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代皇帝和太子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對百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古代皇帝權力大得很,為什么沒權限決定廢除太子呢?
一方面,廢除太子需要按照祖制。
以劉邦為例,歷史上劉邦對劉盈不滿,想要廢除劉盈。但是冊立劉盈是按照“嫡長子制”來的。如果劉邦在沒有任何突發(fā)情況下廢除劉盈,就代表以后皇室不再使用“嫡長子制”,這個制度會被劉邦推翻。
由此可見,其實古代皇帝廢除太子不能光依靠自己的意愿,更多的要遵從祖制上是怎么規(guī)定的,只有按照規(guī)定來才能廢除。所以說,之所以皇帝不能隨便廢除太子,就因為需要按照祖制來。
另外,皇帝本身也對廢除太子動搖。
朱棣謀朝篡位之后,立朱高熾為太子,但是朱高熾天生懦弱,本身好戰(zhàn)的朱棣不喜歡朱高熾這個性格,于是他想要立朱高煦為太子。后來朱高煦殘暴,而且朱高熾后續(xù)的仁政帶來不少好處,加上皇孫朱瞻基能力可尚可,這就大大改變了朱棣的想法,進而沒有廢太子。
由此可見,其實廢太子這件事本來皇帝也沒有十足的把握,所以當他們遇到一定的波折或者看到另外的事情之后很有可能會出現(xiàn)波動的。所以說,之所以太子不能隨便廢,也因為皇帝本身也會動搖。
總而言之,之所以皇帝不能隨便廢除太子,實在是因為廢太子牽扯了太多的事情。
所以說,皇權或者古代的一些權力相關的事情永遠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么簡單,他或許每一件事的后面都牽扯著巨大的利益和想法,不是那么容易交替的,所以我們也應該仔細看清楚,不要盲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周易》記載:?太子,太者,大也,至大無極,太上貴德。?
所以?太子?最早的時候,僅僅是指最大的兒子。到了商周時期,天子和諸侯需要確立自己的繼承人,這時繼承人才被稱為?太子?或?世子?。
漢朝時進一步劃分,這時候皇帝的繼承人稱為?皇太子?,諸侯的繼承人只能稱為?王太子?。再之后,就只有皇帝的繼承人,才能夠叫?太子?,諸侯王的繼承人就只能叫?世子?了。
在古代封建王朝中,皇帝一般都會在生前確立繼承人,除非特殊情況,比如皇帝暴死、皇子篡位等等。而一旦確立了太子,就代表他就是未來的皇帝,遲早會繼承皇位??墒强v觀歷朝歷代的太子,卻出現(xiàn)很多謀反的,比如劉宋文帝的太子劉劭、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等等,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
他們作為一國儲君,本來就能繼承皇位,為何還會謀反呢?其實很多太子這樣做,并不是因為自己想反,而是逼不得已。畢竟自己注定是皇帝,又何苦去冒險呢,他們謀反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對手太多
太子就是將來的皇帝,所以每位皇子都會覬覦這個位子。就算在一些只立嫡立長的朝代,儲君也可能隨時發(fā)生變化,這時候對于每位皇子來說,都是一個機會。
有時候皇帝可能因為寵愛某位妃子,就會將妃子的兒子立為太子,后來妃子失寵,太子也就跟著被廢了,就好比漢景帝的太子劉榮。有時候會因為時間的原因,導致太子的缺點漸漸暴露出來,從而令皇帝對其失去信心,最終導致被廢,就好比隋文帝的太子楊勇。
皇帝之所以敢隨意廢太子,就是因為還有其他的人選,而其他人也都對儲君之位虎視眈眈。在這種情況下,太子就不得已要謀反,這樣做比等著被廢要好,至少有機會可以登上皇位。
就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他在八歲時就被立為太子,被唐太宗寄予厚望??墒请S著長孫皇后去世,李承乾的缺點逐漸暴露出來,唐太宗開始寵愛另一個兒子李泰,而李泰也一直覬覦太子之位。李承乾沒有辦法,只好選擇謀反,雖然失敗了,但唐太宗最終沒有舍得殺他,甚至為了保他和李泰的性命,才立了性格溫順的李治為太子。
第二、政敵太多
很多皇帝立了太子以后,就要開始培養(yǎng)他們治國的能力,讓他們參與到政事中來。可涉及到政事,就必定會出現(xiàn)政見不同的情況。有的大臣害怕太子將來繼位,會找他秋后算賬,或是影響到自身利益,所以就想方設法謀害太子。
太子被政敵逼得走投無路,就只好起兵謀反,就像漢武帝的太子劉據(jù)。漢武帝晚年疑心十分重,他常常夢到有人行巫蠱之術害自己,于是就讓寵臣江充去調查。
這個江充就和太子劉據(jù)不和,史書記載:?江充自以與太子及衛(wèi)氏有隙,見上年老,恐晏駕后為太子所誅,因是為奸,言上疾祟在巫蠱。?
因此江充就陷害太子,說是他行巫蠱之術詛咒漢武帝。
漢武帝雖然寵愛這個兒子,但與自身皇權比起來,親情就顯得不值一提。最終劉據(jù)起兵誅殺江充,卻被漢武帝視為謀反,劉據(jù)被逼得無路可退,最終自盡。
第三、矛盾太多
歷史上最和諧的父子,可能就屬朱元璋與他的太子朱標了,可惜朱標早逝,讓朱元璋十分痛心。但誰都不能保證,如果朱標不死,將來他不會和父親產生嫌隙。
太子就算貴為儲君,可他畢竟不是皇帝,大權還是要掌握在皇帝手上。但皇帝為了要培養(yǎng)兒子,就不得不讓其學習處理政事。如此一來,就出現(xiàn)一個矛盾的現(xiàn)象,就是太子漸漸有了自己的勢力,甚至朝中已經有大臣站隊。太子擁有自己的勢力集團,對皇帝來說肯定是寢食難安,此時就算再和諧的父子,也會產生嫌隙。
如果皇帝去世早還好說,太子將一切接手也就是了。就怕出現(xiàn)皇帝特別長壽的情況,這樣時間一長,太子及其集團的勢力,就會成為皇帝的心腹之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康熙與他的太子胤礽。
康熙是清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一直都很寵愛嫡子胤礽,在其周歲就立為皇太子。到胤礽第一次被廢的時候,他已經當了三十多年太子,這三十多年的時間,足以令父子之間的嫌隙無限放大。
早年康熙為了培養(yǎng)胤礽,沒少花費心血,但隨著?太子黨?勢力漸增,康熙也不得不提防起來。在他第一次廢掉胤礽時,就曾說他:
?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雖然后來胤礽被復立為太子,但他的所作所為,已經徹底令康熙失望。為了避免自己再無繼位的可能,胤礽便決定策劃謀反逼宮,結果失敗后再次被廢,且真正徹底失去了繼位的可能。
綜上所述,古代太子選擇謀反,往往都不是自愿的,大多都為形勢所逼。所以說太子是?高危職業(yè)?,一點都沒錯。不僅被自己兄弟計算著,還時刻要防止政敵謀害,甚至皇帝為了鞏固權力,都不得不提防太子。在這種情況下,太子不依靠謀反拼一把,還能指望什么呢?
我來說下個人的看法。
古代封建王朝,一般來說皇帝擁有無限的權威,對于帝位繼承人太子來說,能否穩(wěn)坐東宮只需皇帝一道旨意罷了。一些極端的皇帝,太子之位更是頻繁廢立,但,在明王朝時期,皇帝卻很少有人能做到這樣。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明代統(tǒng)治核心除了皇帝外還有內閣和太監(jiān)
皇帝之所以能隨意廢太子,就是他權力的無限性。然而,明代的皇帝卻沒有這個特點,在朱太祖廢除丞相制度后,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全國大小事宜皆由皇帝處理。繁多的事務,連窮苦出身的朱元璋都時常感到壓力很大。
明成祖時期,開始組建內閣來分擔自己的壓力。而內閣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權力日漸膨脹,為了制衡內閣,明宣宗時期,讓太監(jiān)進入了權力中心。至此,明代統(tǒng)治核心形成了皇權、內閣和監(jiān)權的三足鼎立之勢,權力的分散使得皇帝做事情受到掣肘,無法隨心所欲。
其次,內閣中的文官非常有骨氣,敢于堅持信念
明代內閣是文官集團的首腦,這幫出身科舉制度的文人們,秉持圣人教誨。他們本身就支持嫡長子繼承制,對皇帝動廢立太子的念頭非常抵觸,是維護太子之位的重要力量。
終明一代,曾有過數(shù)位皇帝有廢太子的想法,卻遭到文官的強烈抵抗。比如,激烈的是明神宗時期,這位懶得出奇的皇帝,曾十分想立自己喜歡的福王為儲,與文官們拉鋸數(shù)十年。期間,因此事被貶、罷官、隱退的大小官員不計其數(shù),也沒有做成,皇長子朱常洛正常繼位為帝。
最后,其他事情的干擾
明代近三百年,也有人確實能搞定內閣的阻撓。在憲宗時期,內閣有“萬歲閣老”萬安、被稱為軟棉花的劉吉和劉珝三人,后世稱為“紙糊三閣老”,基本沒什么作用只顧阿諛奉承。當憲宗聽從萬貴妃想廢太子朱祐樘之位,當時無人敢言。
成化二十一年(1485),三月堅定了廢太子的想法,四月泰山地震。對于古代封建王朝來說,泰山是一座極具象征意義的山,憲宗當即便讓欽天監(jiān)給個說法,回復:應在東宮。至此,才斷了換太子的念想。
綜上所述,明代太子能安然繼位與內閣有著極大的關系,當然除了了內閣外還有一絲的運氣。
因為之前的太子沒有過錯,大臣也覺得皇子很好,所以沒有封劉胤為太子。
劉胤之前因為一次戰(zhàn)爭是失蹤了,劉曜以為他的兒子死掉了,但是四年之后,劉胤竟然回來了,這讓劉曜很是高興,并且劉胤回來之后,因為經歷了很多事情,所以變得十分沉熟穩(wěn)重,處理事情也十分的得當,在各個方面也都很謙虛,沒有野心,所以劉曜很喜歡劉胤,心里有想要封他為太子的想法。
在一次朝會上,劉曜說出來了自己的想法,想聽取大臣的建議,可是他的大臣說,選擇太子不需要他們做決定,如果有疑問的話他們會給劉曜解答,于是,這些大臣說了自己的想法,他們說劉胤是很好,在各個方面都很出色,但是之前的太子并沒有什么過錯,沒有理由廢除他,這些人之中還有劉胤的舅舅,劉曜看到他舅舅都沒有偏袒他,自己更不能存私心了。
最重要的是,劉胤覺得自己已經很受劉曜疼愛了,不需要自己的父親再這樣子做,并且太子沒有做錯事情,自己不能勝任,他說如果父親覺得我有能力的話,他可以幫助太子穩(wěn)固江山,可以輔佐太子維護國家的大業(yè)。
說完這些之后,劉曜和大臣都覺得他說的很好,所以就沒有做出廢除太子的決定,所以說,君王選擇太子的時候,并不是看自己疼愛誰,喜歡誰做決定的,雖然這個會占很大的原因,但是在有太子的情況下,廢除太子就需要有一定的理由,不然難以說服人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47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清朝的九品芝麻官到底是干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