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法,是曹丕采納尚書令陳群的意見,后來各參與方基本遵從這種不成文規(guī)定,后成為維璟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下面對百科小編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三國時期,曹丕在曹操死后繼位當上了魏王,同年,曹丕又逼迫漢獻帝禪讓帝位,代漢建魏,自己當上了皇帝。
曹丕在位時間只有短短的六年,雖然他沒有實現(xiàn)滅蜀吞吳的大業(yè),但他卻搞了一個政治制度,并且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那就是他為了拉攏世家大族、大門閥的支持,采納了尚書陳群的建議,選拔官員采用了“九品中正制”,這到底是個什么內(nèi)容呢?
簡單來說,“九品中正制”就是朝廷任命一些大臣兼職為“中正”的官員,負責在各自的家鄉(xiāng)評審、舉薦人才,依據(jù)家世、道德、才能三個角度評議各州郡中的人物,并且把人才還分為九個品級,品級越高,就會被授予顯要的職位。
大官員一旦兼職中正,去家鄉(xiāng)選拔人才,那么,這些官員貴族可以隨意運用手中評審的權(quán)力,把自己的親族子弟、門生舊友,評為上品,然后朝廷可以授予很高的職位,而把一般沒什么背景的人才,定為下品,專門去干一些事多活累的小官吏。
這就造成了世家大族把持了晉升的途徑,他們家族世世代代都是高官,而一般的士人幾乎沒有機會進入上層社會,只能一輩子包括子孫做苦力,做低等武職。
西晉代魏建國后,在官員選拔的方法上,繼承了曹丕所設(shè)立的“九品中正制”,這樣一來,貴族越來越貴族,而賤民則越來越賤,甚至在貴族中,還儼然分成了兩個等級——士族和庶族。
士族,是真正意義上的貴族,他們一般都是漢朝名臣、大將、名儒之后,他們家學淵博,文化修養(yǎng)頗高,門生故吏遍布天下,勢力龐大。
“九品中正制”的實施,更是有利于士族勢力的發(fā)展,只要是出身于貴族家族,就一定能享受到這種特權(quán),任職相對要高得多。
我們看魏晉兩朝的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但凡同姓的,百分之八十都沾親帶故,基本都是同一個家族的人。而影響朝局走向的,來來往往也就是那幾個家族的人,比如司馬氏、王氏、謝氏等。
庶族,也叫做寒族,相比士族,他們差了許多,按照史書上的說法,他們也屬于“地主階級”,但他們和士族的地位卻有著天壤之別。
庶族一般都是祖上有某位祖先打仗很勇敢,立了點小功勞,從而進入了當上了小官吏,但他們的發(fā)家史很短,勢力根本沒法和士族相比。
有的庶族本身還是地方豪強,但他們?nèi)狈ξ幕摒B(yǎng),所以即使他們進入了官僚階層,地位也很低,一般也只能做五品以下的低級官吏,每日做些基層工作,掙錢少干活多的苦活。
這樣一來,那些士族子弟們,世世代代都是貴族,哪怕他們生來就是白癡,也不誤他們能官居高位,而那些寒族的許多讀書人,即使他們能名震一時,也因出身于寒族而始終無法進入上層社會。
這種門閥制度,使朝廷的高官基本為世家大族所壟斷控制,也就是所謂的“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這種制度也就成了魏晉時代士族與寒族之間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
鑒于“九品中正制”的這種選拔官吏制度的弊端,隋文帝建立隋朝后,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把選官的權(quán)力收回中央手中,首開科舉制,九品中正制同時被廢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34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