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成趙云也沒有辦法勸動劉封,劉備在益州也很難快速出兵援助荊州
,最后荊州還是會失守
。
荊州失守有關(guān)羽的原因,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因為實力不夠
,蜀漢哪怕?lián)Q成趙云,也無法改變結(jié)局
。大家對此有什么其他看法
,歡迎留言討論。
劉備臨死前瘋狂暗示趙云
劉備臨死前暗示趙云萬一諸葛亮有謀反之心就直接除掉他
。
提起諸葛亮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那句“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
,雖然真實的諸葛亮并沒有文學作品中演繹的那么出神入化
,能力卓絕
,但確實是有一番才能的
,否則也不會被劉備看上
。最初劉備為了實現(xiàn)自己心中的理想選擇和關(guān)張二人結(jié)拜為兄弟
,而關(guān)張也確實把劉備當做自己的親大哥,竭力擁護劉備走上權(quán)力的巔峰
。之后三人覺得想要成就大事業(yè)光靠蠻力可不行
,背后必須要有足智多謀的軍師坐鎮(zhèn)
,因此諸葛亮也開啟了他操心的一生
,伺候完爹之后還要輔佐不省心的小主子,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態(tài)度從來沒有一絲懈怠過
。
自古以來成大事者不僅要有足夠的自信和野心
,同時還要有對權(quán)力和人心駕馭的能力,這也就造成了他們性格上的多疑
,身邊的人才通常都是既利用又提防
,而劉備則是其中的佼佼者。雖然當初結(jié)拜過的兄弟都為他立下了汗馬功勞
,但是難保他們不會威脅到自己手中的權(quán)利,所以諸葛亮充當了解語花的角色
,用計謀幫助領(lǐng)導除去了曾經(jīng)的好兄弟
。多次獻計并且?guī)椭I(lǐng)導除去心腹大患的諸葛亮本以為和劉備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夠鐵了,但是沒想到劉備在涼涼之前把趙云叫到了自己的身邊
,當著諸葛亮的面對趙云說以后劉禪的安全問題就全權(quán)委托給他了
。
奈何趙云是一介武將不太懂領(lǐng)導說的意思
,但是諸葛亮卻聽得明明白白
,領(lǐng)導就是要用趙云來提防自己的節(jié)奏啊。其實劉備的擔心也不無道理
,畢竟諸葛亮展示出來的聰明才智在當時沒有幾個人能夠比得上
,而且諸葛亮要比劉備足足小上20歲
,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手中勢力的不斷增強難免會產(chǎn)生奪位之心
,并且自己的親兒子還在襁褓之中,完全沒有與之相抵抗和競爭的能力
,只能說老父親為了將全部家產(chǎn)都傳給兒子真是煞費了苦心
。
三國時期劉備的五虎上將和曹操的五子良將分別是誰?他們武力排名怎么排?
在曹操麾下有五大將,被陳壽評價為五子良將
,分別是:張遼
、徐晃、張郃
、于禁以及樂進
。而在劉備手下也有五大將,則被后人稱為五虎上將
,分別是:關(guān)羽
、張飛、馬超
、黃忠以及趙云
。
對于五子良將,陳壽的評價是:太祖建茲武功
,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于禁最號毅重
,然弗克其終。張郃以巧變?yōu)榉Q
,樂進以驍果顯名
,而鑒其行事
,未副所聞
。或注記有遺漏
,未知張遼
、徐晃之備詳也。
對于五虎上將
,陳壽的評價是:關(guān)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
,為世虎臣
。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
,并有國士之風
。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
,以短取敗
,理數(shù)之常也。馬超阻戎負勇
,以覆其族,惜哉
!能因窮致泰,不猶愈乎
!黃忠
、趙云強摯壯猛
,并作爪牙,其灌
、騰之徒歟?
可以說無論是五子良將還是五虎上將
,陳壽的評價都是極為中肯的
,既為當世一流名將,然對于瑕疵處也毫不留情
,給人以一種真實的感覺。網(wǎng)上面也許大家都很無聊吧
,總是會去排三國武將排行榜甚或有三國美女排行榜
,哥哥閑暇之余也覺無聊,于是作此文以資娛樂
,以下言論僅代表個人觀點
,不盡處還望包涵
。
剛才說到武力排行榜
,既然十個人都是名將,那么武力值也應(yīng)算是一項指標吧
。無論是個人印象當中還是翻遍網(wǎng)上各位高人整理的資料來看
,五虎上將的武力值均在五子良將之上
,幾乎沒有看到過有哪個排行榜是把五子良將排在前十的
。所以單從武力上來看五虎上將勝出。這里就不做詳細的武力排行了
,每個人物在每個人的心中分量都不一樣的
,云哥的呼聲很高號稱三國第二把交椅,但也有認為張飛是三國武力第一
,更有馬超是呂布第二之說
,總之這些說法都是事關(guān)五虎上將的
,所以呢
,也沒必要去爭論什么。
若是武力高
,他可以算是一員猛將
,但絕對不能算是將帥。比如典韋之流便是
。所謂將帥
,武力不一定要有非凡的表現(xiàn),但是行兵布陣是必須的
。那么十人的表現(xiàn)又是如何呢
?
先來看曹操方面的五子良將隊(只談最巔峰的事件)
。
首先出場的是張遼(被譽為五子良將之首)
,張遼此人可以說是文武雙全,三國中絕對少見的將帥級人物
,在我心目中只比鬼神曹子孝差一點點
。文遠兄其實在他成名之前便參加過很多場戰(zhàn)役
,但都沒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真正讓他成為一流名將的當然要數(shù)逍遙津之戰(zhàn),也稱合肥之戰(zhàn)
。赤壁之戰(zhàn)後
,孫權(quán)親臨戰(zhàn)線指揮的戰(zhàn)役有十一次
,除皖城之役獲勝外
,其馀都無功而返。而合肥逍遙津一戰(zhàn)
,東吳精銳將相齊出
,十萬大軍竟為張遼、李典
、樂進的七千守軍所破,孫權(quán)本人也差點為曹軍所俘
,幸賴凌統(tǒng)
、甘寧、呂蒙等人奮力死戰(zhàn)
,孫權(quán)才得以脫身。此戰(zhàn)當真能與當年的項羽帶隊的巨鹿
、彭城之戰(zhàn)相媲美
。據(jù)說此戰(zhàn)當時張遼招募到得敢死隊總計才800人,誰能料到就是這樣的800壯士大敗孫權(quán)
?對于當提大戰(zhàn)的情況三國志中是這樣描述的“平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