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多次死里逃生,只出手一次就毒死自己的弟弟,藤穆王楊瓚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系,小編告訴你。
在隋唐的時候有一位叫做楊瓚,稱號為穆王,這個人和楊堅兩個人是兄弟,楊瓚相貌十分英俊,非常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人,在當時有著楊三郎的稱呼,一般古代稱為朗的都是青年軍杰,相貌和能力并存的人。楊三郎娶的妻子是順陽公主,也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親妹妹,楊瓚的家世也是十分顯赫,郎才配女貌,才子配佳人。
宇文邕很信任自己楊瓚,因為是自己的妹夫,一家人不說兩家話,宇文邕曾經(jīng)帶兵去打北齊的時候,把楊瓚叫來,叮囑一番,所朝中所有的事情都委托給了楊瓚,告訴楊瓚:我不在的時候,你就全權做主,可以把自己的后背力量交給楊瓚,對于楊瓚多么信任。
周宣帝死了之后,楊堅作隋國公在朝中如日中天,野心勃勃,讓自己的兒子去找楊瓚商議想把取而代之,讓楊瓚幫自己,可是楊瓚十分看不上楊堅,他們兩個從小就不對付。楊瓚覺得不能和楊堅這樣做事,就沒有管楊堅的事情,反而嘲諷楊堅說:隋國公都怕不能保全性命,居然有謀權篡位之心。
楊堅對于想當皇帝這個事情已經(jīng)是越來有想法了,不可因為楊瓚不幫忙就不繼續(xù)操作,反而自己偷偷施行起來了,楊堅可謂是困難重重,來自外界的壓力,還有來自楊瓚的壓力,楊瓚怕楊堅謀權篡位失敗,波及到自己,幾次派人殺害楊堅,但是都被楊堅僥幸活了下來,這古代成大事的人都有一種隱忍,楊堅知道自己楊瓚派人殺自己,不但不動怒,反而經(jīng)常楊瓚稱兄道弟,一起喝酒。
后來楊堅成功建立隋朝,當上了皇帝,封了楊瓚為滕王,當時楊堅也是十分痛恨楊瓚的,不過剛當了皇帝,本來就是篡位得來了,名聲已經(jīng)很不好,不能再殺了自己的親弟弟,這讓天下人怎么看我。于是楊堅一直都在隱忍楊瓚,等待機會,楊堅和楊瓚本來就不合,他們的妻子也是一樣。
楊堅的妻子孤皇后和楊瓚的妻子順陽公主更是不對付,因為以前順陽公主的位置比孤獨皇后高,現(xiàn)在來了一個大反轉,順陽公主內(nèi)心肯定不服。經(jīng)常和孤皇后發(fā)生口角,這個事情被告到了楊堅這里。楊堅找來了楊瓚說,你的妻子經(jīng)常說我妻子的不好,不管怎么說我的妻子是皇后,你妻子這樣做是不對的,你把你的妻子交給孤皇后,讓她發(fā)泄發(fā)泄消消氣,楊瓚作為一個男人,還是一個丈夫,就算和妻子感情不好也不能讓你這么踐踏,更不用說兩個人感情非常好,堅決不聽從楊堅的指揮,這讓楊堅下了更大的殺心。
后來在開皇十一年的時候楊瓚毒死了,據(jù)說是陪著楊堅去了一趟栗園,回來救死了。有人說楊堅威脅楊瓚以后要處理他的家庭楊瓚自己喝下毒酒死的,也有人說楊堅直接下酒把楊瓚毒死了,可是楊瓚的結果到底還是死了,死的時候42歲。
縱觀歷史有多少新兄弟,因為權力,利益殺害自己的骨肉,只能說是金錢和權力害了人
那兩根毛在歷史中是不存在的,是后人給加上去的,取材于京劇里,表演強大武將往往給頭上加兩根毛~~
這樣顯得趾高氣揚,比較威風。
關于他的職位:
第一階段:呂布因其勇武被并州刺史丁原任為騎都尉,后屯于河內(nèi),任其為主簿,這是個文職,和楊修一樣的職位,很詫異吧~~
第二階段:董卓入京之后,誘呂布殺丁原,并任他為騎都尉,非常信任、喜愛他,不久再任他為中郎將,封都亭侯。
中郎將地位也不錯的,而且屬于那么“前途”光彩的。比如曹操的兒子曹丕就當過中郎將。
第三階段:王允、士孫瑞、楊瓚等密謀暗殺董卓,于是拉攏呂布,呂布答應,成功刺殺董卓,任職奮武將軍,假節(jié),儀比三司,進封溫侯,與王允同掌朝政。
這就相當于朝廷中的巨星了。
第四階段:為袁術效力,被封為徐州牧(基本相當于自封,亂世嘛~~),后自成一方勢力,直至建安三年(198)在下邳被曹操擊敗并處死
在漢末想要當官,才華是次要的,名氣才是主要的,只有出了名,有人推薦你,你才能入仕當官。在這種機制中,名門之后自然占據(jù)極大優(yōu)勢,畢竟他們家族的長輩就擁有推薦特權,走動一下就能混個臉熟,不必像寒門士子那樣想盡辦法博取眼球。
王允就是這么一個官N代,他出身太原王氏,世代為州里冠族,加上王允也有才華,從小就志在立功,通習經(jīng)傳,早晚練習騎射,同郡名士郭泰曾稱贊他“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
有了家室加成與名士點評,王允在十九歲那年成了郡中一名小吏,不過這個小吏的膽子很面子都不小。當時宦官專權,大大小小的宦官都很囂張,太原郡下的晉陽就有一個宦官趙津仗著上面有人,肆意妄為,王允一聲令下,派人把趙津殺了。
這種事一個小吏是很難做到的,王允應該是說服了太守,所以當中央宦官向皇帝進讒言的時候,暴怒的漢桓帝殺的是太守劉瓆。
自己得了名,卻讓上司遭了殃,王允過意不去,為劉瓆送葬回到平原,還為他守了三年的喪。三年后王允再次出仕,因為勸諫太守王球用人不當,被王球抓了準備處死。
關鍵時刻,名氣的好處體現(xiàn)出來了,并州刺史鄧盛聽說了王允的名聲,把他辟為州駕從事。老大發(fā)話了,王球自然不敢不從,派人把王允從監(jiān)獄里請出來,送到州里。
經(jīng)刺史中轉,王允的名氣又傳到了中央,三公爭相征辟王允,王允挑選后,做了司徒府的侍御史,負責監(jiān)察事務。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fā)后,洛陽為之震撼,為聚攏人心,漢靈帝下令解除黨錮,任用了大批的名士,王允就被任命為豫州刺史。
在刺史任上,王允一邊刷黃巾副本升經(jīng)驗,一邊搜集證據(jù)告宦官,幾次下獄都相安無事。幾年一晃而過,漢靈帝掛了,真正的漢末亂世即將開啟。
皇帝駕崩,王允前往京師奔喪,正好碰上何進謀劃誅殺宦官,王允這個活躍在告發(fā)宦官的一線人物也被拉入這個群,做了河南尹,可惜這場謀劃失敗得很徹底,主謀何進死了還是小事,大事是搬來了董卓。
董卓進京后擅行廢立,直接促成了軍閥間的對立,轟轟烈烈的軍閥混戰(zhàn)就這么開場了。
而王允卻在董卓手下身居高位,漢獻帝繼位時他就升任太仆、尚書令,相當于國家總理。之后又升任司徒,兼任尚書令。
這些都是王允用依附董卓換來的,董卓遷都長安后,自己仍留洛陽對付關東聯(lián)軍,長安的大小事務都交給王允處理,足可見他對王允的信任。
董卓回到長安后,要封王允為溫侯,食邑五千戶,王允推辭不過,只接受了兩千戶。
明面上,王允是董卓的心腹,背地里,他卻在聯(lián)絡士孫瑞、楊瓚、呂布等人,謀劃刺殺董卓。
這次謀劃很成功,董卓被殺,朝廷沒了大敵,如果王允能夠妥善處理各派勢力的關系,安排好涼州兵馬,漢室或許還有那么一絲復興的希望。
可惜,王允除掉董卓之后,為手中的權力所醉,既與呂布及董卓舊部不和,又與反董群臣不睦。
此時的漢朝,已經(jīng)弱到了極點,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社會,全都亂成一鍋粥。這個時候最需要的是各方妥協(xié),建立最大的盟友團,重新恢復朝廷的實力和權威。
王允不聽呂布的勸說,沒有赦免近在咫尺的涼州兵,又殺了為董卓嘆息的大儒蔡邕,更增加了涼州兵的疑慮,嘆息都殺,更何況手下?于是李傕、郭汜殺向長安,呂布抵擋不住走了,臨走時招呼王允一起,王允拒絕了:“若蒙社稷之靈,上安國家,吾之愿也。如其不獲,則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臨難茍免,吾不忍也。努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p>
既然不能復興國家,那就以身殉職,這大概是王允作為一個忠臣最后能夠做的,畢竟以當時的情況,他就算走了也不可能再復興漢朝,一手好牌都打爛了,更何況從頭再來?
涼州兵殺入長安后,王允被殺,三個兒子和族人幾乎全部遇害,只有哥哥的兩個兒子逃脫。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47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康熙晚年的時候,其實胤禟并非一無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