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guī)硖祁W诘奈恼?,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p>
公元662年六月初一,長安大明宮含涼殿,大唐王朝的第五位皇帝,李旦出生了,武則天所生的第四子。在所有的帝王當(dāng)中, 有做過皇帝的父親并不稀奇,但同時哥哥、侄子、兒子也做過皇帝,又擁有一個做過皇帝的母親,就不多了。加之自己還做過太上皇,卻沒有第二位了。
李旦前后兩次登基,共在位八年余,但真正掌權(quán)僅有兩年,稱太上皇四年。
用《舊唐書 睿宗紀(jì)》的話說,”自則天初臨朝及革命之際,王室屢有變故,帝每恭儉退讓,竟免于禍。” 睿宗在躲避政治斗爭漩渦沖擊時,恭儉退讓,具有尋常人,不曾具備的高超本領(lǐng)。避免遭遇已經(jīng)把持朝政的武則天與韋后的陷害。
公元684年2月7日。李旦第一次登上皇位,從此這個有名無權(quán)的皇帝和皇后一起被武則天一起軟禁在皇宮中。從此武則天把持朝政,沒過多久就發(fā)生了揚(yáng)州兵變和宗室越王李貞等人發(fā)動的兵變。武則天大力鎮(zhèn)壓,派左金吾將軍丘神績,左豹韜大將軍鞠崇裕率兵討伐,不到20天,李貞父子被殺,叛亂平息。
公元689年,武則天開始使用周歷,處于政治波瀾中的李旦上表,請求母后榮登大寶,并懇請賜自己姓武,李旦此舉未必是出于本意,卻使武則天改朝換代,也使李旦自己得保平安,這是他的第一讓,不僅換來了自身的平安和對自己幾個兒子的加封,還換來了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則天大圣皇帝。
圣歷元年三月,武則天召回了被廢的廬陵王李顯,其意昭昭,李旦看清了時局,便稱病不朝,并請辭太子位給哥哥,這是第二讓,避免了兄弟相殘的宮廷斗爭。
延和元年八月,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lián)系誅殺了妄圖謀權(quán)篡位的韋皇后,李旦讓位于兒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這是第三讓,又讓出了一個唐朝的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那是一個讓所有中國人都驕傲的偉大時代。
李旦的無為其實是一種大為,李旦的大讓實則一種大賢?!稑蛄暝娙?,因呈縣內(nèi)諸官》“流寓理豈愜,窮愁醉未醒。何當(dāng)擺俗累,浩蕩乘滄溟?!背鲎蕴拼蠹叶鸥Φ脑姟_@就是李旦精神世界的最絕妙闡釋。
開元四年,即公元716年,做了四年太上皇的李旦,在太極宮百福殿駕崩,終年55歲,唐玄宗李生基親自選址把父親葬在了位于唐長安城東北方向約110公里的蒲城,并改名奉先。就是侍奉先人的意思。成為和東都洛陽。同為中央政府直轄的敕縣。此時的大唐已是世界上最強(qiáng)盛的國家。
原因一:顧全大局,順勢而為
李憲向父親辭讓太子的理由是:“儲君,是國家的職位,太平時節(jié)就以嫡長子為先,國難之時就應(yīng)歸于有功的。若處理不當(dāng),就海內(nèi)失望,這不是國家吉祥事。臣斗膽以死請求不要立我為儲君?!?/p>
他這番話并不是虛情假意的客套之辭,而是經(jīng)過對時局的考量做出的準(zhǔn)確判斷。
當(dāng)時的李唐王朝剛剛從武氏手里奪回來,又差點落入韋氏虎口,政局不穩(wěn),各方勢力都各懷鬼胎,李隆基一舉剪除韋氏勢力集團(tuán),得到了李唐王朝舊部勢力的擁戴,又手握兵權(quán),可以說是人心所向。
李隆基比他更適合挑起重振李唐王朝的重任。
在個人的皇位和大唐的江山之間,李憲選擇了顧全大局,同時他也是順應(yīng)了當(dāng)時的局勢。
故宮照片
原因二:知難而退,明哲保身
李憲雖貴為嫡長子,但卻從小到大幾經(jīng)宮廷變故,他的生母和李隆基的生母一同被他們的奶奶武則天給暗殺了,尸骨都找不到。
他的父親李旦在位的幾年也基本上都是傀儡,被自己的母親軟禁在宮中,忍氣吞聲、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度過了一生,父輩那一代的兄弟姐妹更是被摘得沒剩幾個了。
在這種不擇手段相互殘殺的政治斗爭中成長起來的李憲,大概早就恨透了這種勾心斗角和提心吊膽的生活。
更何況,李隆基既然有能力除掉勢力龐大的韋氏,定然也能對付勢單力薄的他。這個太子之位即便是坐上去了,恐怕也是如坐針氈。
李隆基和李憲劇照
如果相爭,兩虎必有一死,他不想也不忍心跟自己的兄弟再骨肉相殘了。
與其在那個充滿血腥的皇位上爭個死去活來,不如退而求其次,把皇帝讓出來,不去成為眾矢之的,做個自由人,也許還能保住性命。
李憲讓出太子之位之后,非常恭謙小心,從不干議時政,也不與人交結(jié)。為什么?因為他不希望對李隆基的帝位產(chǎn)生一丁點威脅,哪怕有一點,可能都是殺身之禍。
知難而退,明哲保身,我想這是李憲讓出太子之位的第二層原因。
太子授印劇照
原因三:品性純良,手足情深
李憲熟通音律,有很高的藝術(shù)修養(yǎng),這種人往往對某個領(lǐng)域比較專注,品性純良,不屑于權(quán)謀。
李憲這個帝位是讓得足夠徹底,也是基于他對兄弟李隆基的信任,他相信這個能力超群的弟弟比他更能勝任大唐的天子之位。
用時下流行的一句話說就是:你去保護(hù)天下,我來保護(hù)你。
李隆基也果然不負(fù)厚望,不僅挑起了大唐的王朝,而且也是真心領(lǐng)了這位兄長的情,他知道自己的皇位是這位兄長主動讓出來的,他也知道李憲是真的對自己并無二心。
做兄長的品性純良,做得足夠大氣和謹(jǐn)慎,做弟弟的也知恩圖報,做得足夠用心和周全,對其照顧倍至,甚至與其同床共枕。
公元742年,李憲去世,李隆基知死訊,號啕痛哭,次日下詔,追懷其高尚品德,追謚李憲為讓皇帝。
皇位
宋代蘇轍評:“廢長而立少,雖圣賢猶難之,憲與玄宗兄弟相安,終身無間言焉,蓋古今一人而已乎!”
歷史 上皇位是一個巨大的誘惑,父子、兄弟之間為了皇位不惜大打出手,唐初的玄武門之變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然而在唐朝中期有一位皇帝,他一度視皇位是一個包袱,曾經(jīng)先后三次讓出皇位,這個人便是唐睿宗李旦。
李旦,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第四個兒子,也是唐高宗最小的兒子。李旦謙恭好學(xué)、精通書法,對文學(xué)訓(xùn)詁方面的學(xué)問很有研究。在皇子期間,他先后擔(dān)任遙領(lǐng)冀州大都督、單于大都護(hù)、右金吾衛(wèi)大將軍、右衛(wèi)大將軍、洛州牧等職,歷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中宗李顯被武則天廢黜后,立李旦為帝,成為唐朝 歷史 上第五位皇帝,也是他初次為帝,此后他先后三次讓出皇位,憑自己的小心和忍讓安穩(wěn)度過余生。
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有四個兒子,分別是李弘、李賢、李顯和李旦。長子李弘二十四歲便去世,據(jù)說是被母親武則天毒死,不過現(xiàn)在史學(xué)家推測他是死于肺結(jié)核。次子李賢因為武則天信賴的一位名為明崇儼的道士之死被廢為庶人流放巴州,不久便死在巴州,追謚其為“章懷太子”。三子李顯在高宗晚年被立為太子,高宗死后李顯即位,是為中宗。
李顯即位后,大肆賜封皇后韋后的父親韋玄貞,將其從參軍一路升到了刺史,李顯還執(zhí)意要升韋玄貞為二品的侍中,此舉遭到顧命大臣裴炎的反對。李顯大怒道:“這天下就是朕的,你若是再惹我,說不定我把這天下也送給韋家,你管得著嗎?”裴炎將此話告訴了武則天,武則天大怒,廢了李顯將其降為廬陵王,全家流放房州,改立四子豫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這是李旦第一次為帝。
李旦雖然成了皇帝,但是他說了不算,朝政大權(quán)全部被自己強(qiáng)勢的母親把持,自己只是一個傀儡罷了。不僅如此,他的人身自由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身為皇帝竟然不能隨意出入皇宮,一舉一動全部被母親監(jiān)視,儼然成了天底下地位最高的“囚徒”了。
武則天把持朝政后,任用來俊臣、周興等酷吏不斷的打擊政敵,一大批皇室成員和賢臣名將都成了她的刀下亡魂。天授元年(690年),侍御史傅游藝率關(guān)中百姓九百人上表朝廷,請武則天稱帝。百官、宗室、外戚、四夷酋長,乃至僧尼、道士,紛紛勸進(jìn)。李旦迫于當(dāng)時的形勢,也上表請母后稱帝,并求賜武姓。是年九月,武則天正式稱帝,尊號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李旦被降為皇嗣,賜姓武氏,遷居?xùn)|宮,一切禮儀皆比照皇太子規(guī)格。太子李成器則降稱皇孫。這是李旦第一次讓出皇位,他這一讓,讓出了武則天的一個女皇夢。
武則天稱帝后,曾經(jīng)在立李氏還是武氏為太子的問題上一度搖擺不定,后來還是在狄仁杰等人的勸說下決定立李氏為皇儲,于是她派人到房州將李顯一家接回來,決意復(fù)立李顯為皇儲,此時離李顯被貶已經(jīng)有14年之久。
李旦很清楚此次哥哥李顯回歸既是母親武則天的允許也得到眾位大臣的支持,如果自己仍然占據(jù)著儲君之位不肯放手,以后恐將不測,于是李旦多次稱病不朝,請求將儲君之位讓于哥哥李顯,這一讓也就讓出了“準(zhǔn)皇帝”的位子,這是李旦的第二次讓位,這一讓讓他保全了全家。
神龍元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發(fā)動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扶立太子李顯繼位。李顯即位后,李旦因功被拜為太尉、同鳳閣鸞臺三品,以宰相身份參預(yù)國政,并加號安國相王,而后又欲立其為皇太弟,然而李旦深知韋皇后、安樂公主權(quán)力欲極重,根本容不得自己占據(jù)高位,于是便婉拒中宗好意,躲在家中靜觀時局。
李顯再度為帝后,皇后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肆意干預(yù)朝政,公然賣官鬻爵,將國家搞得烏煙瘴氣。甚至她們還想做第二個武則天,為此她們娘倆聯(lián)合毒死了中宗李顯,立幼子李重茂為帝,這樣韋后就把持了朝政大權(quán)。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一次女皇當(dāng)政的情況,李氏皇族是絕對不會允許這種事情再次發(fā)生的,所以李旦的三兒子李隆基聯(lián)合姑母太平公主發(fā)動政變,打著“誅諸韋以復(fù)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旗號,將韋氏及其黨羽一網(wǎng)打盡,擁立李旦重新登基,這是李旦第二次成為皇帝。
此次登基后,由于李隆基功勞甚大,李旦便立李隆基為太子,但是朝政大權(quán)被妹妹太平公主把持,李隆基與太平公主這對兒姑侄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后來兩人的矛盾公開化了。李旦身為皇帝,一個是自己的兒子,一個是自己的親妹妹,兩頭為難,再加上李旦本身性格優(yōu)柔寡斷,對于妹妹和兒子的矛盾他是憂愁不已可是又無能為力,索性在先天元年(公元712年,這是他再度為帝的第二年)借彗星的出現(xiàn),將皇位禪讓給了兒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但是仍保留部分權(quán)力。這是李旦第三次讓位了。
然而李旦此舉并沒有解決任何實質(zhì)性的問題,成為皇帝的李隆基為了奪回皇帝應(yīng)有的權(quán)利,在第二年搶先發(fā)動政變,將太平公主一黨一舉殲滅,太平公主死后,李旦將所有的權(quán)力全部歸還為李隆基,做起了與世無爭的太上皇,安度晚年。而大唐在李隆基的治理下出現(xiàn)了唐朝乃至中國 歷史 上最大的盛世——開元盛世,這就是后話了。
開元四年,睿宗李旦病逝,享年55歲,死后葬于橋陵。隨著李旦的去世,這位一生三讓皇位的傳奇皇帝就此謝幕。不得不說,作為皇帝,李旦并不算合格,在兩次短暫的稱帝生涯中他并沒有做出突出的貢獻(xiàn),但是在當(dāng)時的復(fù)雜環(huán)境下,他的小心謹(jǐn)慎與明哲保身不失為一種保命手段。也正是他的小心謹(jǐn)慎才使得自已這一脈得以保全,而在他的教育下,他的兒子們也沒有因為皇位爭個你死我活,甚至出現(xiàn)了兄弟之間互讓皇位的佳話,這在歷朝歷代的皇子之間并不多見。所以李旦的一生也堪稱傳奇,另外插句題外話:“大唐的女人還是挺厲害的”。
參見/view/74462.htm
一讓母親
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則天在洛陽宮中廢中宗皇帝為廬陵王的第二天。由于這時武則天的政治經(jīng)營還沒有達(dá)到足以改朝換代的火候,身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為新君。睿宗于是就成為繼中宗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睿宗被立以后,他不僅不能在正宮上朝聽政,且只能居住在別殿,武則天則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她能夠為睿宗做的,就是在二月七日立他為新君的同一天,把他的王妃劉氏立為皇后,幾天以后,又把睿宗的長子永平郡王成器立為皇太子,同時改元文明,大赦天下。這些都是睿宗作為皇帝的名分應(yīng)該得到的,然而此時所有國家政治事務(wù)全由武則天一人專決,睿宗實際上是個傀儡皇帝。同年,武則天又改元為光宅,一年用了三個年號。這似乎透露出,睿宗的母后武則天除了沒有改朝換代以外,在政治上已經(jīng)可以隨心所欲了。 武則天
在此后的一個時期,發(fā)生了徐敬業(yè)揚(yáng)州兵變和宗室越王貞等人的起兵。武則天一方面大開殺戒,威服政敵;同時又假意要還政。垂拱二年(686)正月,她下詔復(fù)政于睿宗皇帝。睿宗深知母后不是出于本意,也就假戲真做,堅決表示不同意,武則天也就順?biāo)浦郏琅f臨朝稱制,把持朝政。轉(zhuǎn)過年來的春正月,武則天把睿宗的幾個兒子都封為親王:如成義為恒王,隆基為楚王,隆范為衛(wèi)王,隆業(yè)為趙王,儼然把睿宗的帝王之尊抬得高高。然而事實上,在武則天一步步走上政治峰巔的過程中,睿宗這個皇帝只能是一個徒喚奈何的旁觀者而已。 永昌元年(689),武則天開始使用周歷。同時,改元為載初元年(689)。這一年,武則天開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曌。從此,為了避諱,發(fā)布的詔書就改稱“制書”。為了配合武則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數(shù)萬人上表請愿,請求武則天實施改朝換代。當(dāng)時,宗室大臣和朝廷反對派紛紛遭遇殺戮和滅門之禍,武則天的政治經(jīng)營已勢不可擋。 處于政治波瀾中心的睿宗,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在劉祎之死后不再發(fā)言的睿宗也上表請求母后榮登大寶,并懇請賜自己姓武。睿宗此舉未必是出于本意,卻使武則天的改朝換代有了一個臺階,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平安。 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則天表示同意兒子睿宗和群臣的請求,并于九月九日改唐建周。睿宗被降為皇嗣,賜姓武,徙居?xùn)|宮,其具儀一比皇太子,但是不再給他皇太子的名分,皇嗣也就是候補(bǔ)性質(zhì)的皇位繼承人。李旦的名字也改為“輪”?;侍右簿统蔀榛蕦O,皇后劉氏也從降為妃。 睿宗第一次讓天下,就這樣完成了。 作為皇嗣的睿宗,日子也并不平靜。不知什么原因,武則天寵信的戶婢韋團(tuán)兒看中了這位不得志的皇嗣,曾想和他發(fā)生私情。睿宗深知自身境遇,又怎么會引火燒身,就理所當(dāng)然地拒絕了她。這樣就得罪了團(tuán)兒,她就暗中在睿宗的妃子劉氏和德妃竇氏的住所埋了一個木頭人,然后告發(fā)她們行厭蠱妖法,詛咒武則天。結(jié)果,在長壽二年(693)正月二日,劉氏、竇氏進(jìn)宮朝見武則天于嘉豫殿之后就被處死,秘密地埋在宮中,無人知道她們的下落。梓宮秘密,莫知所在,睿宗再次即位以后,對二人都是招魂而葬。對于兩個妃子的突然失蹤,睿宗也不敢發(fā)問,在母后面前,泰然自若,好像從來沒有什么事發(fā)生。即使這樣,又有人告發(fā)睿宗竇德妃(玄宗的生母)的母親龐氏有所不軌,龐氏被判處斬,差點喪命。出面替龐氏洗刷冤情的御史徐有功,被加上“阿黨惡逆”的罪名判了絞刑,雖然最后沒有被殺,也被革職除名。
二讓皇兄
圣歷元年(698)三月,武則天將廢黜為廬陵王的中宗從房陵召回。睿宗“數(shù)稱病不朝,請讓位于中宗”,顯然,睿宗稱病只是一個借口,他是認(rèn)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較量。按照長幼的次序,兄長被迎接回到宮中,就表明母后還是有意把兄長選立為繼承人的。唐睿宗的推讓,不僅說明了他的明理和識趣,也使武則天可以名正言順地重立唐中宗,同時避免了他們兄弟二人之間的不和諧。這也保護(hù)了唐中宗,武則天把兒子接回首都是防止有人挾持他反叛,隨時都可能殺了中宗,睿宗讓位即保護(hù)了哥哥,也讓自己有更多機(jī)會組織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團(tuán),擴(kuò)大自己勢力,同時也避免被嚴(yán)密監(jiān)視,一家才這時人被放出來。 結(jié)果,睿宗這次以皇嗣身份讓位皇兄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為相王。 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發(fā)動政變,殺死二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逼武則天退位,擁立中宗。中宗封睿宗為安國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參預(yù)國政。不到一個月,睿宗就上表辭讓太尉和知政事,因為他態(tài)度堅決,中宗也只好答應(yīng)。不久,中宗又別出心裁地把睿宗立為皇太弟,這顯然與他推讓皇位繼承人的舉動有關(guān)。對這一稱呼,又因為睿宗的堅決推辭而作罷。 由于睿宗的謙讓,他在中宗復(fù)辟以后的政治漩渦中,雖然屢屢遭受猜忌也能夠保得平安。
三讓兒子
景龍四年(710)六月,中宗被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殺。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起初,宰相十幾人集體商議并由上官婉兒執(zhí)筆的中宗遺詔是由韋后以皇太后臨朝稱制,而以時為安國相王的睿宗加太尉參謀輔政。后來,韋后的黨羽認(rèn)為不應(yīng)該用相王輔政,實際上是韋后想仿效武則天把持朝政,把睿宗當(dāng)作了一大障礙,是對曾經(jīng)做過大唐皇帝和皇嗣的睿宗心懷疑忌。睿宗在先有中宗顧托遺志,而韋后自懷私心剝奪其輔政權(quán)力的時候,他也從沒有正面爭鋒,一如既往地恭儉退讓,避免遭到已經(jīng)把持了朝政的韋后的陷害。這說明睿宗在躲避政治斗爭漩渦的沖擊時,具有尋常人不曾具備的高超本領(lǐng)。 由于倒行逆施,韋后最終走上了末路窮途。睿宗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聯(lián)絡(luò)禁軍將領(lǐng)擁兵入宮,將韋后誅殺,廢黜少帝李重茂,擁立睿宗重新登基。根據(jù)史書記載,在這場宮廷政變成功后,王公百官上表,認(rèn)為國家多難,應(yīng)立長君,認(rèn)為睿宗眾望所歸,推舉他即位。在少帝下詔讓位的時候,睿宗依舊上表推讓。在眾人的強(qiáng)烈要求下,他才勉強(qiáng)同意。唐?。?10)元年六月二十四日,睿宗即位于承天門樓,大赦天下。 由于少帝李重茂自六月初七即位,二十四日就遜位,前后不足一個月,加上這期間還有韋后臨朝,他實際上并沒有掌握權(quán)力,所以無論是唐朝歷史上還是在歷史年表的譜系上都沒有把他當(dāng)作一任皇帝。 睿宗這次即位后的第二個月,就把誅韋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為皇太子,同時,改元景云。到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在位26個月的睿宗再次讓位,把皇位傳給了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帝”。至此,睿宗的第三次讓位也宣告完成。 綜觀睿宗的三讓天下,他一讓母親,應(yīng)系情非得已;二讓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三讓兒子,可謂實屬無奈。不過,睿宗三讓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驚無險,就連司馬光也評價說:“相王寬厚恭謹(jǐn),安恬好讓,故經(jīng)武、韋之世,竟免于難。”然而,睿宗是不是真的“好讓”,倒也未必。只是他這最后一讓,竟讓出了一個新君玄宗,唐朝在玄宗時期步入了一代太平盛世,倒也不能不說是一大成果。畢竟,開元盛世的來臨,是在睿宗之后的歷史延續(xù)。
感謝大家于百忙之中,還來看小編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編都在辛勤勞作,只為等您到來!小編會一如既往的給大家分享各類穿衣搭配,觀看辛苦了,謝謝,祝您閱讀愉快,天天有個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歡小編的動動你發(fā)財?shù)男∈株P(guān)注小編吧
唐睿宗李旦三讓皇位,并非超然物外,只是把安全放在了第一位。他也不是不戀權(quán),只是隱藏了欲望,這在第三次出讓中淋漓盡顯,咱們一會再說。先說前兩次。
李旦讓母親和讓哥哥事出無奈。武則天稱帝呼之欲出,毫無存在感的李旦不讓也沒得選——哥哥李賢和李顯的前車之鑒在那擺著呢,倒不如爭取主動;讓哥哥讓的是太子位,武則天想立武三思,狄仁杰等人反對,提出候選人李顯,李顯曾在李旦之前為帝,人氣和呼聲都比他高,最重要的是武則天后來也屬意李顯,不讓也得靠邊站,自己提出反能避免尷尬。
兩次主動出讓,李旦給世人留下了“安恬好讓”的美名。就連兒子李隆基對父親的評價,也一直停留在“性恬淡,不以代事嬰懷”的表層,沒能看到父親在保全策略中的精明和城府。而這些都在第三次讓位時凸顯出來。李旦二次登基沾了妹妹太平公主和兒子李隆基的光,二人聯(lián)合政變清除了韋后集團(tuán)。太平公主還親手將侄子李重茂拽下龍椅,推哥哥上位。李旦得了這個人情,此后“公主所欲,上無不聽”,形成兄妹同臺的政治格局——其實此前二人一直是政治盟友。
大權(quán)在握的李旦不再“恬淡”,終于表現(xiàn)出了對權(quán)力的渴望。他的重點防范對象不是別人,正是他的三子李隆基。時為平王的李隆基掌控著禁軍,又因政變之功吸了不少死忠粉。迫于軍政雙重壓力,李旦先立其為太子,而后又讓他監(jiān)國。但名為監(jiān)國,李旦卻只給了他任命六品以下官員的人事權(quán),以及徒刑以下的司法判定權(quán),顯然存有戒心。后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因爭權(quán)勢同水火,本就缺乏安全感的李旦擔(dān)心成為第二個李淵,不顧太平公主阻攔——可見這哥們是有主見的,以彗星出現(xiàn)為由,主動將皇位讓給李隆基,自己退為太上皇。
從表面上看,這次李旦沿襲了他審時度勢的一貫作風(fēng),但實質(zhì)上卻是以退為進(jìn)的策略。這從他對李隆基的政治交代中就能看出:“朕雖傳位,豈忘家國!其軍國大事,當(dāng)兼省之?!币痪湓挘x位不離職,大事我做主。而二人的稱謂、辦公地點以及權(quán)力的分配也進(jìn)一步驗證了這一事實:李旦仍稱“朕”,李隆基稱“予”;李旦在皇宮的正殿太極殿辦公,李隆基在武德殿辦公;李旦負(fù)責(zé)重大事項的裁定,以及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命,李隆基抓日常。這哪是退休啊,明明還是一把手。讓位顯然不是出自真心。
皇權(quán)受限的李隆基最終以討逆之名發(fā)動二次政變。豪不知情的李旦“登承天門樓”觀察形勢,已歸屬李隆基陣營的宰相郭元鎮(zhèn)淡定地告訴他,皇帝在執(zhí)行你的命令誅殺逆賊。執(zhí)行李旦的命令而李旦卻不知道,接下來要發(fā)生什么不言而喻。安全第一的李旦再一次認(rèn)清了局勢,主動交權(quán)、搬家,徹底告別了政治前臺。
唐睿宗一生兩度登基即位。第一次是在嗣圣元年(684)春二月七日,即高宗皇帝死后的第二年,他以豫王李旦的身份取代了皇兄中宗,時年22歲,與高宗登基時的年齡一模一樣。不過,他第二次登基已經(jīng)是景云元年(710)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在中宗死后的當(dāng)年,這次即位是以相王的身份取代了中宗的兒子少帝,即溫王李重茂。兩次即位相距長達(dá)27年。在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詭云譎,令后人眼接不暇。睿宗一生,稱得上富有傳奇色彩,這不僅是由于他的兩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三讓天下”。
唐睿宗
一讓母親
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則天在洛陽宮中廢中宗皇帝為廬陵王的第二天。由于這時武則天的政治經(jīng)營還沒有達(dá)到足以改朝換代的火候,身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為新君。睿宗于是就成為繼中宗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睿宗被立以后,他不僅不能在正宮上朝聽政,且只能居住在別殿,武則天則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她能夠為睿宗做的,就是在二月七日立他為新君的同一天,把他的王妃劉氏立為皇后,幾天以后,又把睿宗的長子永平郡王成器立為皇太子,同時改元文明,大赦天下。這些都是睿宗作為皇帝的名分應(yīng)該得到的,然而此時所有國家政治事務(wù)全由武則天一人專決,睿宗實際上是個傀儡皇帝。同年,武則天又改元為女胸像俑光宅,一年用了三個年號。這似乎透露出,睿宗的母后武則天除了沒有改朝換代以外,在政治上已經(jīng)可以隨心所欲了。
在此后的一個時期,發(fā)生了徐敬業(yè)揚(yáng)州兵變和宗室越王貞等人的起兵。武則天一方面大開殺戒,威服政敵;同時又假意要還政。垂拱二年(686)正月,她下詔復(fù)政于睿宗皇帝。睿宗深知母后不是出于本意,也就假戲真做,堅決表示不同意,武則天也就順?biāo)浦?,依舊臨朝稱制,把持朝政。轉(zhuǎn)過年來的春正月,武則天把睿宗的幾個兒子都封為親王:如成義為恒王,隆基為楚王,隆范為衛(wèi)王,隆業(yè)為趙王,儼然把睿宗的帝王之尊抬得高高。然而事實上,在武則天一步步走上政治峰巔的過程中,睿宗這個皇帝只能是一個徒喚奈何的旁觀者而已。
永昌元年(689),武則天開始使用周歷。同時,改元為載初元年(689)。這一年,武則天開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磫阉K避讳?⒉嫉內(nèi)?榫透某啤爸剖欏?。?伺浜銜湓蛺斕惱?治改作,不久有數(shù)萬人上表請愿,請求武則天實施改朝換代。當(dāng)時,宗室大臣和朝廷反對派紛紛遭遇殺戮和滅門之禍,武則天的政治經(jīng)營已勢不可擋。
處于政治波瀾中心的睿宗,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在劉?之死后不再發(fā)言的睿宗也上表請求母后榮登大寶,并懇請賜自己姓武。睿宗此舉未必是出于本意,卻使武則天的改朝換代有了一個臺階,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平安。
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則天表示同意兒子睿宗和群臣的請求,并于九月九日改唐建周。睿宗被降為皇嗣,賜姓武,徙居?xùn)|宮,其具儀一比皇太子,但是不再給他皇太子的名分,皇嗣也就是候補(bǔ)性質(zhì)的皇位繼承人。李旦的名字也改為“輪”?;侍右簿统蔀榛蕦O,皇后劉氏也從降為妃。
睿宗第一次讓天下,就這樣完成了。
作為皇嗣的睿宗,日子也并不平靜。不知什么原因,武則天寵信的戶婢韋團(tuán)兒看中了這位不得志的皇嗣,曾想和他發(fā)生私情。睿宗深知自身境遇,又怎么會引火燒身,就理所當(dāng)然地拒絕了她。這樣就得罪了團(tuán)兒,她就暗中在睿宗的妃子劉氏和德妃竇氏的住所埋了一個木頭人,然后告發(fā)她們行厭蠱妖法,詛咒武則天。結(jié)果,在長壽二年(693)正月二日,劉氏、竇氏進(jìn)宮朝見武則天于嘉豫殿之后就被處死,秘密地埋在宮中,無人知道她們的下落。梓宮秘密,莫知所在,睿宗再次即位以后,對二人都是招魂而葬。對于兩個妃子的突然失蹤,睿宗也不敢發(fā)問,在母后面前,泰然自若,好像從來沒有什么事發(fā)生。即使這樣,又有人告發(fā)睿宗竇德妃(玄宗的生母)的母親龐氏有所不軌,龐氏被判處斬,差點喪命。出面替龐氏洗刷冤情的御史徐有功,被加上“阿黨惡逆”的罪名判了絞刑,雖然最后沒有被殺,也被革職除名。
二讓皇兄
圣歷元年(698)三月,武則天將廢黜為廬陵王的中宗從房陵召回。睿宗“數(shù)稱病不朝,請讓位于中宗”,顯然,睿宗稱病只是一個借口,他是認(rèn)為自己年幼,不愿意陷入和皇兄的政治較量。按照長幼的次序,兄長被迎接回到宮中,就表明母后還是有意把兄長選立為繼承人的。唐睿宗的推讓,不僅說明了他的明理和識趣,也使武則天可以名正言順地重立唐中宗,同時避免了他們兄弟二人之間的不和諧。
結(jié)果,睿宗這次以皇嗣身份讓位皇兄為皇太子,自己再次被封為相王。
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發(fā)動政變,殺死二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逼武則天退位,擁立中宗。中宗封睿宗為安國相王,拜太尉,以宰相身份參預(yù)國政。不到一個月,睿宗就上表辭讓太尉和知政事,因為他態(tài)度堅決,中宗也只好答應(yīng)。不久,中宗又別出心裁地把睿宗立為皇太弟,這顯然與他推讓皇位繼承人的舉動有關(guān)。對這一稱呼,又因為睿宗的堅決推辭而作罷。
由于睿宗的謙讓,他在中宗復(fù)辟以后的政治漩渦中,雖然屢屢遭受猜忌也能夠保得平安。
三讓兒子
景龍四年(710)六月,中宗被韋皇后和女兒安樂公主毒殺。改立少帝李重茂,改元唐隆。起初,宰相十幾人集體商議并由上官婉兒執(zhí)筆的中宗遺詔是由韋后以皇太后臨朝稱制,而以時為安國相王的睿宗加太尉參謀輔政。后來,韋后的黨羽認(rèn)為不應(yīng)該用相王輔政,實際上是韋后想仿效武則天把持朝政,把睿宗當(dāng)作了一大障礙,是對曾經(jīng)做過大唐皇帝和皇嗣的睿宗心懷疑忌。睿宗在先有中宗顧托遺志,而韋后自懷私心剝奪其輔政權(quán)力的時候,他也從沒有正面爭鋒,一如既往地恭儉退讓,避免遭到已經(jīng)把持了朝政的韋后的陷害。這說明睿宗在躲避政治斗爭漩渦的沖擊時,具有尋常人不曾具備的高超本領(lǐng)。
由于倒行逆施,韋后最終走上了末路窮途。睿宗的三子李隆基、妹妹太平公主等聯(lián)絡(luò)禁軍將領(lǐng)擁兵入宮,將韋后誅殺,廢黜少帝李重茂,擁立睿宗重新登基。根據(jù)史書記載,在這場宮廷政變成功后,王公百官上表,認(rèn)為國家多難,應(yīng)立長君,認(rèn)為睿宗眾望所歸,推舉他即位。在少帝下詔讓位的時候,睿宗依舊上表推讓。在眾人的強(qiáng)烈要求下,他才勉強(qiáng)同意。唐?。?10)元年六月二十四日,睿宗即位于承天門樓,大赦天下。
由于少帝李重茂自六月初七即位,二十四日就遜位,前后不足一個月,加上這期間還有韋后臨朝,他實際上并沒有掌握權(quán)力,所以無論是唐朝歷史上還是在歷史年表的譜系上都沒有把他當(dāng)作一任皇帝。
睿宗這次即位后的第二個月,就把誅韋有功的三郎李隆基立為皇太子,同時,改元景云。到延和元年(712)八月二十五日,在位26個月的睿宗再次讓位,把皇位傳給了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帝”。至此,睿宗的第三次讓位也宣告完成。
綜觀睿宗的三讓天下,他一讓母親,應(yīng)系情非得已;二讓皇兄,原是事出有因;三讓兒子,可謂實屬無奈。不過,睿宗三讓天下,均保自己平安如初,有驚無險,就連司馬光也評價說:“相王寬厚恭謹(jǐn),安恬好讓,故經(jīng)武、韋之世,竟免于難?!比欢?,睿宗是不是真的“好讓”,倒也未必。只是他這最后一讓,竟讓出了一個新君玄宗,唐朝在玄宗時期步入了一代太平盛世,倒也不能不說是一大成果。畢竟,開元盛世的來臨,是在睿宗之后的歷史延續(xù)。
唐睿宗-“太極”功夫
“太極”,是睿宗第二次在位期間的年號。景云三年(712)正月初一,睿宗拜謁了太廟的列祖列宗,第二天才在正殿接受了群臣的新春朝賀。之后,他又舉行了南郊祭天大禮,大赦天下?!疤珮O”的年號是在完成了這一系列舉動之后才更改的。
這年五月,睿宗又在北郊祭祀,并改元為“延和”。也就是說,僅僅這一年,睿宗就使用了景云、太極、延和三個年號。而這一年中,睿宗作為皇帝也是飽受折磨,原因是他要在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之間尋求權(quán)力的平衡。雖然“太極”年號只使用了不到半年,但睿宗在這一階段一直是在大耍太極功夫。
睿宗再次登基以后,在選擇繼承人時也犯過難。三郎李隆基因為誅殺韋后、安樂公主以及擁立睿宗有大功;而李成器(李憲)是嫡長子,睿宗第一次稱帝時曾經(jīng)被立為皇太子。在二人之間取舍,他一時也不便輕易表態(tài)。好在李成器明白事理,提出“國家安則先立嫡長,國家危則先立有功”,主動退避。
睿宗選立李隆基為皇太子以后,太平公主和太子之間就因為權(quán)力之爭發(fā)生了矛盾,展開了較量。
太平公主自恃功高,企圖獨攬大權(quán),同樣因功而被立為皇太子的李隆基明察果敢,非等閑之輩,他們之間勢必會有所沖突。很快,太平公主就發(fā)現(xiàn)自己低估了太子,不免對其過人的英武有了幾絲忌憚。從此,太平公主就把太子李隆基看成了自己政治上的對手,很想利用自己的權(quán)勢換一位暗弱易制的人取代他。
睿宗在公主和皇太子之間,遇事遷就,采取不偏不倚、擺平兩方的平衡政策,不愿意也無法偏倚任何一方。每宰相奏事,睿宗總是會先問:“嘗與太平議否?”再問:“與三郎議否?”當(dāng)?shù)弥斯骱吞拥囊庖娨院笏抛鰶Q定。
總之,睿宗既不開罪于太平公主,又同太子保持政治上的聯(lián)系。太子、公主雙方互為敵手,卻對睿宗皇帝都有共同的政治需要;睿宗也正是在太平公主與太子的政治較量中保持著他的皇統(tǒng)地位。睿宗的太極功夫是希望能夠在兒子和妹妹之間找到政治合作的共同點,希望彼此能夠平和相處,他在這年五月把“太極”年號改為“延和”,其實已經(jīng)隱隱約約表達(dá)了這樣的期盼。然而,政治斗爭的法則使他的這一追求化為泡影。由于睿宗對太平公主的支持,使皇太子在當(dāng)時的政局中處境不安,以至于有人在太子面前故意說:當(dāng)今天下,只有太平公主而不知道還有什么太子殿下!太平公主結(jié)黨營私,氣焰囂張,她與皇太子之間的沖突日益加劇并公開化了。
延和元年(712)七月,天象出現(xiàn)了異常。作為太子對頭的太平公主一黨借術(shù)士之口向睿宗報告:“根據(jù)天象,彗星出現(xiàn)預(yù)示除舊布新。帝座及前星有災(zāi),這顯示皇太子合做天子,不合更居?xùn)|宮?!彼麄兊谋疽馐墙杼煜笏羰诡W趯侍拥恼吻巴咀龀鰶Q定。也就是說,根據(jù)天象,睿宗要么傳位,要么就應(yīng)當(dāng)另立太子,不然天災(zāi)就會降臨。誰知,太平公主弄巧成拙,睿宗竟然決心“傳德避災(zāi)”。睿宗還回顧了自己在中宗之世的經(jīng)歷:當(dāng)時,他見天象屢有變化,曾力勸中宗擇立賢子以應(yīng)災(zāi)異,因中宗不答應(yīng)自己還一連幾天憂懼難安。
他說:“豈可在彼能諫,到了自己就不能呢!”由于他傳位的態(tài)度堅決,不僅太平公主等人的反對沒有效果,就連太子自己也鬧不明白。李隆基急忙入宮覲見,連連叩頭,請求父親睿宗皇帝給他個說法。睿宗表示說:“你誅兇定亂,能安我宗廟社稷?,F(xiàn)天意人事,都已成熟了,不必疑慮!你若能盡孝心,現(xiàn)在機(jī)會來了,何必一定要等到柩前即位呢!”睿宗向太子表達(dá)了自己堅決傳位的意愿,并目送李隆基流涕而出。到這時,他似乎才長長地出了一口氣。
然而,就在延和元年(712)七月睿宗正式下達(dá)傳位制書同時,不甘心就此罷休的太平公主又提出讓睿宗雖然傳位,還應(yīng)當(dāng)“自總大政”。太平公主顯然是想讓李隆基做一個傀儡皇帝。
睿宗橋陵華表睿宗為了求得政治的穩(wěn)定,他以讓位終結(jié)自己這次短暫的帝王生涯。他的讓位實際上是拋棄了太平公主,現(xiàn)在他當(dāng)然就不能不考慮太平公主的意見。于是,睿宗又一次搞他的政治平衡。他說自己傳位以后要不忘國家,表示仍然過問軍國大政,尤其是三品以上高官的任命和重大的刑獄,要與李隆基共同兼理。到這年的八月初三日庚子,睿宗舉行了正式傳位的大典。他被尊稱為太上皇,自稱曰朕,發(fā)布政令曰誥、令。新君李隆基即位,他就是歷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自稱曰予,處理政事的文件格式叫做制、敕。父子不同的是,睿宗每五天一次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而玄宗李隆基則每天在武德殿上朝,處理政事。到第五天,改元先天,大赦天下。
睿宗的這次傳位給玄宗李隆基即位后的政局埋下了隱患。
如果沒有李旦的三次讓位,唐王朝的宮廷風(fēng)暴,能不能這么快結(jié)束,還真難說。正是因為有李旦的穿針引線,妙手轉(zhuǎn)陀螺,唐宮中雖然布滿腥風(fēng)血雨,但是,這種風(fēng)雨還只是局限在宮廷中,沒有太多禍害天下老百姓。而從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以來的良好社會風(fēng)氣還一直延續(xù)著,最終迎來了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造就了輝煌強(qiáng)盛的大唐王朝。歷史學(xué)家在評價輝煌的延續(xù)時,一般會認(rèn)為這是武則天的功勞,并且給這位中國第一女皇以極高的評價。不過,我想說的是,這只是表面的。真正讓唐宮不散架,不陷入唐末五代十國那樣的紛爭戰(zhàn)亂,保持國家的元氣,李旦的作用顯然是被嚴(yán)重低估了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42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hù)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