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司馬懿和諸葛亮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對百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司馬懿和諸葛亮既然都是權(quán)臣,歷史對兩者的評價為何完全不同?
司馬懿和曹操本質(zhì)是一樣的,只不過曹操的初衷是建功立業(yè),司馬懿的初衷是自我保護。這一點也與他們的出身有關(guān),曹操是大宦官之后雖然曹家也是豪強大族,但還沒有達到士族的程度,曹操必須通過祖父的犧牲和自己的努力萊實現(xiàn)家族的進步與繁榮,所以曹操這個人有迫切建立功勛躋身統(tǒng)治階級的需求。而司馬懿出身于河內(nèi)司馬氏,妥妥的一線頂級仕族。
本身就是統(tǒng)治階級的一員,所以司馬懿的需求是維持家族繁榮的同時,保證自身的安全,就能成就別人一生努力都不能企及的高度和地位。更何況司馬懿還是家中老二,頭上有個哥哥不用像曹操那樣承受一族的責(zé)任與重擔(dān)。如果不是被曹操逼上梁山,司馬懿更愿意當(dāng)個不是敗家子的二世祖。司馬家成功不僅僅是司馬懿,他的弟弟司馬孚,兒子司馬師司馬昭這還算比較出名的,不出名的司馬伷,司馬駿,司馬京都厲害得不行,都是能人,所以司馬家才會成功。
司馬懿和諸葛亮面對的朝局不同,諸葛亮自劉備死后在蜀漢已是萬人之上,一家獨大,幾乎沒有異己,司馬懿面對的魏國朝局可就復(fù)雜多了,牛人多,天子能力強,司馬懿不得不擴大多玩自己色勢力,求自保。司馬懿可有過三起三落的體驗,諸葛亮只是象征性地自貶過右將軍,沒有被邊緣過,也沒人能或者敢把他邊緣化。
諸葛亮不培養(yǎng)自己兒子是有原因的,首先是確實沒機會,諸葛亮死的時候,諸葛瞻才八歲,實在是太小了。第二個原因就是,只要諸葛瞻平平無奇,他才能平平安安。不然就算劉禪不動他,其他大臣也會把他推向風(fēng)口浪尖,但是諸葛亮沒想到的是,在蜀國生死存亡之際,諸葛瞻毅然決然地仆了上去,最后還是沒能平安一生。諸葛亮的一世英名也和后主有關(guān)系,他生前后主對他行父事,甚至那句政由葛氏都不奇怪,他確實有能力也忠心還是托孤大臣。難得的是在他死后后主對諸葛家的恩德也如故?;艄鈺辛R名的原因是宣帝認可霍光而誅殺霍家,后主對諸葛瞻比對親兒子還好。
荀家在二荀(荀彧荀攸)死后徹底失勢,到司馬氏執(zhí)政時期又靠二荀(荀顗荀勖)東山再起。荀顗是西晉開國八公之一。荀勖是西晉武帝朝堂三架馬車(司馬攸賈充荀勖)之一,曾經(jīng)是曹爽故吏并冒險為曹爽收尸,后成為司馬氏心腹。魏晉更迭本質(zhì)上也可以說是曹魏汝穎士族陣營對沛譙元從陣營的逆襲。
士族門閥相互串聯(lián)和結(jié)為姻親,從東漢就開始了,光把司馬氏掛出來有失偏頗。另外對于人才發(fā)掘和任用來講。蜀漢從來都是荊州派第一層、東洲劉璋舊部第二層、益州本土士族第三層,位高權(quán)重之人有幾個是益州本土豪強?諸葛亮用人也是有遠近親疏的。否則蜀漢不會在費祎死后就控制不住內(nèi)部矛盾了,或者說只有諸葛亮和他的繼任者蔣琬、費祎還在的時候,能鎮(zhèn)得住這些矛盾。至于司馬懿任用的人才,除了鄧艾以外都是高門子弟,這也是曹丕用九品官人法和士族交易的必然結(jié)果。
263年蜀漢滅亡的時候,以樵周為代表的益州本土士族可是喜迎大魏大軍的,不然江油守將馬邈面對叫花子一般的鄧艾的部隊,為什么投降而非堅守不出的?如果沒有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和諸葛亮的評價基本不會相差太多,拋開西晉拉胯和司馬氏失德來講,高平陵之變在2000年帝制歷史中,也是中央政變的最高水平之作。
諸葛亮與司馬懿都是托孤大臣,世人也經(jīng)常將司馬懿與諸葛亮做對比。因為二人都是計謀無雙,聰明絕頂?shù)娜宋?。諸葛亮與司馬懿也交鋒了幾次,雙方互有勝負。最后司馬懿活活熬死了諸葛亮,笑到了最后。那么二人同樣作為顧命大臣,雙方是怎么對待自己的國家呢?
咱們先說諸葛亮,劉備白帝托孤諸葛亮?xí)r對諸葛亮說必要時可以自己做皇帝,廢掉劉禪。諸葛亮惶恐不安,對劉備失聲痛哭,發(fā)誓要盡心盡力輔佐劉禪。后來諸葛亮為了回報劉備的知遇之恩,數(shù)次舉兵北伐。在位一直忠心耿耿,任勞任怨,最后在五丈原病死。也引得后人嘆息,哀婉。
而司馬懿就不一樣了,一直在曹操手下做事,但曹操認為司馬懿有“狼顧之相”,一直在提防司馬懿,而且有幾次差點殺了司馬懿。后來司馬懿一直藏著掖著,熬死了曹操,日子才好過起來。最后曹叡托孤司馬懿與曹爽。司馬懿趁機發(fā)動政變,奪取了政權(quán)。
回顧二人在各自君主下做事的過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劉備三顧茅廬得到諸葛亮,對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看作自己的“水”,也一直特別尊重諸葛亮,諸葛亮在蜀國貴為“國父”。而司馬懿卻幾次差點被曹操殺害,一直被曹操家族提防。司馬懿也自然對曹氏家族沒有感恩戴德的心理,儒家君臣那一套對司馬懿也沒用。哪有君王一直想殺大臣,提防大臣還讓大臣鞠躬盡瘁,忠心耿耿的美事呢?
第一,因為有《三國演義》這部名著。《三國演義》美化了劉備的印象,把他描述成忠義雙全,禮賢下士的一代明君,以匡扶漢室的名義建立了蜀漢政權(quán)。而曹操卻被描述成奸臣的代表,挾天子而令諸侯,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的一個人。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劉備和曹操手下的重臣,劉備的名聲比較好,自然諸葛亮的名聲也要比較好。
第二,兩個人的心思不同。諸葛亮一直以來都是以理服人,從來沒有見過他使用什么陰謀詭計(至少對自己人沒有用過)。劉備死后阿斗繼位,諸葛亮手中的權(quán)力堪比阿斗這個皇帝的權(quán)力,無論何時都有謀反的機會,但是他就是沒有造反,為了完成劉備的遺愿不遺余力,到死也還是忠心不二。
而司馬懿呢,曹操在世時,能低調(diào)的地方都低調(diào),不敢露出一點野心。幼帝曹芳繼位時司馬懿便在家裝病,時刻等待著篡位的機會,終于在曹芳外出祭拜祖先時一把奪下了政權(quán),簡直就是“身在曹營心想反”。和諸葛亮一對比,司馬懿就是非常典型的奸臣,自然諸葛亮這個名字就能千古流芳,司馬懿的名字,估計是被別人唾罵的。
曹操死的時候,曹魏的情況是中央軍是夏侯惇和曹洪,南方軍是曹仁手里,合肥那塊是曹休,西邊是夏侯惇的兒子夏侯懋和曹真,禁衛(wèi)是許褚。這些都是曹家的忠貞不二的親戚和老鄉(xiāng),在軍事上幾乎無懈可擊。諸葛亮不斷北伐,導(dǎo)致司馬懿履歷空前高漲。看戰(zhàn)爭不能跳脫政治,諸葛北伐之時蜀漢已經(jīng)錯過了最佳翻盤時機,屬于垂死掙扎,具體可從兵源,將領(lǐng),經(jīng)濟,內(nèi)部團結(jié)四個方面來看。曹魏此時蒸蒸日上,民心所向。
威望和戰(zhàn)功并沒有給司馬懿帶來足夠造反的資本,是因為曹爽亂政,和一系列操作問題,而且站司馬懿的人只是想讓曹爽下臺,僅此而已,司馬懿都是在賭曹爽是駑馬,只要榮華。曹爽直接投降,各地都來不及進兵勤王。曹爽一系列舉動促使司馬懿甚至幫助司馬懿上位,而不司馬懿靠著軍功上位,這就一偶然事件,政治賭博,和諸葛亮北伐聯(lián)系少的可憐。曹叡早死,曹爽把持朝政,亂政不得人心,司馬懿在劣勢情況下豪賭一把賭贏了,僅此而已。
司馬懿西拒諸葛的武功是起了重要作用,但遠不是決定性的。更何況,就算沒有司馬家,曹魏也不會穩(wěn),世族政治必然導(dǎo)致權(quán)利斗爭的加劇。剛剛滅蜀,鐘會就謀逆。西晉有八王之亂,東晉有王敦桓溫。雖然丕、睿、芳時期司馬懿確實長期擔(dān)任救火隊員角色。當(dāng)時宗室里幾乎沒有能打的了,外姓將領(lǐng)也老死了,只能依仗司馬懿,但是司馬懿一直沒有真正得到過兵權(quán)或者核心權(quán)力,當(dāng)時他只是曹魏的一條狗而已,用完即扔。直到高平陵之變后,司馬家才真正進入權(quán)力核心。
諸葛亮強于司馬,但是魏國強于蜀國,蜀國換誰最后都是輸,法正,龐統(tǒng)雖善奇謀也一樣不行,關(guān)鍵硬件不行,軟件再厲害也沒用,司馬懿不著急魏國地大物博人多,可以慢慢發(fā)展以不變應(yīng)萬變,蜀國不能拖,越發(fā)展差距會越大。司馬懿是帝王之才,知人善任,滅蜀伐吳的名將鐘會、鄧艾、杜預(yù)、羊祜等人都是司馬提拔的。諸葛提拔的姜維根本不是魏國將領(lǐng)的對手,而且事必親躬,不委任下屬,把自己累死了。這才是真實客觀的的諸葛,三國演義神話了諸葛亮。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36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