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朝第一才子解縉,以博學(xué)著稱
解縉是朱元璋時期的進士,在入朝為官后曾以天下蒼生為己任,但后來因為數(shù)次直言上諫觸了朱元璋的霉頭,被朱元璋貶官趕回老家。這使得解縉改變了自己的初衷,不再以為國為民為做官首任,而是成了一個只求官運亨通的官僚。
在朱棣靖難勝利后,解縉因為負有才學(xué)被任命為明朝首任內(nèi)閣首輔,朱棣之所以如此重視解縉,是因為他此時要做一件留名千古的大事——修書,而幫他完成此重任的人非解縉莫屬。
事實證明,解縉沒有辜負朱棣厚望,歷時五年終于完成巨著《永樂大典》。因此解縉就更得朱棣恩寵,成為當(dāng)朝第一紅人。但是好運不會永遠眷顧一個人,修完書后,解縉的好日子就到頭了。這并不是朱棣行卸磨殺驢之事,而是解縉咎由自取。
當(dāng)時朱棣需要考慮繼承人,他本人比較中意次子,而解縉則支持的是長子,此事與朱棣意見相駁。在朱棣想要出兵征討安南時,解縉一再進言阻止,使得朱棣開始對解縉有了意見。
不久解縉又上書批評次子在禮儀上越了自己的規(guī)格,朱棣認為解縉在挑撥他父子關(guān)系,于是就把解縉貶到了廣西。
后來解縉在入京述職的時候,不請示朱棣私下和太子見面,此事被朱棣所知。朱棣終于忍無可忍,把解縉下了大獄。多年后的一個冬天,解縉被錦衣衛(wèi)從牢中拉了出來丟在了雪地上,不久后就被凍死。
我們縱觀解縉一生,可以說他這一生的全部榮耀都和《永樂大典》這部巨著聯(lián)系在一起,修書時是集萬千寵愛于一身,但是書成后卻不能及時擺成自己的位置,因而屢觸龍鱗,最終遭受牢獄之禍??蓱z一位大才子落得如此凄慘下場,也可嘆曾經(jīng)在朱元璋時吃過一次性格直的虧,解縉卻不引以為戒在朱棣時期又再犯。
二、楊慎——以博覽為首
楊慎出身在一個官宦世家,他的父親是歷經(jīng)四朝的、擔(dān)任二朝首輔的元老大臣楊廷和。楊慎從小就無書不讀,在成年參加科舉時,一舉高中狀元。
本來這樣一個出身好、成績好的人,也將像他父親一樣成為朝廷砥柱,但是后來卻成了一位游山玩水的詞人。這真是讓人著實想不到,而這一切就要說說他父親和嘉靖皇帝朱厚熜之間的恩怨。
當(dāng)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后,因為無后代子嗣,首輔楊廷和就找來了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繼任皇位。而條件卻是不允許朱厚熜再認他的生父為父親,而要把明孝宗朱佑樘認作自己的父親。這確實有點欺負人了,所以朱厚熜很不愿意,就開始了和楊廷和的“大禮儀之爭”。
后來楊廷和厭倦了爭斗,辭官回家養(yǎng)老,而楊慎就接任了父親的重任繼續(xù)和朱厚熜爭。隨著朱厚熜一步步掌握皇權(quán),楊慎為他的沖撞之罪付出了代價,被貶到云南當(dāng)一個小官。從此,楊慎告別了朝廷的爭權(quán)奪利,開始在云南一邊游山玩水,一邊閑讀群書,最后得到了一個光榮稱號“明朝博覽第一”。正是因為這種灑脫的性格,楊慎最后活到了七十二歲,也是三大才子中結(jié)局最好的一個。
三、徐渭——嘉靖時期第一軍師
徐渭從小便以神童的身份聞名鄉(xiāng)里,在成年后更是詩詞書畫無所不精,但是他最大的亮點卻是熟知兵法、能謀善斷,因此他的畢生報復(fù)就是效力疆場、掃平邊患。他是比較幸運的,很快就遇到了一個對他有知遇之恩的人——胡宗憲。
胡宗憲作為東南總督,全權(quán)負責(zé)掃除倭患事宜,在徐渭出謀劃策幫助之下,胡宗憲解決了當(dāng)時對明朝威脅最大的兩個海盜頭目:汪直、徐海。
但是因為胡宗憲當(dāng)時依附的是權(quán)奸嚴嵩,隨著嚴嵩的倒臺,胡宗憲也被鋪入獄,不久后胡宗憲因為無法忍受屈辱自殺而死。
在胡宗憲被捕同時,做為軍師幕僚的徐渭也被捕入獄,七年后被釋放出來。此時徐渭已沒有了當(dāng)初的意氣風(fēng)發(fā),已成為了一位提前墜入暮年的普通人。
此后徐渭就以賣字畫為生,當(dāng)晚年時連筆都抬不起了,在賣光最后一幅字畫后,孤苦一人在家里安靜的死去。
明朝三大才子分別是解縉、楊慎和徐渭。這三人的學(xué)識才華被認為是明朝最強,其中解縉更是三大才子之首,解縉既然負責(zé)纂修《永樂大典》,其學(xué)問功底無疑是最為深厚的。不過普通人說起明朝才子,可能多數(shù)人第一個想到的會是唐伯虎,唐伯虎名氣甚至比解縉還大些,為什么他沒有入選明朝三大才子之一呢?這只能說明,唐伯虎的學(xué)識還不夠,至少在這三位面前還需再努努力。
才子,是對古代讀書人一種高雅的評價,許多文藝作品也取材才子佳人的故事進行創(chuàng)作。要說起千百年來,最經(jīng)久不衰的才子形象,那一定非唐伯虎莫屬!但許多人雖然熟知唐伯虎,卻大都是因為《唐伯虎點秋香》,并不清楚歷史上真實的他。
唐伯虎生于明朝,名叫唐寅。雖然他很有才華,但要說歷史上真實的明朝第一才子呢,還差了不少!當(dāng)時的明朝文壇上人才輩出,唐伯虎比起這一位可是小佛見大佛了,這個人是誰?他是憑什么比唐伯虎更符合明朝第一才子呢?
此人名叫解縉,出身于世宦人家,他與唐伯虎都是天才型詩詞辯手,七歲就能自己作詩。十歲就能通背經(jīng)典并能學(xué)以致用,到了青年時期更是才氣爆棚,能跟他在詩詞上切磋的人鳳毛麟角!而且他也取得了一個與唐伯虎同級別的成就,那就是省級第一名——解元!他摘得此項殊榮的時候,比唐伯虎年紀還要小!當(dāng)然說他比唐伯虎還強,并不是單純因為這些,因為才子都是綜合各種因素選出來的,解縉被評為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排名見仁見智,我之所以說他是明朝第一才子,是因為他的人品比才華更耀眼!
解縉的性格底色是黑白色的,非黑即是白!用現(xiàn)在話說就是耿直,他二十歲步入仕途,在文人圈里算是年少得志了,朱元璋此時已年過半百,朱元璋初次見他,就對他非常賞識,當(dāng)時老皇帝想要培養(yǎng)一批精干的年輕官員來供他的后輩使用,所以他對解縉說了一些鼓勵的話,"朕與臣子名義上君臣,但我希望猶如父子般相處,應(yīng)該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不懂官腔的解縉卻信以為真,剛上任就針砭時弊,給朱元璋呈上自己的真實所想,朱元璋看到他上萬字的奏折,差點累的老花眼犯了,他越往后看臉色越凝重,因為里面羅列出朱元璋N個缺點,比如用刑嚴苛,識人不當(dāng),聚斂無度,甚至還委婉指出朱元璋文化程度低,應(yīng)該多讀書提升涵養(yǎng)這種話。
朱元璋胸口憋住一口老血,化氣憤為慈祥,在朝堂夸獎這小子有才。朱元璋認為他應(yīng)該把思路整理一下,對江山社稷提出一些有建設(shè)性的意見,解縉受到正面激勵,全然忘記前方仕途險惡,他精心細琢寫出來一本書,里面提到削藩之事,這讓朱元璋龍顏大怒,其實這也是朱元璋心之所想,但是為了穩(wěn)固好眼下的皇帝親情,他只能裝模作樣的把解縉訓(xùn)斥一番。
解縉吃了閉門羹,仍不改自己仗義執(zhí)言的本性,在胡惟庸案中,他為被無辜受牽連的李善長求情,徹底觸動了老朱底線,他覺得眼前的小伙子已經(jīng)狂妄的到?jīng)]形了,于是命解縉的父親把他帶回家面壁思過去,臨走前,朱元璋還跟解縉約定好,十年后再許他官復(fù)原職。
可是朱元璋七年后就駕崩了,解縉因為貿(mào)然回京,還被他得罪過的官員參了一本,因此他又被貶至到更偏遠的地方服役,幸虧有他的舊相識董倫求情,解縉才被建文帝召回京,但在那幾年,他也過得依舊失意,因為建文帝也不欣賞他身上耿直的江湖氣,一直是八品小官,直到朱棣篡位當(dāng)政,解縉才翻了身!他之所以備受朱棣賞識,是因為他給朱棣篡位想了個好說辭,他引用周公輔佐新君的典故,說建文帝是自殺,朱棣是臨危受命。這讓朱棣覺得解縉終于變成他想要的"油滑"了。
其實解縉還是跟以前一樣耿直,在朱棣立嗣一事上,他推舉老實巴交的朱高熾上位,間接得罪了心狠手辣的朱高煦,后來解縉被他誣陷與太子勾結(jié),至此鋃鐺下獄,本來朱棣是想把他關(guān)一陣子放出來的,可是他得罪的人太多,被人在牢中灌醉然后拉到雪地慘遭活埋……一個性情耿直的才子,溫和的結(jié)束了一生。
有人把解縉看成是李白轉(zhuǎn)世,因為那股豪放不羈的俠客氣太像了,在一片腐朽、嚴肅的官僚中,解縉的仗義執(zhí)言與熱血言詞是那么特立獨行,也許有些在污流中生活的魚并不是凡魚,他們會為回歸純凈的大海,即使付出生命的代價!
明代三大才子分別是:
1、解縉:
解縉,字大紳,一字縉紳,號春雨、喜易,江西吉安府吉水人,明代大臣,文學(xué)家。解縉自幼穎悟絕人,他寫的文章雅勁奇古,詩豪宕豐贍,書法小楷精絕,行、草皆佳,尤其擅長狂草,與徐渭、楊慎一起被稱為明朝三大才子。
2、楊慎:
楊慎,字用修,初號月溪、升庵,又號逸史氏、博南山人、洞天真逸、滇南戍史、金馬碧雞老兵等。四川新都人,祖籍廬陵。明代文學(xué)家、學(xué)者、官員,明代三才子之首,東閣大學(xué)士楊廷和之子。
3、徐渭:
徐渭多才多藝,在詩文、戲劇、書畫等各方面都獨樹一幟,與解縉、楊慎并稱“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國“潑墨大寫意畫派”創(chuàng)始人、“青藤畫派”之鼻祖。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43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歷史上毛遂自薦的毛遂,最后為何自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