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和劉備是同學,最終結局如何?下面對百科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群雄逐鹿中原,最終只剩下曹操、孫權、劉備這三大勢力。在這一過程中,眾多諸侯告別了歷史的大舞臺,比如筆者今天要說的公孫瓚,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作為劉備的同學,公孫瓚一度獲得了總督四州之地的權力,也即其實力甚至超過了袁紹。但是,他最終的下場卻是被逼自盡,這自然是比較凄涼的。
一
具體來說,公孫瓚出自幽州之地。公孫瓚是貴族子弟,但因母親出身低微,只能任書佐。因美貌、聲音洪亮與才智受太守賞識,被邀請為女婿。受岳父幫助曾與劉備和劉德然共同師事于盧植。他亦曾拜于劉寬門下作門生,與王邑、傅燮、魏杰(《后漢書》、《續(xù)漢書》等有載)等人為同門。
學有所成后,公孫瓚來到遼東地區(qū)擔任官職。有一次,公孫瓚跟隨數(shù)十名騎兵外出巡邏,看到數(shù)百名鮮卑騎兵。雖然敵眾我寡,但是,公孫瓚率領部下主動出擊,還是擊退了鮮卑的騎兵。此戰(zhàn)過后,公孫瓚不僅在鮮卑部落中留下大名,還被朝廷晉升為涿縣縣令。值得注意的是,劉備就出自涿縣之地,這促使他和公孫瓚的關系更加親密。因此,在沒有立足之地的時候,劉備一度依附于公孫瓚這位老同學。
光和年間(178年-184年),邊章、韓遂叛亂,朝廷從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征發(fā)三千精銳騎兵,并給予公孫瓚都督行事的符節(jié),統(tǒng)帥此三千騎兵。公孫瓚率軍到薊中時,漁陽(今北京市密云西南)人張純引誘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等叛亂,攻占右北平郡(今河北豐潤東南)、遼西郡屬國的城市。得知這一消息后,公孫瓚以三千騎兵追討張純等叛賊,立下戰(zhàn)功,升為騎督尉。此時,屬國烏桓首領貪至王率眾歸降公孫瓚。公孫瓚又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進駐屬國,此后的五六年間,公孫瓚與北方游牧民族爭戰(zhàn)不斷。
二
黃巾之亂爆發(fā)后,幽州和其他的州郡一樣,都受到了叛軍的襲擾,對此,朝廷讓劉虞這位漢室后裔擔任幽州牧。自此開始,劉虞成為公孫瓚的頂頭上司。公元189年,劉虞因為平定了叛亂,并安撫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得以獲得了太尉、大司馬等官職。而就公孫瓚來說,也被冊封為奮武將軍。對于奮武將軍來說,是三國時期比較常見的雜號將軍,比如曹操、呂布也曾獲得這一官職。
公元191年,袁紹奪取冀州之地。因為冀州和幽州唇齒相依,這促使袁紹開始成為公孫瓚的重要對手。與此同時,公孫瓚因為主張對游牧民族采取強硬的手段,這又和幽州牧劉虞產(chǎn)生了矛盾。公元192年,公孫瓚和袁紹爆發(fā)了界橋之戰(zhàn)。此戰(zhàn),雖然公孫瓚在兵力上占據(jù)優(yōu)勢,卻還是吃到了敗仗。界橋之戰(zhàn)后,幽州牧劉虞想要節(jié)制公孫瓚的行為,所以率軍征討公孫瓚。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劉虞調(diào)集了10萬大軍,不過,他為人寬厚,部下也不如公孫瓚一方兇悍,因此,他不僅沒有擊敗公孫瓚,反而被對方俘獲了。根據(jù)《后漢書》等史料的記載,公孫瓚在俘獲劉虞后,正好東漢朝廷派遣使者前來幽州。于是,他借機獲得了總督幽州、青州、并州、冀州這四個州的權力。等到劉虞失去利用價值后,公孫瓚毫不猶豫地將其殺害。而這,也導致公孫瓚在幽州逐漸失去了人心。
得到整個幽州后,公孫瓚將勢力向青州、并州、冀州等地擴張,這促使他和袁紹之間展開了長期的較量。彼時,公孫瓚選擇和陶謙、袁術結盟,而袁紹則選擇和曹操結盟。在東漢末年,這兩大聯(lián)盟之間的對抗,無疑是重要的歷史事件。
三
最后,公元195年,鮮于輔、齊周等劉虞的舊部,選擇聯(lián)合鮮卑、烏丸等游牧民族,向公孫瓚發(fā)起了進攻。對此,在筆者看來,因為劉虞在幽州擁有較高的威望,這導致公孫瓚沒能籠絡前者的部下。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幽州內(nèi)部不穩(wěn),為公孫瓚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在鮮于輔、齊周等人反擊公孫瓚的時候,袁紹也派遣鞠義等人前往支援。腹背受敵之下,公孫瓚只能在易京這座城池堅守不出。公元198年,袁紹派人聯(lián)系公孫瓚,表達了握手言和的意思。但是,公孫瓚沒有答復,反而加強了防備。于是,袁紹調(diào)集了主力,又一次包圍了易京。
到了公元199年三月,黑山軍的首領張燕和公孫續(xù)(公孫瓚之子)率領十萬大軍來救援公孫瓚。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讓公孫瓚和他的援軍匯合,袁紹顯然會錯過消滅公孫瓚的機會。不過,讓公孫瓚沒有想到的是,袁紹提前截獲了他們的信件,于是,袁紹將計就計,提前將自己的士兵偽裝成援軍,從而成功埋伏了公孫瓚。
又一次吃到敗仗后,公孫瓚回到城內(nèi)堅守。因為眾叛親離,糧食耗盡,公孫瓚知道自己一定會被袁紹俘獲。所以,他最終選擇了自盡。此外,在消滅公孫瓚后,袁紹徹底占據(jù)了四個州的地盤,從而成為東漢末年實力最強大的諸侯。當然,好景不長,在一年后爆發(fā)的官渡之戰(zhàn)中,袁紹敗給了曹操,并在公元202年病逝。
在三國亂世之中,是各種人都有,但這里要說的是其中最有名的“掃把星”,這人就是赫赫有名的劉備了;可能有人會有疑問,劉備不是蜀漢的開國皇帝么,咋就成了“掃把星”了?實在是因為劉備早年時期,實在是太過落魄,到處投靠其他諸侯,結果凡接納過他的諸侯,沒幾個得到好下場;現(xiàn)在這里就來看看,劉備到底投奔過哪些諸侯吧。
TOP、6 劉表
劉表是荊州之主,擁兵十萬,乃是一方大諸侯;后來,劉備幾經(jīng)輾轉(zhuǎn),從河北一路輾轉(zhuǎn),終于到了荊州;劉表對這個倒霉的同宗還是比較客氣的,還特地給劉備一個暫居的地;那結果這劉備一來,就開始收買人心,惹的劉表心煩不已;在劉表去世后,蔡瑁等人廢長立幼,奉劉表的次子劉琮為主;曹操南征,劉琮舉州投降……
TOP、5 袁紹
袁紹出自四世三公的袁家,屬于漢末時期的頂級世家,所以袁紹的起底很不錯,從兵不血刃得到冀州,到后來成為河北霸主,一路都很順利,在袁紹巔峰時期,坐擁四州,帶甲之兵過百萬;但自從劉備投奔袁紹后,似乎袁紹的運勢就急速下降,在官渡之戰(zhàn)時,麾下大將顏良被關羽所斬,后來文丑去復仇,也被曹操帶兵所殺;此后,袁紹一路走下坡路,直至被曹操吞并。
TOP、4 曹操
曹操是三國時期最大的諸侯,先后擊敗多方諸侯,比如袁紹、袁術兄弟,呂布、劉表、韓遂、馬超等勢力,獨霸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曹操也曾接納過劉備。為何曹操沒有倒霉呢?因為曹操根本就沒真心接納過劉備,在曹操原本的計劃里,本是想將劉備軟禁一生,除掉這么一個未來的大患。但也不知道是劉備命硬還是怎么的,結果曹操腦袋一糊,還是放走了劉備,而且還折了大將車胄。
TOP、3 呂布
呂布和劉備真的是相愛相殺的一對,在劉備成為徐州牧的時候,呂布那個落魄啊,由于之前的名氣太臭,沒人敢收留他;結果劉備不信邪,收留了他。在劉備和袁術作戰(zhàn)期間,呂布趁機奪了徐州。劉備沒處去了,結果呂布又收留了劉備。結局是什么呢?結局就是呂布被曹操擊敗了,而且還被曹操給斬了。
TOP、2 陶謙
陶謙是東漢末年時期不怎么知名的一位諸侯,雖然不怎么知名,但陶謙的實力也是不弱,因為陶謙是徐州刺史;這徐州可是一塊好地兒,要錢有錢,要兵有兵(丹陽兵)。奈何陶謙老了,無力與曹操等群雄爭奪天下,而他的兒子也不是那塊料,所以陶謙去世前,將徐州交到了劉備手上。結果由于業(yè)務能力生疏,太過輕易相信人,以至于徐州被呂布給奪走了。
TOP、1 公孫瓚
最后來看看劉備的好同學公孫瓚,在這兩位還在盧植下面學習的時候,關系可好了,反正學沒怎么上,玩的倒是一樣沒落下。但出來后,命運卻是各不相同,公孫瓚很快就上位,成了幽州的一方軍閥,而劉備好不容易得了個縣尉的職務,還被奪走了。無奈之下只得投奔當年的“好哥們”,這公孫瓚也算是夠義氣,對劉備還算不錯,但劉備覺得沒什么出息,后來就離開了公孫瓚。而公孫瓚的結局是被袁紹擊敗,最終困于高樓,引火自焚。
其實劉備投奔過的諸侯可能還不止以上六位,但基本也沒什么好結局;當然,可能有人會說了,這和劉備有什么關系?。咳盒壑鹇?,不就這樣嘛,而且曹操不也是成為了北方霸主嘛;所以說,劉備這個“掃把星”的名頭,來得的確有點冤,正兒八經(jīng)的說,可能就袁紹受到了點影響。
首先,劉備不算脫離公孫瓚。劉備并沒有真正意義上投靠公孫瓚而成為其部下,他只是與公孫瓚因同窗關系而找過他借兵借糧的,或停留在公孫瓚的地盤,這還不能稱其為投靠,所以劉備離開公孫瓚也就算不上脫離。?
其次,劉備這樣的梟雄,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兄弟。劉備的理想不是一般人能摸透,他也結交了不少的所謂兄弟好友,如與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也曾下一段佳話,但關羽、張飛卻只是把劉備認著是他們的?主人?,而并不是兄弟。當然劉備也是這樣的認為的,也只是把他們當部下,而從未真正把他倆當成真正的兄弟。關羽、張飛都是如此,更不用談其他人了。所以,其實劉備是孤獨的,他算得上孤獨的英雄。?
第三,劉備的遠大志向決定了他不可能長期投靠別人。劉備是一個有大志向的人,他為了完成他的宏偉的理想,他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坎坷,也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屈辱?,他曾多次寄籬于他人之下,如曹操、袁紹、劉表等。然而,他終究不是一個任人擺布的人。他是一個英雄,他能忍受失敗,忍辱負重。這是他走向成功的?砝碼?。所以,他投靠別人而又脫離,這只是他向成功邁進的一個過程而已,是他的一種成功?策略?而已。
萬事因一而成,因二三而敗。為什么有些群體整個都沒出息,就是因為成員們從來都不能彼此照應,團結一心,而如散沙,各謀出路,凝不成一個圈子,也謀不成一件大事。
劉備當縣令不久,得罪了來巡視的督郵,張飛一頓皮鞭暴打,三兄弟又只能隱回鄉(xiāng)野了。董卓進京,濫殺無辜,擅自廢立君王,激起天下諸侯之義憤,決定會盟討董。此時雄踞北方大權在握的公孫瓚收到了會盟邀請,率兵向會盟地點進發(fā),恰好路過劉備的地盤,公孫瓚非常高興,邀請劉備一同前往。
劉關張那一次靠得住了,投靠誰,誰滅亡。公孫瓚的確是非常厲害的,一度是整個東漢末年最強大的諸侯,袁紹后來之所以成為最強大的諸侯,正是打敗了公孫瓚,接收了公孫瓚的地盤。
劉關張和趙云最終都離開了公孫瓚,也從未被公孫瓚所重用
劉備的確和公孫瓚有同學之誼,但根本沒有三國演義中所說的那樣被公孫瓚所器重,公孫瓚表舉劉備為平原相,平原雖然有相的稱號實際上和縣令差不多,公孫瓚強勢的時候橫跨4州,嚴綱為冀州牧,田楷為青州牧,單經(jīng)為兗州,根本沒有劉備的影子。劉備在公孫瓚和袁紹大戰(zhàn)的時候根本沒有發(fā)揮太大作用,一直跟隨田楷多在屯田和安置百姓之類的行動。
趙云也并未被公孫瓚所重用,后來趙云的兄長病故,趙云就告別公孫瓚,一直到公孫瓚滅亡趙云都沒有再回去,可見趙云自己也是不認同公孫瓚的。
與演義中界橋之戰(zhàn)相反,被趙云一槍刺殺的醬油麴義實際上公孫瓚的克星
公孫瓚之所以被袁紹打的沒脾氣是遇到了克星麴義,麴義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研究出弓弩步兵克制騎兵戰(zhàn)術的第一人。而公孫瓚恰好賴以成名的就是騎兵,是天下精銳的白馬義從??芍^一物降一物,在麴義先登死士的克制下,公孫瓚屢戰(zhàn)屢敗,最終喪失信心。
更為關鍵是公孫瓚和劉虞的不合是壓倒公孫瓚的最后一根稻草
公孫瓚的根基就在幽州,而劉虞是朝廷派來的幽州牧,原本劉虞并無軍權。但公孫瓚向來對待北方異族采取強硬措施,而劉虞則是懷柔,因此獲得一批人支持。在公孫瓚和袁紹之間的斗爭白熱化的階段,劉虞認為公孫瓚為了私欲和袁紹斗爭不顧百姓死活產(chǎn)生矛盾。劉虞拉起十萬人馬和公孫瓚爭奪幽州,結果不識兵機的劉虞輕易被公孫瓚打敗殺害。
劉虞雖然軍事能力不足,但確實漢室宗親中名望輩分都非常高的,從袁紹一度都想扶持劉虞為帝。而且劉虞在當?shù)匕傩蘸褪孔逯蓄H得人心,殺死劉虞讓公孫瓚無論在道義還是民心上都無法立足。
最終剛愎自用的公孫瓚自暴自棄,和董卓修筑媚鄔一樣修建了高樓藏美女糧食自守,逐漸疏遠了謀臣良將最終徹底走向滅亡。
性格決定命運,公孫瓚狂妄自大,一無政治才能,二無軍事才能,三無良臣猛將,可以說是神仙難救
公孫瓚勢力不大膽子卻不小,威脅朝廷要求四州之地的控制權,后來更是加到六州,可謂亂臣賊子的烙印一打上再難洗白。
遠不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高明,就是孫策、袁紹都比公孫瓚高明,孫策橫掃江東,袁紹吞并四州也沒有威脅朝廷要官的舉措,而是和曹操搞利益交換,名正言順的拿到了想要的官職。
僅憑這一點,政治無能公孫瓚是坐定了,更遑論殺死漢室宗親劉虞了,可謂膽大包天,就是后來稱帝的曹丕也沒殺死過漢室宗親,對漢獻帝也是禮遇有加的。東漢末年真正殺死漢室子弟的也就董卓和公孫瓚了。
軍事上公孫瓚除了欺負一下北方異族,甚至打丘力居的時候,追太深反被圍困,黃巾之亂的時候丘力居作亂四州,公孫瓚依舊不能抵御,可見公孫瓚敗給袁紹是沒啥懸念的。
公孫瓚手下也都是大貓小貓兩三只,最厲害的當屬田豫卻只是一個小小的縣令,后來在曹魏麾下卻官至官至太中大夫,封長樂亭侯。是曹魏北方名將,也曾多次擊敗孫權,陳壽《三國志》將他和郭淮、滿寵等并列做傳。
一提起公孫瓚這個名字大家或許只會想起他與劉備的親密關系,以為他只是個普通的地方將領而已。但其實他在那個風起云涌的時代中的價值不止于此,他是漢末十八路諸侯之一,被后世稱為“白馬將軍”。
他出生貴族家庭,可惜身為庶子不得家族信賴,只能當個地方小官。好在他在地方任職時由于儀表堂堂受到了劉君的賞識,成功迎娶了劉君的女兒。
在岳父的介紹下得以拜盧植為師,與劉備成為了同窗,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出師后,“舉孝廉”成為了遼東屬國長史。之后評定了邊張韓遂叛亂,被升為騎都尉,又升為中郎將,進駐蜀國。在他手下有三位赫赫有名的大將,分別是趙云、田豫和嚴綱。
這三位大將中有兩位分別進入了曹、魏陣營,剩下一位還在公孫瓚麾下。這個三位大將都曾是亂世中的一時之杰。雖然身處不同的陣營,但這三位無一例外都有著極大的作為。
田豫
田豫在劉備投奔公孫瓚時就在他的麾下了。任職不久,田豫家中老母年紀已大,無人照顧,他不得不回家照顧母親,二人就此分別。
在他離開后,趙云和劉備也相繼離開,這兩位的離開可以說是早有所謀,當時公孫瓚挾持了朝廷使者,成為了當時北方實力最強的諸侯之一,可他卻在被擊敗之后銳氣頓減,開始貪圖安逸。他們看出了公孫瓚不是一個值得托付的主君,繼續(xù)呆下去也很難有所作為,所以就離他而去了。
之后,公孫瓚吐血而亡,田豫投靠了曹操,很多人對此不解。其實田豫的這種選擇和他的性格是離不開的。他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對于劉備背棄舊主的做法他無法接受,在他看來主公有難必然要前去救助,怎能不管不顧。所以即使他十分看重劉備最終還是選擇了曹操。
在投奔曹操以后,他深得曹操信賴,被任命為南陽太守,鎮(zhèn)守軍事要地南洋郡。在任職期間,他曾數(shù)次將作亂的賊軍抵御在城池以外,在發(fā)現(xiàn)他的才能以后,曹操將他調(diào)往了北疆負責鎮(zhèn)守,在他坐鎮(zhèn)北疆期間,多次擊退了鮮卑、烏桓等胡人部落。多場戰(zhàn)役后,他的名號響徹北疆,諸葛亮在北伐期間也曾故意避開他所鎮(zhèn)守的北疆地區(qū)。
趙云
《三國演義》將趙云描述成了一個武藝高強,智勇雙全,又有政治格局和大局觀的人。正史中所記載的趙云雖然與演義里相比缺少了一絲傳奇,但依然是個極有才能的英雄。
趙云是常山真定人,在郡里被推舉,成為了鄉(xiāng)勇民兵的首領,家鄉(xiāng)遭難后,帶領民兵軍隊投奔到了公孫瓚的麾下,當時的公孫瓚正與袁紹相互對峙,袁紹,出身世家,門生遍布天下,在朝廷中極具威望,而此時的公孫瓚手下,并沒有么可用的人才,此時趙云領兵前來,他自然欣然接受。
同年,劉備也前來投靠公孫瓚,劉、趙兩人得以相識,不久劉備被調(diào)往青州抵御袁紹,趙云擔任騎兵隊長一同前去。在這段時間,二人對彼此都有了更深的了解,興平元年,趙云的兄長過世需要回家,作為好友劉備知道他的心意,知道此后很難再相見,所以送別時劉備十分的不舍,之后劉備在徐州被曹操擊敗,轉(zhuǎn)而投奔了袁紹,趙云知道后前來投靠。
后來,曹操率領幾十萬大軍南征,進攻新野城時,趙云單槍匹馬在亂軍之中救下了劉備的兒子——阿斗,又在十萬大軍之中殺出了一條血路才得以撤回,當曹軍再次前來進攻時,趙云獨自站在陣前,曹魏大軍,望而生畏。
嚴綱
嚴綱深受公孫瓚信任,曾擔任冀州刺史,在當時可以算得上是一方諸侯了,所以從這個職位我們就可以看出他深得公孫瓚的信賴。眾所周知,公孫瓚手下有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這支部隊有3000人,全部乘白馬,被稱作“白馬義從”。
公元191年界橋之戰(zhàn),嚴綱率領“白馬義從”前去支援的途中受到了袁紹軍隊的伏擊,整支軍隊元氣大傷。嚴綱也在伏擊中死去,之后袁紹的勢力超過了公孫瓚。
這三位英雄在相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政治選擇,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曾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中閃耀過,他們身上的那種敢于拼搏,有信念的品質(zhì)值得后世學習傳承。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34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劉備一生錯過的四位猛將,分別是哪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