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被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晚年被流放,下面對百科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 [2]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后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作為元末明初的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思想家,宋濂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并稱為“浙東四先生”。宋濂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xué)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不過,盡管獲得了極高的榮譽,甚至還成為太子朱標的老師,可是,晚年的宋濂卻落下了流放的下場。
一
具體來說,宋濂生于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十月十三日(11月4日),因與其祖父同日生,故名為壽,后改名濂。根據(jù)《明史》等史料的記載,宋濂為人聰明、記憶力強,號稱“神童”。曾受業(yè)于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精通《五經(jīng)》。他一生刻苦學(xué)習(xí),“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xué)無所不通”。
當然,宋濂年少的情況,已經(jīng)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得到了自述?!端蜄|陽馬生序》是明代文學(xué)家宋濂創(chuàng)作的一篇贈序。在這篇贈序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xué)習(xí)的經(jīng)歷,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與太學(xué)生優(yōu)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xué)業(yè)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yōu)劣,以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專心治學(xué)。
至正十六年(1356年)十月四日,宋濂入小龍門山著書。因為元朝末年的戰(zhàn)亂,宋濂暫時沒有步入仕途的打算。至正十八年(1358年)三月,朱元璋大軍攻取睦州,宋濂遣家人入諸暨勾無山,但他自己留下未同行。十一月,郡守王顯宗以“五經(jīng)”師聘,宋濂推辭。
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李善長的推薦下,宋濂與劉基、章溢、葉琛被朱元璋召至應(yīng)天府。自此之后,宋濂開始為朱元璋效力。不過,宋濂不能說是朱元璋身邊的謀士。同年十月,宋濂奉命為朱元璋子朱標教授“五經(jīng)”,后又參與修撰起居注。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于應(yīng)天府,國號大明,年號洪武。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朱元璋下詔撰修《元史》,命宋濂及王袆為總裁官。洪武二年(1369年)八月,《元史》書成,宋濂被任命為翰林院學(xué)士。
二
洪武四年(1371年)二月,宋濂升任奉議大夫、國子司業(yè),卻因祭祀孔子未按時呈上奏章,于八月被貶為安遠知縣。而這,堪稱宋濂仕途的一個低谷。不過,宋濂很可能就東山再起了。洪武五年(1372年)二月,宋濂被召還任禮部主事。十二月,升任太子贊善大夫。
洪武六年(1373年)二月,朱元璋召四方儒士張唯、王輝等數(shù)十人,將他們都任命為翰林編修,以宋濂為其師。同年七月三十日,升任翰林侍講學(xué)士,知制誥,同修國史,仍兼贊善大夫。八月十六日,與詹同同任總裁,奉命修《大明日歷》,九月開館,至次年五月修成。對于才華橫溢的宋濂,不管是修《元史》還是修《大明日歷》,都能非常高效地完成任務(wù),這無疑是他被朱元璋稱贊為明朝“開國文臣之首”原因之一。
洪武七年(1374年)十一月一日,朱元璋命宋濂等考定喪禮服制。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十日,朱元璋命宋濂與朱右等定王國所用禮。六月,除任翰林學(xué)士承旨,其余兼官如故。對此,在筆者看來,明朝建立后,宋濂參加了禮儀制定等工作。而這,自然是他對明朝做出的重要貢獻。不過,因為被牽扯到胡惟庸案,這導(dǎo)致宋濂的結(jié)局比較凄涼。
三
洪武十年(1377年),已經(jīng)接近70歲的宋濂選擇告老還鄉(xiāng),對此,朱元璋親自餞行,并命宋濂之孫宋慎送其回家,宋濂以頭叩地辭謝。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以“謀不軌”罪誅宰相胡惟庸九族,同時殺御史大夫陳寧、中丞涂節(jié)等數(shù)人,這意味著胡惟庸案的正式爆發(fā)。同年,宋濂的長孫宋慎被牽扯進胡惟庸案中,并被朱元璋下令誅殺。
宋慎被殺后,宋濂一家也遭到了禍患,彼時,朱元璋想要處死宋濂,經(jīng)馬皇后及太子朱標力保,才得免一死,徙至四川茂州安置。對此,在筆者看來,馬皇后和朱標在世的時候,還能勸阻朱元璋。但是,等到這兩人病逝后,朱元璋則是不留情面了,比如之后的藍玉案中,眾多文臣武將就遭到了株連。根據(jù)《明史》等史料的記載,因藍玉案被株連殺戮者逾1.5萬。
四
最后,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二十日(6月12日),宋濂病逝于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享年七十二歲。因為年齡較大,又遭到了流放的懲罰,這導(dǎo)致宋濂在胡惟庸案的次年就去世了。宋濂病逝后,知事葉以從將宋濂葬于蓮花山下。蜀王朱椿仰慕宋濂,又將宋濂轉(zhuǎn)葬在華陽城東。明憲宗成化(1465-1487年)年間,蜀王朱申鑿曾至宋濂墓前祭拜。
此外,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年),因四川巡撫馬俊為宋濂上奏申訴,明孝宗經(jīng)禮部商議后下詔恢復(fù)宋濂的官職,每年春秋兩季在其所葬之地舉行祭祀。由此,到了明朝中期,宋濂總算得到了平反。
明朝武宗正德年間(1491年-1521年),宋濂獲追謚為“文憲”, “文憲”這個規(guī)格較高的謚號,在古代歷史上不缺高官重臣,除了宋濂之外,還有唐朝的宰相李敬玄、蘇颋,宋朝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章得象,元朝的翰林學(xué)士承旨程鉅夫,明朝翰林學(xué)士承旨、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彭時等。
為了這件事,馬皇后差點和朱元璋大鬧一場。
朱元璋想殺一位文臣,馬皇后認為他無辜,于是苦口婆心勸說:?宋先生是皇子的老師,尋常人家都知道尊師重道,為何我們皇家反而要殺老師??
朱元璋竟把這番忠言當耳邊風(fēng)。馬皇后很不高興,和朱元璋吃飯時,片肉不吃,滴酒不飲。朱元璋很納悶,道:?難得吃這么好,你為何不吃??
馬皇后悲憤地說:?吃什么吃,我要為宋先生祈福!?朱元璋聞言,一聲長嘆,放下筷子,也沒有心情吃飯。
馬皇后口中的宋先生,正是明朝一代名臣宋濂。
宋濂,今浙江義烏人,從小聰明過人,有神童之稱,成年后更是才華橫溢,曾被元順帝召為翰林編修,但他以奉養(yǎng)父母為由,辭不應(yīng)召,后入山隱居,做起了隱士。然而,宋濂并非真心想做隱士,他也想施展才華,成就功名。之所以拒絕元順帝的征召,多半是不滿元廷腐敗。但只要遇到明主,宋濂還是很愿意出山效力。
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李善長的推薦下,朱元璋向宋濂遞出了橄欖枝。宋濂素聞朱元璋是位明主,遂欣然啟程,抵達朱元璋的大本營應(yīng)天府后,被朱元璋任命為江南等處儒學(xué)提舉,并擔(dān)任長子朱標的老師。
宋濂雖然才華橫溢,但更多的是文才,而不是謀略之才,所以他在朱元璋平定天下的過程中功績有限。他更多的是憑借其士林聲望,為朱元璋撐門面,以及負責(zé)文宣方面的工作。當然,這樣的工作也不可或缺,其貢獻也不能抹殺。
朱元璋稱贊宋濂為?開國文臣之首?,而不是?開國功臣之首?,或?開國謀臣之首?,也恰恰說明,宋濂就是個單純的文學(xué)之臣。明朝開國后,宋濂也主要負責(zé)文學(xué)之事,如教授朱標、撰修《元史》、制定王朝禮儀制度等等。
宋濂的同僚們也把他當作一個百分之百的文臣看待。比如宋濂負責(zé)修撰《元史》的同事王祎,他曾如此評價宋濂:吾觀宋太史(宋濂)以文章擅名,今世其才氣殆前無古人,使其生(司馬)遷時,與之相頡頏,不知其孰先后矣。
王祎認為宋濂是明代司馬遷。而眾所周知,司馬遷是個史官,百分之百的文臣。然而,作為明代司馬遷的宋濂,也不幸遭逢司馬遷的厄運,無權(quán)無勢,卻照樣得罪了皇帝。
從某種意義上說,宋濂比司馬遷更不幸。司馬遷因為李陵辯護而獲罪,而李陵畢竟是個叛將,而宋濂僅因?qū)O子宋慎卷入胡惟庸案而被判處死刑。關(guān)鍵還在于,宋慎的案子本身也是一起冤案,宋慎是個勤政愛民口碑很高的官員。
得知宋老師蒙冤,太子朱標心急如焚,馬上在朱元璋面前為老師辯護。他激動地說:?兒臣愚昧,就這么個先生,求父皇寬恕他!?
沒想到朱元璋竟勃然大怒,道:?你想寬恕他是吧?等你做了皇帝再說!現(xiàn)在皇帝是我,我不寬??!?
朱標又驚又氣又無奈,一時情緒失控,見不遠處有個池塘,下意識沖過去,縱身一躍。朱標實在無計可施,只好以死相逼,求朱元璋赦免宋濂。
朱元璋慌忙讓左右將朱標救起來。他哭笑不得,又喜又怒,喜的是朱標竟有如此勇氣,敢于以死堅持己見;怒的是朱標竟然為了救宋濂,以死威脅自己的父親。他不知道說什么才好,只是沒脾氣地罵道:?傻孩子,我殺人跟你有什么關(guān)系(癡兒子,我殺人何與汝也)!?
這時,馬皇后也不惜絕食,苦苦相逼,讓朱元璋赦免宋濂。向來殺伐果斷的朱元璋頭一次感到無奈,只好下令免除宋濂死罪,但改為流放茂州??伤五ギ敃r年事已高,哪還經(jīng)得住流放的折騰走到夔州的時候,撒手人寰。
1310年 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 1歲
十月十三日,出生于江浙行省婺州路金華縣(今浙江金華)潛溪村。
1318年 元仁宗延佑五年戊午 9歲
與義烏(今屬浙江)賈思逵之女賈專訂婚。
1321年 元英宗至治元年辛酉 12歲
從塾師包文藻學(xué)習(xí)。
1324年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甲子 15歲
進府學(xué)從聞人夢吉學(xué)習(xí)。
1334年 元順帝元統(tǒng)二年甲亥 25歲
與賈專成親。赴浦江(今屬浙江)從吳萊學(xué)習(xí)。未幾,代吳主鄭氏東明精舍教席。
1346年 元順帝至正六年丙戌 37歲
于浦江仁義里孝門橋建寢室三間。
1349年 元至正九年己丑 40歲
因大臣推薦,擢將仕郎、翰林兼國史院編修官,固辭。入仙華山“小龍門”中為道。在此撰成《龍門子凝道記》等。
1350年 元至正十年庚寅 41歲
攜家遷至浦江仁義里孝門橋。
1351年 元至正十一年辛卯 42歲
與同門友戴良編定其師柳貫詩文為《柳待制文集》及《別集》。
1354年 元至正十四年甲午 45歲
再建前軒三間(青蘿山房)。在此撰成《潛溪集》、《芝園集》等。
1358年 元至正十八年戊戌 49歲
朱元璋軍隊攻取浦江,偕夫人賈專、仲子璲、長孫慎避兵入諸暨。
1359年 元至正十九年己亥 50歲
攜家還金華故廬。朱元璋命寧越府知府王宗顯開郡學(xué)。王宗顯延宋濂為五經(jīng)師。
1360年 元至正二十年庚子 51歲
三月,以胡大海薦,與劉基、章溢、葉琛應(yīng)征至應(yīng)天。
閏五月,以宋濂為儒學(xué)提舉司提舉。不久,奉命授朱元璋長子朱標經(jīng)學(xué)。
1364年 元至正二十四年甲辰 55歲
十月,改任起居注。
1365年 元至正二十五年乙巳 56歲
三月,臥病京師官舍,朱元璋命歸養(yǎng)金華。尋丁父憂。
1367年 吳元年丁未 58歲
四月,復(fù)遷浦江仁義里。
1368年 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 59歲
十一月,命纂修《元史》,任宋濂為總裁。
1369年 明洪武二年己酉 60歲
春,召至京。
八月,《元史》成159卷。
1370年 明洪武三年庚戌 61歲
正月,授予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兼修國史。
七月,修成續(xù)史53卷上進。以“失朝”由翰林學(xué)士降為編修。
1371年 明洪武四年辛亥 62歲
二月,授奉儀大夫、國子司業(yè)。
八月,任京畿鄉(xiāng)試主考官。坐儀孔廟禮迕旨,降為安遠縣(今屬江西)知縣。
1372年 明洪武五年壬子 63歲
二月,召為禮部主事。
十二月,授奉儀大夫、太子贊善。(此前任過承事郎。)
1373年 明洪武六年癸丑 64歲
正月,擇舉人中年少俊異者,擢便修,令入文華堂學(xué)習(xí),以宋濂為師。
五月,為《昭鑒錄》作序。
八月,命編修《大明日歷》,以詹同、宋濂為總裁。
九月,授翰林侍講學(xué)士、中順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兼太子贊善大夫。
1374年 明洪武七年甲寅 65歲
五月,《大明日歷》編成,又據(jù)《大明日歷》輯成《皇明寶訓(xùn)》五卷。受命與詹同議大祀禮。
十一月,受命考定喪禮。
1375年 明洪武八年乙卯 66歲
九月,明太祖命皇太子朱標及秦王等出游鳳陽府,以講武事。詔宋濂等從行。
十二月,贈父文昭中順大夫、禮部侍郎;母陳氏封德人。
1376年 明洪武九年丙辰 67歲
正月,命宋濂等議定王國所用禮樂。
六月,授予翰林學(xué)士承旨、知制誥,仍兼太子贊善大夫。以送連長孫慎微殿廷儀禮司序班,次子璲為中書舍人。
十月,監(jiān)察御史吉昌等彈劾宋濂等詣闕奏事、僭行左門、有違禮儀。詔宥之。
1377年 明洪武十年丁巳 68歲
正月,追封祖、父。贈父嘉議大夫、禮部尚書。母為淑人。贈祖亞中大夫、太常少卿。祖母金氏贈淑人。封妻賈氏淑人。令致仕還鄉(xiāng)。六日陛辭,十日乘舟離京。
九月,來朝。
1378年 明洪武十一年戊午 69歲
十二月來朝。
1380年 明洪武十三年庚申 71歲
十一月二十八日,宋濂長孫慎因胡惟庸案牽連被殺。次子璲受株連被戮。宋濂當連坐,因馬皇后及皇太子救援,改全家貶謫茂州(今四川茂汶)。
宋濂夫人賈專卒,葬浦江青蘿山。
1381年 明洪武十四年辛酉 72歲
五月二十日,宋濂行至夔州(今四川奉節(jié))自經(jīng)卒,葬夔之蓮花峰下。
作文《我與宋濂的對話》要寫什么 每個人都渴望在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下,過上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人們在享受優(yōu)越的生活時,也極易養(yǎng)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學(xué)生。
讀了宋濂的文章———《送東陽馬生序》,我對此感受尤深。
宋濂從小勤奮好學(xué),家里貧窮,沒錢買書來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親手抄錄,和他們約定日期歸還。
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硯臺都結(jié)了堅固的冰,手指凍得沒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懶。
當他出外去追隨老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
酷寒的冬天、凜冽的冷風(fēng),大雪積了好幾尺深,腳、皮膚都凍裂而不知道。
他博覽群書,最終成為明代的大學(xué)士。
時光過去了600余年,今天我們的生活、學(xué)習(xí)條件與600余年前相比,發(fā)生了不可同日而語的變化。
我們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師和顏悅色地為我們傳道授業(yè)解惑;我們不需要抄書、不需要長途跋涉,也沒有寒凍之苦,可是,我們真正像宋濂那樣用心求學(xué)了嗎? 有時候我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心卻飛到了窗外;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誨,我缺乏應(yīng)有的興趣和 *** ;父母不惜自己省吃儉用,為我提供便利的學(xué)習(xí)條件,我卻不知心存感激……與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當?shù)木嚯x。
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學(xué)業(yè)沒有大的進步,如果不是因為我的天資不夠聰明的話,只能歸因于不如宋濂專心和勤奮了。
我曾經(jīng)看過標題為《要“窮”孩子不要“富”孩子》這樣一篇文章,印象很深。
這是一篇關(guān)于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
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fā)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
但是,父母卻讓孩子們過著清貧的生活。
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煉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沖浪、冒險,鍛煉他們的膽量。
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成為發(fā)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來。
在今天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下,希望學(xué)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孩子提供鍛煉的機會,磨煉其勤奮好學(xué)、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xiàn)
我從宋濂身上學(xué)到了什么,作文、、500字左右 宋濂寫這篇文章時已經(jīng)69歲了.作為一個德高望重的大儒,宋濂給一個同鄉(xiāng)的小青年寫文章,多說些教訓(xùn)的話誰也不會認為過分.但本文主要不是以教訓(xùn)的口吻寫出,而是回憶自己求學(xué)時的艱辛,從而勉勵馬生奮發(fā)學(xué)習(xí).宋濂回憶的內(nèi)容是十分生動的.家貧,買不起書,只好借.借書要講信用,到期必還.于是,只好抄錄,容日后細讀.求師更加艱辛,須跑百里之遙,向“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古人講究“師道尊嚴”,不像今天提倡“師生是朋友”.宋濂必須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請教老師,甚至連說話的語調(diào),臉上的表情都要格外注意.否則,“先達”認為“孺子不可教”,你就永遠失去了求教的機會.我們不提倡這種師生關(guān)系,我們認為師生間應(yīng)融洽些,談笑風(fēng)生,未嘗不可,甚至可以開開玩笑.但應(yīng)懂得這樣一個道理:作為學(xué)生,你要想從老師那里學(xué)到更多的東西,沒有謙虛好學(xué)的態(tài)度是不行的.古今中外,許多成功者就是以一顆虔誠之心打動了師長而盡得其傳.有的中學(xué)生認為今天不需要宋濂這套迂腐之論了,其實不然,宋濂講的道理,今天仍有意義. 我們最受感動的是宋濂“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這句話了.人一生中最難忘的是艱難困苦的折磨.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顧少時求學(xué)艱辛,其心中必定感慨萬千.我們佩服宋濂的心態(tài).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其是同學(xué)、同事之間.別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錢如流水;而自己節(jié)衣縮食,囊中羞澀,這種強烈反差對一個人的心理考驗是十分嚴峻的.誰能在這種考驗中經(jīng)受得住,誰就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條路了. 當今的中學(xué)生,比吃比穿之風(fēng)甚盛.有的中學(xué)生月消費抵得上一個普通職工的月工資收入.非名牌不吃,非名牌 *** .比宋濂的“同舍生”強多了.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有沒有宋濂式的人物?有.他們像宋濂一樣,埋頭學(xué)習(xí),刻苦勤奮,以優(yōu)異的學(xué)習(xí)成績考入大學(xué);有的還有所發(fā)明創(chuàng)造. 文章現(xiàn)身說法,對比鮮明,語言樸實,描述生動,毫無矯揉造作之嫌,處處表現(xiàn)出一位長者的厚道.“余幼時即嗜學(xué)”,既平實又生動,娓娓道來,如數(shù)家珍,親切感人.“余故道為學(xué)之難以告之”,意蘊綿長,回味不絕.整篇文章,渾然天成.
宋濂有一篇著名的文章收于《古文觀止》是同朱元璋同名的什么? 閱江樓記閱江樓位于南京城西北獅子山上,瀕臨長江。
景區(qū)內(nèi)有閱江樓、玩咸亭、古炮臺、孫中山閱江處、五軍地道、靜海寺、古城墻等30余處歷史遺跡,是一個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于一體的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
獅子山原名盧龍山,高78米,周長2公里,有"獅嶺雄觀"之美譽,為金陵48景之一。
1374年,朱元璋在盧龍山設(shè)8萬伏兵,擊敗陳友諒40萬人馬,為明王朝建都南京奠定了基礎(chǔ)。
為紀念這一勝利,朱元璋稱帝后,賜改盧龍山名為獅子山,下詔在山頂建造閱江樓,并親自撰寫了《閱江樓記》,又命眾文臣每人寫一篇《閱江樓記》,大學(xué)士宋濂所寫一文最人佳,入選《古文觀止》。
600年來,閱江樓雖有2篇文章流傳于世,卻是有記無樓。
宋濂的簡介 (1310~1381)明初散文家,字景溪,號潛溪,浙江金華人。
自幼好學(xué),早年師從散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少負文名,元至正九年被薦為翰林編修,他固辭不就,隱居山中。
朱元璋稱帝后,任命他為文學(xué)顧問、江南儒學(xué)提舉,授太子經(jīng)。
洪武二年(1369)奉旨修《元史》,后因涉案被請四川茂州,途中病故,正德時追謚文憲。
宋濂推崇宗經(jīng)。
認為只有孔子之文“才稱之為文”,“六籍之外當以孟子為宗,韓子次之,歐陽子又次之”(《文原》),對于違背“溫柔敦厚”傳統(tǒng)的文章一律采取否定態(tài)度。
他擅長散文創(chuàng)作,尤以傳記文成就突出。
代表作《秦士錄》、《王冕傳》、《李疑傳》等文章人物形象生動鮮活,宋濂善于抓住一些細節(jié)展現(xiàn)人物性格,并通過個性化語言的運用刻劃人物,藝術(shù)成就較高。
他的寫景散文數(shù)量亦不少,且風(fēng)格近似歐陽修,文筆清新,寫景狀物生動,不事雕琢,代表作有《桃花澗修禊詩序》、《環(huán)翠亭記》等。
宋濂親自經(jīng)歷了元末動蕩不安的社會現(xiàn)實,故他的文章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往往在生動的描述中包含著寓意深刻的哲理,具有較強的思想性,明太祖朱元璋推其為“開國文臣之首”。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屬浙江)人。
曾受業(yè)于浙東大儒吳 萊、柳貫、黃潽。
元末隱居于鄉(xiāng)里,一度信奉道教。
至正二十年(1360)為朱元璋所征 召,明開國后為《元史》總裁,官至翰林學(xué)士承旨、知制誥。
明初朝廷“一代禮樂制作, 濂所裁定者居多”,被稱為“開國文臣之首”(《明史》本傳)。
后因其孫宋慎受胡惟 庸一案牽連,全家謫徙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
有《宋學(xué)士文集》。
道統(tǒng)文學(xué)觀由來已久,但這里也有區(qū)別:以韓愈、歐陽修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 理論上主張“文以明道”,強調(diào)“文”的工具性,但并不輕視“文”;宋代理學(xué)家看到 他們的不徹底性,于是提出“文道合一”甚至“作文害道”的論點,以防文人在“道” 之外又受“文”的誘惑。
宋濂的文學(xué)思想便是沿著理學(xué)家的極端觀點。
在《文原》一文 中,他強調(diào)了文“非專指辭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顯現(xiàn),文與道相始終,道在哪 里,文亦在哪里。
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復(fù)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 (《白云稿序》);“文外無道,道外無文”(《徐教授文集序》)。
以這種理論批評古代作家,就顯出非常偏狹的態(tài)度。
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 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后,“世不復(fù)有文”;賈誼、司馬遷所得的僅是“皮膚”,韓愈、歐 陽修所得的也僅是“骨骼”,只有到了宋代幾位大儒,才“得其心髓”,才算得上“六 經(jīng)之文”。
至于明顯不合“溫柔敦厚”標準的各種文章,在宋濂看來,更是“非文也”。
“文道合一”論是一種受官方支持立場,這一點可以由《元史》的體例得到證明。
自范曄《后漢書》分立《儒林》、《文苑》兩傳,以區(qū)分經(jīng)學(xué)之士與文學(xué)之士,后代官 修正史多沿襲之。
《元史》卻取消了這種區(qū)分,單立《儒林傳》,認為“經(jīng)藝文章,不 可分而為二”,“文不本于六藝,又烏足謂之文哉!”《元史》是奉朱元璋詔命修撰的, 這樣做當然迎合了他的意思。
在朝廷正式支持下,這種理論必然給文學(xué)的發(fā)展帶來災(zāi)難 性的后果。
宋濂的文集中,大量充斥著美化、歌頌明初統(tǒng)治集團上層人物及表彰貞節(jié)婦女的作 品,這大概就是他的“道統(tǒng)”文學(xué)的集中表現(xiàn)。
但歷史已經(jīng)獲得的進展,即使用強力去 扭轉(zhuǎn),也還是有困難。
所以,就是在宋濂身上,也還是存在兩面性。
宋濂在元末與楊維楨交誼甚篤,明初楊氏去世后,他為之作墓志銘,對楊的文學(xué)才 能和成就推崇備至,甚至以相當寬容的語氣描繪其晚年“曠達”和“玩世”的生活情態(tài), 這和他的嚴厲的理論頗不諧調(diào)。
他另外還有一些散文,對生活實際比較尊重,因而在宣 揚某種道德觀念的同時,比較接近真實的人性。
如《王冕傳》,寫出一個元末“狂士” 的精神面貌,開頭描寫王冕少年讀書情形的一節(jié),頗有情趣: 王冕者,諸暨人。
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xué)舍,聽諸生誦書。
聽已,輒 默記。
暮歸,忘其牛。
或牽牛來責(zé)蹊田,父怒,撻之,已而復(fù)如初。
母曰:“兒癡如此, 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jié)摮觯鹣ド?,?zhí)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 達旦。
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
冕小兒,恬若不見。
又如《鹿皮子墓志銘》詳細介紹陳樵“屏去傳注,獨取遺經(jīng)”而自成一家的思想成 就,《竹溪逸民傳》寫出一個出世高士的形象,由于作者對不同的人物個性能取一種同 情的態(tài)度,都寫得較出色。
《送東陽馬生序》自述早年在貧寒中求學(xué)的艱苦,也很真實 動人。
宋濂的散文文辭簡練典雅,少作鋪排渲染。
但偶爾有些描寫的片斷,也能寫得相當 秀美。
各種文體往往各具特點,可以看出變化,不是那么僵板。
總的說來,他的文章風(fēng) 格具有密吻于道德規(guī)范的特征,同時也具有較高的語言修養(yǎng)和純熟的技巧,所以能夠成 為明初文學(xué)風(fēng)尚的典范。
讀完宋濂的故事,寫一篇習(xí)作120字 宋濂的敬師之道,不僅流傳千古,而且他的誠惶誠恐,謹小慎微,也可與程門立雪相媲美了。
可憐了家境貧寒的宋濂了,不僅少不了公子哥闊少爺?shù)淖I諷,連追慕已久的名家大儒也是嚴聲厲色,叱咄連連。
但若宋濂剛毅不屈,滿腹怒氣拂袖而去而去的話,也不可能有躋身明初詩文三大家的成就了。
一切事物的對與錯,都由誅多外界因素的影響。
如若我們與宋濂一同求學(xué)于學(xué)館,并且發(fā)揚個性,就算文辭再華美,天資再高,也會被強烈的師道尊嚴掃地出門。
反之宋濂走入今日的學(xué)校,面對老師“色愈恭,利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
不僅會被同學(xué)們視為異己,而且糟糕的口語表達能力也一定會造成面試屢敗屢戰(zhàn)的后果。
我們是幸運嗎的,當從師畏師的傳統(tǒng)師生關(guān)系轉(zhuǎn)變?yōu)槊裰髌降葧r。
我們可以大膽的提出質(zhì)疑,勇敢的發(fā)表見解,率真的指出錯誤。
向老師交流溝通、傾訴。
不僅僅可以更快的進步,而且與老師的溝通之中也增加了溝通能力。
變得更加開朗自信。
宋濂也許在讀書中會淡去言不由衷的不快,但在一次次的欲言又止之中,封建制度已經(jīng)將他求知、探索的天性扼殺在搖籃之中,這也不由得使人在贊揚他勤勉好學(xué)的同時萌發(fā)一絲悲哀。
這便不由得引出孫中山“學(xué)問”的故事了。
年幼的孫中山與宋濂面對的同樣是嚴厲的教書先生,孫中山勇敢的提問獲得回答;宋景濂的謙遜同樣也使他學(xué)富五車。
此時用對與錯在形容則不是太過偏激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戴著一副有色眼鏡,總想把過去的事套入我們今天的時代。
正如我今天寫著宋濂敬師的封建性,如果宋濂能夠看到孫中山學(xué)問的故事,也恐怕只會微微一笑吧?...
寫給《送東陽馬生序》 作者宋濂的一封信。 急急急~700字啊~一定要是...
尊敬的老師:您好。
看過您寫給我的贈序,我深深地為您的治學(xué)態(tài)度所感動,知道您作為對晚輩的殷殷期望和諄諄教誨。
現(xiàn)在的學(xué)習(xí)條件確實比以前好得多。
正如您所說的,可以隨時向老師求教.可以博覽群書.可以坐在大廳讀經(jīng)典古典……從前我自以為已經(jīng)很珍惜在太子監(jiān)學(xué)習(xí)的機會了。
也自以為真的珍惜時間了.可讀了您對求學(xué)經(jīng)歷的自述.我才知道自己做的還遠遠不夠.我知道“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的道理,如今依舊坐在學(xué)府中學(xué)習(xí),但不同的是,每次我都回想起您的艱苦的學(xué)習(xí)條件,于是就更認真謹慎地對待學(xué)習(xí),絲毫不敢放松。
我作為優(yōu)秀的學(xué)生得以到國子監(jiān)學(xué)習(xí),吃穿全然不用顧慮,現(xiàn)在穿著綢緞的衣服、戴著寶石裝飾的帽子的貴公子隨處可見,我并不以為奇特。
只是我從不像他們一樣穿戴,我明白學(xué)習(xí)貴在專心,有了那么多的寶飾,自然不專心,業(yè)不精便是自然的事。
今天老師您也在贈序中提及這一點,我頗感高興,同時也感覺到您對我的期望:要一心向?qū)W,將來要學(xué)有所成。
我不會辜負您的期望,我會保持儉樸的生活習(xí)慣,與同輩人在一起也會“擇其善者而從之”。
您從前的學(xué)習(xí)、生活條件如此艱苦,卻能學(xué)有所成,遍觀群書。
而今我作為晚輩,又是國子監(jiān)的學(xué)生,條件優(yōu)越,是沒有理由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的。
我將借鑒您的學(xué)習(xí)經(jīng)驗,記住您的教誨,時刻提醒自己要學(xué)有所成就得勤奮、專心。
再次感謝您對我的殷殷期望和諄諄教誨。
祝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學(xué)生:馬君則2009年5月30日
求一篇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的600字作文 讀完宋濂的《》,我有數(shù)不盡的感受想要表達出來。
宋濂——明初詩文三大家之一,他家境貧寒卻依舊嗜學(xué);天大寒卻弗之怠,從不逾約;踏深數(shù)尺雪,皮膚皸裂而不知;以中有足樂者而從不慕同舍生……回憶過去,再想想現(xiàn)在。
我們生活在樣樣現(xiàn)代化的社會,在家里是父母手心里的寶;在學(xué)校里,還有老師教我們讀書做人……國家和社會也處處為我們青少年的學(xué)習(xí)創(chuàng)造條件。
可是我們呢?我們曾幾時坐在窗明幾凈的教室里,心卻飛到了外面的世界;聽著老師的教誨,卻想著明天要怎樣躲避考試;父母處處為我們著想,我們卻從未學(xué)會理解他們……我感動于家貧卻依舊嗜學(xué)的宋濂,就像人們感動于那個天黑了都不肯回家的孩子一樣。
輾轉(zhuǎn)六百多年,當今的社會條件與宋濂那時相比,真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可是,當今社會又有哪幾個杰出的人才能夠與宋濂相提并論呢?這也許就是環(huán)境變化的原因吧!艱苦的環(huán)境可以使人堅強,幸福的環(huán)境卻會使人懶惰。
我曾經(jīng)看過一篇關(guān)于澳大利亞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
文章介紹說,澳大利亞是一個發(fā)達國家,每個家庭都相當富裕。
但是,澳大利亞的父母卻秉著再富不要“富”孩子的原則,讓孩子們過著清貧的生活。
冬天,父母讓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煉他們的意志;從小讓他們到大海中沖浪、冒險,鍛煉他們的膽量……我想,也許這就是澳大利亞之所以能夠成為發(fā)達國家的原因之一吧!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在如今這樣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下,我更希望學(xué)校、家庭乃至整個社會多給青少年提供一些鍛煉的機會,磨煉我們勤奮好學(xué)、不怕吃苦的意志,使我們在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現(xiàn)。
【宋濂正直這篇文章敘述了宋濂怎樣的兩個故事,表現(xiàn)了宋濂怎樣的性... 宋濂曾與客人飲酒,明太祖暗地派人察看.第二天,他問宋潦昨天是否飲過酒,在坐客人是誰,吃什么東西.宋濂全都按事實回答.太祖笑道:“的確是這樣,你沒欺騙我.”隔了些日子,太祖又召宋濂去,問到關(guān)于群臣的好壞,宋濂只挑那些好人好事作回答,并說:“正派人和我交游,我了解他們;那些不良之輩(不跟我來往),我不了解他們.” 性格特點正直坦誠.君子之風(fēng).
關(guān)于誠信的作文500字的 我在書中看到:宋濂愛讀書,因為沒錢買,只好去借。
每次借書都講好歸還時間,人們都愿意借給他。
一次,宋濂讀到一本好書,就要把書抄下來,但還書的時間要到了。
于是不顧夜寒,連夜把書抄了下來。
白天,他把書還給人家。
人家看到還是那么好、那么完整的一本書,就對宋濂說:“你還要看什么書,自己挑!”后來,宋濂成了一代文豪。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誠信是為人之本。
只要我們信守承諾,就能得到更大的“財富”。
不是說黃金有價誠信無價嗎?所以“上帝”給了那個身無分文的人一筐“誠信”。
因為誠信創(chuàng)造了財富。
只有恪守誠信,“財富”才會源源不斷地到你手中!這時候你會感受到真正的快樂。
就那我來說吧!那一次,原本與姐姐約好去陶莊。
可早上天氣一點也不好,小雨淅淅瀝瀝下個不停。
本來我想:下雨嘛,姐姐應(yīng)該不會等我了,我就不去了。
可轉(zhuǎn)眼一想:萬一姐姐在等我哪,我不是讓她白等了嗎?我還是去比較好。
對人以誠信,人不欺我;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
真是這樣。
我匆匆忙忙地去了,發(fā)現(xiàn)姐姐正等著我哪。
嘿嘿,雨也停了,于是我和姐姐去鎮(zhèn)上兜了一圈。
一路上盡是歡聲笑語。
那一天我收獲的是快樂。
所以,朋友,記?。骸耙谎约瘸?,駟馬難追。
”有了誠信,不管你的人生是否夠精彩,你都成為一個為快樂的人。
...
在我記憶的大海里,有許多有趣的事情,但是伴著我成長的腳步,我已經(jīng)淡忘了一些快樂和悲傷的事,但每當想起一個人時,我都會對他肅然起敬。
在一個陽光明睸的早晨,我正在屋里寫作業(yè),媽媽突然叫到我說:“兒子,咱們家的土豆沒有了,你出去買一點吧。
”我接過錢,爽快地答應(yīng)了,蹦蹦跳跳地去菜市場了。
我沒走多會兒,天突然陰了下來,我想:不好,天要下雨了,我要快一點。
我加快了腳步。
到了菜市場,我問一位大叔:“土豆多少錢一斤?”“三塊五。
”啊,這么貴,把所有錢加起來都不夠,我心里想。
這時,一位六七歲的小男孩拽住了我的衣服,說:“大哥哥,買我的菜吧,我的菜是剛從地里 *** 的,可新鮮了,才一塊五一斤。
”我買了他的菜,匆匆回家了。
到了家,我要把剩的錢還給媽媽,可是我這才想起來,那位小弟弟還沒找我錢呢!我拿了一把傘跑了出去,這時,老天爺已經(jīng)忍不住了,哇哇大哭起來,我撐起傘,堅難地走著,生怕自己摔一大跤。
這時,我看到了這位小男孩子了,他好像在等誰。
我走了過去,還沒等我開口,他就對我說:“大哥哥,你的錢。
”給完錢后,他就提著菜籃回家去了。
我看了看手里的錢,心里想:這是一位多么誠實的小男孩呀,要是人人都這么誠實,世界上還會有這么多的糾紛嗎?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作文大全網(wǎng) ? 宋濂的詳細資料以及他的著作和官職
必須是名人,大大的名人!
宋濂(1310年11月4日[1] —1381年6月20日[2] ),初名壽[3] ,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仙華生、元貞子、元貞道士、仙華道士、幅子男子、無念居士、白牛生、南山樵者、南宮散史、禁林散史[3] ,漢族,祖籍金華潛溪,至宋濂時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并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并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xué)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3]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xué),號稱“神童”。曾受業(yè)于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jīng)”師,為太子朱標講經(jīng)。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xué)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xiāng),后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享年七十二歲。明武宗時追謚文憲,故稱“宋文憲”。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chuàng)作聞名,并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zhì)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臺閣文學(xué),文風(fēng)淳厚飄逸[4] ,為其后“臺閣體”作家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xué)士全集》(亦稱《宋文憲公全集》或《宋學(xué)士文集》)七十五卷。
希望采納!謝謝!如若需要,還會補充!
宋濂家境貧寒,但自幼好學(xué),曾受業(yè)于元末古文大家吳萊、柳貫、黃溍等。他一生刻苦學(xué)習(xí),“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xué)無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順帝曾召他為翰林院編修,他以奉養(yǎng)父母為由,辭不應(yīng)召,修道著書。
明初朱元璋稱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學(xué)提舉,為太子講經(jīng)。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學(xué)士承旨、治制誥。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辭官還鄉(xiāng).后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黨案,全家流放茂州(現(xiàn)在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區(qū)),途中病死于夔州(現(xiàn)在重慶奉節(jié))。
在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上,宋濂與劉基、高啟并列為明初詩文三大家。他以繼承儒家封建道統(tǒng)為己任,為文主張“宗經(jīng)”“師古”,取法唐宋,著作甚豐。他的著作以傳記小品和記敘性散文為代表,散文或質(zhì)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稱他為“開國文臣之首”,劉基贊許他“當今文章第一”,四方學(xué)者稱他為“太史公”。著有《宋學(xué)士文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34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