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颎為什么飽受兩任皇帝厭惡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提起短命的隋朝,最為大家耳熟能詳?shù)拿謶摼褪撬逦牡蹢顖?、隋煬帝楊廣、獨孤皇后以及隋末的一眾英雄好漢。這些人在短暫的隋朝發(fā)光發(fā)熱,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在隋朝前期,是隋朝開國功臣,是開皇盛世的助推手,是隋朝由盛轉(zhuǎn)衰的分水嶺,他就是隋朝首任丞相高颎。
一、軍事平亂
高颎出身于渤海高氏,和北齊皇室是同宗,他的父親也曾經(jīng)在北齊當官,后來被奸臣陷害不得已投奔北周,投靠在獨孤信門下。因此,當北周要求大臣將姓氏改回鮮卑姓的時候,高颎被賜為獨孤姓,楊堅為顯示對其器重,不直呼其名,只親昵地叫他“獨孤”。
從叛齊歸周到武帝滅齊、從征討羌胡到北周衰敗,高颎經(jīng)歷了南北朝最后的亂世,同時也成為了結(jié)束這個亂世的重要參與者。公元580年,楊堅預謀篡位,高颎主動投誠,在楊堅跟前表忠心“縱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辭滅族”。高颎說到做到,在接下來的平定尉遲迥之亂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楊堅篡位之心昭然若揭,在外自然就有不服的人。當時起兵反對的主要有三方人馬,一是鄴城的尉遲迥,二是鄖州的司馬消難,三是益州的王謙。
三路人馬中以尉遲迥的勢力最大,他一起事,關東州縣紛紛響應,短時間內(nèi)號召起數(shù)十萬大軍,逼得楊堅不得不派遣年老的名將韋孝寬率軍平叛。
韋孝寬是南北朝名將,功勛卓著,但此時的他已經(jīng)年老,與尉遲迥的兒子尉遲敦對峙于武陟、隔沁水相望,難以取勝,且他不是楊堅嫡系,楊堅對隨軍出征的梁士彥、宇文忻、崔弘度等大將也信不過(前兩人后來果真叛變了),于是派遣了一位值得信賴、同時又很有才干的人前去監(jiān)軍,這人就是高颎。
高颎到達武陟后,隨即與尉遲敦展開較量。尉遲敦在兩軍對壘的沁水上游放下火船,想燒橋阻斷敵軍進攻,高颎則見招拆招,相應地在上游建筑土狗(水中積土,前尖后寬,形狀像坐著的土狗)擋住火船。尉遲敦又假裝后退,想趁敵軍率軍追趕的時候半渡而擊之,高颎則率軍猛追,追過河后毀掉木橋,置之死地而后生,將士果然勇往無前,奮力拼殺,尉遲敦大敗,十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于是高颎大軍兵臨鄴城城下。
到達鄴城后,韋孝寬和高颎互相配合,加上宇文忻、李詢等人出謀劃策,尉遲迥很快就兵敗自殺。從起兵到自殺,尉遲迥之亂僅僅持續(xù)了不到七十天。
如果說平定尉遲迥的時候高颎只是個監(jiān)軍,并非主帥,那么在接下來的滅陳之戰(zhàn)中,高颎則無疑是實際上的主帥。
其實早在滅齊之前,高颎就向楊堅建議過滅齊之策:一是時常騷擾南陳邊界,耽誤陳國農(nóng)時;二是放火燒毀陳國房屋,損耗其經(jīng)濟財力。不得不說,高颎這兩招是低端了一點,但效果還是不錯的,采納他的策略后,“陳人益敝”。
公元588年,隋國以楊廣為元帥、高颎為元帥長史分八路、共計五十一大軍大舉伐陳,而真正節(jié)制諸軍的人是高颎。
在整個伐陳過程中,既有楊素從水路順流而下,又有韓擒虎、賀若弼等渡江作戰(zhàn),甚至有燕榮浮海繞道進攻建康城的后方,在滅陳之后更是發(fā)生了韓擒虎、賀若弼爭功的事情??上攵皇怯泄鬃恐?、深受楊堅信用的高颎坐鎮(zhèn)中央、節(jié)制各軍,滅齊之戰(zhàn)會比實際上艱難得多,不可能僅用十余天就占領建康城。
二、政治治國
不僅在軍事上,高颎對隋朝的貢獻也體現(xiàn)在政治經(jīng)濟上。
一是實施輸籍法。隋朝建立之初有四百多萬戶人口,開皇九年有七百多萬戶,大業(yè)二年有八百九十多萬戶,隋朝戶口的增長要歸功于高颎的輸籍法。
高颎將全國戶口按資產(chǎn)多少分為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多交稅、下等的少交稅。具體實施中,則讓縣令在每年的一月五日為戶口定樣,確定等級,編撰在冊,并以此作為依據(jù)收稅。
從而讓原本蔭庇在大地主家的佃農(nóng)脫離出來,成為國家交稅人口,大大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
因此隋朝出現(xiàn)了雖然天災不斷、但是人口數(shù)反而持續(xù)增長的現(xiàn)象,這就是輸籍法的作用?!八迨现?,實由于斯”。
二是主持制定《開皇律》。楊堅認為北周刑法嚴苛殘酷,刑罰混亂,于是讓高颎、裴政等人編撰新的律令,這就是著名的《開皇律》。
在魏晉南北朝的律令基礎上,高颎刪繁就簡,從輕量刑,廢除了鞭刑、車裂等殘酷刑罰,只規(guī)定了五種大的刑罰: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同時給予了貴族士大夫相應的特權,老百姓也可以通過縣、州逐級上訪伸冤,編成了一部相對寬簡的律令。
《開皇律》承上啟下,既是對北齊《麟趾格》的繼承,又是《貞觀律》、《唐律疏議》的基礎,對后世的律令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此外,高颎還負責興建大興城、征伐突厥和高麗,為楊堅推薦了一系列人才,許多隋朝大臣如楊素、蘇威、賀若弼、韓擒虎、李素等人都經(jīng)高颎引薦過。因此,在楊堅一朝,除了楊堅本人和皇后獨孤伽羅外,對朝野影響最大的人非高颎莫屬。李世民就曾經(jīng)評價他“高颎有經(jīng)國大才,為隋文帝贊成霸業(yè)……及為煬帝所殺,刑政由是衰壞”,將高颎之死作為隋朝盛衰的轉(zhuǎn)折點。
三、被殺緣由
在隋朝前期,高颎是當之無愧的隋朝第一功臣,但是隨著太子楊勇的失寵,高颎也隨之失勢,甚至被楊堅、楊廣兩個帝王憎惡。公元599年,高颎被楊堅廢為庶人;公元607年,高颎被楊廣殺死,那么是什么導致了一代功臣被兩個帝王憎惡至此,甚至被下獄殺死呢?
關于高颎之死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首先,高颎得罪了獨孤伽羅。
獨孤伽羅是獨孤信的女兒,和高颎這個父親舊部關系本來是很好的,但是高颎后來的一句話得罪了她。
楊堅是個妻管嚴,好不容易寵幸了尉遲迥的孫女,結(jié)果被獨孤伽羅發(fā)現(xiàn),二話沒說把這女的殺了。楊堅又生氣又委屈,只好跑到?jīng)]人的地方大喊發(fā)泄,高颎急忙趕馬追上去勸“陛下豈以一婦人而輕天下”。正是這句話讓獨孤皇后和高颎之間產(chǎn)生隔閡。
之后高颎與獨孤皇后的兒子楊諒率軍討伐高麗,兩人在軍中產(chǎn)生矛盾,楊諒回來后就在獨孤皇后跟前告狀“兒幸免高颎所殺”。
此外,高颎的原配死后,楊堅想給他續(xù)弦,但高颎說自己和原配感情深厚,堅決辭讓。結(jié)果高颎的小妾懷孕了,獨孤皇后立馬說他壞話:你不是和原配感情好嗎,怎么又和小妾好上了?你這不是欺君么。
第二,高颎得罪了世家大族。高颎的輸籍法誠然讓隋朝財政大大增加,但是大量戶籍的增長必然伴隨著蔭庇在世家大族的佃戶減少,從而削弱了這些世族的利益。也因此,在高颎執(zhí)政期間,大臣們中傷他的言論從未停止過。
第三,高颎得罪了楊堅。高颎是大隋首任丞相,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張讓大隋走向巔峰,開創(chuàng)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執(zhí)政將二十年,朝野推服,物無異議。治致升平,颎之力也”,這就難免受到楊堅的猜忌。
在伐陳之后,有人報告說高颎造反,楊堅“斬之”;將軍龐晃、盧賁等說高颎壞話,楊堅“怒之,(二人)皆被疏黜”,又有人將水災、旱災歸罪在高颎頭上,楊堅又將其罷黜。
之后高颎請派兵攻打突厥,有人又說他要造反,楊堅的反應是“未有所答”,從“斬之”到“未有所答”,楊堅對污蔑高颎的人的態(tài)度產(chǎn)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zhuǎn)彎,這一切都源于高颎功高蓋主,楊堅甚至直言“(高颎)不可以身要君,自云第一也”。
最后,高颎得罪了楊廣。高颎的兒子娶了太子楊勇的女兒,這就無形中將高颎與楊勇綁在了同一條繩子上,也因此與楊廣、支持楊廣的獨孤伽羅產(chǎn)生了不可化解的矛盾。高颎是楊勇派系的人,早在楊勇被廢之前,高颎便被楊堅廢為庶人。此后高颎雖然被楊廣起用,但他“不識時務”,屢次進諫,甚至在私下直言“近來朝廷殊無綱紀”,正是因為這句話,高颎被楊廣以“誹謗朝政”之罪殺死。請選中你要保存的內(nèi)容,粘貼到此文本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46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