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唐朝為何形成藩鎮(zhèn)節(jié)度使割據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快來看看吧!
跟大多數王朝不同,唐朝是一個崇尚開疆拓土的朝代。在唐太宗時期,這一點尤為明顯。天下剛剛安定不久,唐朝卻沒有實行休養(yǎng)生息的國策,而是直接投入到對戰(zhàn)爭中。唐太宗堅信,出動出擊,才是最好的防御。唐朝當時擁有一支不遜色于游牧民族的騎兵,可以在草原戈壁中發(fā)起奔襲。所以,唐朝前期的對外戰(zhàn)爭都取得不錯的成果。這也是唐朝為什么沒有修建長城的一個重要原因。
唐朝初年,國家實行的還是府兵制度。士兵在平時是農民,戰(zhàn)爭時拿上自己的武器和馬匹,奔赴前線。這些府兵一般居住在京師附近,遇到戰(zhàn)爭才會征集起來,站在結束后,則會重新解散。不僅士兵如此,他們的將軍也是這樣。當時這些軍隊的統(tǒng)帥,最初被稱為總管,之后總管名稱被廢,改稱都督。
這是個實權的位置。那些分量重的大都督,可以掌管超過十個州府。后來李世民裁撤了內地都督,但邊地上的都督仍然保存。這是為了適應當時開疆拓土的需要。但是,唐朝的疆域不可能無限制的擴展下去。他們開始轉變?yōu)橐苑烙鶠橹?,進攻為輔的策略。為了更好的應對契丹、突厥這樣的游牧民族,唐朝的邊境不僅需要常駐軍,這些軍隊的戰(zhàn)斗力、指揮反應的速度,都需要適應新情況。
可是,過去的唐朝邊防軍都是以幾百人為主的小鎮(zhèn)(戍)為單位。這種情況最大的弊端在于,他們無力應對敵人的大型侵擾。而如果敵人每次侵擾,都要從中央調遣軍隊,那肯定是來不及的。他們都是游牧軍隊,等到京城軍隊出動后,他們早就離開了。唐朝就開始在邊境設立重兵屯守的軍鎮(zhèn),交給授予使節(jié)的都督。這是一個古老的辦法。從周朝時期就已經產生,由某位使臣拿著代表朝廷的旌節(jié)出使四方,讓他們去負責某個專門的任務,任務完成后,交還旌節(jié)。
節(jié)度使的稱呼,最早在唐高宗時期,就已經出現。這個稱呼指代那些被授予使節(jié)的都督。他們可以節(jié)制各路軍隊。不過,這還不是正式官職。直到唐睿宗時期,才正式由了節(jié)度使的官職。當然,這不是說節(jié)度使就取代了都督。直到唐朝末年,仍有都督這一官職。所以,節(jié)度使一開始設立的初衷,仍是為了保障唐朝邊境安全。
但是,隨著形勢不斷改變,節(jié)度使反而稱了唐朝最大的隱患。唐朝中期,土地中期土地兼并愈發(fā)嚴重,朝廷手上控制的土地變法,無法繼續(xù)授予府兵土地。再加上邊防軍隊的常駐,導致很多府兵難以得到輪換,久久不能歸家。時間一長,邊境逃散的府兵極多。為了改變這一情況,唐朝只能放棄府兵制,改由募兵制。戰(zhàn)馬、裝備轉由國家提供。在盛世富饒的時候,這種增加的財政負擔還不是問題。
但在安史之亂后,中央朝廷收入銳減,募兵的事情,成為各藩鎮(zhèn)節(jié)度使自己的事情。朝廷不僅不清楚節(jié)度使招募的士兵數量。而且,很多被招募的士兵,都是過去的流民,他們往往世代從軍。時間一長,他們對于節(jié)度使的忠誠,往往會高于皇帝。
而且,在安史之亂時,為了讓各軍鎮(zhèn)抵御叛軍,唐玄宗又廢除了采訪使,改由節(jié)度使兼任,增加了節(jié)度使的權力。唐肅宗的時候,天下仍是不太平,于是又效仿漢朝州牧的制度,讓節(jié)度使統(tǒng)管地方的軍政大權。這就使節(jié)度使掌握有軍權、財權、行政權、用人的權力。等到晚唐時,又有了世襲的資格后,終于成為可以直接威脅朝廷,甚至是推翻唐朝的主要力量。
“大有大的難處。”這句話出自于《紅樓夢》中的王熙鳳之口,她想要表達的內容就是,一個家族越大,其實管理起來的難度就越大。對于這個話題似乎大家都比較熟悉,這就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似乎誰都懂,那么為什么我們今天要聊這個呢?
之所以說這個,就是因為它涉及到了我們今天要聊的概念,唐代的節(jié)度使。關于唐朝節(jié)度使,相信不少人在學習階段就已經接觸過。當年筆者最早接觸這個詞的時候,就是在上歷史課知識。老師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唐代的節(jié)度使是一群催命符,它們導致了唐代的毀滅,而且還導致了天下大亂。
但是,后來在真正研究唐朝歷史的時候,突然發(fā)現曾經的節(jié)度使原來沒有我們想的那么簡單。而且在這個大歷史背景下去了解王熙鳳當年說到的那句話,其實我們會有更深的感觸。
在這個世界上曾經有一句很經典的名言,那就是存在即合理,所有存在并且導致某些東西毀滅的邪惡,都是因為他剛開始的時候有其合理性。唐王朝的節(jié)度使也是如此,它當年承擔著一個很重要的任務,但可惜的是由于歷史的變遷,它的任務轉變了,所以王朝也就崩潰了。
那么,當年“節(jié)度使”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筆者就帶著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曾經的真相?;蛟S看完以后,大家會有更深的認知,歷史永遠都是萬花筒,我們經常性地只看到一個點。
一、節(jié)度使之起源
如果要聊節(jié)度使的起源的話,筆者以為這應該要聊到隋唐時期的總管制度。還記得在看蒙曼老師的隋朝風云的時候,就看到了當時三總管之亂。隋文帝楊堅就是平定了三總管之亂,才獲得了皇帝的權威,這才有了天下一統(tǒng)的結局。這個所謂的三總管就是后來節(jié)度使的前身,按照隨時記載,總管是指在地方上掌握,軍政行政民政大權的絕對實權人物。這些人雖然只是在地方無法干預中央,并且必須要服從中央的命令,但是他的自主權利特別大。
因為這些人只要得到了皇帝的認可,就可以在地方上組織軍隊,而且他們對軍隊有著很大的控制權,只要不反叛中央,可以進行自我選擇。正是由于這些人擁有這么大的力量,所以當年才敢與已經篡位的楊堅戰(zhàn)斗。
到了唐王朝時期,特別是在李世民時期,貞觀三年以前基本上還是實行的總管制度。李世民帶兵出征就是一個行軍大總管,后來李靖出征的時候,也是以行軍總管的身份出戰(zhàn)。這一切的一切,直到杜如晦去世的時候才發(fā)生改變,因為杜如晦在臨死之前公布了一份軍事制度改革的措施,李世民這才廢掉了總管制度。
后來,取而代之的是節(jié)度使制度,但是這些人雖然在緩慢發(fā)展,但是也在逐漸的變成另一個新的總管,因為他們和總管一樣擁有軍政大權,在后來的政治動蕩中,也開始擁有了民政大權。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節(jié)度使變成了總管呢?這就不得不說到王熙鳳難題。
二、王熙鳳難題
開篇我們就說了王熙鳳認為大有大的難處,其實當年的唐王朝也是如此。在太宗皇帝時期,唐王朝已經天下無敵,所以他不需要擴張,只需要維持現狀,就已經可以保證唐王朝的政治地位。
但是到了后期,天下又開始動蕩,而且唐王朝的擴張欲望越來越強。按照史書的記載就是,邊遠地區(qū)的小國家經常挑釁唐朝,結果唐朝不得不對其出戰(zhàn),而且再加上海上與陸上絲綢之路的要求,于是唐王朝進一步的開疆拓土。
在這多重因素的作用之下,唐王朝的版圖越來越大,結果到了后來,唐朝居然已經擁有了超過大部分王朝的龐大疆域,在當時堪稱世界第一。面對著如此廣闊的疆域,封建制度還沒有真正完善到可以對各個地方直接控制的地步。
因此,唐朝統(tǒng)治者迫不得已,只能把節(jié)度使制度進一步擴編,也就是說原先的節(jié)度使可以在地方上鎮(zhèn)守軍隊,到后來為了解決財政問題為了軍事自主權,他們可以三大實權一把抓。
按照歷史記載,當時唐朝這一行為,極大地解決了中央財政負擔,而且使得關于邊疆的軍事政審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但可惜的是節(jié)度使,正因為如此發(fā)生了很大的質變,那么這種質變是什么呢?
三、節(jié)度使的搖身一變
根據《唐書》記載,節(jié)度使當時對于中央可謂是絕對忠誠的,因為一個龐大的國家,一個讓所有人敬佩的偉大國家,必然會成為所有軍人心目中向往的存在。因此唐王朝時期那些去參軍的人都是自覺參軍,他們都想要為國家來出一份力。如果大家不相信,可以查閱一下唐代的那些詩人所寫的詩句,巴不得邊塞詩人其實都有才華,只不過他們?yōu)榱艘磺粺嵫?,要劍斬樓蘭。
所以一般來說,前期的節(jié)奏是個個都有著基本的忠君愛國的概念,大家也愿意為唐朝開疆拓土。但是到了后來中央越來越混亂,而且節(jié)度使離中央越來越遠,再加上他的實力越來越強,那么這種心態(tài)開始發(fā)生改變。這種改變大家可以參考一下,北魏時期的北方六鎮(zhèn)的變化。
后來,國家越來越富裕,大家越來越有錢,但是這些在遙遠地區(qū)鎮(zhèn)守一方的邊塞將領們,卻得不到任何的補充。而且伴隨著時代的繁榮,很多人遺忘了邊塞的軍人,甚至遺忘了邊塞的詩人。于是,這些人對于中央的繁華與自己的艱苦產生一種不滿,這中間最為明顯的就是安祿山之類的人。
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大家開始孕育著野心,但這種野心伴隨著唐朝的開疆拓土,并沒有真正展現出來,因為只要還有擴張的動力,那么節(jié)度使就不會對中央反水。但這種擴張的動力被破壞了,原因就是當年的唐朝與阿拉伯的怛羅斯之戰(zhàn)。
四、節(jié)度使的瘋狂
根據史書記載,唐朝和阿拉伯在當時是作為最強大的兩個帝國,結果后來因為開疆拓土的問題打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戰(zhàn)爭。那一場大戰(zhàn)理論上來說唐朝是沒有輸的,因為是以少與多對戰(zhàn),并且唐朝殺傷了更多的敵人。但由于那場戰(zhàn)爭最終還是輸了,所以唐朝放棄了擴張的動力,原先的擴張趨勢由內向外。
但是,這么做也造成了極不好的影響,那就是外部的沖突已經停止,那么對于內部的欲望就會產生。其實大家看影視作品也能看出來,國內有著那么多的繁華,但卻不屬于軍人,所以他們就會開始騷動。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節(jié)度使發(fā)生了叛亂,而為了平定叛亂又以節(jié)度使來制約節(jié)度使。所以唐王朝在唐玄宗時期失去了中央的掌控能力,就開始于此。
至于說,后來就五代史中所記載的李克用和朱溫的瘋狂,那已經是大毀滅之后的業(yè)余表現,而那時候的節(jié)度使已經徹底的超越了中央,唐王朝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崩潰。
小結
從這些歷史記載來看,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出,節(jié)度使的產生是唐朝擴張的產物。畢竟我們的封建制度是循序漸進的,并不支持大規(guī)模的擴張,因此當唐代的版圖擴大兩倍甚至三倍的時候,那么原本穩(wěn)固的中央集權結構就無法實現,于是就只能實行地方自治的節(jié)度使制度。
而由于外部敵人一直存在,所以只要擴張還在大家就可以保持和平發(fā)展。但是當唐代的擴張被外部敵人打垮以后,那么內部的爆發(fā)就已經來了。
所以,當年羅振宇在點評唐王朝毀滅的時候,他就認為,唐王朝的毀滅就在于王熙鳳難題,大有大的難處,國家大了固然顯得大國風范,但是太大了就變成了肢端肥大癥,唐王朝也最終會因此產生癌變。
因此,這就是當年節(jié)度使發(fā)展之由來,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也有后來的崩潰,但不能單純說嫉妒是罪惡的,只能說時代變了,政策變了,所以當年的制度也發(fā)生了變異。
節(jié)度使是一個官,唐朝是一個喜歡向外擴張的朝代,唐太宗喜歡主動出擊,平定周邊國家,但是要想長期讓這個國家為自己服務,就得找人來管理這個區(qū)域啊,為了更大的維和和諧穩(wěn)定,開始在外圍平定的時候實行親朝制度,維護邊境的安寧。
首先,當時的情況唐朝的政權需要節(jié)度使。在唐朝之前,它依靠的是瓦解政府和士兵的軍事制度,但經過這么長時間的變革,這個制度幾乎無法維持。由于地域問題,花這么多錢、維持官兵制度的地方太多,盛唐時期原有的軍事制度已經崩潰,必須考慮建立新的制度。
其次,唐朝是一個非常熱衷于對外擴張的國家,隨著唐朝領土的擴張,他的邊疆戰(zhàn)線也被拉長了,如今天運行東北打契丹,明天西南南詔暴動,后天西北吐蕃暴動,這是非常困難的。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加強邊疆的軍事力量,節(jié)制才是答案,統(tǒng)一訓練。將軍和集中兵力的資源可以發(fā)揮很強的戰(zhàn)斗力。如果我們不設戒律使,唐朝就不能管理這么多的軍鎮(zhèn),就等于放棄對外擴張,繼續(xù)把軍隊放在國內。其結果是外部區(qū)域被完全吞噬。顯然唐朝不會接受這個選擇,所以節(jié)制使節(jié)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本身,唐玄宗只設置了十種性情,使這些人都在邊境地區(qū)。事實上,如果他們像這樣發(fā)展,那就什么都不是了。軍鎮(zhèn)叛亂者說沒有這種能力。
節(jié)度使的存在對唐朝來說,至關真實的需要,后來,玄宗還允許一個人同時在幾個城鎮(zhèn)擔任氣質大使,從這里可以看出,唐朝的問題也越來越明顯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45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