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即言偃
子游(前506~前443),姓言,名偃(yǎn),字子游,亦稱“言游”、“叔氏”,春秋末吳國人,與子夏、子張齊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曾為武城宰(縣令)。
子游少孔四十五歲,是孔子后期學生中之佼佼者,被孔子許為其“文學”科的高才生,后人往往把他與子夏合稱為“游夏”。
子游二十多歲就擔任了“武城宰”(治所在今山東費縣西南),實行孔子關(guān)于“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的教誨,孔子到武城時,“聞弦歌之聲”,甚為嘉許。子游自稱重視仁義之根本,批評子夏的門人曰:“當灑掃應(yīng)對進退,則可矣,抑未也,本之則無,如之何?”
(《論語·子張》)其留下的名言有:“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 (《論語·里仁》);“喪致乎哀而止” (《論語·子張》)孔子去世后,子游自己授徒徒講學,其后學在戰(zhàn)國時期形成了一個頗有影響的學派,但卻受到荀子的嚴厲批評。
子游殘碑圖
明翰林學士周洪漠在《重修丹陽公祠記》中寫道:昔者吳公言子游為勾吳人而悅吾夫子之道,壯學于中國,卒能以文學擅科而得夫圣人之一體,至其宰武城也。夫子入其境,而聞弦歌之聲乃喜而戲之曰:“割雞焉用牛刀。”公以實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群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p>
唐玄宗時,子游被追封為“吳侯”,宋代又被封為“丹陽公”,后又稱“吳公”。今江蘇常熟存有“言偃宅”、“言子墓”等遺跡。
子路是孔子的學生,位列七十二賢,被稱為“十哲”人之一,在其一生中曾經(jīng)追隨孔子周游列國,孔子說,自從我有了子路,就再也沒有聽到惡語。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孔門十哲之一子路,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門十哲之一子路
仲由生于周景王三年九月初七日。周敬王四十年冬閏十二月,衛(wèi)亂,先賢仲子結(jié)纓而卒。周敬王四十一年三月 初三 ,衛(wèi)莊公賜葬澶淵。乃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其嫡長子孫南宋以前居山東濟寧,自40代嫡長孫仲基護康王趙構(gòu)南渡後,其嫡長子孫世居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縣盛澤鎮(zhèn)。
其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仲由除學六藝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wèi),跟隨孔子周游列國,他敢于對孔子提出批評,勇于改正錯誤,深得孔子器重。孔子稱贊說:“子路好勇,聞過則喜。”又說:“我的主張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時跟隨我的怕只有仲由了?!背跏唆敚笫滦l(wèi)。孔子任魯國司寇時,他任季孫氏的宰,后任大夫孔悝的宰。公元前480年(衛(wèi)莊公元年),孔悝的母親伯姬與人謀立蒯聵(伯姬之弟)為君,脅迫孔悝弒衛(wèi)出公,出公聞訊而逃。子路在外聞訊后,即進城去見蒯聵。蒯聵命石乞揮戈擊落子路冠纓,子路目毗盡裂,嚴厲喝斥道:“君子死,而冠不免?!币闳幌岛妹崩t,從容就義。仲由為人果烈剛直,有勇力多才藝,事親至孝。18歲時,適逢孔子東游到卞,受到孔子賞識,然欲凌暴孔子,孔子設(shè)禮相誘給仲由講了道理使其信服,收其為弟子。子路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忠于職守,以擅長“政事”著稱。對孔子的言行,雖然常提出 意見 ,但卻是個好弟子。曾協(xié)助孔子“隳三都”,都跟隨孔子周游列國。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他為人伉直好勇、重朋友、講信義,是孔門弟子中性格較為獨異的一位。仲由后做衛(wèi)國大夫孔悝之蒲邑宰,衛(wèi)國貴族發(fā)生內(nèi)訌,因參與斗爭而被殺害。
他一生追隨孔子,保護孔子,積極捍衛(wèi)或努力實踐孔子的思想學說,對儒家的貢獻、對后代的影響也是很大的。他為子至孝,善政為民,誠實守信,忠義仁勇,聞過則喜,聞善則行,見義必為,見危必拯。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光照人間潤澤華夏,他位列十哲,世稱先賢。被仲氏尊為始祖,仰為旗幟,感召后人修身治世、忠勇報國。
孔門十哲之一子路對后世影響
公元739年(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衛(wèi)侯”,公元1009年(宋大中符二年)加封“河內(nèi)公,公元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封為“衛(wèi)公”,公元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仲子”。
先賢仲子,作為儒家 文化 的杰出代表,畢生都在躬身求索,身后留下了許多高潔品格。這些品格對當下和諧文化建設(shè)仍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首先,先賢仲子是愛國精神的體現(xiàn)。
國家太平之時,先賢仲子 愛崗敬業(yè) 。孔子稱贊他“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痹趽纹汛蠓驎r,孔子更是以“三善”稱其政績。先賢仲子勤于政事,以至名列四科。 事跡 詳見《孔子家語》
國家多難之際,先賢仲子更是勇于捐軀,殺身成仁,結(jié)纓而死。對此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曾有“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君子死而冠不免?!钡日Z的記載。
其次,先賢仲子是儒家孝道的楷模。
《說苑?建本》記載“昔者由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而為親負米百里之外”??鬃右苍叨仍u價先賢仲子的孝道:“由也事親,可謂生事盡力,死事盡思者也”(孔子家語)。這一美德也體現(xiàn)在仲氏后裔身上,《盛湖志》《江震續(xù)志稿》《蘇州府志》所記載清代大孝子“仲有馀”即是盛澤鎮(zhèn)人。
其次:先賢仲子是誠信的典范。
對于先賢仲子誠信的品格,朱熹曾有系統(tǒng)評價。他的《論語集注》在注解“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之時,談到“子路忠信明決,故言出而人信服之,不待其辭之畢也。子路無宿諾。宿,留也,猶宿怨之宿。急于踐言,不留其諾也。記者因夫子之言而記此,以見子路之所以取信于人者,由其養(yǎng)之有素也。尹氏曰:“小邾射以句繹奔魯,曰:?使季路要我,吾無盟矣。?千乘之國,不信其盟,而信子路之一言,其見信于人可知矣。一言而折獄者,信在言前,人自信之故也。不留諾,所以全其信也。”
其次:先賢仲子是尊師敬道的模范。
先賢仲子從學孔子之后,既樂于上進,也不盲從,敢于質(zhì)疑,做到了教學相長。在《論語》中,孔子曾批評顏回:“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為此孔子對先賢仲子更是寄予厚望,曾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也與?”明朝戶部尚書張有譽在《仲志》序言中,不無洞見地指出:“圣門能無所不悅者,惟顏子;能有所不悅者,惟仲子。夫子之注望之也獨深,故鑪錘之也獨至。”
先賢仲子不負所望,學造升堂,名列四科。不僅起居與孔子如影隨形,更是勇于捍衛(wèi)老師的正確學說。先賢仲子結(jié)纓遇難后,孔子哭于中庭。曾感嘆道:“自吾得由,惡言不入于耳?!?br>
先賢仲子的品行不勝枚舉,如孔子稱贊的不恥縕袍,孟子稱贊的聞過則喜等等,此處不贅言。
孔門十哲之一子路 歷史 貢獻
北宋末年子路四十九代嫡長孫仲基隨康王趙構(gòu)從濟州南渡,以軍功授臺州知府,后定居吳江膳字圩,即今盛澤鎮(zhèn)。宋高宗為表彰仲基及其始祖仲子路的忠勇,特下詔在盛澤鎮(zhèn)劃地百畝,修建御賜河內(nèi)公廟,宋高宗親撰匾額與廟記。
該廟是仲氏家族歷史上唯一一座御賜祖廟,而且是全國仲廟中占地面積最大祭祀規(guī)格最高仲子廟。歷經(jīng)宋元明清,主體建筑仍在,民國期間改名仲氏家祠,49年前后因族長仲少梅渡海赴臺,祠廟荒廢,新中國成立后曾為異姓邪教教徒盤踞其中,作為據(jù)點。祠廟主體建筑毀於__。如今已難尋蹤跡。
該廟極具文化價值和 旅游 價值,倘若仍有全璧或得以原貌重建,對于提升盛澤鎮(zhèn)乃至整個吳江的文化內(nèi)涵都不無裨益。
建炎戊申年,仲子世家四十九世嫡長孫大宗主仲基攜胞仲琪、仲祺南渡之后。其后裔被后世家譜家志稱為江南大宗。江南大宗逐漸發(fā)展壯大,并播遷各地,截止到清朝末年,后裔已遍及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山東、河北、河南、四川、福建等地。至今更是散居全國,甚至遠居海外。
近千年來,江南大宗后裔繼承先賢仲子的傳統(tǒng)品格,不斷進取,聞達不斷。不論是在政界還是在文化界,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以明清兩朝的科舉成就為例。明朝之際,全國仲氏只出過5位進士,但這五位全是盛澤鎮(zhèn)仲氏始遷祖仲基的后裔。計有仲昌,永樂二年甲申科進士,落籍沭陽;正德十六年辛巳科進士仲選,落籍沭陽;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進士仲棐,落籍寶應(yīng)。弘治六年癸丑科進士仲本,落籍寶應(yīng)。萬歷四十七年己未科進士仲嘉,居原籍吳江。清朝之時,全國仲氏出過9位進士。江南大宗后裔就占了8位。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進士仲以嘉,落籍寶應(yīng);乾隆十九年甲戌科進士仲鶴慶,落籍泰州;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進士仲瑚,落籍杭州;雍正十一年癸丑科進士仲作楫,落籍德清;嘉慶十三年戊辰科進士仲振履,落籍泰州;道光二十五年乙巳恩科進士仲孫樊,居原籍吳江;光緒二十九年癸卯科進士仲隆,落籍臨夏;光緒三十年甲辰科恩科進士仲延仕,落籍寧陽。
以文藝創(chuàng)作為例。僅盛澤一鎮(zhèn),現(xiàn)有詩文傳世的盛澤籍貫仲氏后裔有仲嘉、仲時锳、仲時鉉、仲時镕、仲沈洙、仲紹顏、仲紹康、仲紹光、仲治、仲滉、仲有章、仲爾祿、仲培發(fā)、仲龍韜、仲栻、仲棅、仲樞、仲鸞鳴、仲楷、仲子長、仲周霈、仲忠孚、仲步墀、仲振豫、仲錦奎、仲錦晝、仲一飛、仲廷銓、仲貽煐、仲炳、仲宗澔、仲宗濂、仲宗滋、仲宗溎、仲宗泗、仲宗治、仲升吉、仲鳳翔、仲湘、仲枚、仲廷機、仲朝楨、仲孫樊、仲孫懋、仲林、仲虎騰、仲元熙、仲冠雄、仲少梅等。
江南大宗后裔的文學活動,尤其以《盛湖志》的接力編纂最為人稱道?!妒⒑尽穭?chuàng)編于仲子世家第六十四世仲沈洙之手。仲沈洙是盛澤的鴻儒,被其門人私謚為怡靜先生。他“以所見為經(jīng),所聞為緯,凡里中耆老備歷咨詢,務(wù)得其真。”,焚膏繼晷,終于在清順治十年編纂完成。至康熙年間,仲子世家第六十六世仲栻、仲樞再次對《盛湖志》予以增補。至乾隆中,告老還鄉(xiāng)的仲子世家第六十七世仲周霈再次重修,并于乾隆三十五年梓行《盛湖志》兩卷本。百年之后,到了同治年間,仲子世家第七十一世仲廷機在先人著作的基礎(chǔ)上,廣泛 收集 資料,并參考府志、縣志及其它史料,重新厘定體裁,編纂成內(nèi)容更為詳實、體例更為完備的新的《盛湖志》。同治末年廷機亡故后,他的兒子仲虎騰又廣泛采集光緒年間的掌故,續(xù)成了4卷,名為《盛湖志補》,使歷史記述延伸至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但是虎騰未及校錄就謝世了,于是接力棒又交到其子仲冠雄手中。冠雄將《盛湖志補》重加校錄后,于1924年正式刊出仲廷機所纂16卷本《盛湖志》和仲虎騰編纂的4卷《盛湖志補》。書寫了盛澤文化史上的絢麗篇章。對桑梓貢獻甚巨,其道義責任、韌性毅力令后人欽敬。
第13章
? ?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br>
子貢:孔子最親密的弟子之一,姓端木名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儒商鼻祖,春秋末年衛(wèi)國黎(今河南省鶴壁市??h)人。衛(wèi)國賢大夫蘧伯玉的外孫,儒客杰出代表,孔門十哲之一,善于雄辯,且有濟世才干,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wèi)國的丞相。子貢還善于經(jīng)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 ? “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jīng)商的風氣,成為民間信奉的財神。子貢善貨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后世商界所推崇。
章:人們都喜歡把章稱為“立早”章,其實應(yīng)該叫“音十”章,章從音從十。據(jù)《說文》:章由音由十會意?!耙簟保浮耙魳贰?、“樂曲”;“十”不是指數(shù)目,是“竟”的意思,即終結(jié)、結(jié)束。
? ? 許慎對“十”的解釋明顯受到了老子“起一終十”說的影響,“一”為萬物之始,“十”為萬物之終。由“音”和“十”會出的意思是樂曲演奏完一遍叫一章。
? ? 也有人認為“章”是“彰”的初文,本義指花紋、文采。由花紋引申為刻有印文的印鑒,又引申為標志。
? ? 花紋鮮明突出,引申為明顯、顯著,如“欲蓋彌彰”。再由顯著引申為表揚。以上二義后寫作“彰”。章又是樂曲的一個章節(jié),引申指詩文的段落。
? ? 法規(guī)是文字寫成的分章節(jié)的條文,所以“章”又引申為條規(guī)、法規(guī),如“章程”。樂章是有規(guī)律的,所以“章”引申為條理、秩序。
性:指人性??鬃舆€提到過“性相近,習相遠也?!边@里的“性”是指人天生的基質(zhì)和條件,“性相近”即每個人剛出生時,天生的稟賦都差不多。但通過學習之后,差距就變大了。這里強調(diào)學習的重要性。和本文的“性”不同義。
天道:日月星辰及氣候的變化規(guī)律,古人把日月星辰的運行規(guī)律叫做“星象”,把天氣的變化規(guī)律叫做“氣象”,天道就是“星象”和“氣象”的變化規(guī)律。
? ? 比如,代表皇帝的“帝星”比較暗淡了,意思就是世間的皇帝大權(quán)即將旁落、地位式微了。
? 《中庸》中說:“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逼渲械牡谰褪侵浮疤斓馈薄L斓朗前凑找欢ㄒ?guī)律運行的,所以天道也指萬事萬物的“規(guī)律”。
? 天道映照著世道,如果世道不按照天道的規(guī)律運行就叫“無道”,“天道酬勤”意思就是正常的世道會給勤奮的人更多的回報。
? ? 古人認為,天道的變化預(yù)示著世事的變化,是典型的唯心主義認識論,于是產(chǎn)生了專門觀天象的星占師。
? ? 很多人都把天道理解為天命,這是錯誤的,孔子多次提到天命,他甚至認為“不知命,無以為君子?!碧烀强陀^唯物的,就是老天賦予我們的“使命”。
全文理解為:
? 子貢說:“老師關(guān)于《詩》《書》《禮》《樂》等文獻的講述,我們能夠聽得到;老師關(guān)于人性和天道方面的言論,我們從來沒聽到過?!?br>
? ? 孔子的思想是實用型的客觀唯物主義思想,對于“人性”的善惡問題,他不想討論,因為人性的問題是個非常復(fù)雜的問題,是個很難說得清楚的問題。
? ? 至于“天道”,是典型的唯心主義思想,歷來被很多人深信不疑,舉行祭祀或者征伐之前必須先“觀天象”,看看上天的旨意,然后再做出決斷。
? ? 如1976出土于陜西臨潼的“武王征商”簋就有關(guān)于“觀天象”測兇吉的記載。統(tǒng)治階層還喜歡利用“天道”來蠱惑民心,證明自己地位的合法性。
? 但很多人表示不可信,比如戰(zhàn)國時期的荀子個東漢時期的王充等都提出過質(zhì)疑??鬃右脖硎緫岩?,所以他不想討論這個話題。
? 《左傳》有云:“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天道是個遙遠飄渺的東西,我們又怎么去了解?
? ? 人道才是最實在的,所以我們的為人處事不如多講人道。
? ? 孔子注重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現(xiàn)實精神,對于人性和天道采取存而不述的態(tài)度,僅僅是示之以端,想要了解更多,需要學生深造而自得。
? ? ? ? ? ? ? ? ? 關(guān)于人性的爭論
? ? 孔子是不談“人性”話題的,但是他有個姓漆雕、名開的弟子卻是人類文明史上第一個對人性進行客觀詮釋的人,漆雕開(春秋末期蔡國人,今河南上蔡人)首倡人性“善惡”論,并提出了“天理”和“人性”的概念。
? ? 漆雕開認為:作為個體的自然人而言,人性有善惡兩面,正如天地有陰陽,人有貴賤,水有清濁一樣。
? ? 人如果揚善則為善,縱惡則為惡。人之性決定人之情,人之情決定人之心,心則主導人之“德”、“義”等行為。
? ? 善性的人就有美好的情感流露,最終會有善良的行為。所以,國家和社會要通過宣傳教育等手段來“抑惡揚善”,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培養(yǎng)人的善心。
? ? 漆雕開對人性的客觀認知,最終形成了中國倫理學的基礎(chǔ),并極大地影響了后世學者。尤其是先秦諸子百家。
? ? 漆雕開的人性觀得到了孔子弟子宓子賤及再傳弟子公孫尼子等人的大力支持,戰(zhàn)國初期思想家世碩堅信人性“有善有惡”,世子認為,人生來就有“善”、“惡”兩種自然屬性,“善”和“惡”的分別只在于后天之“養(yǎng)”,養(yǎng)善則善長,養(yǎng)惡則惡長。
? ? 東漢時期的王充在他的《論衡》中說:“周人世碩,以為‘人性有善有惡,舉人之善性,養(yǎng)而致之,則善長。舉人之惡性,養(yǎng)而致之,則惡長’?!笔来T極大地發(fā)揚了漆雕開人性論的微言大義,功不可沒。
? ? 亞圣孟子首先提出“性善論”。創(chuàng)造了儒家哲學的唯心主義理論體系,孟子認為,人心是“向善”的,他認為,每個人的心都有四個“善端”,這四個端口流出“是非之心”、“羞惡之心”、“惻隱之心”、“辭讓之心”。人性之善就像水一樣,自然地往下流。
? 但是,人的“善端”容易被堵,所以要經(jīng)常通過教育或者環(huán)境的影響來疏通這些端口。
? ? 墨子有個叫告不害的學生提出了人性的“無善無惡”論,告子認為人性像流水,流向由環(huán)境決定。
? ? 告子曾在世界上最早的公辦高校和社會科學院,齊國的稷下學宮中舉行了好幾場場辯論,告子說:“生之謂性”,“食色,性也”。人性和水一樣,“水無分于東西”,性也“無分于善不善”。
? ? 告子還說“以人性為仁義”,猶如“以杞柳為桮桊”。
? ? 孟子的學生公都子曾說:‘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br>
? ? 戰(zhàn)國末期的荀子則認為人生來就是“惡”的,人人都有欲望,人人都好追名逐利,人人都是自私的,人的“善”性只是“偽善”罷了。
? ? 所以每個人都需要接受教育,需要管束。荀子在他的《勸學》中曰:“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其中就有明顯的“法家”思想的傾向。
? ? 荀子的兩個門徒李斯和韓非是“性惡”論的徹底支持者,他們提倡使用嚴刑峻法來治國安民。尤其是韓非,法家思想非常極端。
? ? 李斯和韓非成為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由此可以證明,法家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分支之一。
? 漆雕開引發(fā)的人性大辯論持續(xù)了幾個世紀,而此時地球的另外一端,古希臘的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也在探討同樣的問題。他們也是師徒承繼關(guān)系。
? 蘇格拉底強調(diào)自我道德完善,柏拉圖則和孟子相同,明確提出性善論,亞里士多德也提出“善惡二重論”,這個和漆雕開的“善惡養(yǎng)為觀”非常接近。
? ? 被西方國家稱為西方“人倫學之父”的亞里士多德,晚于漆雕開一百多年出生,所以,漆雕開無疑為“世界人倫學之父?!?/p>
一、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
孔子得意門生,春秋末魯國卞(今平邑縣仲村鎮(zhèn))人,其后胤因避戰(zhàn)事遷往微山縣魯橋鎮(zhèn)仲淺村。為《二十四孝》中為親負米的主角??组T十哲之一,小孔子九歲,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仲由以政事見稱,為人伉直魯莽,好勇力,事親至孝。除學詩、禮外,還為孔子趕車,做侍衛(wèi),跟隨孔子周游列國,深得器重,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
周敬王四十年(魯哀公十五年,前480年),衛(wèi)亂,父子爭位,為救其主孔悝,被孔悝之父殺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結(jié)纓遇難,葬于澶淵(今河南濮陽)。
二、曾皙:或稱曾點,是宗圣曾子的父親,字子皙,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屬山東平邑)人。
曾參之父,孔子早期弟子,篤信孔子學說?!断冗M》記載,他在談志向時,希望“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鬃痈袊@道:“吾與蒧也。”
三、冉求:(前522-?),字子有,通稱“冉有”,尊稱“冉子”,魯國陶(今山東定陶)人。
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的嫡裔。中國春秋末年著名學者、孔子門徒??组T七十二賢之一。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
前484年率左師抵抗入侵齊軍,并身先士卒,以步兵執(zhí)長矛的突擊戰(zhàn)術(shù)取得勝利,又趁機說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幫助季氏進行田賦改革,聚斂財富,受到孔子的嚴厲批評。冉求是孔子的最好的得意門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導下逐漸向仁德靠攏,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漸完善。
四、公西赤:(前509年-?,一說前519年出生),漢族,字子華,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人。
東周時期魯國學者、孔門弟子。 ?唐玄宗尊之為「邵伯」,宋真宗加封為「巨野侯」。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公西子」。公西赤有非常優(yōu)秀的外交才能。
擴展資料: 自漢代起,顏淵因為較易查考的關(guān)系,除了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淵配享。此后歷代統(tǒng)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高宗追封太子少保,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fù)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fù)圣”。山東曲阜還有“復(fù)圣廟”。
冉有曾一度因為為季氏征稅而被孔子責備,論語記載:“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保臼媳戎芄牡找狒攪€富有,而冉求卻為他征更多稅??鬃佑谑窍虻茏觽冋f:冉求不是我的學生,你們擊鼓聲討他的罪狀,是可以的。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孔門七十二賢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389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劉備逝世后,蜀漢的政治中心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