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guān)于乾隆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清朝退休官員尹嘉銓,在70多歲的時候,向乾隆皇帝遞了一本奏折。乾隆不收,讓他不要再遞這種折子了。結(jié)果他不聽,又追加了一本。乾隆冒火了,把他抓起來,對他一通嚴查,刑部判他一個凌遲處死的罪行。最后乾隆皇帝開恩,不凌遲,改為“絞立決”。
尹嘉銓究竟要給乾隆說什么事,為什么最終事沒說好,結(jié)果把自己的命給搭進去了呢?
我們先來看看這件事。
尹嘉銓在乾隆元年中舉,當官后,先后擔任過刑部主事、郎中、大理寺正卿等職務(wù)。70歲的時候退休回家。尹嘉銓退休的第二年,乾隆皇帝游五臺山。游完后,住到保定。這時候,尹嘉銓就寫到一道奏折,讓他的兒子交給乾隆皇帝。奏折的內(nèi)容是請求皇帝給他的父親尹會一上謚號。乾隆皇帝看到后很不高興,說:“謚乃國家定典,豈可妄求?此奏本當治罪,念汝乃父子私情,故免之。若再不安分家居,當罪不可逭矣!”
哪知道尹嘉銓看到乾隆的批復(fù)后,不服氣,再上了一本奏折,這份奏章是請求把湯斌、范文程、李光地、顧八代、張伯行以及他的父親尹會一“從祀孔子廟”。乾隆看了后,怒不可遏,說:“竟大肆狂吠,不可逭矣?!?/p>
于是,乾隆一邊命令把尹嘉銓抓起來,交給刑部審訊,從重治罪。一邊又命令查抄尹嘉銓的家產(chǎn),重點查找尹嘉銓的那些著述,看看里面有沒有什么“反動言論”。
尹嘉銓是一個道學(xué)家,他曾經(jīng)把朱熹的《小學(xué)》進行注解,又加了一些文章進去,改名為《小學(xué)大全》,提議讓八旗子弟學(xué)習(xí)。這件事得到過乾隆的嘉獎。除此外,尹嘉銓自己著述加編纂的書籍也不少,達到了93種。同時他還給別人寫過不少“序”,撰寫過不少碑文。
當然了,其個人的藏書更是非常豐富。成套的有311套,散書1539本。還有許多沒有裝訂的書,包括法帖、字畫、書信,書板等等不在少數(shù)。
乾隆要求對這些書籍必須嚴查,誰要是差漏了,就治誰的罪。
官員們不敢怠慢。因此一頁一頁地仔細搜索。一查,果然查到了不少問題。最終發(fā)現(xiàn)了130多處悖逆文字。比如,尹嘉銓將湯斌、陸隴其、張伯行和他的父親尹會一稱為“四子”。刑部問他,只有顏回、子思、曾參、孟子才能稱為“四子”,你怎能把你父親這幾個人稱為“四子”?
比如,他的母親去世,他竟然用“薨”。
比如,尹嘉銓將鄂爾泰、張廷玉等乾隆罷黜批評過的人稱為“名臣”。
比如,他在文章《多病徒傳》中說“子欲為帝者師”這樣的話,審訊他的人問他,你有什么資格當皇帝的老師。
還有一件事,乾隆在70歲的時候,自稱“古稀老人”,并刻了一方“古稀老人”的章??墒?,尹嘉銓竟然在他的書中,也自稱“古稀老人”。
對于刑部指控的這些“罪狀”,尹嘉銓雖然有解釋,不過解釋完后,他緊接著就說“就是該死,還有何辯”。
最終,刑部把尹嘉銓所有的“罪證”收集起來,判了他一個凌遲處死的處理結(jié)果,交給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皇恩浩蕩,法外開恩,把“凌遲處死”改為“絞立決”。
最終,尹嘉銓還是丟了自己的命。
那么,尹嘉銓為什么一定要上那兩道奏折?而乾隆皇帝又為什么一定要大動干戈,置尹嘉銓于死地呢?
后世學(xué)者曾分析,尹嘉銓之所以想上那兩道奏章,目的是繼續(xù)在乾隆皇帝面前增加存在感。因為乾隆皇帝到保定時,并沒有召見他。他想要通過這種方式,重新獲得乾隆的青睞。就算退休了,乾隆不可能再用他了,但是受到乾隆的召見,也可以在家鄉(xiāng)人面前耀武揚威一下。
不過,我覺得尹嘉銓的目的還不僅僅在于此。尹嘉銓是個著書立說的人,著書立說的人,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留名青史”。比如“上謚號”“從祀孔廟”這些榮譽,就是留名青史的事情。被尹嘉銓列為“名臣”的張廷玉,就曾因為雍正答應(yīng)把他“從祀孔廟”,他退休時,讓乾隆認可,結(jié)果惹得乾隆大發(fā)雷霆,對他進行嚴厲打擊。尹嘉銓不吸取教訓(xùn),也想這樣做,無非也就是想青史留名。
可惜,最終他不但丟了命,而且所有的著述都被禁毀。連有他寫“序”的書也被銷毀了不少。他寫的那些碑文,也被磨毀。
那么,乾隆皇帝為什么一定要打擊尹嘉銓,而且說出“大肆狂吠”這種侮辱性的話,把尹嘉銓形容為一個瘋狗呢?
顯然,乾隆皇帝想要的,就是絕不能讓大臣依靠文章著述,或者是自己要來的榮譽“青史留名”。皇帝可以讓一個大臣“青史留名”,除非這個大臣對皇帝絕對忠臣,忠心耿耿為皇帝付出,為皇帝赴湯蹈火舍生忘死。除此以外,都是在被絕對禁止之列。
如此看來,這不能不說是皇權(quán)社會里,作為“人臣”的一種悲哀。
想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我們一定要先看看乾隆說這句話的語境是什么!這件事發(fā)生在了乾隆38年,有兩位大臣一起聯(lián)名向乾隆上奏一個奏折,是關(guān)于科場舞弊的事情。雖然說這個奏折寫得很一般,讓乾隆越看越覺得沒意思!但是當乾隆看到署名的時候,因為這個奏折是由一位滿族大臣和一位漢族大臣一起聯(lián)名寫的,署名是奴才天寶,馬人龍!乾隆馬上就發(fā)怒,因為馬人龍身為漢人是不應(yīng)該自稱奴才的!
出了這件事后,乾隆還特意強調(diào),以后要是旗人官員和漢人官員一起聯(lián)名的話,就一起署名“臣”。其實這也不怪乾隆不開心,畢竟這是清朝的祖制,只有旗人的大臣能在皇帝面前稱奴才,漢人的大臣在皇帝面前只能稱臣。雖然我們現(xiàn)在來看,稱臣可能比稱奴才顯得要體面一些,但是在那個時候可不一樣。
之所以旗人的大臣能在皇帝面前稱奴才,那是因為滿清的皇帝認為只有旗人和他們才是自家人,所以他們之間其實是主子和家奴的關(guān)系。而漢人的大臣和他們畢竟不是一個民族,其實是隔了心的,所以漢人大臣只能稱以及為臣。
在皇帝心中,當然稱奴才的旗人官員才是他們最為倚重的對象,稱臣的漢人官員怎么在皇帝心中也比不上旗人官員。除此之外,其實旗人的官員也能自稱臣,只不過為了顯得跟皇家的關(guān)系更近一些,很少有旗人官員會自稱為臣,但是漢人的官員絕對不能自稱為奴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469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