基礎上,許國因為君主是男爵,作為一個五等諸侯國,城池方圓3里至7里。
二
許國之所以弱小,與其爵位過低有直接關系。因為爵位低,所以城建得小,封地也不多。這樣,資源有限,實力也就弱。比如許國在和鄭國、齊國、魯國、衛(wèi)國、晉國、楚國等諸侯國的交鋒上,可謂先天就處在了劣勢上。在西周時期,因為周天子的權威尚在,所以還能約束許國周邊的大國。但是,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后,周王室已經失去了約束了各個諸侯國的威信和實力了。
所以,對于許國這樣的小國,只能風雨飄雨,朝不保夕了。由于許國地處中原要沖,這更加遭到周邊諸侯國的覬覦了。公元前712年7月,鄭莊公還是以許國不聽周天子號令為由,約齊國、魯國聯合攻打許國。對于鄭莊公,可以說是最早明白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君主了。
三
許國都城被攻破后,鄭莊公雖然想占據許國,但又怕各諸侯國干涉,于是就征求魯國和齊國的意見。在齊國和魯國的求情下,鄭莊公只好命許國大夫百里“奉許叔(許莊公弟)居許東偏”,也即沒有徹底占據許國。自此之后,許國不僅時常遭到鄭國的進攻,在晉國和楚國爭霸期間,許國也遭到了晉國和楚國的欺凌。比如楚成王這位君主在位時,就大軍指向了許國。對于弱小的許國,因為無法抵擋,只能遷徙,以躲避楚國和鄭國的鋒芒。
公元前576年,許靈公害怕鄭國逼迫,請求遷到楚國。公元前533年,許悼公遷都夷邑(亦名城父,今安徽亳州東南)。也即原本定都于今河南省許昌市一帶的許國,不知不覺就遷移到今安徽省亳州市一帶了。當然,在春秋時期,頻繁遷移的小國不止許國這一個,就蔡國、陳國等諸侯國,也曾經多次遷徙。
四
最后,公元前504年,也即春秋末期,趁著晉國和楚國兩敗俱傷的時候。鄭國大將游速率軍伐許,許國已經無力抵抗,十七世國君許男斯被俘,許國滅亡。一年后,也即公元前503年,許元公在楚國扶持下被擁立為君。這意味著楚國恢復了許國,不過,此時的許國只能說是楚國的附庸了。公元前481年,楚國消滅了許國,基本上結束了許國的歷史。當然,也有說法許國是戰(zhàn)國初期才徹底消滅。
但是,在進入到春秋末期后,許國實際上已經沒有什么存在感了。許國這個小國滅亡后,許國人遂遷移至中原以及江南,以國為氏,故為許氏,即許姓。許姓在《百家姓》排列第二十位,人口約900萬人,占中國人口總數的0.56%左右,在今江蘇、山東、云南、廣東、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對此,你怎么看呢?
從公元前475-前221年,這個公認的戰(zhàn)國時期中,至少還存在這些國家:
魯國,在今山東省,前249年為楚國所滅。楚國被秦國欺負的連首都都丟了,只能向東面發(fā)展,所以魯國才被消滅。此時距秦始皇同一中國不過20多年,可見戰(zhàn)國大部分時間一直有魯國存在。
越國,公元前306年,為楚所滅。這也是進入戰(zhàn)國后才滅亡的一個國家,嚴格的來講,勾踐也曾在戰(zhàn)國時期生存過。
宋國,春秋時期還算一個大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很出名了吧。前286年為齊國所滅,還是幾國聯軍才戰(zhàn)勝的??梢哉f是戰(zhàn)國早期的第八雄。宋堰王就是太富有了遭到別人嫉妒才亡國的。
中山國,在趙和燕的北面,可能是匈奴一族,后稱王。前295被趙武靈王消滅。
許國,一個從春秋時期就頻繁出現的小國,雖然沒有什么大作為,還經歷過多次的滅亡-復辟,卻安然堅持前375年,延續(xù)了700多年,盡管被人家指揮的四處遷都,但是國家一直保留自己的稱號。
衛(wèi)國,也是春秋時期比較著名的國家,有個國王封仙鶴為大將軍,最后被外族所滅。齊桓公也借此提出尊王攘夷的號召,為衛(wèi)國復國登上了霸主地位。衛(wèi)國堅持到了秦始皇時期。據說到了公元前209年才被徹底滅掉,可以說是戰(zhàn)國時期最后一個滅亡的國家。
鄭國,春秋第一個霸主實際上應該是鄭莊公,他的霸主地位比齊桓公早多了??上ё訉O不孝,后來也就成了比較大的跟班。處于晉、楚兩個大國之間,真正的就是蛇鼠兩端。公元前375年被韓國滅掉。
蜀國,可能不屬于東周的分封體系,但是至少當時已經為中原各國認識到。前319年被秦國所滅。但是設想的是從蜀國順流而下,直接拿下楚國。后來這一政策失敗,蜀地成了秦國發(fā)配犯人的地方,也成了糧倉。
都在現在的河南省,陳國在河南柘城,許國在河南許昌。
許國,姜姓許氏諸侯國。爵位是男爵,它是至今唯一可確定為男爵的周代諸侯國。管轄范圍,從都城向四周輻射,方圓30公里左右,包括今河南許昌縣及臨潁縣北、鄢陵縣西南這一廣大地域,作為“中原之中”,在地理位置上有著無與倫比的優(yōu)勢。
陳國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鎮(zhèn)),媯 滿史稱胡公滿或陳胡公,成為胡氏與陳氏的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中,大家都背過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要一起來學習文言文嗎?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鄭莊公戒飭守臣的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鄭莊公戒飭守臣
先秦 左丘明
秋七月,公會齊侯、鄭伯伐許。庚辰,傅于許。潁考叔取鄭伯之旗蝥弧以先登,子都自下射之,顛。瑕叔盈又以蝥弧登,周麾而呼曰:“君登矣!”鄭師畢登。壬午,遂入許。許莊公奔衛(wèi)。齊侯以許讓公。公曰:“君謂許不共,故從君討之。許既伏其罪矣。雖君有命,寡人弗敢與聞?!蹦伺c鄭人。
鄭伯使許大夫百里奉許叔以居許東偏,曰:“天禍許國,鬼神實不逞于許君,而假手于我寡人,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億,其敢以許自為功乎?寡人有弟,不能和協,而使糊其口于四方,其況能久有許乎?吾子其奉許叔以撫柔此民也,吾將使獲也佐吾子。若寡人得沒于地,天其以禮悔禍于許,無寧茲許公復奉其社稷,唯我鄭國之有請謁焉,如舊昏媾,其能降以相從也。無滋他族實逼處此,以與我鄭國爭此土也。吾子孫其覆亡之不暇,而況能禋祀許乎?寡人之使吾子處此,不惟許國之為,亦聊以固吾圉也?!蹦耸构珜O獲處許西偏,曰:“凡而器用財賄,無置于許。我死,乃亟去之!吾先君新邑于此,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孫日失其序。夫許,大岳之胤也。天而既厭周德矣,吾其能與許爭乎?”
君子謂鄭莊公“于是乎有禮。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許,無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后人,可謂知禮矣。”(序民人 一作:序人民)
譯文
魯隱公十一年秋天七月,魯隱公會合齊侯、鄭伯討伐許國。初一這一天,三國的軍隊逼近許國城下。潁考叔舉著鄭國的蝥弧旗,首先登上了城墻,子都(鄭大夫,公孫閼)從下面射他,潁考叔跌下來死了。瑕叔盈又舉起蝥弧爬上城墻,揮舞旗幟并呼喊道:“我們國君登城啦!”鄭國的軍隊全部登上城墻。初三這一天,便攻入許國。許莊公逃到衛(wèi)國去了。齊侯要把許國讓給魯隱公。魯隱公說:“您說許國不交納貢物,又不履行諸侯的職責,所以跟隨您討伐它?,F在許國已經受到應有的懲罰了,雖然您有命令,我也不敢參與這事的?!庇谑蔷桶言S國給了鄭莊公。
鄭莊公讓許國大夫百里侍奉許莊公的弟弟許叔住在許國的東部邊邑,對他說:“上天降禍給許國,鬼神也不滿意許君,所以借我的手來懲罰他,我有少數的幾個同姓臣子,尚且不能同心協力,哪里還敢拿打敗許國作為自己的功勞呢?我有個弟弟(共叔段),還不能和睦相處,致使他到處流浪,在四方奔走寄食,又怎么能長久占有許國呢?你侍奉許叔安撫這里的百姓,我將派公孫獲來幫助你。如果我能得到善終而長眠于地下,上天施恩,懊悔前日對許的降禍,難道許公就不能再來掌管他的國家?只是我們鄭國請求時,希望相親相近像老親家一樣,能屈尊降貴答應我們。
千萬不要助長他族,使他族逼近、居住在這里,來和我鄭國爭奪這地方。如果那樣,我的子孫連自己挽救鄭國自己的危亡都無暇照顧,又怎能祭祀許國的山川呢?我之所以讓你住在這里,不單是為許國著想,也借以鞏固我們鄭國的邊防啊?!?/p>
于是又派公孫獲駐扎在許國西部邊境,對他說:“凡是你的器物錢財,不要放在許國。我死了,你就馬上離開許國!先君是新近在這里建成都邑,眼看周王室的地位權力一天天衰微,周的子孫也一天天的失掉所繼承的祖先功業(yè)。許國是太岳后代。上天既然厭棄周朝的氣運了,我們是周的子孫,怎么能和許國相爭呢?”
君子認為:“鄭莊公在這件事上是符合禮制的。禮制,是可以治理國家,穩(wěn)定政權,安撫百姓,并有利于后世子孫的。許國不守法度就去討伐它,伏罪了就寬恕它,度量自己的德行去處理問題,估量自己的實力去行事,看清形勢而后行動,不連累后人,可以說是知禮了?!?/p>
注釋
公︰魯隠公。齊侯︰齊僖公。鄭伯︰鄭莊公。
許︰國名,在今河南許昌縣。
傅:同附,靠近。蝥弧︰旗名。
子都︰鄭國大夫。子都與潁考叔有爭車之怨,故射之以報怨。
瑕叔盈︰鄭國大夫。
共︰同“供”。
百里︰許國大夫。
許叔︰許莊公之弟。
父兄:父老兄弟。指同姓臣子。共億:相安無事。
吾子:二人談話時對對方的敬稱。
獲︰指鄭國大夫公孫獲。
昏媾︰昏通婚,婚姻;結親。
禋祀︰祭天神之禮。
圉︰邊境。
亟:急切。
而︰代詞,你;你的。
賄︰貨財。金玉稱貨,布帛稱賄。
乃︰汝;你。
序︰同“緒”,前人的功業(yè)。
大岳︰傳說堯舜時的四方部落首領。
胤︰后嗣。
經︰治理。
鑒賞
鄭莊公是個成功的政治家,文治武功都很有一套,在紛爭多變的國際爭斗中,鄭莊公通謀略,精權變,善外交,將鄭國經營的顯赫一時。追求強勢人生,鄭莊公的一生無疑是強勢的,因此他成了春秋霸主。同時他又是知禮的,因此他重用高渠彌,最終導致了鄭國國勢由盛轉衰,令人唏噓。不管如何,強勢人生的觀念值得推崇,活一天就要進取一天。
春秋時期,與鄭國毗鄰的地區(qū)有個中原之中的小國,叫做許國。許國是被周朝分封的姜姓諸侯國之一,屬于五等諸侯男爵。相傳許國與齊國共一個祖先,都是上古堯舜時期的四岳伯夷之后,許國的始祖為許文叔。
平王東遷,許國也是堅定的擁立者之一,因而東周初年,甫侯申伯為王賢相,齊、許列為諸侯,霸于中國。然而,好景不長。自東周遷都以來,王室勢頹,恃強凌弱,巧取豪奪成了國與國之間的家常便飯,諸侯連周王室都不放在眼里,更遑論其座下的犬馬小國。
由于許國地處中原要沖,四周虎狼環(huán)伺,豪強林立,作為一個弱小國家,只好依附列強,夾縫求生,比如齊強時附齊,楚盛時附楚,晉來時歸晉。但是即便如此,北方的鄭國仍然對許國虎視眈眈。
鄭國的國君名叫寤生,寤生又號鄭莊公,鄭莊公乃是著名的.春秋一小霸。同時鄭莊公也可謂春秋時期最老謀深算的野心家。東周初年,他便借周平王東遷之機,一度相繼滅掉對他有恩的虢國和檜國,接下來鄭國把自己的戰(zhàn)略打擊目標定為許國,弱小的許國,很快就淪落成為鄭國欲與吞食的一塊肥肉。
這篇古文記載的正是鄭莊公攻克許都之后,對留守許地的臣子所作的兩次訓戒,這篇訓戒在歷史上非常有名。由這段戒飭之詞實在是不難看出,鄭莊公其人之精明能干,以及他為政的深謀遠慮。
歷史上歷來對鄭莊公的評價莫衷一是,不過后來的許多正人君子們讀到這一段歷史,無不認為:“鄭莊公在這件事情上是有禮數的。而遵行禮制,不僅有利于治理國家,鞏固社稷,更有利于子孫后代。許國不守法度就討伐它,伏罪之后就饒恕它,度量自己的德行去處理問題,根據自己的能力來為人處事,盡可能的不連累后人,可以說是知禮了?!?/p>
了解作者
丘明(姓姜,氏丘,名明),華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歲。丘穆公呂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后為魯國太史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于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丘明的思想
左丘明很重視禮的作用。他認為禮是治理國家、安定社會、造福人民的依據和手段,也是“君子”必須遵行的規(guī)范;作為一個君子,首先要把禮和義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君子動則思禮,行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意思是:一思考問題就要想到禮,一做事就要考慮到義,不為利而喪失意志,不為義而感到內疚。體現禮的眾多禮節(jié)也要和義結合,對失禮行為持堅決批評的態(tài)度。
受重禮思想的影響,左丘明特別重視個人的品德修養(yǎng)。這些修養(yǎng)包括忠、孝、信、義、讓等。他認為忠是一個人最美好的品德,忠的首要涵義是忠于國君:楚國的子囊在國君死后還不忘給他增加好名聲,在自己將要死的時候不忘保衛(wèi)祖國,他認為這就是忠;鬻拳曾用兵器威逼楚文王納諫,自認犯了罪而砍斷雙腳,他認為這也是忠。對君王要忠,對父母就要孝。鄭莊公因母親幫助弟弟謀反,將母親軟禁起來發(fā)誓永不相見,潁考叔幫助鄭莊公母子和解,左丘明對潁考叔大加贊嘆,說他能愛自己的母親,并且把這種愛也傳遞給莊公,是“純孝”。信是君子的一個道德標準,它不僅表現在個人品德上,還體現在國家之間,如果國家之間的結盟不是建立在信的基礎上,即使結盟也沒有任何意義。一個品德高尚的君子,除了講信,還要講義。衛(wèi)大夫石砏大義滅親,將參與叛亂的兒子正法,左丘明給予高度評價,稱其為“純臣”。讓,就是謙讓,是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一個國家能夠形成一種上下謙讓的良好社會風氣,那么這個國家就能長治久安。另外,君子還要從善不從惡,知道善不可以丟、惡不可以長,做到從善如流。對于那些踐踏忠孝信義、品行惡劣的人,左丘明表示深惡痛絕。
左丘明認為國君也必須注重品德修養(yǎng):國君要治理好國家,首先自己要賢明,做到秉正無私、心胸博大、知人善任;治理國家,還必須把德政和刑罰結合起來,用德政來治理百姓、用刑罰來糾正邪惡,這樣百姓才能安居樂業(yè)、邪惡才能消除。
左丘明認為在軍事上也同樣要重視德和義的作用:主張戰(zhàn)前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否則就不要出師。這些準備包括:度德,即考慮自己的德能否爭取到民眾的擁護;量力,即正確估價敵我力量的對比;親親,即努力團結自己的親人,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支持;征辭,即要有開戰(zhàn)的充足理由;察有罪,即考察有罪過的征伐目標。除了第二條“量力”之外,其余四條都與德義有關。
眾所周知,戰(zhàn)國七雄,是戰(zhàn)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tǒng)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zhàn)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后,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zhàn)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彼時,除戰(zhàn)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wèi)國、滕國、鄒國、費國等。
對于戰(zhàn)國七雄之外的諸侯國,基本上都在戰(zhàn)國時期被消滅了。比如秦國除了在最后消滅山東六國,還在公元前316年消滅了巴國和蜀國,趙國消滅了中山國,即便是戰(zhàn)國七雄中實力較弱的韓國,也吞并了鄭國這一諸侯國。那么,問題來了,戰(zhàn)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越國
首先,在戰(zhàn)國時期,楚國消滅的最大諸侯國,應該就是越國了。越國處在東南揚州之地,始祖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余,是大禹的直系后裔中的一支。越國與杞國、繒國、褒國等皆為大禹后裔子孫所分封。公元前306年,越王無彊北上伐齊,聽信田姓說客所誤,率領大軍調頭攻楚,不料中埋伏,兵敗身亡;由于越王無彊沒有指定繼承人,越國因此而分崩離析,其疆域也逐漸被楚國所占據。
杞國
杞國(約前2000年—前445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自夏代到戰(zhàn)國初年的一個諸侯國,,國祚延綿1500多年,國君為姒姓,大禹的直系后裔。由此,對于杞國來說,和越國一樣,都是大禹的直系后裔所建立的諸侯國。周武王姬發(fā)建立西周,杞國被重新分封,疆域主要在今河南省杞縣一帶。公元前445年,也即在戰(zhàn)國初期,杞國亡于楚國,其地盡歸楚國。
蔡國
蔡國(公元前1046~公元前447年),周朝諸侯國,建都蔡(今河南上蔡縣),始封之君為周武王之弟叔度(一般稱為蔡叔度)。因此,和魯國、鄭國、晉國等諸侯國一樣,蔡國是姬姓諸侯國。但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王室衰落,自然無法阻擋楚國兼并這些諸侯國。春秋末期,蔡昭侯遷都于州來(今安徽鳳臺縣),稱為下蔡。公元前447年,也即戰(zhàn)國初期,蔡國被楚國所滅。因此,對于蔡國和杞國來說,都是戰(zhàn)國初期被楚國消滅的。
許國
許國,是周朝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西周初年,周成王封許文叔于許(今河南許昌),建立許國,國君為姜姓,爵位為男爵,是至今唯一可確定為男爵的周代諸侯國。公元前504年,鄭國消滅許國,不過,在第二年,許國在楚國的幫助下復國。到了公元前375年,史料記載“許二十四世為楚所滅”,許國徹底滅亡,其疆域自然也被楚國所占據。
莒國
莒國(?——前431年),周朝諸侯國,國君為己姓。齊桓公為公子時,曾到莒國避難,留下“勿忘在莒”的典故。在春秋時期,莒國是今齊魯大地的較大諸侯國,一度和魯國、齊國相抗衡。但是,自春秋末期開始,莒國逐漸走向衰落。公元前431年,也即在戰(zhàn)國初期,莒國為楚國所滅,但由于該地離楚國本土太遠,反又被齊國占據?!稘h書·地理志》記載說莒傳“三十世為楚所滅”。
魯國
在春秋時期,魯國一度和齊國相抗衡,也即抵擋了齊國的多次進攻。但是,到了戰(zhàn)國時期,魯國和戰(zhàn)國七雄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魯頃公二年(前278年),秦國破楚國都城郢,楚頃王東遷至陳。頃公十九年(前261年),楚伐魯取徐州。頃公二十四年(前256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遷頃公于下邑,封魯君于莒。后七年(前249年)魯頃公死于柯(今山東東阿),魯國絕祀。由此,通過消滅魯國,楚國將其疆域擴張到今山東省一帶,這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意味著齊國在戰(zhàn)國后期非常衰弱,從而坐視楚國進入到其勢力范圍內。
宋國
宋國(公元前1114年 —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國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周初被周天子封為公爵,國君子姓、宋氏。共傳三十四君,享國八百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宋國發(fā)生內亂,齊國趁機便聯合楚國、魏國攻打宋國。宋國百姓四處逃散,城池沒能守住,宋康王于是逃到倪侯的住所。齊軍抓獲并殺死宋康王,滅亡宋國,齊國、楚國、魏國三國共同瓜分宋國的土地。因此,在戰(zhàn)國中期,宋國是被齊國、魏國、楚國三國共同消滅的。不過,在宋國滅亡后,因為齊國的實力太過強大,所以遭到了五國伐齊,也即被秦國、魏國、韓國、趙國、燕國這五國聯合進攻,從而走向了衰落。而在五國伐齊時,楚國還趁機奪取了齊國的淮北之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33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