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女孩子,都夢想過婚禮上潔白的婚紗。近些年來,復(fù)古婚禮漸起,鳳冠霞帔的大紅嫁衣也被很多人接受。
不過,古代女子真的是一襲紅衣地出嫁嗎?
先秦·玄纁絲衣
先秦時期,婚禮是一件很嚴(yán)肅的事情,穿著要莊重。新娘的打扮為“次、純衣纁袡”。
“次”指的是一種假髻,用假發(fā)編制,再用簪釵固定到頭發(fā)上。
“純衣”被認(rèn)為是一種玄色的禮服,形制應(yīng)與深衣類似,上衣與下裳縫在一起?!袄c袡”說的是禮服上淺紅色的衣邊。
深衣:出現(xiàn)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盛行于戰(zhàn)國、西漢時期。特點是交領(lǐng)右衽,衣裳連屬,被體深邃。戰(zhàn)國后,裁制時先將其分為上下兩截,然后在腰間縫合。
先秦時候的人們認(rèn)為“玄象天”,代表了至高無上的天,最為莊重肅穆。所以,婚服以玄色為主色調(diào)。
以纁(淺紅色)為衣緣,是因為象征大地的黃色,在古代沒有具體的方位來指代它,所以托位于南方,黃與南方的赤紅相并,便是纁色。于是“玄纁者,天地之色,以為祭服”。
唐·花釵禮衣
《新唐書·車服志》記載,皇后、皇子妃在受冊時,需著深青、青色的祎衣、褕翟。民間女子出嫁,穿青色的大袖連裳,形同無翟鳥(長尾山雉)紋飾的翟衣,佩戴金銀琉璃涂飾的花釵。
《唐六典》也提到,“凡婚嫁,花釵禮衣”。
唐代女子的嫁衣以“花釵禮衣”為主流,服色為青色,形制上是衣裳連屬的大袖深衣,發(fā)髻佩花形釵。
宋·花冠大袖
宋代女子的嫁衣沿襲自唐代,但變化也十分明顯。
衣裳連屬的深衣制大袖依然流行,款式從交領(lǐng)改為對襟。冠帔,即鳳冠與霞帔,被認(rèn)為是與大袖相配的飾品。
福州市郊浮蒼山南宋墓的墓主入殮時就穿著一件大袖衫,衫長120厘米,兩袖通長182厘米,腰寬55厘米,袖寬69厘米;袖的寬度幾乎占衣長的一半。在袖子中間接縫處,綴有一道彩繪印金花邊,與袖口、腋下及下擺的花邊形成一體
“霞帔”是一種披肩服飾,南北朝以前被稱為披帛,宋代定為命婦之服。
霞帔上面繡著的裝飾按品級高低而有差別,多以厚實的布帛制為雙層,上端略寬,下端略窄
宋代女子仿照霞帔的模樣,做成直帔,在婚禮中使用。直帔的下端,往往墜上一圓形牌飾,富貴之家多為金制,稱金帔墜。
宋代皇后畫像,皇后們頭戴華麗的鳳冠,身穿深青色的翟衣
“鳳冠”原本是后妃、命婦朝服,最早可追溯到秦漢時期,興于晚唐五代,流行于兩宋。
宋代平民女子所戴的冠,并無鳳鳥等繁復(fù)裝飾,而飾以花釵、珠寶等,所以也被稱為花冠,是婚禮中不可缺少的首服。
明·鳳冠霞帔
《明史·輿服志》載明“取法周、漢、唐、宋,服色所尚,于赤為宜”,以大袖衫為禮服。大袖衫之下為紅色羅裙,下擺寬大多褶皺,十分隆重。
在明代,鳳冠霞帔非賜不能服,是后宮貴婦身份、品位的標(biāo)識物。
明萬歷孝端皇后鳳冠,高35.5cm,徑20cm,重2.95kg。1956年北京市昌平區(qū)定陵出土
但婚姻乃頭一等的大事,唐宋以來的朝廷都樂意在婚儀上成人之美。古代的婚禮服飾便有“假服”一說,平民新娘出嫁時可以穿著九品命婦的鳳冠霞帔,只是霞帔上不能使用龍鳳紋。
不少新娘在自己的婚服上,用彩色的絲線,細致地繡上花鳥紋,這不僅是姑娘們愛美之心的體現(xiàn),同時也寓意著對新生活的美好期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4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秦檜跪像旁邊的女性是誰她為什么要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