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的“舉人”相當于現(xiàn)在什么學歷?對百科小編為大家?guī)硐嚓P內容,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我國古代的科舉考試,成為了中國古代封建王朝選官的主流制度,自從隋唐以后,無數(shù)寒門弟子十年苦讀,只為了一日能夠功成名就,金榜題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睔v史上許多如雷貫耳的文武大臣,均是科舉出身。
然而從另外一方面來看,科舉也讓無數(shù)人耗費了一生的時光,而寸步難行,大量的讀書人到了晚年,依然身份低微,為饑寒溫飽擔憂,只能夠當作私塾書生,相信這也引發(fā)了不少人的好奇,那么我國古代科舉考試錄取比例為多少?就拿舉人來說,如今的研究生能夠考上嗎?從電視上看秀才舉人經常一抓一大把,實際上別再被電視劇騙了。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科舉制度的等級,在明清時期,科舉逐漸明確了等級,讀書人在經過苦讀之后,首先要通過鄉(xiāng)間知縣主持的縣試或者知府主持的府試,在通過地方機構的承認之后,無論年紀大小,統(tǒng)一被稱之為童生,這也是讀書人最基礎的入門級別考試。只有跨過了這一道坎,才能夠算是一個知識分子。
緊接著,童生們來到省里面,參加地方省學政(相當于省教育廳)組織的統(tǒng)考,篩選過的人,才能夠被稱為秀才,別看這只是第二關,無數(shù)的讀書人基本就卡在了童生進秀才的這一道坎上面,范進50多歲才當上秀才,而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到死都還是一名老童生。
作為一個秀才,就有了一定的特權,會被地方記錄在案,在明朝時期,為了管理戶籍和流動人口,老百姓們出遠門實際上都要官府簽發(fā)的路條,然而秀才可以隨意出門游學,此外,知縣不能隨便對秀才用刑,比起老百姓穿著的布衣,秀才也能夠佩戴方巾長衫,雖然這些待遇沒什么實打實的好處,卻體現(xiàn)了朝廷對讀書人的尊重。
而第三級別的考試為鄉(xiāng)試,三年舉辦一次,在各省省城的“貢院”舉行,選拔出來的人為舉人,到了這一階層,讀書人才是真的鯉魚躍龍門,他們可以獲得政府的資助,免除徭役稅負,即便不參加更高一級別的會試殿試,也能夠做官,很多縣官實際上都是舉人出身,這也就是為何范進中舉人之后,大伙對他改變態(tài)度的問題。舉人的本來的地位,也和縣官平級(參考《九品芝麻官》的方唐鏡。)
秀才舉人的錄取率如何呢?嘉慶年間,一般三年舉行兩次院試,共錄取了4萬秀才,二百一十五個州,平均每州十五名,一千二百八十一個縣,平均每縣不足十四名,而每縣參加考試的童生卻往往要多達兩三百人。錄取率不足百分之10,如果按照這個比例來,考中秀才的人放到如今也是能上985、211大學的重點學生。
而接下來的舉人,自然就要從一大批尖子生當中來挑選了,拿一份明朝嘉靖十年的報表來做參考,三年一次舉辦的鄉(xiāng)試過程中,各省的錄取率也不一樣,比如說廣西錄取率最高,達到了6%,這是因為他們人少,參加鄉(xiāng)試的1825人中,錄取了110個,而錄取率最低的貴州,只有2.2%,在5500名秀才里面,錄取了122人,參加鄉(xiāng)試人數(shù)最多的省份為南直隸,有68538人參考,錄取了3565人,錄取率為5.2%
而我國的考研人數(shù)從1995年報名人數(shù)為15.5萬,錄取人數(shù)為4萬,到了2017年,我國考研報名人數(shù)為238萬,錄取人數(shù)則達到了60萬,無論是從考試的次數(shù),還是比例來說,過去的研究生可是考不上秀才的哦!
為何古代錄取比例這么少呢?因為科舉不同現(xiàn)在,秀才舉人的名額都是固定的,這直接牽涉到下一層的選拔以及國家官僚的補充,只有其他人高中,亡故,或者開缺,朝廷能夠填補新的名額,除非政策變動,增加或者刪減在職官吏,否則科舉考試會始終維持補漏的狀態(tài)。
眾所周知從隋朝以來,科舉制度就是我國最主要的選官制度,到了明朝科舉制度正式完善達到了頂峰,即使現(xiàn)在很多人認為,明清時期八股文的盛行束縛了當時無數(shù)讀書人的頭腦,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時代的發(fā)展。
但不可否認,這一制度曾為封建社會的無數(shù)讀書人提供了改變階級的機會,在我們現(xiàn)代社會中,大家讀書一般都是,經過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這樣一級一級讀下來,不同階段取得不同的身份,比如說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那么古代又是如何呢?
古代讀書不像我們現(xiàn)在,在古代學校被稱為?私塾?,老師們教授課業(yè)的地點一般是是祠堂或者廟宇。當然有些高官貴族會把老師請到教中為子嗣們傳授課業(yè)。
一般來說古時學生入學的年紀為六、七歲,主要學習的是《三字經》等比較基礎的以識字為目的內容,這些內容通透以后才可以正式開始學習。
之后的學習受科舉考試的影響,內容一般以?四書五經?為主,此時的學生還沒有經過統(tǒng)一考試,統(tǒng)稱為?生童?,等?四書五經?鉆研完畢之后,就可以去參加?縣試?或者?府試?通過的人統(tǒng)稱為?童生?,有的人終其一生都停留在這個階段。
?童生?過了之后便可以參加?院試?,考中的人統(tǒng)稱為?秀才?,這次考試由各省主持。受文學作品的影響,很多人便用?酸秀才?來侮辱讀書人,但其實秀才遠沒有這么不堪。
放到現(xiàn)代社會來看,拿普通本科生來比較絕對綽綽有余,哪怕是985、211都有點比不上過去社會中的小秀才,按照數(shù)據(jù)來看,清朝時期每年錄取的秀才僅僅只有2萬名,全國也只不過有四五十萬的秀才,而目前全國本科生已經有七八百萬。所以他們絕對是名牌大學生。
考中秀才之后依然不可以做官,他們要到省城參加考試,這次考試被稱為?鄉(xiāng)試?,考中的人被稱為?舉人?,第一名被稱為?解元?,唐伯虎就是最著名的解元之一。這次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每次錄取不超過千人,這些人的學歷就相當于現(xiàn)在的清華、北大了??忌吓e人之后,就可以在地方做一些縣令,縣丞的小官,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的副處級。
考中舉人之后,也可以接著往上考,去京城參加第二年的春闈,考中的人被稱為?貢士?,第1名稱為?會元???贾兄螅瑓⒓佑苫实壑骺嫉?殿試?這次不會有落地的狀況,其中前三甲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他們包括其他人被稱為?天子門生?,一般來說會在京城獲得官職。他們的學歷放到現(xiàn)在相當于博士生導師。但是按照比例來說,相當于現(xiàn)在的兩院院士。
總之,在過去讀書,取得一定的成就是很難的。我們應該珍惜現(xiàn)在的社會條件,努力讀書為社會創(chuàng)造價值。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36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