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清朝開國皇帝,他共有11位皇子,臨死前在挑選繼承人時卻跳過34歲的長子豪格,讓年僅6歲的順治繼位,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對百科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一起來看看吧。
努爾哈赤作為愛新覺羅家族正式登上政治舞臺的領頭人,一生征戰(zhàn)沙場,戰(zhàn)功無數(shù)。在他的十六位皇子中,屬皇太極最為出色?;侍珮O不僅能文能武,繼承了其民族特有的騎射技術,在政治上更是有著自己強大的治理才能,一路跟隨父親闖南走北,征戰(zhàn)多年。
父子倆英勇善戰(zhàn),最終結束了明朝的統(tǒng)治,給輝煌的大清開了一個好頭。所以相比于其他皇子,皇太極是繼承皇位的最佳人選。
一、皇太極隨父創(chuàng)業(yè)
皇太極一生驍勇善戰(zhàn),和父親一起努力開創(chuàng)了清朝的時代。并且在父親努爾哈赤,皇太極在位期間,更是給父親收拾了一大攤殘局,加強了中央集權,首先是解決了重敵袁崇煥,開始由于袁崇煥擁有大炮武器,皇太極并不得利,一度在戰(zhàn)爭中受傷。
于是皇太極決定聯(lián)合蒙古一起對抗袁崇煥,才得以攻下明君,同時還占領了多個地區(qū),加強了中央集權,為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在位期間大大削弱各兄弟們的權利,防止殺兄奪位的局面發(fā)生,并擴大八旗八大臣的權利,讓他們與各貝勒之間形成制衡。
皇太極有一位兄弟與他的關系非常要好,他就是多爾袞,多爾袞武藝高超,在跟隨皇太極的的戰(zhàn)場上立下汗馬功勞,在皇太極順利征戰(zhàn)蒙古中,多爾袞更是發(fā)揮了不容小覷的作用,在此期間,多爾袞多次立功,英勇善戰(zhàn),得到皇太極的高度贊賞。
二、多爾袞與豪格對峙
并對他進行一步又一步的提拔,更是被封為輔政王和攝政王?;侍珮O對多爾袞的好甚至超過了自己的親生兒子,所以很多大臣私下都猜測,皇太極可能會把皇位傳給多爾袞,但是除了多爾袞,皇太極還有一位實力剛強的兒子,那個人就是長子豪格。
豪格這個人性格十分高冷,打起仗來更是殘忍大膽,有當年皇太極的幾分影子,他橫掃香河,圍剿明君,剿滅察哈爾部,實力一度和多爾袞相媲美,兩個同是野心極大,都想爭奪皇位。所以也就成了彼此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多爾袞和豪格更是在朝廷里形成兩大派勢,雖說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但是多爾袞畢竟是豪格的叔叔,在朝廷的實力還是略勝一籌,所以姜還是老的辣,一天多爾袞把豪格派出去清理明君的殘余勢力張獻忠,在豪格走后,多爾袞就開始了自己的計謀。
實行了鐵腕政策,在朝廷幾乎將豪格一方勢力的人全都清除,這讓在前線浴血奮戰(zhàn),凱旋歸來的豪格十分憤怒。但是多爾袞和豪格兩派勢力的爭斗,身為皇帝的皇太極全都看在眼里,自己將要“退休”,繼位之事迫在眉睫。
但是皇太極綜合考慮了一番多爾袞和豪格這兩個最佳人選,最后卻放棄了,在臨死之時立年僅六歲的順治為王。憑借著兩個實力過硬的候選人不選,卻選擇了一個年僅六歲,對政事還懵懂無知的小孩子,這表面上看似荒唐,但細酌一下,這個結果也是最好的安排了。
為什么這么說呢?由于當時多爾袞和豪格兩方的政治斗爭實在鬧得厲害,這還沒分出個勝負就這么激烈了,那如果立其中任何一方為王,朝廷政治上都將面臨一場巨大的斗爭,甚至還會危及到皇族內(nèi)部的關系,厲害的話甚至會導致國家局面失控。
三、順治帝繼承大業(yè)
皇太極跟隨父親辛苦征戰(zhàn)了這么多年,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可不想因為繼位這件事毀掉了自己一生的建設和功績。仔細斟酌了一番后還是順治是最佳人選。再有一個原因就是,順治的母親是地地道道的蒙古人,而順治便是皇子當中唯一一位滿洲血統(tǒng)的皇子。
為了和蒙古常年保持和平友好關系,順治作為兩族的結晶。是最合適不過的了。再加上順治的母親莊妃,是一個心機極重,處事圓滑的女人,會看形勢做事,同時還和大將多爾袞的關系十分要好,所以經(jīng)常拉攏多爾袞在皇太極面前美言自己的兒子。
多爾袞可是皇太極面前的紅人,他的話多少皇太極都會斟酌采納,所以一直以來,經(jīng)過莊妃和多爾袞在皇太極的耳邊連環(huán)轟炸后,順治福臨也是在皇太極面前混了個眼熟,更是為后來立順治為帝奠定了很大的基礎。
公元1643年,皇太極突然去世,根本沒來得及立遺囑,所以在皇太極死后,多爾袞和豪格相互妥協(xié),誰也不想讓對方得逞,于是相互選擇了妥協(xié),再加上皇太極在位時有很大的意向立福臨為王,只是還沒來得及立遺囑,自己就先駕崩了。
所以順治即位,多爾袞和叔父輔佐在左右,因為豪格后來受到多爾袞的污蔑關進了牢里,在大牢里十分憤恨的他,不到兩個月就受盡折磨死了。六歲的順治皇帝在位,實際上多爾袞才是掌握實權的那個人,直到順治七年的時候,多爾袞在一次狩獵中不幸遇難去世。
順治帝這才真真的把握了實權,在此之后,順治帝看見了百姓疾苦,于是下令鼓勵人民開墾荒地,實行屯田墾荒,同時還大力提倡人民去遼東地區(qū)成家立業(yè),政府在這之間給予了百姓很大的福利,經(jīng)過一系列改造,社會經(jīng)濟得到穩(wěn)定發(fā)展。
順治帝凡事都親力親為,國家經(jīng)過他的一番治理,變得煥然一新。但是常年順理朝政,治理天下,順治帝越來越疲憊。尤其是當他的精神支柱孝獻皇后去世之后,順治帝在心理和身體上徹底崩潰。因為孝獻皇后可謂是他的一生摯愛。
四、總結
曾經(jīng)順治帝為孝獻皇后舉行冊封大典的時候,順便頒恩詔大赦天下,這可是史無前例的??梢钥闯鲂I皇后是十分得寵的。后來孝獻皇后懷上了皇子,朝廷上下大歡,不料孩子出生不久便夭折了,孝獻皇后傷心欲絕,一病不起,最后郁郁致死。
順治皇帝的摯愛走后,順治也是十分悲痛,最后也無心處理朝政,在二十四歲的時候感染天花致死??芍^英年早逝,一代明君就此隕落實在是惋惜,但是慶幸的是順治帝有康熙這么好的皇子繼承大業(yè),開創(chuàng)了更為輝煌的大業(yè)。
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差點成為皇帝,但順治出人意料地繼承了王位。皇太極當時突然去世,沒有留下遺詔,所以他的部下被分為兩組。一組是多爾袞,他負責白旗。他希望他的兄弟能和他講和,讓多爾袞成為皇帝。然而,另一邊,黃征旗和湘皇旗,因為他們是皇太極的親軍,想把皇太極的后代立為皇帝,原來支持豪格,而局勢一度非常僵持。
這時,不該做錯事的豪格假裝謙虛,說他“沒有好運和美德就不能成功”。多爾袞抓住了這一點,說你不應該繼承王位。令人窒息的豪格轉過眼睛,什么也沒說??梢哉f,此時輪到多爾袞剝奪豪格的權力和威望了,但是鰲拜等兩位黃旗將領卻拉過桌子,“我們都吃先帝的食物,穿先帝的衣服。如果我們不建立始皇帝的兒子,我們寧愿從始皇帝轉入地下!”
這實際上是為了退而進,迫使多爾袞放棄兄弟和兄弟的心意。多爾袞看到僵局繼續(xù),雙方都沒有好結果。最后,雙方后退了一步,收養(yǎng)了豪格的弟弟,皇帝的第九個兒子。后來,順治皇帝需要一個攝政者,因為順治很小,所以鄭親王的界爾汗和芮成鋼的多爾袞共同攝政。
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差點成為皇帝,但順治出人意料地繼承了王位?;侍珮O當時突然去世,沒有留下遺詔,所以他的部下被分為兩組。一組是多爾袞,他負責白旗。他希望他的兄弟能和他講和,讓多爾袞成為皇帝。然而,在另一邊,黃正琦和項羽因為是皇太極的親軍,又想讓皇太極的后代成為皇帝,原本支持豪格,而局勢一度非常僵持。
從1643年8月9日皇太極去世,到8月14日八旗王公大臣議定順治帝繼位,共計6天時間。在這6天內(nèi),以多爾袞、豪格和兩黃旗大臣為代表的三方勢力都在為謀取帝位而四處奔走。最終,以維護皇權力量為代表的兩黃旗大臣,審時度勢,率先提出“必立皇子”的方案,并采取措施,調動軍隊包圍諸王議立帝位的會場,以武力迫使豪格退出競爭,多爾袞主動妥協(xié),最終由皇太極第九子,年僅6歲的福臨繼承帝位,是為順治帝??梢哉f,福臨登上皇帝寶座,是清朝各種政治力量角逐的結果。
皇太極去世后,首先行動起來的是忠于皇太極的兩黃旗大臣。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8人前往肅親王豪格家中,“言欲立肅王為君,以上(福臨)為太子”。兩黃旗大臣最初在繼承帝位上的這一方針,策略上起到了維護兩黃旗內(nèi)部團結、共同對外的重要作用黃旗內(nèi)部團結、共同對外的重要作用。豪格在得到兩黃旗大臣擁戴之后也開始積極行動。他派手下何洛會、楊善二人通報鄭親王濟爾哈朗說:
“兩黃旗大臣已定立我為君,尚須爾議”。
豪格主動派人征求濟爾哈朗意見,顯然雙方關系密切,意在得到響應。濟爾哈朗答復:
“我意亦如此,但攝政王(多爾袞)尚未知,待我與眾商之。”
濟爾哈朗雖然表態(tài)支持豪格,但有所保留,原因是多爾袞的立場尚不清楚。這里有一點需要著重指出,豪格派人向濟爾哈朗講兩黃旗大臣“立我為君”時,遺漏了“以上為太子”,即以福臨為豪格接班人這一關鍵條件。
三派勢力中,多爾袞的動作最慢。據(jù)《清史稿·索尼傳》載:
“太宗崩后五日(八月十三日),睿親王多爾衷詣三官廟,召索尼議冊立。索尼曰:‘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p>
從多爾滾召索尼商議一事,可知索尼是兩黃旗大臣的關鍵人物。此外,多爾衷并未公開表示他個人的意見,其原因很可能是兩白旗內(nèi)部未能統(tǒng)一立場,才造成了他個人態(tài)度的猶豫不決。八月十三日晚:
“巴牙喇章京圖賴詣索尼,告以定立皇子”。
此事表明了索尼和圖賴在兩黃旗大臣中的核心地位,同時表明兩黃旗大臣經(jīng)過進一步協(xié)商,在帝位繼承謀略上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即由“立肅王為君,以上為太子”,改為“必立皇子”。這一變化,顯然是考慮到兩白旗對豪格的強烈反對,當時兩白旗將領認為:
“若立肅親王,我等俱無生理”。
“必立皇子”的方針既是兩黃旗大臣對兩白旗勢力所做的必要妥協(xié),又能最大限度地使他們的主張贏得各方的支持。8月14日黎明,兩黃旗大臣首先在大清門舉行盟誓,然后下令屬下最精銳的巴牙喇兵張弓挾矢,環(huán)立于崇政殿外。索尼等人憑借武力強行進入崇政殿中,向正在討論帝位繼承的諸王提出“立皇子”的要求,然后離開會場?!渡蜿柷f啟》一書中有對這場會議的詳細記載:
十四日,諸王皆會于大衙門。大王(代善)發(fā)誓(言)曰:“虎口(豪格),帝之長子,當承大統(tǒng)云?!眲t虎口曰:“福少德薄,非所堪當。”固辭退去。定策之議,未及歸一。帝之手下大臣之輩佩劍而前,曰:“吾屬食于帝,衣于帝,養(yǎng)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于地下而已!”大王曰:“吾以帝兄,常時朝政,老不預知,何可參于此議乎?”即起去。八王(阿濟格)亦隨而出。十王(多鐸)默無一言。九王(多爾滾)應之曰:“汝等之言是矣?;⒖谕跫茸屚顺觯瑹o繼統(tǒng)之意,當立帝之第三子。而年歲幼稚,八高山軍兵,吾與右真王(濟爾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輔政,年長之后,當即歸政?!?/p>
依照上述史料,可做下列五點分析。
首先,兩黃旗大臣為使皇子能夠繼承帝位,事先做了周密謀劃。以索尼為代表的兩黃旗大臣,經(jīng)過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對比,提出了“必立皇子”這一切實可行的方案。這個方案的好處在于它突出強調了皇位應由皇子繼承,顯示了兩黃旗大臣決不允許諸王染指帝位的決心。
最初,兩黃旗大臣提出“立肅王為君,以上為太子”之方案,主要是考慮利用豪格的威信與影響。后來改為“必立皇子”,更加適合策略上的需要。這樣既有利于爭取包括豪格在內(nèi)的兩黃旗大臣團結一致,又具有相當大的妥協(xié)性,使以多爾袞為代表的兩白旗反豪格勢力容易接受。
其次,在由皇子繼位問題上,兩黃旗大臣態(tài)度堅決,面對反對皇子繼位的勢力毫不退讓。多爾袞召索尼“議冊立”,表面上是征求兩黃旗大臣的意見,實質上是窺探兩黃旗大臣的動向,以確定他本人爭奪帝位的計劃。對此,索尼斷然以“必立皇子”為答。后來證明,恰因索尼這一斬釘截鐵的回答,才使多爾袞在議立帝位會議上猶豫不決,不敢公開同意阿濟格、多鐸擁戴自己的主張。而多爾袞的猶豫動搖,迫使多鐸竟然跳出來毛遂自薦,反而暴露了正白旗內(nèi)部的弱點,使多爾袞陷人更加被動的困境,轉而為代善等人擁立皇子繼位創(chuàng)造了條件。
又次,為使皇子能夠順利繼位,兩黃旗大臣采取了果斷的措施,具體表現(xiàn)為:兩黃旗大臣在諸王討論帝位繼承的清晨,在大清門前進行盟誓,公開展示兩黃旗的團結;然后調動軍隊包圍了會場,等于將與會王公大臣的命運控制在手;以索尼為首的兩黃旗大臣,不顧他們沒有議政資格,打破慣例強行進入會場,向與會者率先提出立皇子的要求,施加影響以爭取主動;他們還對與會者以武力相威脅,甚至拔出佩劍,聲稱要與反對立皇子者同歸于盡。由于兩黃旗大臣的這些有力措施,迫使阿濟格和多鐸不敢堅持擁戴多爾袞,而多爾袞則迅速改變立場,接受皇子繼位的提議,并明確表示同意福臨繼承帝位,遂為各方一致通過。
復次,豪格在繼位問題上的失敗是因為他事先并沒有得到兩黃旗大臣的全力支持,而又遭到來自兩白旗的堅決反對。兩黃旗大臣最初支持豪格為帝,并非毫無保留的擁戴,而是以福臨“為太子”作條件的。不料豪格在爭取濟爾哈朗時,竟然完全不提這一先決條件。而兩黃旗大臣在多方運作之后,發(fā)現(xiàn)豪格繼位阻力甚大,遂將帝位要求轉變?yōu)椤氨亓⒒首印?,準備拿豪格做必要妥協(xié)的犧牲品。后來豪格說出自己“福小德薄”,隨即憤然退出會場,極有可能是兩黃旗大臣明確拋棄豪格所致。如索尼與譚泰、圖賴、鞏阿岱、錫翰、鄂拜等人,對由福臨繼位的結果十分滿意:
“拜盟于三官廟,誓輔幼主,六人如一體”。
這一點還可以從1644年4月,豪格被幽禁時的情形得到驗證。主張立皇子最得力的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8人,沒有一人受到牽連,其中心人物索尼因為不附從豪格受到“賜鞍馬”的褒獎。
最后,多爾袞爭位的企圖本來先天不足,兩白旗內(nèi)部又意見不一,根本不可能成功。多爾滾系皇太極之弟,他之所以得不到普遍支持,是因為即使在文化較為落后的滿族中,兄終弟及的傳統(tǒng)也已絕跡。當年皇太極雖系憑實力被推舉為汗,同樣是子承父業(yè)。因此堅決反對多爾袞繼位的索尼提出最有力的理由是“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此外,多爾袞身體多病,誠如豪格所說:
“和碩睿親王非有福之人,乃有疾人也。其壽幾何,而能終其事乎?”
多爾袞英年而逝,可證豪格之言屬實。況且多爾袞本人并無子嗣,以致他制定的謀取帝位的計劃是:“以我為君,以今上(福臨)居儲位”,竟與兩黃旗大臣的最初計劃有殊途同歸之處。后來多爾袞的猶豫不決及贊成福臨繼承帝位也就不足為怪了。
綜上所述,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豪格、多爾袞和兩黃旗大臣三方爭奪帝位的過程中,最后福臨得以繼位,是兩黃旗大臣精心謀劃的結果。
因為皇太極是猝死的,沒有來得及留下傳位詔書。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極猝然崩逝于盛京后宮,生前未立下遺旨,所以眾宗室旗主大加爭奪皇位。作為皇長子的豪格成為眾人擁立的對象。豪格爭奪皇位的主要競爭者就是多爾袞。
當時的多爾袞由于功勞太大,支持者又多,勢力也大,成為了豪格的最大的對手。豪格力大超群,久經(jīng)沙場,屢建軍功。按“立長”的規(guī)矩,由豪格繼承大統(tǒng),合情合理,順理成章。盡管豪格在諸子中論功勞和能力最有優(yōu)勢,但皇太極生前卻并未有立豪格為嗣的舉動。
擴展資料:
皇太極死后,爭奪皇位的大戰(zhàn)從崇德八年九月二十一日開始,雙方一直互不相讓,宮廷內(nèi)火藥味很濃,稍不小心,就可能擦槍走火。朝廷內(nèi)所有的王爺和重臣,毫無例外都卷入了多爾袞與豪格為奪皇位進行的斗爭旋渦里。
群臣們都在苦苦地尋求出路,惟恐出現(xiàn)動亂,傷及國運。在豪格與多爾袞僵持不下的情勢中,權勢集團必須拿出令宮廷內(nèi)上下都能接受的第三個方案。
特別是讓豪格和多爾袞都能接受的方案。經(jīng)過多日反復磋商,兩黃旗大臣佩劍上殿進言:“先帝對我們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們寧愿以死追隨先帝于地下!”
兩黃旗大臣都是朝廷的重臣,是皇太極生前親掌的武裝力量代表,在多爾袞與豪格之間爭斗得難解難分、互不相讓的緊要關頭,他們提出了由皇子繼承大統(tǒng)的新方案。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372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