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狄仁杰兒子的事情,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大唐王朝的宰相,可謂名臣輩出,長孫無忌、杜如晦、房元齡、宋璟、張九齡等等可謂星光燦爛。不過,說起武則天的宰相,大家印象最深的恐怕還是狄仁杰。不錯,武周時代啟用過七十八人擔(dān)任宰相一職,其中最出名的無非狄仁杰、裴炎、張柬之等寥寥數(shù)人,而狄仁杰無疑是最閃亮的一位。
狄仁杰為官清正廉明,不畏權(quán)貴,直言敢諫。他擔(dān)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等職時,史稱“斷案如神,無一冤案”;長期擔(dān)任地方官時期,為民請命,剿匪除惡,頗有官聲;拜相之后,他懲治腐敗,兢兢業(yè)業(yè)輔佐武則天,并且敢冒險力勸武則天復(fù)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xù)。
他的故事很多,所以現(xiàn)在是電影、電視等作品中的???。狄仁杰有三個兒子,也各有各的故事,性格不同,以后的境遇也不同,讀起來頗有趣味。
狄仁杰的大兒子叫做狄光嗣,平時為人謹(jǐn)慎,深得父親的欣賞。武則天曾經(jīng)要宰相們舉薦一人擔(dān)任尚書郎,宰相們都七嘴八舌,由于武則天最恨結(jié)黨營私,他們還都不敢推薦自己的親信。唯有狄仁杰舉賢不避親,單單提名了自己的長子狄光嗣。
武則天也覺得新鮮,就同意了他的提名。后來狄光嗣在職時期,做得有聲有色,武則天夸贊道:“狄仁杰在家人中舉薦賢才,果然不錯?!?祁奚內(nèi)舉,果得人也《唐會要》)?!度莆摹穭t直接評價狄光嗣:剛正有祖風(fēng),事親至孝,非常稱職,循環(huán)省覽,有足可矜。
狄仁杰的第二個兒子叫做狄光遠,他最出名的故事就是協(xié)助父親逃過一死。這是發(fā)生在狄仁杰第一次拜相時期,當(dāng)時酷吏來俊臣得到武則天的信任,大肆迫害忠良。狄仁杰也不例外,被來俊臣捏造謀反的罪名而下獄。
在當(dāng)時有一個規(guī)定,一經(jīng)審問就承認(rèn)自己謀反的人,可以免死。所以,精通律法的狄仁杰當(dāng)場認(rèn)罪,跪地大呼“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并且,在口供上簽字畫押。
來俊臣得到口供以后,得意洋洋,吩咐將狄仁杰等人收監(jiān),也放松了防備。狄仁杰在牢房中,偷偷向獄卒借來筆墨,又從被子上撕下一塊布,寫下冤情,塞進棉衣里,請求送回家。負責(zé)看守的監(jiān)獄長官沒有多疑,將這件棉衣交給了狄仁杰的兒子狄光遠。
狄光遠獲知父親的冤情后,就拿著這塊布,向武則天伸冤。雖然來俊臣在其中重重刁難,最終武則天還是接見了狄仁杰。她問狄仁杰:“既然沒有謀反,那你怎么要承認(rèn)?”
狄仁杰坦然答道:“我如果不承認(rèn),當(dāng)時就死于酷刑了?!背纱笫抡?,不拘泥小節(jié),狄仁杰機智的逃過一死,狄光遠也用勇氣救了父親一命。
狄仁杰的第三個兒子叫做狄景暉,這個可就不讓他老人家省心了。說得通俗點,這就是個坑爹的貨色。狄景暉初為官時,還算謹(jǐn)慎,但隨著官位的不斷晉升,心態(tài)發(fā)生變化,再加上狄仁杰的地位的提高,更加不能自己。
尤其是他擔(dān)任并州魏功參軍之后,更加放肆,為人既貪婪,又殘暴,后來還鬧出了生活作風(fēng)問題。他不檢點的行為,引起了并州百姓的強烈不滿。狄仁杰曾經(jīng)擔(dān)任過并州刺史,當(dāng)?shù)乩习傩赵?jīng)為他立了生祠。可是由于這個不爭氣的狄景暉,并州人竟然遷怒狄仁杰,將生祠都砸爛了。唐人的俠氣和愛憎分明之心,著實讓人佩服。
這么大的事情,很快傳到了狄仁杰的耳中。他立即免了狄景暉的職,還終止了俸祿。不少大臣都為狄景暉求情,狄景暉本人也下地求饒,希望父親能再給一次機會。但是狄仁杰不為所動,堅持按章辦事。
他對自己的兒子們說:“賢明的人,我會毫不避諱的舉薦,作奸犯科的小人,我也會毫不猶豫的懲罰。這才是用人之道,也是興邦之道?!?/p>
龍生九子,九子不同。兒子們的性格、品行、學(xué)識有不同,作為位高權(quán)重的宰相,能夠賞罰得當(dāng),確實可以稱為賢相。
參考資料:《舊唐書·狄仁杰傳》、《新唐書》、《唐會要》、《全唐文》
狄仁杰這個名字,每個人想必都不會感到陌生。可以說他的一生都是無比的清白和英明的,很多的百姓因為感激狄仁杰所以自發(fā)的修建了一座狄仁杰的生飼,由此可以看出狄仁杰在百姓心中的地位,狄仁杰的一生破獲了很多的大案,也使他的功績越來越高,職位也是越來越高,但是唯一的敗筆就出現(xiàn)在他的兒子的身上。
狄仁杰一共有三個兒子,其中兩個兒子的表現(xiàn)卻令人失望。狄仁杰擔(dān)任魏州刺史時,因為政績卓著,百姓為他建立生祠,但是在后來的時候他的小兒子狄景暉也來到了魏州,和狄仁杰不同是,他的小兒子確實異常的殘暴,受到百姓的痛恨,狄仁杰的生祠也因此被毀。雖然說他的那個內(nèi)舉不避親的兒子狄光嗣雖然比較稱職,官至揚州長史,但最后也因為失職而受到降職的處分。
狄仁杰的一生是非常輝煌的,但是他的兒子卻沒有能夠繼承他的職位或者是說能夠擔(dān)任他的職位的,這是他一生中的遺憾,如果說只是一個普通人狄仁杰也是不用想太多,但是他的小兒子的所作所為確實是讓人感到很痛心,更不要說狄仁杰本人是有何感受了。
狄仁杰的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奉獻給了國家,所以很少有時間親自教導(dǎo)自己的孩子,這是很大一部分原因造成他小兒子對待百姓異常的殘暴,其他的兩個兒子也沒有特別大的成就,中規(guī)中矩,這想必會讓狄仁杰感到十分的失望。
狄仁杰
(630-700年)生于唐貞觀四年(630年),卒于武則天久視元年(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懷英。武則天時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應(yīng)試明經(jīng)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后,經(jīng)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轉(zhuǎn)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杰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quán)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后人稱之為"唐室砥柱"。后人據(jù)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荷蘭漢學(xué)家高羅佩更是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斷案傳奇》。
狄仁杰出生于一個官宦之家。祖父狄孝緒,任貞觀朝尚書左丞,父親狄知遜,任夔州長史。狄仁杰通過明經(jīng)科考試及第,出任汴州判佐。時工部尚書閻立本為河南道黜陟使,狄仁杰被吏誣告,閻立本受理訊問,他不僅弄清了事情的真相,而且發(fā)現(xiàn)狄仁杰是一個德才兼?zhèn)涞碾y得人物,謂之“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推薦狄仁杰作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在此任內(nèi),狄仁杰通曉了吏治、兵刑等封建典章和法律制度,這對他一生的政治活動都有重大影響。
唐高宗儀鳳年間(676——679年),狄仁杰升任大理丞,他剛正廉明,執(zhí)法不阿,兢兢業(yè)業(yè),一年中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到1.7萬人,無冤訴者,一時名聲大振,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摘奸除惡的大法官。為了維護封建法律制度,狄仁杰甚至敢于犯顏直諫。儀鳳元年(676年),左衛(wèi)大將軍權(quán)善才誤砍昭陵柏樹,唐高宗大怒,命令將其殺死。狄仁杰奏罪不當(dāng)死,唐高宗疾言厲色地說:“善才斫陵上樹,是使我不孝,必須殺之!”狄仁杰神色不變,據(jù)法說理:“犯言直諫,自古以為難。臣以為遇桀、紂則難,通堯、舜則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殺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措其手足!”“今陛下以昭陵一株柏殺一將軍,千載之后,謂陛下為何主?此臣不敢奉制殺善才,陷陛下于不道”。終于迫使唐高宗改變了主意,赦免了權(quán)善才的死罪。
任命
不久,狄仁杰被唐高宗任命為侍御史,負責(zé)審訊案件,糾劾百官。任職期間,狄仁杰恪守職責(zé),對一些巧媚逢迎,恃寵怙權(quán)的權(quán)要進行了彈劾。調(diào)露元年(679年),司農(nóng)卿韋弘機作宿羽、高山、上陽等宮,寬敞壯麗。狄仁杰上奏章彈劾韋弘機引導(dǎo)皇帝追求奢泰,韋弘機因此被免職。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狄仁杰毫不留情的揭露其為非作歹的罪行,請求交付法司審理。唐高宗想寬容包庇王本立,狄仁杰以身護法:“國家雖乏英才,豈少本立輩!陛下何惜罪人以虧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請棄臣于無人之境,為忠貞將來之戒!”王本立最終被定罪,朝廷肅然。后來,狄仁杰官遷度支郎中,唐高宗準(zhǔn)備巡幸汾陽宮,以狄仁杰為知頓使,先行布置中途食宿之所。并州長史李沖玄以道出妒女祠,征發(fā)數(shù)萬人別開御道。狄仁杰說:“天子之行,千乘萬騎,風(fēng)伯清塵,雨師灑道,何妒女之害耶?”,俱令作罷,免除了并州數(shù)萬人的勞役。唐高宗聞之贊嘆說“真大丈夫矣!”
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出任寧州(今甘肅寧縣、正寧一帶)刺史。其時寧州為各民族雜居之地,狄仁杰注意妥善處理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的關(guān)系,“撫和戎夏,內(nèi)外相安,人得安心”,郡人為他勒碑頌德。是年御史郭翰巡察隴右,寧州歌狄刺史者盈路,郭翰返朝后上表舉薦,狄仁杰升為冬官(工部)侍郎,充江南巡撫使。狄仁杰針對當(dāng)時吳、楚多淫詞的弊俗,奏請焚毀祠廟1700余所,唯留夏禹、吳太伯、季札、伍員四祠,減輕了江南人民的負擔(dān)。垂拱四年(688年),博州刺史瑯琊王李沖起兵反對武則天當(dāng)政,豫州刺史越王李貞起兵響應(yīng),武則天平定了這次宗室叛亂后,派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當(dāng)時,受越王株連的有六、七百人在監(jiān),籍沒者多達5000人。狄仁杰深知大多數(shù)黎民百姓都是被迫在越王軍中服役的,因此,上疏武則天說:“此輩咸非本心,伏望哀其詿誤?!蔽鋭t天聽從了他的建議,特赦了這批死囚,改殺為流,安撫了百姓,穩(wěn)定了豫州的局勢。其時,平定越王李貞的是宰相張光弼,將士恃功,大肆勒索。狄仁杰沒有答應(yīng),反而怒斥張光弼殺戮降卒,以邀戰(zhàn)功。他說:“亂河南者,一越王貞耳。今一貞死而萬貞生?!薄懊鞴秩f,平一亂臣,不戢兵鋒,縱兵暴橫,無罪之人,肝腦涂地?!薄暗衷┞曭v沸,上徹于天。如得上方斬馬劍加于君頸,雖死如歸?!钡胰式芰x正辭嚴(yán),張光弼無言可對,但懷恨在心,還朝后奏狄仁杰出言不遜。狄仁杰被貶為復(fù)州(今湖北沔陽西南)刺史,入為洛州司馬。
狄仁杰的才干與名望,已經(jīng)逐漸得到武則天的贊賞和信任。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為地官(戶部)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開始了他短暫的第一次宰相生涯。身居要職,狄仁杰謹(jǐn)慎自持,從嚴(yán)律己。一日,武則天對他說:“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譖卿者乎?”狄仁杰謝曰:“陛下以臣為過,臣當(dāng)改之;陛下明臣無過,臣之幸也。臣不知譖者,并為善友。臣請不知。”武則天對他坦蕩豁達的胸懷深為嘆服。
狄仁杰官居宰相,參與朝政之時,也正是武承嗣顯赫一時,躊躇滿志之日。他認(rèn)為狄仁杰將是他被立為皇嗣的障礙之一。長壽二年(693年)正月,武承嗣勾結(jié)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杰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當(dāng)時法律中有一項條款:“一問即承反者例得減死?!眮砜〕急破鹊胰式艹姓J(rèn)“謀反”,狄仁杰出以非常之舉,立刻服了罪:“反是實!”來俊臣得到滿意的口供,將狄仁杰等收監(jiān),待日行刑,不復(fù)嚴(yán)備。狄仁杰拆被頭帛書冤,置棉衣中,請獄吏轉(zhuǎn)告家人去其棉。狄仁杰的兒子狄光遠得其冤狀,持書上告。武則天召狄仁杰等“謀反”的大臣面詢:“承反何也?”狄仁杰從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庇謫枺骸昂螢樽鲋x死表?”答曰:“臣無此表?!蔽鋭t天令人拿出謝死表,才弄清楚是偽造的。于是下令釋放此案7人,俱貶為地方官。狄仁杰被貶為彭澤令。如此,狄仁杰運用自己的才智機謀死里逃生。以后,武承嗣欲根除后患,多次奏請誅之,都被武則天拒絕。
在彭澤(今江西彭澤)令任內(nèi),狄仁杰勤政惠民。赴任當(dāng)年,彭澤干旱無雨,營佃失時,百姓無糧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發(fā)散賑濟,免除租賦,救民于饑饉之中。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今河北臨漳),河北震動。為了穩(wěn)定局勢,武則天起用狄仁杰為與冀州相鄰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一帶)刺史。狄仁杰到職后,改變了前刺史獨孤思莊盡趨百姓人城,繕修守具的作法,讓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聞之引眾北歸,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災(zāi)難。當(dāng)?shù)匕傩崭桧炛?,相與立碑以記恩惠。不久,狄仁杰升任幽州都督。
狄仁杰的社會聲望不斷提高,武則天為了表彰他的功績,賜給他紫袍、龜帶,并親自在紫袍上寫了“敷政木,守清勤,升顯位,勵相臣”十二個金字。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則天招回朝中,官拜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兼納言,恢復(fù)了宰相職務(wù),成為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quán)的左右手。此時,狄仁杰已年老體衰,力不從心。但他深感個人責(zé)任的重大,仍然盡心竭力,關(guān)心社會命運和國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于社會和國家的建議或措施,在以后幾年國家的社會政治生活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圣歷元年(698年),武則天的侄兒武承嗣、武三思數(shù)次使人游說太后,請立為太子。武則天猶豫不決。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謀遠慮,勸說武則天順應(yīng)民心,還政于廬陵王李顯。當(dāng)時,大臣李昭德等也曾勸武則天迎立李顯,但沒有為武則天接受。對武則天了解透徹、洞燭機微的狄仁杰從母子親情的角度從容地勸說她:“立子,則千秋萬歲后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于廟者也。”武則天說:“此朕家事,卿勿預(yù)知?!钡胰式艹林嵵氐鼗卮穑骸巴跽咭运暮榧摇K暮V畠?nèi),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位備宰相,豈得不預(yù)知乎?”最終,武則天感悟,聽從了狄仁杰的意見,親自迎接廬陵王李顯回宮,立為皇嗣,唐祚得以維系。狄仁杰因此被歷代政治家、史學(xué)家稱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義士。
圣歷元年(698年)秋,突厥南下騷擾河北。武則天命太子為河北道元帥、狄仁杰為副元帥征討突厥。時太子不行,武則天命狄仁杰知元帥事,親自給狄仁杰送行。突厥默啜可汗盡殺所掠趙、定等州男女萬余人退還漠北,狄仁杰追之不及,武則天改任他為河北道安撫大使。面對戰(zhàn)亂后的凋殘景象,狄仁杰采取了四條措施:一、上疏請求赦免河北諸州,一無所問,使被突厥驅(qū)逼行役的無辜百姓樂于回鄉(xiāng)生產(chǎn)。二、散糧運以賑貧乏。三、修驛路以濟旋師。四、嚴(yán)禁部下侵?jǐn)_百姓,犯者必斬。很快恢復(fù)了河北的安定。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杰升為內(nèi)史(中書令)。這年夏天,武則天到三陽宮避暑,有胡僧邀請她觀看安葬舍利(佛骨),奉佛教為國教的武則天答應(yīng)了。狄仁杰跪于馬前攔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詭橘,直欲邀致萬乘所宜臨也?!蔽鋭t天遂中道而還。是年秋天,武則天欲造浮屠大像,預(yù)計費用多達數(shù)百萬,宮不能足,于是詔令天下僧尼日施錢以助。狄仁杰上疏諫曰:“如來設(shè)教,以慈悲為主。豈欲勞人,以在虛飾?”“比來水旱不節(jié),當(dāng)今邊境未寧。若費官財,又盡人力,一隅有難,將何以救之?”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罷免了其役。
作為一名精忠謀國的宰相,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舉賢為意。一次,武則天讓他舉薦一名將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舉了荊州長史張柬之。武則天將張柬之提升為洛州司馬。過了幾天,又讓狄仁杰舉薦將相之才,狄仁杰曰:“前薦張柬之,尚未用也?!蔽鋭t天答已經(jīng)將他提升了。狄仁杰曰:“臣所薦者可為宰相,非司馬也?!庇捎诘胰式艿拇罅εe薦,張柬之被武則天任命為秋官侍郎,又過了一個時期,升位宰相。后來,在狄仁杰死后的神龍元年(705年),張柬之趁武則天病重,擁戴唐中宗復(fù)位,為匡復(fù)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狄仁杰還先后舉薦了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姚崇等數(shù)十位忠貞廉潔、精明干練的官員,他們被武則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風(fēng)為之一變,朝中出現(xiàn)了一種剛正之氣。以后,他們都成為唐代中興名臣。對于少數(shù)民族將領(lǐng),狄仁杰也能舉賢薦能。契丹猛將李楷固曾經(jīng)屢次率兵打敗武周軍隊,后兵敗來降,有關(guān)部門主張?zhí)帞刂?。狄仁杰認(rèn)為李楷固有驍將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節(jié),于是奏請授其官爵,委以專征,武則天接受了他的建議。果然,李楷固等率軍討伐契丹余眾,凱旋而歸,武則天設(shè)宴慶功,舉杯對狄仁杰說“公之功也”。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有人對狄仁杰說:“天下桃李,悉在公門矣”。狄仁杰回答:“舉賢為國,非為私也”。
在狄仁杰為相的幾年中,武則天對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稱狄仁杰為“國老”而不名。狄仁杰喜歡面引廷爭,武則天“每屈意從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則天不許,入見,常阻止其拜。武則天曾告誡朝中官吏:“自非軍國大事,勿以煩公。”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謚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
狄仁杰墓位于洛陽市東十二公里的白馬寺附近。 現(xiàn)在狄仁杰祠堂碑位于河北大名縣孔莊村北。
縱觀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說是宦海浮沉。作為一個封建統(tǒng)治階級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職,都心系民生,政績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狄仁杰,社稷之臣,一代名相,是中國 歷史 上“十大名相”(管仲、李斯、蕭何、陳平、諸葛亮、房玄齡、寇準(zhǔn)、王安石、張居正)之一,與其他九位不同的是,狄仁杰身前、身后的名聲都很好,結(jié)局也很好。
狄仁杰的 歷史 貢獻不是斷案,斷案如神這事,近代才被歐洲吹捧,最近影視劇炒作才廣為人知。他在官場清正廉明、不畏權(quán)勢、犯言直諫,保衛(wèi)平民百姓利益,使官場風(fēng)氣為之一新;他善于舉賢才,所用之人,很多成為名臣,正是因為有狄仁杰,唐朝在武則天時期又一次中興;他勸武則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保住了李唐王朝。
狄仁杰的早年官場并不順利,年輕時參加科舉,從基層干起,后來升為京官。在大理寺寺丞位子上,他在一年內(nèi)判決大量積案,涉及一萬七千多人,無一上訴,依靠功勞積累提拔到宰相,卻被酷吏來俊臣陷害,牽涉謀反案,被貶為彭澤縣令。武承嗣多次要殺狄仁杰,都被武則天拒絕。后來契丹作亂,狄仁杰被起復(fù),重新做到宰相。
狄仁杰最為人稱道的,是舉薦賢才。他兩次舉薦張柬之,果然被武則天重用,官至宰相,在恢復(fù)李唐王朝這件事上立下首功;他保薦李楷固、駱務(wù)等契丹降將,穩(wěn)定邊疆;他內(nèi)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所舉薦之人,都成為國家棟梁。
狄仁杰的晚年相當(dāng)好。他是武則天最信任的人,公元700年,進拜內(nèi)史,武則天賜予豪宅一所,這在當(dāng)時是唯一的,也是無上的恩寵。當(dāng)年九月,狄仁杰壽終正寢,享年七十一歲,武則天為他廢朝三日,賜謚號文惠。705年唐中宗追贈為司空,710年唐睿宗追封梁國公,747年與張柬之等八人配享太廟,后晉年間還被追封為太師。
宰相是一個位高權(quán)重卻又風(fēng)險很高的位子。和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時代的其他宰相相比,狄仁杰是很成功的一個,是死后名聲光鮮亮麗的一個。
對他而言,女皇武則天把他高看一眼;對武則天而言,狄仁杰又言無不盡,是政治上的好幫手。有人曾經(jīng)說,“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弊阋姷胰式茉诤笕诵哪恐械牡匚?。
狄仁杰的成功,在于他體恤百姓、清正公廉、嫉惡如仇。他最為光彩的階段是在武則天當(dāng)了皇帝之后。武則天上臺后,狄仁杰也是起起伏伏,風(fēng)雨飄搖,過了一段苦不堪言的日子。在謫貶彭澤之后,在契丹入侵和安西四鎮(zhèn)鎮(zhèn)守和解決突厥南下造成的困局中,狄仁杰對局勢的判斷有板有眼、思路清晰、措施得當(dāng),深得武則天賞識。
身居宰相之位,狄仁杰對武則天忠心耿耿,知無不言。特別是在皇位的傳承問題上,他權(quán)衡大勢,堅決支持李唐光復(fù),力勸武則天第二次把廬陵王李顯立為太子,才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xù)。
狄仁杰衷心不二有膽識,武則天深信不疑有胸懷。武則天后來甚至下令狄仁杰上朝時不用跪拜,其他大臣不得無辜打擾。699年,武則天巡幸三陽宮。狄仁杰和一桿子文武百官多隨駕前往,只有狄仁杰獲賜宅所。
700年,七十一歲的狄仁杰病逝。武則天哀痛不已,發(fā)出了“朝堂空矣”的慨嘆,并下令停朝三天,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謚號文惠。
705年,中宗李顯追贈狄仁杰為司空;710年唐睿宗李旦繼位,追封狄仁杰為梁國公;747年,狄仁杰與張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廟,附祭于中宗廟廷;941年,后晉追封狄仁杰為太師。時至今日,狄仁杰一直是正義公理的化身,在老百姓的心中立著。
狄仁杰無疑是一個善終的宰相,他的人生歷程并不平坦??v觀他的人生,我們會發(fā)現(xiàn)正義、人格、胸懷等是撐起人生的基礎(chǔ)。
狄仁杰(公元630年~700年),字懷英,唐代并州太原人,武則天時期宰相,杰出的政治家。從政后經(jīng)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
狄仁杰執(zhí)法剛正廉明,公正無私,以身護法,甚至敢于犯顏直諫。他力勸武則天立唐嗣繼位。有知人之明常舉薦賢才,他推薦的眾多人才如張柬之、桓彥范、姚崇等等皆為唐朝中興名臣。
公元697年狄仁杰被武則天召回朝中,官拜鸞臺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銀青光祿大夫,恢復(fù)了宰相職務(wù),成為輔佐武則天掌握國家大權(quán)的左右手。公元700年狄仁杰病死,武則天痛惜失去棟梁,褒獎厚葬。贈文昌右丞,謚號文惠。唐睿宗感其恩德才略后封狄仁杰為梁國公。狄仁杰身居宰相之位后輔國安邦,對武則天弊政多有匡正改革,深受同僚和百姓愛戴。狄仁杰在貞觀之治后開元盛世前的武周時代,為大唐盛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狄仁杰一生能稱的上“輝煌”了,名聲很好!官場閱歷非常豐富,先后擔(dān)任過大理寺丞、侍御史、寧州刺史、文昌右丞、豫州刺史、復(fù)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還曾當(dāng)過一段時間的宰相,地方官和京官都做過,但最出名的還是刑名和監(jiān)察,現(xiàn)在很多影視劇都是以“神探”的身份展現(xiàn)給大家。
第一次拜相后被來俊臣誣陷下獄,差點被置于死地,還好武則天看的清楚,沒有殺他。平反后貶為縣令,幾年后起復(fù)再次拜相。武則天非常敬重狄仁杰,稱他為國老,從不直呼其名,還不批他的退休申請。他做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力諫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xù)。
公元700年,狄仁杰病逝,武則天廢朝三日,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謚號文惠。后來,唐復(fù)辟,唐中宗追認(rèn)狄仁杰為司空,唐睿宗又追封他為梁國公,配享太廟!
隨著有關(guān)狄仁杰題材的影視作品在市場上大為賣座,狄仁杰的故事也開始廣為人知。觀眾無不喜歡熒屏中的狄仁杰形象,英明、睿智、聰明、正義。在影視作品中的狄仁杰似乎是人生的贏家,他雖偶惹武則天不滿,但大體上仍是安順的。 歷史 上的狄仁杰其生平與結(jié)局是怎樣的呢?這就得從史籍中去鉤沉狄仁杰的事跡了。
正如影視作品所演繹的,狄仁杰是武則天時期的重臣,深得武則天的倚重和厚愛,在武則天時期云詭波譎的政治浪濤中,狄仁杰雖一度蒙冤下獄,但最終還是安然無事,穩(wěn)居相位。不僅為時人所贊譽,也為后世史家所稱道。
對于武則天時期那種恐怖的政治氣氛來說,狄仁杰的結(jié)局應(yīng)該說是完美的。生前深獲武則天信任和敬重,大殿之上準(zhǔn)許狄仁杰不用行跪拜之禮,并常以“國老”稱呼狄仁杰以示敬重。最終狄仁杰以71歲的高齡病逝于宰相任上,武則天為之痛哭,并罷朝三天。
此后武則天每逢朝政大事不決時,總是對著群臣感嘆要是狄仁杰仍在就好了。大概是念及狄仁杰的功績,武則天追封狄仁杰為文昌右相,謚曰文惠,唐中宗繼承大統(tǒng)后,又追贈狄仁杰為司空,唐睿宗時又追封為梁國公。這樣的殊榮在有唐一代可是少見的。
這個吧,也沒太多可說的。狄仁杰不像于謙這樣的大臣,辛苦一生,到頭來被處死。他的結(jié)局還是不錯的。
狄仁杰的一生大家應(yīng)該都有耳聞--一代名相,每任一職,都心系民生,政績卓著,一生都在兢兢業(yè)業(yè)為國家奉獻,很有才能!
六十多歲的時候被人誣陷,差點處死,還好武則天打心底對他還是很器重的,最后化險為夷。將近70歲的時候,辦了一件大事:說服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延續(xù)了李唐一脈。
71歲,病死!武則天很傷心,說“朝堂空了”、“老天為什么要奪走我的國老?”然后追贈為文昌右相,謚號文惠,并廢朝三日。
李顯即位后,追贈為司空。唐睿宗繼位后,又追封為梁國公。
在正史中,狄仁杰是病死的?!杜f唐書 卷89 狄仁杰傳》:
狄仁杰在630年出生,在700年11月11日去世,壽年70歲。武則天稱帝是在690年,當(dāng)時狄仁杰已經(jīng)60歲,已經(jīng)是一個頭發(fā)、胡子都白了的老頭。因此影視劇中的40——50歲正值壯年的狄仁杰形象,是不符合 歷史 上真實的狄仁杰形象。
狄仁杰卒年爭議
《舊唐書》中記錄狄仁杰是在久視元年9月去世的。但在河南文物研究所中所收藏的《千唐志齋藏志》中有一則署名為 “河北道安撫大使狄仁杰撰書 ”的《大周故相州刺史袁府君(公瑜)墓志銘》的墓志銘文中記錄墓主人下葬的日期:
這就和《舊唐書》中記錄狄仁杰是久視元年9月去世的記載矛盾:
700年9月狄仁杰病死,10月如何還能為別人寫碑文呢?
王京陽; 袁憲在他們的論文《 唐狄仁杰卒年考辨》中認(rèn)為長安四年9月去世的。相差4年的時間。
正史中的狄仁杰履歷并不復(fù)雜
1、658年以明經(jīng)中科舉,任職汴州判佐;
2、661年被閻立本推薦任職并州都督府法曹;
3、675年升任大理寺丞;并在676年一年時間里,迅速半截了1.7萬人的官司案件,沒有一個案件有人喊冤;676年9月,因為權(quán)善才誤砍昭陵柏樹案被提升為侍御史;
4、680年,任職度支郎中;
5、683年,出任寧州刺史;
6、686年,被郭翰舉薦為東官侍郎;
7、688年,被授安撫使,6月被任命為江南道巡撫大使,9月出任豫州刺史,為越王李貞謀反案的無辜牽連者上奏赦免,后被張光輔彈劾,出任復(fù)州刺史
8、689年被張光輔誣告下獄,之后被復(fù)職為洛陽司馬
9、691年9月?lián)沃袝㈤T下二省平章事,即丞相
10、693年1月,因被告謀反而被來俊臣下獄,被武則天弄清案由后,貶為彭澤縣令;
11、696年5月,任職魏州刺史,即藩鎮(zhèn)時期的魏博節(jié)度鎮(zhèn)所在,說服武則天重用投降的契丹人李楷固
12、697年,為河北安撫使,不久升為幽州都督,閏十月,出任丞相職位;
13、698年2月,建議武則天立李顯為太子,9月以副元帥身份和太子李顯抗擊南下的突厥,10月為河北道安撫大使;
14、700年,任內(nèi)史(中書令),9月病死在洛陽。
狄仁杰早年基本上就是法律工作者
從658年中科舉后出任判佐,一直到676年升任侍御史,狄仁杰從事法律工作18年。在其42年的職業(yè)生涯中,占據(jù)43%的工作時間,幾乎一半的時間。這也是狄仁杰為什么能夠在693年從來俊臣手中得以生存獲釋的原因——辦案經(jīng)驗豐富!
這也是為什么清朝時會有人以狄仁杰的為主角來寫演義小說《狄公案》的原因——包拯辦案的經(jīng)驗,比起狄仁杰,那是差遠了。
雖然狄仁杰辦理很多案件,但狄仁杰是一個堅持儒家觀念的人,反對戍守疏勒等西域西鎮(zhèn)要求撤兵,反對直接治理高句麗土地要求立高句麗王后裔為王,反對佛教稱之為“佛者,夷狄之神”,主張減輕徭役、安撫人們。
狄仁杰,來俊臣,就是 歷史 上個朝代中執(zhí)法者的兩個極端做派。
狄仁杰的走紅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推理偵探小說《大唐狄公案》造成的,作者是一位名叫高羅佩的荷蘭人,他將自己寫的16個中長篇和8個短篇故事集在一起統(tǒng)稱《狄法官的破案故事》,引入中國后被翻譯為《大唐狄公案》。這部作品在中國和西方都曾引起過轟動,狄仁杰也因此被譽為中國的“福爾摩斯”。那么 歷史 上真實的狄仁杰又是怎樣一個人呢?事實上他并不僅僅只是一名神探而已。
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狄仁杰出生在太原狄氏家族。據(jù)說孩童時代的狄仁杰就表現(xiàn)得卓爾不群:有一次狄仁杰正在讀書,有一門人被害。負責(zé)查案的縣吏詰問周圍的人,眾人都紛紛回答縣吏的質(zhì)詢,唯獨狄仁杰坐著一動不動,繼續(xù)讀書??h吏責(zé)問他為何不回答質(zhì)詢,他回答說:“書卷之中歷代圣賢們都在,我和他們交談,尚且時間不充裕,哪有閑暇時間來和你們這些俗吏說話!你們憑什么責(zé)備我!”成年后的狄仁杰參加科舉以明經(jīng)及第,被授予汴州判佐一職。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愛惜其才,因此向朝廷舉薦其為并州都督府法曹。唐高宗儀鳳年間狄仁杰升任大理寺寺丞,在他任職大理寺寺丞的一年內(nèi)判決了前任積壓的大量案件,這些案件一共涉及一萬七千人,卻無一人冤訴,這也是他被譽為神探的原因。調(diào)露元年(679年)狄仁杰改任度支郎中并加朝散大夫,后隨唐高宗李治巡幸汾陽宮(在今山西靜樂),充任知頓使。
唐睿宗垂拱二年(686年)狄仁杰被外放為寧州刺史,因在任內(nèi)妥善處理民族關(guān)系而深受當(dāng)?shù)匕傩諓鄞鳌?dāng)?shù)匕傩樟⒈帐皂灀P他的德政。當(dāng)時御史郭翰巡察隴右,所過之處不斷彈劾舉薦地方官吏,當(dāng)他抵達寧州時卻不斷聽到當(dāng)?shù)匕傩諏Φ胰式艿姆Q頌,于是向朝廷上書舉薦,狄仁杰因此被征拜為冬官侍郎(相當(dāng)于今天的副部級)。垂拱四年(688年)九月狄仁杰出任豫州刺史,恰逢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貞為反抗武則天擅政而起兵討伐。宰相張光輔率軍討平叛亂,但卻縱容部將大肆勒索,狄仁杰當(dāng)面斥責(zé)張光輔稱其罪甚于李貞。受李貞叛亂事件牽連而要被處死者有六七百人,被罰為奴隸的高達五千人。狄仁杰密表上奏請求武則天對無辜牽連者予以寬貸,最終武則天聽從狄仁杰的勸諫特下敕書赦免這些囚犯的死罪,然而狄仁杰自己卻不懷恨在心的張光輔以出言不遜侮辱宰相為由彈劾,狄仁杰因此被貶為復(fù)州刺史。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改唐為周,自立為帝,成為中國史上的一代女皇。次年狄仁杰由洛州司馬升任地官侍郎,代理尚書事務(wù)并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狄仁杰入朝后武則天對他說的第一句話是:“你在汝南為官時有良好的政績,但卻有人在中傷你,你可知道是誰嗎?”狄仁杰答道:“如果陛下認(rèn)為臣做錯了,臣當(dāng)改過;如果陛下明白臣并無過錯,這是臣的幸運。臣不想知道中傷我的人是誰,還會把他視為我的朋友?!蔽鋭t天不由大為嘆服。盡管武則天重用提拔狄仁杰,但與此同時武則天為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也重用了來俊臣、周興等一幫酷吏,這些酷吏大多出身于市井地痞,他們往往通過羅織罪名誣陷他人的方式實現(xiàn)自己的上位,這時的狄仁杰也沒能逃脫酷吏陷害的命運:長壽元年(692年)正月酷吏來俊臣誣告狄仁杰等大臣謀反,將他們逮捕下獄。
狄仁杰被下獄后在第一時間認(rèn)了罪:“大周革命,萬物惟新,唐室舊臣,甘從誅戮,反是實!”來俊臣見自己還沒用刑狄仁杰就如此“配合”地認(rèn)了罪,于是放松了對他的警惕。這時來俊臣又通過判官王德壽帶話給狄仁杰:“如果你愿意舉報楊執(zhí)柔也參與了謀反,就算是戴罪立功了,可以免除你的死刑?!钡胰式苷f:“我和他基本沒有什么來往,如何把他牽連進來呢?”王德壽曰:“他以前曾在你手下任職,憑這就可以把他牽連進此案。”狄仁杰仰天長嘆說:“皇天后土神靈在上,我狄仁杰怎么能做這種不仁不義的無恥之事呢!”說完后他就一頭狠狠撞在柱子上,頓時鮮血滿面,嚇得王德壽趕緊謝罪,不敢再提及此事。
狄仁杰承認(rèn)謀反罪名后來俊臣就將狄仁杰等人收監(jiān),只待來日行刑,不再嚴(yán)加防備。狄仁杰趁機懇求獄卒給他筆硯,從被子上撕下一塊帛,在上面書寫自己的冤情。寫好后就將帛書塞進棉衣,然后對王德壽說:“天氣熱了,請將這件棉衣給我的家人,讓他們把里面的棉撤去,漿洗后給我送回來,還可以當(dāng)單衣穿。”王德壽不疑有他,于是就將棉衣送到了狄府。狄仁杰的兒子狄光遠將棉衣拆開后發(fā)現(xiàn)了藏在里面的帛書,于是手持帛書去向武則天訴冤。武則天看完帛書后召來俊臣前來質(zhì)問。來俊臣辯稱:“臣并未對狄仁杰等人用刑,如何能說是屈打成招而判罪呢?”半信半疑的武則天派通事舍人周綝到獄中查看。來俊臣先給狄仁杰等人穿戴齊整,然后讓周綝入內(nèi)查看。周綝懼怕來俊臣,只是唯唯諾諾,甚至都沒有看狄仁杰等人一眼,便回去向武則天復(fù)命。來俊臣還讓手下以狄仁杰的名義寫了一份《謝死表》,表示認(rèn)罪伏法毫無怨言。周綝隨即帶著來俊臣等人偽造的《謝死表》呈給武則天。盡管如此武則天并未打消懷疑,于是她單獨召見了狄仁杰,親口詢問他:“你為什么要親口承認(rèn)謀反呢?”狄仁杰回答說“我如果不承認(rèn)造反,已經(jīng)死于酷刑了?!蔽鋭t天又問:“那你為什么還寫謝死表呢?”狄仁杰回答稱并未寫過。武則天便讓人拿出署有狄仁杰名字的《謝死表》,這一對質(zhì)方知《謝死表》是偽造的。真相大白后武則天赦免了狄仁杰的死罪,但仍將其貶官為彭澤縣令。此后武則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多次請求誅殺狄仁杰,但都被武則天拒絕。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起兵作亂的契丹首領(lǐng)孫萬榮攻陷冀州,一時間河北震動。狄仁杰臨危受命被任命為魏州刺史。孫萬榮聽說狄仁杰被起復(fù)后不戰(zhàn)而退,魏州百姓爭相為狄仁杰立碑頌德。不久狄仁杰調(diào)任幽州都督,獲賜紫袍、龜帶。武則天還特意在紫袍上題寫了十二個金字以表彰狄仁杰的忠誠。圣歷元年(698年)突厥南下騷擾河北,劫掠百姓萬余人。武則天任命狄仁杰為河北道行軍元帥,負責(zé)征討突厥事宜并許以便宜行事之權(quán)。突厥軍聞之殺盡俘虜,由五回道(在今河北易縣西)退回漠北。狄仁杰率十萬大軍追擊,但未能追上,只得退回河北。武則天又任命狄仁杰為河北道安撫大使,讓他安撫河北。當(dāng)時河北百姓多被突厥脅從,在突厥退軍后害怕受到牽連,紛紛逃匿。狄仁杰上奏請求赦免河北諸州百姓,使他們回鄉(xiāng)生產(chǎn),武則天批準(zhǔn)了他的上奏。
狄仁杰的政治立場一直是主張興復(fù)唐室的,不過和之前的李貞等人所不同的是他不主張以武力推翻武周政權(quán)。面對武則天稱帝的既成事實他無力改變,也不打算強行改變,而是選擇作為武則天的臣子盡力輔佐朝政以免政局動蕩天下不安。盡管如此狄仁杰一直在為恢復(fù)唐室做著各種工作:武則天曾讓狄仁杰舉薦人才,狄仁杰舉薦了荊州長史張柬之并稱其有宰相之才。武則天遂提拔張柬之為洛州司馬。后來武則天又讓狄仁杰舉薦人才,狄仁杰卻說:“我此前推薦的張柬之,您還沒有任用呢?!蔽鋭t天道:“我已經(jīng)給他升了官了?!钡胰式艿溃骸拔宜扑]的張柬之是可以作宰相的人才,不是用來作一個司馬的?!蔽鋭t天于是任命張柬之為秋官侍郎,不久又拜其為宰相。舉薦過了宰相后武則天又讓狄仁杰舉薦一位尚書郎,結(jié)果狄仁杰舉薦了自己的兒子狄光嗣,武則天吃驚地問道:“閣老舉薦自己的兒子就不怕別人說閑話?”狄仁杰回答說:“陛下讓我舉薦的是人才,沒問我的兒子是誰。”狄仁杰舉薦狄光嗣絕不是任人唯親,因為他不僅舉薦了自己的兒子——當(dāng)初狄仁杰被貶官時途經(jīng)汴州,在這里狄仁杰因患病而滯留,當(dāng)?shù)乜h令霍獻可卻勒令他當(dāng)日離境。狄仁杰被貶官后已升任御史的霍獻可又極力請求誅殺狄仁杰,然而狄仁杰重新復(fù)任宰相后卻舉薦霍獻可為御史中丞。武則天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在兒子李顯和侄子武三思之間猶豫不決。后來武則天做了一個夢:夢中一只大鸚鵡的兩翼全部折斷。狄仁杰道:“武是陛下的姓氏,兩翼是指二子。陛下現(xiàn)在只有廬陵王、相王二子,只要起復(fù)二子,兩翼便能振作。”解完夢的狄仁杰又說道:“太宗皇帝櫛風(fēng)沐雨,親冒矢石,方才平定天下,傳于子孫。先帝將二子托付于陛下,陛下現(xiàn)在卻要把天下移交給外姓嗎?況且姑侄與母子哪個關(guān)系更親近?陛下立兒子為太子,千秋萬歲后可以配享太廟。若立侄子,從沒聽說有將姑姑配享宗廟的?”武則天對此很不高興道:“這是朕的家事,你不宜干預(yù)?!钡胰式軈s說:“王者四海為家,天下的事都是陛下家事。君王是元首,臣下為四肢,猶如一個整體,況且臣忝任宰相,怎能不管呢?”
狄仁杰任相期間先后舉薦過荊州長史張柬之、夏官侍郎姚崇、監(jiān)察御史桓彥范、太州刺史敬暉等數(shù)十位日后的名臣,時人有言:“天下賢才盡出狄國老門下?!睂Υ说胰式艿幕貜?fù)是:“薦賢為國,非為私人也?!蔽鋭t天對狄仁杰極為敬重——特意免去他的跪拜之禮說“每當(dāng)看到您跪拜的時候朕的身體都會感到痛楚?!本靡曉辏?00年)九月七十一歲的狄仁杰病逝,武則天特意為此廢朝三日并痛哭流涕道:“朝堂空矣!”神龍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癸卯(705年2月20日)由狄仁杰推薦的張柬之等人發(fā)動神龍政變,迫使武則天還位于唐中宗李顯,由此完成了狄仁杰生前興復(fù)唐室的理想。重登帝位的李顯追贈狄仁杰為司空。景龍四年(710年)唐睿宗繼位后追封狄仁杰為梁國公。天寶六載(747年)狄仁杰與張柬之、魏元忠等八人一同配享太廟,附祭于中宗廟廷。
狄仁杰是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的宰相,但在影視劇的演繹中,他最大的亮點就是辦案高高手,比現(xiàn)在的技術(shù)都神奇。
言歸正傳, 歷史 上的狄仁杰當(dāng)然不止會斷案,接下來悅史君就談?wù)務(wù)嬲牡胰式堋?br>
唐高宗時期,狄仁杰曾擔(dān)任汴州判佐、大理寺寺丞等職務(wù),以擅長斷案著稱,這也是后世小說和現(xiàn)在影視劇的取材點。
武則天太后臨朝時期,狄仁杰的官職有反復(fù),但聲望都很好。
武周天授二年(691年),已經(jīng)稱帝的武則天將狄仁杰升為宰相,狄仁杰不追究打小報告的人,讓武則天對他更信任。
一年后,來俊臣以謀反為名抓了狄仁杰,狄仁杰先認(rèn)罪,然后讓兒子找武則天,雖然來俊臣找人偽造《謝死表》,但武則天問過狄仁杰后,一切真相大白,但還是被貶為彭澤縣令,在武則天的保護下多次免死。
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武則天在契丹兵叛亂后,任命狄仁杰為魏州刺史,狄仁杰的威名嚇跑了契丹兵,一年后再次擔(dān)任宰相。
武則天長期在立侄子還是兒子的問題上搖擺,狄仁杰堅決主張立兒子,最終武則天召回李顯當(dāng)皇太子。
武周久視元年(700年),狄仁杰去世,武則天賜他謚號為“文惠”。
五年后,宰相張柬之等人發(fā)動政變,逼迫武則天讓位給李顯,張柬之正是之前狄仁杰多次推薦的人才。
唐朝皇帝們沒有忘記狄仁杰的功勞,對他加官進爵,最后還把他送進了太廟,接受唐朝世世代代的祭祀。
應(yīng)該說,狄仁杰的結(jié)局是非常完美的,生前得到武則天的信任,死后得到武則天和李唐皇帝們的共同認(rèn)可,悅史君認(rèn)為,這是他傳奇人生的必然。
作者:悅史君(資深媒體人,作家,觀止讀書會發(fā)起人 公眾號: 歷史 這樣說)
寫有趣的 歷史 ,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狄仁杰,一代名相,武周王朝中的“唐室砥柱”,但又深受武則天的信任,所以他身前身后的結(jié)局都很不錯,唯一的污點就是有一個坑爹的兒子。
狄仁杰,為我們所熟知的是電視劇中斷案如神,他擔(dān)任大理寺丞期間一年斷案一萬七千余起。這意味著每天斷案40余起,但 歷史 上的狄仁杰擅長的應(yīng)該是是對案件的審判,像現(xiàn)在的“法官”、“檢察官”之類的司法工作人員,而非直接去偵察的偵探。到了武則天時期,他升任宰相,這時他不在是查案,而是協(xié)助武則天處理政事,成為真正內(nèi)閣中樞,他與武則天既是君臣又是益友,深得武則天的信任,武則天視他為珍寶。狄仁杰為官 清正廉明、不畏權(quán)勢、犯言直諫,保衛(wèi)平民百姓利益,使官場風(fēng)氣為之一新;他善于舉賢才,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親,所薦之人,很多成為名臣,正是因為有狄仁杰,唐朝在武則天時期又一次中興;他又勸武則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不愧為“唐室砥柱”,從而保住了李唐王朝。
久視元年(700年),獲武則天贈與宅第一所,恩寵冠絕當(dāng)朝。那年九月,狄仁杰病逝,終年七十一歲。武則天為此廢朝三日,追贈他為文昌右相,賜謚號文惠。唐中宗時追封為“司空”,唐睿宗時封為“梁國公”,后又與張柬之等八人配享太廟,后晉年間還被追封為太師。
狄仁杰有三個兒子,光嗣光遠很不錯,狄光嗣,歷任司府丞、地官員外郎、汴州刺史、揚州長史、歙州別駕,為狄仁杰最杰出的大兒子。狄光遠,曾持狄仁杰所寫的帛書向武則天鳴冤,官至州司馬,也很不錯。唯有最小的兒子,有些坑爹。狄仁杰原先擔(dān)任魏州刺史時,因為政績卓著,百姓為他建立生祠。但是后來,他的小兒子狄景暉也來到魏州任職,貪婪殘暴,受到百姓的痛恨,導(dǎo)致狄仁杰的生祠也因此被毀。好在狄仁杰察覺后,非常氣憤,斷然罷其官職,停其俸祿。
真正歷史中的狄仁杰有仨個老婆,仨兒子,沒女兒.
小說《大唐狄仁杰傳奇》里,說他有三個。
正史里沒有相關(guān)記載。
電視劇《神探狄仁杰》里也沒有。
但據(jù)考證,歷史上真正的狄仁杰有三個,還有三個兒子,沒有女兒。
相信我!我查閱了很多資料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37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