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鯀”和“禹”的治水?大禹為何又稱之為“神禹”?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我們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也都十分敬佩大禹的這種精神,不過治水這種事情,大禹并不是第一個做的,他其實也是在前人的基礎之上來完成的。在大禹之前,有鯀治水,鯀讀作滾,他是大禹的父親,但是為什么少有人了解鯀治水的方法呢?鯀是如何治水的,他的辦法和大禹有什么不同,又該怎樣評價兩人治水的辦法呢?
最早有文獻記載的一位夏氏族成員是鯀?!秶Z·周語》中說鯀作為夏族首領被封在崇,故稱“崇伯鯀”。
鯀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位,他是在大河南岸中岳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后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都失敗了。之后禹繼承了鯀,為“崇伯禹”。這表明夏族早期活動于崇山附近。當時河水泛濫,為了抵抗洪水不少部落形成了部落聯(lián)盟,鯀被四岳推選領導治水,歷時九年而最終失敗。
治水失敗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不善于團結族人及其他部落?!渡袝虻洹酚涊d,堯最初認為鯀方命圮族、毀敗善類而反對鯀領導治水,說明鯀在領導治水時,有不少部落對他不滿。《尚書·洪范》與《國語·魯語》中又提到“鯀障洪水”,說明鯀治水的方法主要用土木堵塞以屏障洪水,或許這亦是鯀治水九年失敗的原因之一。鯀治水失敗后,被殛死于東方黃海海濱的羽山。
禹是鯀的兒子,鯀死后,禹受命,又聯(lián)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
禹放棄了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害。經過治理之后,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qū)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于定居的地方。
由于禹治水有功和促進農業(yè)生產,夏部族勢力增強,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封建世襲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因此,夏朝建立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源自三皇五帝時代泛濫的黃河,由于洪災長期影響著周邊人民的生產生活,而大禹動員華夏各族展開的歷時二十年的治水工作不僅空前的團結了華夏先民,也極大的提升了自己的聲望。洪災得到根治后隨著生活環(huán)境的改善,首個統(tǒng)一王權的產生也就得以奠定。
《史記·夏本紀》記載禹治水時“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其刻苦精神得到后世傳頌,治水過程也促進了各部落族人的團結。
大禹治水,又稱為鯀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故事。源自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作為黃帝的后代,鯀、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唐堯、虞舜二帝,分別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事宜。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封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xiàn)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zhàn)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zhàn),置個人利益于不顧,曾"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于完成了治水的大業(yè)。
禹成功治理洪水,世人便把他敬為神人,尊為“大禹”“神禹”,將他與天地相齊名,所謂天大、地大、禹大。當時人們甚至把整個中國叫“禹域”,意為大禹治理過的地方,從而把治理江河、戰(zhàn)勝洪災的所有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大禹身上?!伴_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大禹幾乎成為無所不能的天神。
《詩經》贊美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尚書》曰:“禹平水土,主名山川?!薄蹲髠鳌吩疲骸懊涝沼砉?明德遠矣。微禹,吾其魚乎!”《史記》中也說:“大禹平活水土,功齊天地”。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431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劉備集團第一謀士法正,他到底有多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