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之亂又稱作七王之亂,發(fā)生于中國西漢初期的公元前154年(漢景帝三年)。當時以被封為吳王的劉濞為中心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由于不滿國家削減他們的權力,所以興兵引起之內亂,由竇嬰、周亞夫所平定。
七王為: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淄川王劉賢、濟南王劉辟光、趙王劉遂。
背景
當時,由于天子奉行黃老之道“無為而治”,使劉姓宗室諸侯的勢力日益壯大,于是驕縱起來,處處與朝廷對抗。
漢文帝時,獲得大夫賈誼的建議,已感到同姓藩國的威脅,便開始了削弱諸侯勢力的行動。
漢景帝初年,御史大夫晁錯向漢景帝建議加強中央權力,實行削藩政策,景帝聽從,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諸侯王們的不滿,尤其是吳王劉濞。因為漢景帝還是皇太子時,因細故紛爭用棋盤擊死了吳王的世子劉賢。
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為首的七國藩王叛變,七國是指吳、楚、趙、膠東、膠西、濟南、菑川。他們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借口,欲奪景帝帝位,景帝在眾臣的壓迫下被迫腰斬晁錯,而七國之亂并沒有因此而停止,吳王還自立為皇帝。景帝無可奈何,只得派太尉周亞夫、大將軍竇嬰率軍鎮(zhèn)壓,用了3個月的時間,終于平定了七國之亂。而且漢景帝又借機削弱諸侯國領土和把諸侯任免官吏的權利收回,自此,諸侯名義上是封君,但已失去政權了。
奕棋事件
漢文帝時,吳國世子劉賢入宮朝見皇帝,并得到許可去見皇太子劉啟(日后漢景帝)。與皇太子啟喝酒、下六博棋時,吳世子在棋桌上爭勝,態(tài)度不恭,皇太子啟憤而拿起棋盤重砸吳世子頭顱,當場將他砸死。漢文帝敕命尸體送回去埋葬,到了吳國,吳王劉濞大怒,說道:“天下都是劉家的,死在長安就埋在長安,何必送回吳國埋葬!”遂又把尸體送回長安埋葬。
兒子被太子劉啟誤殺后,吳王從此不遵守諸侯對天子的禮節(jié),稱病不朝。朝廷知道他是因兒子被殺才如此,就拘押了吳國使者。吳王惶恐不安,開始起了反叛之心。后來,吳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覲,皇帝又問起吳王,使者回答說:“吳王實際上并沒有生病,只是因為朝廷禁錮了好幾個吳國使者,吳王害怕,所以才假裝生病。請陛下捐棄前嫌,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庇谑菨h文帝就赦免了吳國使者,又賜給吳王幾案和手杖,體諒他年老,可以不再朝覲。吳王得以免罪,謀反的意圖也就打消了。
然而吳王封國的所在地有銅、食鹽,百姓不必繳納賦稅;凡是戍邊兵役的,都給予相當?shù)男剿?逢年過節(jié),對有才能的人予以慰問,對普通人民也時有賞賜;其他郡國司法官要來吳國逮捕罪犯,劉濞都公然拒絕,儼然不臣之藩。這種情形延續(xù)了四十多年。
晁錯之糾彈
御史大夫晁錯多次上書指責吳王的過錯,建議削奪吳國的土地,因為自己兒子殺死對方兒子的關系,文帝總是不忍心懲罰吳王,因此吳王更加驕橫。到了景帝即位,晁錯勸說景帝盡早削奪吳王的土地,因為吳王早晚都會謀反。后來,景帝因楚王劉戊在為薄太后服喪期間淫亂,削奪了楚國的東???。另外,趙王犯罪,被削奪了常山郡;膠西王劉卬因為賣爵有舞弊行為,被削奪六個縣。
經過
吳王擔心封地不斷被削奪,于是策劃反叛??紤]到諸侯中沒有能夠一起商議此事的,聽說膠西王勇敢,喜好兵法,諸侯都怕他,于是派中大夫應高勸說膠西王說:“現(xiàn)在天子任用奸臣,聽信讒言,削奪諸侯封地,對諸侯的處罰很重,而且日甚一日。吳國和膠西國是有名的諸侯國,一旦被懷疑,以后就無寧日。聽說大王因為賣爵的事受到譴責。據(jù)我所知諸侯有罪,但不至于要削奪封地,朝廷的目的恐怕不僅僅是削奪封地!”膠西王說:“那你認為怎么辦才好?”應高說:“吳王自認為和大王有同樣的憂患,他愿意順應時勢,舍身為天下鏟除禍害,大王意下如何?”膠西王大驚失色地說:“我怎敢這樣做呢!陛下雖然逼得急,但那只有死路一條,怎敢反叛朝廷!”應高說:“御史大夫晁錯迷惑天子,侵奪諸侯,諸侯都有反叛之意,憤怒已到極點。吳王對內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對外出兵追隨大王車乘之后,縱橫天下,大軍所向,無不降順,所到之處,莫敢不服。大王只需說一句話,吳王就率楚王攻下函谷關,守住蒙陽、敖倉的糧食,抵擋漢兵,修治軍營,以等待大王的到來。大王如果真的能來,那么天下就可統(tǒng)一。兩個君主分割治理天下,不也是可以的嗎?”膠西王也就同意了,接著,吳王聯(lián)合楚王戊、膠東王雄渠、菑川王賢、濟南王辟光、趙王遂等,發(fā)動叛變,史稱“吳楚七國之亂”。
代罪羔羊晁錯
七國亂事一起,景帝聽從竇嬰、袁盎等意見,殺了晁錯,以息事寧人、委曲求全。然而吳王已謀反數(shù)十年,以誅晁錯為名,藉朝廷削地發(fā)難,本意并非真的為誅殺晁錯,因此亂事并不止息。景帝派遣袁盎通告七國,諸王仍不罷兵,繼續(xù)西進。
亂事結束
景帝遣大將軍竇嬰守滎陽、太尉周亞夫東征平叛,周亞夫出師前,提出用梁王劉武軍隊拖住吳、楚主力,尋找時機切斷對方補給之略,后梁王受到吳楚壓迫,不停向周亞夫求救,但周亞夫按兵不動,用輕騎兵截斷了吳楚軍的糧食供給。缺糧的叛軍反撲未果,終于崩潰。叛亂歷時三個月即被平息,吳王兵敗逃往東越,東越被漢朝收買而殺吳王,其他叛王亦多自殺或被斬殺。七國之亂平定不久,景帝頒布新令,使諸侯王不能自治其國,諸侯無權過問王國之政事,王國行政權、官吏任免權悉歸中央,另又留部分封王于京師長安,不讓他們前往各自的封國。
歷史評價
七國之亂后,王國與郡幾同,中央皇權遂大為加強。司馬遷于《史記?孝景帝本紀第十一》中評語道:“漢興,孝文施大德,天下懷安,至孝景,不復憂異姓,而晁錯刻削諸侯,遂使七國俱起,合從而西鄉(xiāng),以諸侯太盛,而錯為之不以漸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機,豈不以謀哉?”認為晁錯沒有采取逐步削減諸侯勢力的辦法,是導致七國之亂的原因。
1、七國之亂分別是:吳國、楚國、趙國、濟南國、淄川國、膠西國、膠東國。七國之亂是發(fā)生在中國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漢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景帝三年(前154),漢景帝采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后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這時吳王劉濞就聯(lián)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為名發(fā)動叛亂。由于梁國的堅守和漢將周亞夫所率漢軍的進擊,叛亂在三個月內被平定。
2、七國之亂是地方割據(jù)勢力與中央專制皇權之間矛盾的爆發(fā)。七國之亂的平定,標志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
七國之亂是發(fā)生在中國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漢景帝即位后,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七國之亂是地方割據(jù)勢力與中央專制皇權之間矛盾的爆發(fā)。七國之亂的平定,標志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權得到鞏固和加強。
七國之亂的起因是什么?
漢景帝劉啟即位后,中央專制皇權和地方諸侯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錯開始與漢景帝謀劃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錯向景帝上《削藩策》,再次上陳諸侯的罪過,請求削減封地,收回旁郡。
等到楚王來朝,晁錯借機說楚王劉戊為薄太后服喪時偷偷 *** ,請求誅殺他。漢景帝下詔赦免死罪,改為削減東??ぷ鳛閼土P;兩年前趙王劉遂有罪,削去其河間郡;膠西王劉昂因為售賣爵位時舞弊,削減其六個縣;隨之景帝又與群臣商議削奪吳王劉濞的封地事宜。
漢景帝的削藩之舉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動,吳王劉濞擔心削地沒完沒了,就想進行謀反,遂親往膠西,與膠西王劉昂約定反漢事成,吳與膠西分天下而治。劉昂同意謀反,并與他的兄弟、齊國舊地其他諸王相約反漢。吳王劉濞同時還派人前往楚、趙、淮南諸國,通謀相約起兵。
不久,漢景帝降詔削奪吳王劉濞的豫章郡、會稽郡。詔令傳到吳國,吳王劉濞立即謀殺了吳國境內漢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聯(lián)合串通好的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六王公開反叛。劉濞征募了封國內14歲以上,60歲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眾30余萬人,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名義,舉兵西向,從而開始了西漢歷史上的吳楚七國之亂。
誅殺晁錯
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吳王劉濞起兵廣陵(今江蘇揚州),置糧倉于淮南的東陽,向西渡過淮河,與楚兵會合,并派遣間諜和游軍深入肴澠地區(qū)活動。吳楚聯(lián)軍渡過淮水,向西進攻,是叛亂的主力。膠西等國叛軍共攻齊王劉將閭據(jù)守的臨淄,趙國則約匈奴聯(lián)兵犯漢。由于劉濞早有預謀,所以七國軍隊在叛亂之初進展順利。
漢景帝聞知消息,和晁錯商量出兵事宜。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曾當過吳國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獻策誅殺晁錯,滿足叛軍“清君側”的要求以換取他們退兵,景帝采納了袁盎之計,封袁盎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裝,出使吳國。袁盎獻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 *** ,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景帝批準了這道奏章,腰斬晁錯于東市。
但殺死晁錯并沒有讓七國軍隊停下進攻的步伐,七國聯(lián)軍反而認為景帝軟弱無能,于是劉濞自稱東帝,與西漢政權分庭抗禮,拒見袁盎。漢景帝這才下決心武力鎮(zhèn)壓叛亂,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位將軍領兵抵御吳楚聯(lián)軍,派曲周侯酈寄領兵攻打趙國、欒布攻擊齊地諸叛國,并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監(jiān)視齊、趙的動向。
擊敗吳楚
吳楚聯(lián)軍東進,行至梁國(治今河南商丘),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劉武的頑強抵抗,吳楚聯(lián)軍并力攻城,攻下梁國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梁王劉武向朝廷告急,周亞夫認為吳楚聯(lián)軍勢大,正面決戰(zhàn)難以取勝,獻策用梁王軍隊拖住吳、楚主力,尋找時機切斷對方補給,然后伺機擊潰叛軍,景帝同意了周亞夫的計劃。于是周亞夫繞道進軍,走藍田、出武關,迅速到達了雒陽。
梁國被叛軍輪番急攻,梁王向周亞夫求援。周亞夫卻派軍隊向東,屯兵于梁國以北的昌邑(在今山東巨野西南),堅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亞夫還是不發(fā)救兵。最后梁王寫信給漢景帝,景帝又下詔要周亞夫進兵增援,周亞夫還是不為所動,梁王于是任命韓安國與張羽為將軍,拼死抵御,與吳楚聯(lián)軍僵持。
梁國城池防守嚴密,吳兵無法西進,轉而奔向周亞夫的軍隊。周亞夫堅守壁壘,不肯與戰(zhàn),私下卻趁機輕兵南下,奪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蘇洪澤境),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吳軍斷糧,士兵饑餓,幾次挑戰(zhàn)未果,于是夜里襲擊周亞夫軍營,佯攻東南面,周亞夫命令于西北面守備。吳兵果然從西北強攻,未能攻破,吳兵大敗,士兵多半餓死或投降走散,周亞夫率軍追擊,大破吳、楚聯(lián)軍。
吳王與其麾下壯士數(shù)千人乘夜逃走,渡過淮河逃至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退守東越,并派人招集殘兵。漢廷派人以利引誘東越,東越王騙吳王出去慰勞軍隊,用矛戟刺死吳王,獻其頭于漢朝。吳軍潰散后,楚王劉戊自殺而死。
在齊地,膠西王、膠東王、淄川王圍攻齊都臨淄,三月不下。漢將欒布率軍進逼,三王便退兵回到封國。膠西王回國后,其子劉德建議襲擊漢軍,不成則逃到海上,膠西王不聽。到漢營請罪,韓頹當斥責他陰謀叛亂,宣讀詔書,膠西王自殺而死。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也都伏法被誅。
在趙地,酈寄領兵進攻趙國,趙王劉遂堅守邯鄲,酈寄久攻不下。匈奴得知吳楚兵敗,也不肯出兵相助。欒布平定齊地諸國后,還軍與酈寄會師,水淹邯鄲城,邯鄲城破,趙王劉遂自殺。
濟北王劉志被脅迫參與叛亂,后堅守不發(fā)兵,所以赦而未殺。
齊王劉將閭為朝廷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擬奪取帝位,后來還參預過七國之亂的策劃,特別是在被圍困時又與膠西王等通謀,因此不能見容于漢,被迫自殺。
七國之亂的結果及影響:
結果:七國之亂,西漢中央政權獲得了絕對勝利。這次叛亂,從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開始,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參加叛亂的七國,除保存楚國另立新王外,其余六國皆被廢除。
影響:七國之亂平息后,同姓諸侯王的勢力受到致命打擊。漢景帝趁勢收奪各諸侯國的支郡、邊郡歸朝廷所有,并進一步采取措施,削弱諸侯王的權力以加強中央集權:繼續(xù)推行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計劃,先后分封了諸皇子為諸侯王;取消諸侯諸侯王任免封國官吏和征收賦稅的權力,諸侯王不得繼續(xù)治理封國,由皇帝派去官吏;改革諸侯國的官制,改丞相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使諸侯王失去了政治權力;規(guī)定諸侯王不能自治其國,無權過問封國的政事,只能按朝廷規(guī)定的數(shù)額收取該國的租稅作為俸祿。
至此,中央政權的權力大大加強,諸侯王的力量大大削弱。諸侯國雖仍然存在,但由于諸侯王失去了政治權力,其實際地位已與漢郡無異,已經不再具有同中央對抗的物質條件。
平叛戰(zhàn)爭的勝利,中央集權的鞏固,使得西漢王朝的實力愈發(fā)強大,漢族人對匈奴的反攻,也逐漸拉開序幕,對社會經濟發(fā)展和政治穩(wěn)固,起到了卓越的成效。另一方面也緩解了原諸侯王勢力下百姓艱苦的生活,讓文景之治的利端真正的覆蓋向全國,可以說為后來漢武帝時代的雄風和多年戰(zhàn)爭打下了堅固的基礎。
這是發(fā)生在公元前154年發(fā)生的一次叛亂,參與叛亂的共有七個諸侯國,所以叫做“七國之亂”。 發(fā)生的原因是地方王國勢力和中央集權的矛盾,還有當時的皇后——呂后專權等原因。漢景帝平定了王國叛亂,為后來漢武帝繼續(xù)清除地方王國的勢力奠定了好的基礎。
事件概述
吳楚“七國之亂”是以劉邦之侄吳王劉濞為首發(fā)動的一次同姓王聯(lián)合大叛亂。參與叛亂的七國的國王是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吳王劉濞為這次叛亂的主謀。劉濞蓄謀叛亂為時已久。這場變亂導火線是,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景帝和晁錯認為吳王劉濞有罪,趁機欲削他的會稽和豫章兩郡。劉濞就乘機串通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六國的諸侯王,發(fā)動了聯(lián)合叛亂。劉濞發(fā)兵二十萬,號稱五十萬,為主力。同時又派人與匈奴、東越、閩越貴族勾結,用“清君側,誅晁錯”的名義,舉兵西向。叛軍順利地打到河南東部。景帝因很惶恐,先從袁盎議殺了晁錯,想滿足他們“清君側”要求換取他們退兵,但晁錯已死,叛軍不退,還公開聲言要奪皇位。叛軍至梁國(治今河南商丘),為景帝之弟梁王劉武所阻。至此時,景帝才決心以武力進行鎮(zhèn)壓。他命太尉條侯周亞夫與大將軍竇嬰率三十六將軍,以奇兵斷絕了叛軍的糧道,只用了10個月的時間,就大破叛軍。劉濞逃到東甌,為東甌王所殺。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殺,七國都被廢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40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三國時期的降將很多,那么誰的結局最好
下一篇: 徐珵是什么人他真的是奸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