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了解:諸葛亮的好友的讀者,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榻B,接著往下看吧~諸葛亮出山后,他的4位好友結局如何?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成空......
三國之時流行一句話:“荊襄之地多大才”,諸葛亮便是從這個地方走出去。值得一提的是,在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他還遇到了博陵崔州平、潁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等三人。
此三人再加上徐庶徐元直,皆是諸葛亮的好友。那么,在諸葛亮出山之后,這四人都去了哪里,或者說他們的結局如何?
劉備新野遇徐庶,三顧茅廬見奇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葛亮跟著自己的叔叔諸葛玄來到了荊州之地,在這里他遇到了博學多識的龐德公,而后拜其為師,開始學習治國安邦平天下之策。
自古以來,荊襄之地多才俊,所以在學習的時候,諸葛亮也交到了很多有才華的朋友,比如徐庶、崔州平等人。
公元207年左右,劉備來到了新野。一次,在野外行走的時候,他遇到了徐庶,并被其才華所驚艷,隨后請到了新野擔任軍師職務。
奈何,曹操聽聞徐庶有大才,所以便以其母為要挾,讓徐庶前來許昌。臨走之時,徐庶告訴劉備,諸葛亮在臥龍崗,如果你能得到他,便可以得到天下。
聽到這個消息后,劉備的難過之情減少了許多,回到新野之后,他立刻收拾東西去了臥龍崗,請諸葛亮出山相助。
第一次去諸葛草廬,孔明剛好外出云游去了,第二次諸葛草廬,孔明又不在。直至第三次去,他才遇到諸葛亮,一場《隆中對》的對話,聽得劉備淚眼婆娑,最終請得了諸葛亮出山。
后來,在諸葛亮的幫助下,劉備川蜀之地建立了蜀漢政權,與曹魏、孫吳等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奈何,因為關羽的一場失利,導致蜀國、吳國關系破裂,最終劉備落得個白帝城托孤。
劉備死后,所有的重任都落到了諸葛亮的身上,尤其是打進中原、興復漢室的目標,結果孔明在五丈原力竭而死。
話又說了回來,當年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他在臥龍崗上見到了不少奇人,除了徐庶之外,孟公威、石廣元、崔州平也是諸葛亮的好友。
既然如此,諸葛亮為何不請他們出山相助呢?亦或者說,諸葛亮出山之后,他的這幾位好友都去了哪里。
徐庶入曹營一言不發(fā),崔州平不知蹤跡
話說,徐庶在辭別劉備之后,便去了許昌救自己的母親。然而,徐庶的母親深明大義,她認為徐庶離開劉皇叔是因為自己,所以便自殺了。
徐庶也是一個大孝子,母親去世之后,他非常的傷心。因此,雖然他身在曹營,但是心卻在漢,也沒有給曹操提過一次計策。
當然,在一些正史中則是另一種記載:“徐庶的母親被抓之后,他也是一樣來到了曹營,但卻擔任著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等職務”。
相比于徐庶,崔州平的一生則比較坎坷。崔州平也是出身在豪門世家,年紀輕輕,他便在漢朝擔任要職,可謂是年輕有為。
后來,董卓發(fā)動叛亂,崔州平便加入了袁紹的陣營。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崔州平便加入了袁紹陣營,在虎牢關一戰(zhàn)中立下了大功(計謀上)。
不過,也因為他幫助袁紹,所以父親被董卓給殺害了。因為這件事情,崔州平一直認為是自己害死了父親,董卓事件平息之后,他便辭官來到了荊襄之地。
劉備在第一次去臥龍崗的時候,曾經(jīng)在半路上遇到了崔州平,兩人還關于天下大勢進行了一番討論,而崔州平也拒絕了劉備的邀請。
而在劉備拜別崔州平之后,后者再也沒有了消息,仿佛消失在了三國之中一樣,“不知所蹤”便是他在三國的結局。
石廣元、孟公威進入曹營
石廣元與徐庶是同鄉(xiāng),中原發(fā)生動亂之時,兩人便一起來到了荊州之地,并“拜師”司馬徽和龐德公,修得了一身的才華。
因為是同一個師父,所以石廣元、徐庶二人與諸葛亮相識,并且成為了一對好友。徐庶入曹營,諸葛亮又下山之后,石廣元也離開了臥龍崗。
時值曹操軍隊南下攻打劉備與孫權,來到了荊州境內(nèi)。趁著這個機會,石廣元投靠了曹操,后來在曹魏政權中擔任郡守、典農(nóng)校尉等職務。
最后一人孟公威,他來荊州的時間比較久,后來在游學的時候,與諸葛亮、徐庶、石廣元三人相識,進而成為了好友。
曾經(jīng),石廣元學成之后想要回到北方,為家鄉(xiāng)的建設出一份力,但卻被諸葛亮制止了:“中國那么大,何必要拘泥于故鄉(xiāng)呢?”
當時,石廣元雖然聽了諸葛亮的建議,但是在諸葛亮走后,他還是回到了北方,并加入了曹操的陣營,擔任過涼州刺史、征東將軍等職位。
諸葛亮、石廣元、徐庶、孟公威三人在一起游學的時候,后三人學習非??炭?,很多知識點都要弄得很透徹、清晰。
因此,諸葛亮曾說:“卿等三人的仕進,官位可至刺史、郡守,”足見孔明對三人非常的看重。只是,在出祁山的時候,諸葛亮聽聞徐庶、石廣元的職位很低,他遺憾地說:
“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意思就是魏國人才很多嗎?為何這樣的大才不重用呢?在諸葛亮看來,以徐庶、石廣元的才能應該做到更高的位置。
而孟公威的“刺史、征東將軍”等職位,則適合諸葛亮的預期,所以在聽到孟公威的消息后,他沒有任何的感慨,只是讓人帶句話問好——亮后出祁山......使杜子緒宣意于公威也。
最惋惜的則要數(shù)崔州平了,從某個角度來說,他的才華、眼光要比諸葛亮高很多。奈何,因為父親被殺的事情,他心灰意冷,退出了三國這場英雄博弈的“大盤口”。
假如說,當年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諸葛亮亦或者劉備將他的這四位好友一同帶過去,三國會不會又是另一種結局呢?諸葛亮也不會累死五丈原!
人們都喜歡說的一句話是?古來圣賢皆寂寞?,為何會出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呢?主要原因還是曲高和寡,一旦一個人的能力或者智商遠遠超過常人,則很難被人接受和理解,自然自己所作所為,也就更加無人理解了。
在歷史上,確實存在過很多這樣曲高和寡的寂寞之人,比如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和司馬懿等人,這些人在智商與謀略上都是遠遠超乎常人的,所以很少有人能夠理解他們,最后的結局就是不管是敵是友,也只能英雄惜英雄了。
為何這樣說呢?我想在《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事件,當時諸葛亮大擺空城計,并且還故意讓4名士兵在城門口掃地,一般人根本不知道諸葛亮當時想的是什么,可是一樣聰明的司馬懿卻看懂了諸葛亮的意思,因此也留住了自己的一條命。
在演義中,諸葛亮確實被神話比較嚴重,實際上他也許并沒有那么厲害,但是也確實是有一些能力的。自從諸葛亮出山輔助劉備之后,蜀國實力可以說是大大增加,火燒新野、火燒赤壁等等大戰(zhàn),都是奠定霸業(yè)基礎的戰(zhàn)役。
至于空城計呢?實際上這個時候蜀國已經(jīng)危機四伏,諸葛亮當時因為錯信一人,導致兵敗,諸葛亮十分著急之時,司馬懿卻帶領大軍來襲,這個時候諸葛亮沒有任何辦法,要是以自己僅存的那些士兵去與司馬懿決一死戰(zhàn),毫無疑問自己會失敗很慘。
這個時候到底要怎么辦呢?諸葛亮左思右想才想到一出空城計,他將士兵全部打發(fā)走,這樣一來就不會有什么損失了,自己在城樓上怡然自得彈奏曲子,安排4個人在城門口掃地,司馬懿前來走到城門外,遠遠看到城門打開,城中空空如也,諸葛亮琴聲悠揚,4個掃地士兵兢兢業(yè)業(yè)。
司馬懿看完這一切沒有繼續(xù)前進,而是說諸葛亮肯定有詐,從而帶著自己大軍撤退,終于留下諸葛亮以及蜀國的希望,同時這個舉動也為司馬懿成就霸業(yè)爭取了時間和機會,并且留住了自己一條小命,為何這樣說呢?且聽我繼續(xù)分析。
其實司馬懿帶領大軍前往的時候,完全可以派幾個人專門上前去看看諸葛亮的空城計究竟是什么意思,到底有沒有埋伏,可是司馬懿完全沒有這樣做,他只是看了看就離開了,因為他發(fā)現(xiàn)城門外有4個人在掃地,這就是自掃門前雪的意思。
司馬懿乃聰明之人,諸葛亮這句話的意思,他當然更加明白,當時的曹操正是實力最雄厚的時候,司馬懿也并沒有得到曹操的足夠信任,要是此戰(zhàn)解決掉諸葛亮,毫無疑問,司馬懿的用途也就不大了,按照曹操寧可我負天下人的思想,肯定會將司馬懿除掉,那司馬懿的雄心壯志自然不可能完成。
所以司馬懿十分清楚,英雄只有在英雄的襯托下,才能夠更加體現(xiàn)英雄的價值,要是諸葛亮死了,那么自己是否聰明,是否厲害,也就沒人知道了,既然曹操不在乎自己是否厲害,那自己生存價值也就沒有了,比起這一戰(zhàn)的勝利,司馬懿更在乎的是今后的長久發(fā)展,所以他直接率兵離開。
而諸葛亮呢?作為一個聰明人,他擺出空城計,對于普通人而言自然是無法理解的,可是他知道司馬懿的野心和聰明之處,這一次空城計,實際上就是兩人之間的暗號,別人根本看不懂,只有兩人心知肚明。
果然,因為有諸葛亮的襯托,后來曹操為了打敗諸葛亮,越來越重用司馬懿,司馬懿就在與諸葛亮的不斷斗爭中,地位逐漸提高,最后曹操與諸葛亮都去世了,司馬懿坐享其成,霸占了曹操打下的江山,成就了自己的霸業(yè)。
這一切要是追溯回去,也就在空城計的時候,就已經(jīng)是一個分水嶺和生死抉擇,要是當時司馬懿干掉諸葛亮,毫無疑問,他未來擁有的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了,相反他還可能被曹操干掉,因此說司馬懿看懂了諸葛亮空城計的意思,留住自己一條小命,也得到了更多希望。
自古以來,聰明人之間的對決,往往就是那么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可以明白對方意思,這也許就是英雄惜英雄的最主要表現(xiàn),也是曲高和寡的有力證明,畢竟這個世界上,能夠有一個人理解自己,實在太難。
諸葛亮在空城計中安排4個人在城門口掃地,就是想提醒司馬懿,得注意一件事情,司馬懿看懂了諸葛亮的意思,留住了自己的一條小命,也成就了后來自己的霸業(yè),可以說諸葛亮與司馬懿兩人雖然是敵人,可是在才華方面,兩人又是彼此知音,只可惜亂世之中,各為其主,也就只能悲哀落幕了!
崔州平,原名崔鈞,是三國時期人。因他的父親崔烈花錢買了個太尉,他對于他父親的行為很不齒,說他父親渾身都是銅臭味,他的父親崔烈舉起棍子就要打他,口中罵著崔州平是個不孝子,崔州平哪是個肯乖乖挨打的人,邊跑邊用舜侍奉他父親的典故來頂撞崔烈,崔州平與他的父親崔烈的關系自此事之后變得很惡劣。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被趕出門外的崔州平隨即浪跡天涯廣交好友。獻帝初期,他與袁紹一起在山東起兵,討伐董卓,董卓一怒之下便將他的父親崔烈給抓進了監(jiān)獄,他父親崔烈最后也死在了監(jiān)獄,死于董卓之手。后來崔州平認識了諸葛亮、石廣元、孟公威和徐元直等人,且甚是投緣,諸葛亮排行老大,崔州平排行老二。后人還將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和徐元直一并稱為是“諸葛四友”,當時的諸葛亮極其自負,更將自己比作是管仲、樂毅,當時的人都笑他太自信,只有崔州平和徐元直覺得諸葛亮確實可以與管仲和樂毅并提。再后來,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打動,隨劉備出山。
其實在劉備初次去請諸葛亮的時候,偶遇過崔州平,當時劉備見崔州平氣宇軒昂,一副大有智慧的模樣,錯把崔州平認為是諸葛亮,經(jīng)過崔州平的解釋,才知道自己認錯了人。后來諸葛亮則成為了蜀國的丞相,石廣元、孟公威和徐元直三人也都去了魏國做官,而“諸葛四友”中的崔州平卻不知所蹤。
崔州平才華如何
常言道: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崔州平既然能與諸葛亮、徐元直等人為友,即說明他是才華的,而且他的才華能夠得到諸葛亮等人的賞識,不然也不會與之深交,更不會與之談論天下之事。
在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和樂毅的時候,人們常常會笑諸葛亮不知天高地厚,只有崔州平和徐元直兩人深深的認為諸葛亮的計謀真的能夠與管仲和樂毅較上一較,后來諸葛亮確實用自己的謀略打了不少漂亮的仗,這說明崔州平有識人之才。
在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時,曾偶遇崔州平,最初還沒見到諸葛亮本人的劉備看到崔州平時,見崔州平氣宇軒昂、飄逸瀟灑,更是一副懷有大智慧的模樣,竟誤把崔州平當成了諸葛亮,后來才知自己認錯了。人常說肚子里有東西了你的氣質也就自然跟著上去了,若是崔州平?jīng)]有才華,再怎么裝也裝不出來疑似諸葛亮那般有智慧的人,更不會讓劉備認錯。
劉備邀崔州平出山共謀大事時,被崔州平一句無意功名巧妙的給回絕了。不是他有多自負,而是他將天下大勢看得清楚,有些事不是人為就能改變的,自以為走上了一條可以改命的路,到最后才知是命運早已安排好的劫。崔州平在得知諸葛亮隨劉備出山后,更是長嘆一聲,說諸葛亮雖然投了個靠譜的主子,但卻在一個錯誤的時間里,似乎他早已料到了諸葛亮的結局一般。
崔州平為什么不出山
崔州平對劉備說順應天意則能安逸的度過一生,若是硬要和天斗,不信命,到頭來并不能爭得什么,而是一場空。崔州平寧可選擇閑云野鶴無功無名的自在生活,也不愿耗盡心力計謀與天斗、與命運抗衡。
崔州平之所以不出山,是因為他早已知曉劉備打算復興漢朝是違背天意的,即使他用盡了全力掙扎,最后一切都只不過是為徒勞做了嫁衣而已。崔州平認為那般聰明的諸葛亮怎么會沒早早的看清了這一切,所以在劉備第一次和第二次去請他的時候,他都還在猶豫,不是諸葛亮不相信自己的智慧,只是這上天安排命定了事情,豈是他一個凡人說能改變就能改變的。
只是諸葛亮沒有料到劉備竟會有第三次請他的耐心,他在劉備的誠意與堅持中看到了希望,他想或許他的智慧真的能幫助劉備打下江山,所以他愿意一試,他更自負的認為自己能夠成功。
只是劉備沒有堅持到最后,最后扔下他去照顧一個扶不起的劉阿斗,他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最后一封出師表,一句出師未捷身先死話盡了內(nèi)心的凄涼,一世精明最后盡落得那般下場?;蛟S到了最后諸葛亮才看清了自己,也真正明白了崔州平不出山真正的原因不是因為他的能力和計謀不如自己,而是他比自己少了一份自負,更比自己懂得了天意是要遵從的,再多的掙扎也都是枉然。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342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