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洪承疇,大家都會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此人的歷史故事。
康熙四年(1665年)二月,一位七十三歲的老人病死于北京,他的一生一直是在毀譽參半中度過,他本是明朝能臣,位高權(quán)重,皇帝對其信任有加。但在戰(zhàn)敗被俘之后他又選擇了投降滿清,幫助八旗勁旅反過來攻滅故國,為清軍平定江南立下汗馬功勞。然而他的病死卻并沒有引起清廷更多的關心和關注,清朝的皇帝在用完這個為他打江山,出主意的大忠臣之后,只給了他一個三等輕車都尉(位列公、侯等五爵之后)的世職。而和他一樣降清的漢將中如吳三桂、耿仲明、尚可喜等早已經(jīng)是手握重兵藩王了。這個不受待見的大臣就是歷任兩朝的洪承疇。
洪承疇,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人,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累官至陜西布政使參政,在鎮(zhèn)壓明末農(nóng)民起義中立功,升任延綏巡撫、陜西三邊總督,崇禎十二年(1639年)轉(zhuǎn)任薊遼總督,松錦之戰(zhàn)戰(zhàn)敗后被清朝俘虜。洪承疇本是明朝能臣,位高權(quán)重。松山兵敗,舉朝大震,都以為洪承疇必死無疑,崇禎皇帝極為痛悼,輟朝3日,以王侯規(guī)格“予祭十六壇”,七日一壇,于五月十日親自致祭,還御制“悼洪經(jīng)略文”明昭天下。祭到第九壇時,洪承疇降清消息傳來,輿論大嘩,崇禎帝的這些舉動也淪為了天下人眼中的笑柄,明朝士民更是直斥洪承疇為賣國求榮的小人。洪承疇降清后,清太宗皇太極表面上對他恩禮有加,實際上并未放松對他的防范,使其在家,不得任意出入,終皇太極一朝,除咨詢外,也沒有任以官職。
一直到清軍入關后洪承疇才開始被清廷重用,以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列內(nèi)院佐理機務,翌年赴江南任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洪承疇幫助清廷滅掉南明中最有勢力的弘光政權(quán)、福王朱由崧。清軍攻下南京后,改南京為江寧府,派洪承疇為江南總督,招撫江南各省。洪承疇總督軍務,招撫江南,經(jīng)略西南。他工作十分賣力,勞累得幾乎雙目失明,為清軍平定江南立下汗馬功勞。也鎮(zhèn)壓屠殺許多江南抗清義軍,斬殺了擁護明王室內(nèi)的義士,如左僉都御史金聲、大學士黃道周、明宗室長樂王朱誼石等領導的抗清武裝皆被其殲滅,洪承疇的所為遭到抗清人士的一致唾罵和譴責,連他的母親和親弟弟洪承畯也面責他不忠。但他的官卻越做越大,順治十年(1653年)時,他已經(jīng)是太保兼太子太師,弘文院大學士、兵部尚書,經(jīng)略西南五省軍民的封疆大吏。但此時的洪承疇已經(jīng)是年過六十,因年老體衰、目疾加劇,對政務也越來越力不從心。
順治十八年(1661年)五月,洪承疇疏乞休致,四年后病死于北京,時年七十三歲,清廷恩賜祭奠如制,謚文襄,清朝的皇帝在用完這個為他打江山,出主意的大忠臣之后,只給了他一個三等輕車都尉(位列公、侯等五爵之后)的世職就把他的功勞給打發(fā)了,洪承疇犧牲名節(jié)、效力20年、幾經(jīng)大戰(zhàn)引導清朝坐穩(wěn)江山,只換來了小小的輕車都尉,不得不說是一個巨大的諷刺。他死后,他的后人當然也沒有得到更多的關心和關注,惟一的兒子洪士銘也只做到了太常寺少卿(正四品)的官職。這還不算完,過了近百年后的乾隆帝時期,乾隆帝“崇獎忠貞”,“風勵臣節(jié)”,下詔將這些降清的漢人打入另類,下令編纂《欽定國史貳臣表傳》即《貳臣傳》中,洪承疇當然榜上有名。
洪承疇是一位比較復雜的歷史人物,歷來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他是明朝重臣,深受崇禎帝信任,松山之敗后降清,又淪為貳臣。而洪承疇的最后歲月,也是籠罩在屈辱和尷尬之中的,不知道彼時行將就木的他是否會悔不當初?真是可悲、可嘆!近年來,不少所謂洪氏后人為了美化自己的祖先,寫出不少贊揚洪承疇的話來為其翻案,并隆重紀念洪承疇誕辰。
洪承疇(1593年10月——1665年4月),字彥演,號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人。他從小勤奮苦讀,在萬歷年間中得進士后入仕,卻在軍事領域見長,本可成為與袁崇煥齊名的“大明儒將”,但卻成為滿清入關的“引路人”。明末抗清志士黃道周曾經(jīng)這樣評價:
史筆流芳,雖未成名終可法; 洪恩浩蕩,不能報國反成仇。
其中提到的“史”和“洪”,分別是指史可法和洪承疇,將二人進行了直觀的對比。史可法誓死忠于大明王朝,多次拒絕清廷的勸降,終于以死殉國;而洪承疇只是曾經(jīng)忠于過大明王朝,在被清軍俘虜后歸降還率軍入關剿滅明朝殘余。
1616年,也就是萬歷四十四年,意氣風發(fā)的洪承疇赴京參加會試,結(jié)果連捷登科,取得殿試二甲的成績,以進士身份入仕為官。不過,當時正值東林黨人耀武揚威的時期,洪承疇的“厚黑學”尚不精進,自然沒有得到重用。
等到木匠皇帝朱由校登基后,明朝的勢頭徹底扭轉(zhuǎn),東林黨被拍死,閹黨卻崛起了。當時,洪承疇依然沒有得到多少重用,繼續(xù)老老實實的在后面排隊,等待自己出頭的機會。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崇禎朱由檢即位后,一點兒都不像前任皇帝們那樣什么事都不管。他顯得非常進取,基本上什么事都要管,什么人都要用,無論是東林黨還是閹黨,他通通不信但卻通通都用,攪得明朝政局更加波詭云譎。
就在崇禎的“勵精圖治”下,破敗不堪的明朝更加搖搖欲墜,連起碼的局面都難以維系。全國爆發(fā)了接連不斷的農(nóng)民起義,比如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勢力越來越大,已經(jīng)搞得中原數(shù)省都雞犬不寧。
而那個剛愎自用和胸懷抱負的崇禎帝,卻在此時顯得茫然和懵圈,絲毫沒有應對之策。在陜西三邊總督楊鶴的建議下,明廷采取了“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的方略,一邊派兵圍剿,一邊進行招撫。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受此影響,許多的農(nóng)民和流寇都紛紛詐降,反正打不過就先投降,等休整好了再接著造反。幾年下來,農(nóng)民起義的人數(shù)是越剿越多,規(guī)模是越剿越大,明軍大半的主力都在各地平亂,導致了國庫徹底空虛。
面對“韓城之圍”,楊鶴已經(jīng)無人可派,只好將陜西督糧參政洪承疇派出解圍,權(quán)當是死馬當活馬醫(yī)了??墒?,洪承疇竟然不辱使命,拼死解了韓城之圍,成為了他的成名之戰(zhàn)。
借著這股勢頭,洪承疇斗膽上疏崇禎帝,請求朝廷改變寬松的策略,改之以狠辣決絕的舉措剿殺所有的匪患。他主張,一旦流民參與叛亂,無論是否投降都要問罪斬殺,贏得了崇禎帝的贊賞。
楊鶴被罷職后,洪承疇接任三邊總督一職繼續(xù)平定匪患,開始推行“先剿后撫”甚至事“只剿不撫”的方針,以辣手鐵血之勢血腥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就在明廷集中全力之時,滿清的皇太極也不斷從關外威逼明朝。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1636年,皇太極登基稱帝,積極為入關統(tǒng)治中原做準備。眼見匪患的局勢稍微緩和,崇禎只得將自己的王牌洪承疇打出,調(diào)任了薊遼總督全權(quán)負責對清的戰(zhàn)勢。
洪承疇顯得信心滿滿,雄赳赳的前去遼東赴任。不久,皇太極就下令圍困錦州城,派遣了濟爾哈朗、多鐸等人前出駐軍和屯田,逼迫明軍再一次進行戰(zhàn)略收縮。
作為軍事統(tǒng)帥,洪承疇親自坐鎮(zhèn)進行調(diào)度指揮,派遣吳三桂和劉肇基等人駐扎于松山、杏山一帶,與祖大壽的錦州城守軍形成了掎角之勢。為了扭轉(zhuǎn)這種不利,皇太極命令多爾袞率軍攻擊錦州,引誘洪承疇親自率軍來援。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熟讀兵書的洪承疇自然看出了皇太極的居心,但實在抵擋不住崇禎的連番旨意,只得率領明軍主力趕到松山集結(jié),準備救援錦州。不出意外,他的主力很快就被清軍所包圍,據(jù)《清史稿》記載:
轉(zhuǎn)餉路絕,闔城食盡。
長期圍困下,明軍早已彈盡糧絕,餓得滿眼昏花的洪承疇連同數(shù)萬明軍都成為了清軍的俘虜。松山之戰(zhàn)后,錦州自然難以堅守,祖大壽被迫出城投降。
對于洪承疇的“威名”,皇太極早有耳聞,因此極力勸降他。而作為一名飽讀詩書的儒將,洪承疇起初表現(xiàn)得非常頑強,數(shù)次都拒絕投降甚至絕食求死。
當這個消息傳回到北京時,崇禎帝激動萬分,下旨開設十二壇隆重祭奠洪承疇的忠義。依照封建的禮制,開設九壇就是祭拜臣子的最高禮儀。而洪承疇享受十二壇的祭祀標準,并在天壇內(nèi)修建了一座祠堂專門供奉,這是前無古人的莫大殊榮。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結(jié)果,就當崇禎帝親率文武群臣一壇一壇祭拜之時,前線又傳回了最新的軍情:洪承疇降清了!
原來,面對洪承疇表現(xiàn)出的“視死如歸”,皇太極依然沒有死心,他特命自己的心腹?jié)h臣范文程再次勸降。當范文程見到洪承疇后,壓根不提招降之事,卻與他坐而論道,談古論今,漫無目的進行閑談。
二人談話間,房屋梁上的一些塵土落于洪承疇的肩膀,他竟然“屢拂拭之”。據(jù)此,范文程斷言洪承疇必能被招降,據(jù)《清史稿》記載:
回奏太宗曰:承疇不死矣,對敝袍猶愛惜若此,況其身耶?
果然,在范文程的建議下,皇太極親臨招降洪承疇,終于勸服他投降滿清。至于說,野史中提到的孝莊以美色引誘洪承疇投降一事純屬子虛烏有。作為皇太極的寵妃,而且還誕有皇子,孝莊絕對沒有與洪承疇單獨會面的可能。
降清之后,皇太極還需要進一步考察洪承疇的忠誠度,因此沒有立即對他委以重任,而是留在身邊充當了私人幕僚。在皇太極過世后,福臨登基稱帝并由攝政王多爾袞進行輔佐,洪承疇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
清軍入關后,洪承疇逐步得到重用,而他也繼續(xù)著自己的鐵血本性,對于堅決抗清的漢人予以了堅決鎮(zhèn)壓。不僅如此,他還推薦了一大批漢臣加入到剿滅明朝殘余的進程中,比如王輔臣等人。
在殘酷鎮(zhèn)壓和血腥殺戮的同時,洪承疇也為了盡快恢復社會生產(chǎn)而積極諫言。主張大幅減輕百姓的負擔,以盡快實現(xiàn)社會的穩(wěn)定,終于獲得了清廷的首肯。
不僅如此,洪承疇在思想和文化領域的貢獻也非常突出,他多次建議滿族統(tǒng)治者“習漢文,曉漢語,淡化滿漢差異”。這些主張,無疑為大清日后的根基性國策“滿漢合治”打下了前期的基礎。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據(jù)《世祖實錄》記載,清廷在入關之前曾向洪承疇許諾:
功成之日,優(yōu)加爵賞。
可是,洪承疇在為滿清屢屢立功之下,卻沒有得到真正的信任和應有的封賞。而與此同時,清廷對于其他漢人卻格外優(yōu)渥,比如孔有德、吳三桂、尚可喜和耿仲明都被“封王守藩”,而沈志祥、李國翰和陳福等人也都被封為公侯。
而洪承疇,直到晚年時才被象征性的加封為三等輕騎都尉。在封建社會中,王位之下只有“公、侯、伯、子、男”才算是正兒八經(jīng)的爵位,而“輕騎都尉”只是一個正四品的官職,況且還是三等的,可見洪承疇有多么憋屈。
1665年,洪承疇帶著無限的遺憾和悔恨過世,享年七十二歲。康熙帝聞訊后,只是恩賜他祭奠如制,賜謚號為“文襄”,再無其它褒獎。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誰都認為,洪承疇盡管憋屈,但總算是蓋棺定論了??墒?!到了乾隆時期,清廷竟然在編寫《貳臣表傳》中加入了洪承疇的名字,將他定義為“二臣賊子”。其中,這樣評價道:
雖皆臣事興朝,究有虧于大節(jié)。
洪承疇始終不被清廷所倚重和認可,根源就在于他曾經(jīng)變節(jié)和投降,沒有從一而終。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真不知道,洪承疇泉下有知該作何感想。如果當年寧死不降清,必能享受明帝崇禎的十二壇祭奠,必能成全自己的忠臣之名,就像史可法一樣被后世敬仰,也斷不會進入《貳臣傳》中受辱。
這個人叫洪承疇,他為清朝奠定了基礎,但是晚年生活并不順利。洪承疇出身于貧苦家庭,為了改變命運不得不寒窗苦讀,終于中了進士。他先是當了刑部侍郎,然后在浙江、陜西當?shù)胤焦佟?strong>這時候李自成的農(nóng)民起義軍開始出現(xiàn),因為能平叛亂,被崇禎立為陜西的第一把手。
起義軍打游擊戰(zhàn),明軍一路追擊,但是收效甚微,于是明軍改變策略,分三路進行追擊,洪承疇就率領一路。其他兩路都遭到了阻擊,只有洪承疇這一支隊伍成功了。洪承疇打敗起義軍,把起義軍圍在山林中,高迎祥想要突圍,被洪承疇俘虜,剩下的部隊歸順了李自成。后來李自成也在洪承疇這里吃了敗仗,洪承疇一己之力,拖延了明朝滅亡的時間。
因為這些功勞,洪承疇名聲鵲起,百姓們都很愛戴他,洪承疇治軍嚴明,戰(zhàn)功赫赫,達到了一個高峰。清朝軍隊入關以后,洪承疇歸順清廷,積極為明朝百姓奔走,采取招安等方式,化解武力沖突,避免了大規(guī)模反抗。還在清朝官員之中游走,為明朝讀書人謀求生路,請求清朝善待明朝百姓等等。當然,作為一個歸順的武將,洪承疇也是殺了一些人的,正因為這個,很多人都罵他變節(jié),連他的母親都來說他不忠。
洪承疇先前作為明朝的武將,后來又和李自成打仗,對他們的情況都很了解,給了清軍很多寶貴的建議。南京被占領后,多爾袞推出剃發(fā)令,結(jié)果遭到強烈反對,洪承疇被迫背鍋。這個武將的下場并不好,作為清朝的功臣,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連后世的名聲都不好,乾隆對他也不看好。洪承疇當時做出歸順的決定,其實也是大勢所趨。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4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揭秘古代婚嫁政策,在古代多少歲算剩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