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上下5000年歷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學時期只能在課本中獲得有限的歷史知識,實際上,歷史是一個廣闊無邊的海洋,里面蘊含著無限的故事和奇聞異事。今天,我為大家準備了一些關于諸葛亮每天“三四升”米 司馬懿為何斷定諸葛亮命不久矣的歷史內容,來探索這個海洋中的一部分歷史。
公元234年二月,諸葛亮經過三年的準備,發(fā)動第五次北伐,大軍兵出斜谷,可結果不但北伐無功,就連他本人也被司馬懿預測到了死亡的結局。
蜀軍在四月占領距郿縣和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本來要渡過渭水攻陷北岸的積石原,卻被魏將郭淮搶先一步,兩方大軍只能在渭水南北岸僵持了三個多月。
諸葛亮只好不講武德,派人給司馬懿送一套女裝,罵他膽小像個娘們似的,還派使者去挑釁。
誰知司馬懿表面笑嘻嘻,還關心起諸葛亮的飲食起居來。
司馬懿問他:“你家丞相每天吃得咋樣,營里事情忙不忙?”,使者也是個實誠人,看這些也都不是機密,就如實回答:“丞相早起晚睡,一天吃不過幾升米,凡是二十軍杖以上的事務都要親自過目”。
司馬懿一聽,料想諸葛亮命不久矣,在送走使者后就把這情況告訴了手下,繼續(xù)采取拖延的戰(zhàn)術。
果然,諸葛亮在八月中病情惡化,向勞軍的李福交代完后事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歲。
司馬懿能從幾句話就判預測葛亮的死亡,靠的不是運氣,而是基于對整個戰(zhàn)場環(huán)境的了解,抽絲剝繭才能得出這樣高深的結論。
我們先看看《資治通鑒》里,使者回答司馬懿的原話,了解諸葛亮是如何“食少事煩”。
亮遣使者至懿軍,懿問其寢食及事之煩簡,不問戎事。使者對曰:"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已上,皆親覽焉;所啖食不至數(shù)升。"懿告人曰:"諸葛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諸葛亮早起晚睡,軍中凡二十軍棍以上的處罰,他要親自審批判決材料,確保沒有冤假錯案。
諸葛亮治蜀時推行嚴刑峻法,但審理公平公正,像親信的馬謖,犯了錯也是該殺就殺,絕不徇私,所以法律雖嚴但抱怨的人不多。
這是他對刑罰認真負責的表現(xiàn),但也必然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
而從使者的“不至”可知:諸葛亮一天幾升米的攝入量是不多的。
按照現(xiàn)在所搜集到的兩漢量器,經實測之后可以得出,漢朝的一升約為現(xiàn)在200毫升左右,諸葛亮所吃的四升大概為800毫升,最多也就裝滿三個平時常見的那種家庭碗。
這還是一天的食量,以一天兩頓來計算,諸葛亮一頓還吃不到現(xiàn)代人兩碗飯的分量。
現(xiàn)代人少吃米飯等主食,可古代的飲食沒有現(xiàn)在這么豐富,特別是隨時準備作戰(zhàn)的大軍,更沒條件去享受了。
秦漢時期邊軍的配給,就是糧食和大醬,腌菜這些,急行軍的時候不起灶,只攜帶干糧和風干肉,所以米飯必須要吃。
諸葛亮身高八尺,根據(jù)出土的漢末銅尺來看,一尺大約為23.5厘米,所以他身高在188左右。
一個188的山東大漢,一天進食不過兩三碗飯,他身為主帥,也經常親上戰(zhàn)場指揮,消耗過大,攝入量卻遠遠不達標。
我們常說三十歲前人找病、三十歲后病找人,何況諸葛亮已經54歲了,身體素質肯定比不上二三十歲的時候。
偏偏他熬夜加班,早上沒補覺,吃得少,軍務繁重,加上當時是七八月份,正是夏天,還沒到立秋,氣候炎熱。
我們甚至可以猜測,當時司馬懿已經推斷出諸葛亮有病在身,才會說他“命不久矣”。
除了飯量之外,司馬懿從諸葛亮一系列的反常行為中,看出他不能長久。
第五次北伐是諸葛亮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出動大軍高達十萬人,為此戰(zhàn)他做了不少準備。
包括制造運糧用的木牛流馬、在黃沙一帶屯田積糧、出征前邀請東吳出兵等等。
在戰(zhàn)術方面,諸葛亮也更加主動,選擇比較冒險的斜谷道作為出兵路線。
以前出兵都是走祁山路線,雖然要翻山越嶺,可相對比較安全,諸葛亮只在第一次北伐時,讓趙云作為疑兵駐扎在斜谷,引誘曹真長安主力。
諸葛亮一開始主要是穩(wěn)定戰(zhàn)線,在占領五丈原之后,就發(fā)兵搶奪積石原、陽遂等地,可都被郭淮擋住。
雙方在渭水相持了三個多月,蜀軍都不能往前推一步,但此時的諸葛亮還不急著決戰(zhàn),他把希望寄托在江南的東吳。
當年五月,東吳三路大軍北伐,孫權率大軍進攻合肥,陸遜進攻襄陽,孫韶進攻廣陵。
可魏國防守嚴密,吳軍從五月打到七月,一直攻不破防線。
到了七月中旬,魏明帝曹睿派秦朗率兩萬精銳增援司馬懿,同時御駕親征,才走到距離合肥還有幾百里地的尋陽時,孫權就撤軍了。
東吳退兵,兩頭夾擊的計劃失敗,加上秦朗增援趕到,諸葛亮只能求和司馬懿一戰(zhàn),讓他來進攻自己設好的陣勢,以打破僵局。
這是兩人的第二次交手,司馬懿有230年那次的經驗,他認為諸葛亮遠道而來,軍糧消耗過大,外邊也沒了援助,遲早也是會撤的。
可是諸葛亮不但不撤,還不斷挑戰(zhàn)魏軍,連送女人衣服這種小孩子把戲都玩出來。
他這次北伐出盡了整個蜀漢的家底,耗資巨大,大有豪賭一場的氣勢,完全不適合以往他謹慎的戰(zhàn)術。
也是因為如此,司馬懿判斷,孫權的失敗和關中戰(zhàn)場的僵持,讓諸葛亮急火攻心,有點亂出牌了。
后面使者回答的內容,讓他更堅定這個想法,所以司馬懿才會斷定,諸葛亮已經是秋后的螞蚱——蹦不了幾天。
除此之外,司馬懿這樣說,也是為安撫魏軍,他不但在拖延諸葛亮,也在拖延魏軍內部。
早在第四次北伐時,司馬懿就因為保守而讓手下人感到不滿。
230年春天諸葛亮北伐時,他采取擾而不打的戰(zhàn)術,派輕兵侵擾,讓蜀軍無法成功收割到隴西的糧食。
當時魏軍諸將對這種戰(zhàn)術非常鄙視,其中還不乏賈詡、張郃這樣的重臣。
賈詡諷刺司馬懿,說他“畏蜀如虎”,讓天下人笑話,張郃指責他“不進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
司馬懿拗不過諸將的要求,硬著頭皮打了一戰(zhàn),結果大敗,損失3000人、玄鎧5000領和角弩3100張。
之后他總結教訓,繼續(xù)采取擾敵固守策略,把蜀軍拖到六月,糧盡撤軍。
這次一開戰(zhàn),司馬懿就計劃依舊靠拖延來消耗諸葛亮的士氣和軍糧,讓他不戰(zhàn)而退。
但諸葛亮步步緊逼,不但派人來挑戰(zhàn),還送了女裝給他,這司馬懿能忍,可手下人忍不了。
司馬懿為緩解諸將的怒火,還得和曹睿做一場戲,上表請戰(zhàn)。
曹睿了解司馬懿的想法,派衛(wèi)尉辛毗拿著詔書勞軍,要求司馬懿堅守,絕對不能出戰(zhàn)。
這場戲暫時緩解了魏國諸將的怨氣,但司馬懿必須要給諸將信心,要不然的話,到時候集中爆發(fā)起來,就不是鬧著玩的了。
司馬懿詢問諸葛亮起居飲食后,沒有選擇和將領開會,而是將判斷告訴手下親信,很顯然,他是要讓這說法自動散播到軍營中。
在《晉書》中,還記載過他夜觀星象,看出諸葛亮必敗的預兆。
“亮不得進,還于五丈原。會有長星墜亮之壘,帝知其必敗”
司馬懿是要用這些,來說服軍中的將領,忍一時之氣,諸葛亮遲早會失敗的。
而且他弟弟司馬孚曾來信問過軍事,可見雖然曹睿出面,可朝廷中的士族對這堅守策略也是有不少疑慮的。
司馬懿在給弟弟的回信中,把諸葛亮批得一無是處: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司馬孚是曹魏的財政經理,負責著關中戰(zhàn)場的調度,他和司馬懿的軍情討論自然會在朝廷中流傳開來,不管有異議的士族們是否相信,至少給他們吃顆定心丸,能盡量拖延一點時間。
作為蜀漢集團的實際負責人,諸葛亮是內政、軍事的多面性高手,憑著蜀漢一州之地,戰(zhàn)場上卻總能掌握著主動,以弱打強,反讓強者避戰(zhàn),這在世界歷史上都是少見的。
惋惜諸葛亮事必躬親,無論大小都要管,名氣又太高,把自己累死不說,培養(yǎng)出來的繼承者們都是“蕭規(guī)曹隨”,規(guī)規(guī)矩矩地按照他制定好的路線去走,讓蜀漢逐漸失去了生氣。
以上就是關于諸葛亮每天“三四升”米 司馬懿為何斷定諸葛亮命不久矣的全部內容了,小伙伴如果覺得不錯,還想要了解更多有關歷史類的相關的小知識、小趣聞和人物故事的話,歡迎大家關注我們。
班固的《漢書.律歷制》中記載說:
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就是說1200個黍米重12銖,兩個12銖,即24銖為1兩,16兩為一斤,30斤為1鈞,128斤為1石(dan)。黍米的大小不一,如果再用黍米來推測漢代的度量衡肯定是不準確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文物來準確的測量。目前保存在北京博物館的漢代司農銅權,是東漢國家最高農業(yè)管理部門制定的標準衡重器具,實際稱重漢代的1斤=250g,漢代的1兩=15.625g。
容量單位《漢書.律歷書》記載,
千二百黍實其龠,合之處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
也就是說,1200個黍米的體積是1龠,2龠是1合,10合為1升,10升為1斗10斗為1斛。因為重量和體積都是用黍米作為計算單位,我們換算一下便可以知道1升米大約相當于漢兩10兩,折合現(xiàn)在約160g左右。
《晉書.帝紀第一》記載:
先是,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次問政事,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亮其能久乎!?竟如其言。
三四升米大約相當于現(xiàn)在1斤米,每天吃1斤米,算得上少嗎?500g生大米可以提供約1800大卡熱量,500克米飯可以提供約600大卡熱量。根據(jù)中國營養(yǎng)學會建議的膳食能量攝入參考量,成年男子輕中體力勞動者每日需要能量為2400一2700大卡。
根據(jù)司馬懿與使者談話內容的推斷,諸葛亮應該每日食用的是500g米飯,而不是500g生大米但即使是580g生米煮成的米飯,對于諸葛亮的工作量也是偏少的。所以,司馬懿得出這個結論應該不是信口開河。
當然有人會說,除了米還有水果,蔬菜和肉類啊,怎么可能吃不飽呢?鑒于當時的生活條件,司馬懿的問話是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的,要么是肉類等攝入較少,要么就是虛指,所謂食米代指所有飯量。不管怎么說,司馬懿表現(xiàn)的很驚訝,說明諸葛亮吃的確實很少。
公元234年,諸葛亮發(fā)動了人生最后一戰(zhàn),大舉伐魏。這一戰(zhàn)前期,蜀軍非常順利,和魏軍的作戰(zhàn)中屢戰(zhàn)屢勝,取得了壓倒性優(yōu)勢。尤其是上方谷之戰(zhàn),諸葛亮將司馬懿父子三人引入包圍圈,采用火攻之計,差點將魏兵燒成灰。然而,天降大雨,司馬懿逃出升天,丟了渭南大營后,便下令無論諸葛亮如何挑釁,都禁止出戰(zhàn)。
諸葛亮為了引誘司馬懿出戰(zhàn),想了無數(shù)招數(shù),都沒有效果。實在沒辦法了,諸葛亮派出使者拿著一個盒子和自己的一封書信,送給司馬懿。司馬懿打開盒子,看到是女人穿的衣服,不知何意,打開書信,看了之后,心中大怒,表面上微笑著對使者說道:“諸葛亮把我當作女人對待嗎?給我送來女人穿的衣服?!彼抉R懿于是欣然接受諸葛亮的禮物,還向使者致謝。話鋒一轉,司馬懿非常關切地詢問蜀軍使者諸葛亮的飲食情況。蜀軍使者認為這不是什么軍事機密,于是如實告訴了司馬懿蜀漢丞相諸葛亮的飲食狀況。
司馬懿不但沒有上了諸葛亮的當,還成功套出蜀軍使者關于諸葛亮的身體狀況,得知諸葛亮不分晝夜,操勞國事,連處罰二十軍棍以上的小事都要管。然而,諸葛亮吃的非常少,只有數(shù)升。司馬懿正是根據(jù)諸葛亮“食少事煩”,斷定諸葛亮命不久矣。演義中相關內容如下:司馬懿看畢,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視我為婦人耶?”即受之,令重待來使。懿問曰:“孔明寢食及事之煩簡若何?”使者曰:“丞相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者親覽焉。所啖之食,日不過數(shù)升?!避差欀^諸將曰:“孔明食少事煩,其能久乎?”
蜀軍使者并不知道自己無意之中被狡猾的司馬懿套出了軍事機密。他在回到五丈原蜀營后,向諸葛亮報告這次出差經過。這個使者向諸葛亮復命道,司馬懿收下了禮物,還對丞相致謝,沒有打聽軍事機密,只是關心地詢問了下丞相您的飲食狀況。諸葛亮聽后,知道司馬懿的用意,也知道司馬懿的城府太深了,能忍常人所不能,還能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刺探情報,是一大勁敵。他為自己身死之后的蜀軍擔憂。諸葛亮自己也深知自己的身體每況愈下,可是為了報答先主劉備三顧茅廬知遇之恩,不放心他人干活,凡事都親力親為。他并沒有自己的私心,一切都是為了蜀漢,為了復興漢室江山,克復中原,消滅曹魏,死而后已。
以上是演義中諸葛亮的飲食狀況,在正史上也有相關記載。如在《晉書宣帝紀》中記載:亮使至,帝問曰:“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幾米?”對曰:“三四升?!贝螁栒?,曰:“二十罰已上皆自省覽。”帝既而告人曰:“諸葛孔明其能久乎!”正史上對諸葛亮的飯量有更明確的記載,諸葛亮每天吃三四升米。有人認為諸葛亮每天吃三四升米,在現(xiàn)代來說,已經不少了,為何司馬懿卻說諸葛亮吃的少呢?如果按照現(xiàn)代一個成年人的飯量,每天幾升飯,確實不少了,然而,東漢三國時期和現(xiàn)代的度量衡有差距。據(jù)度量衡相關書籍《漢書·律歷志》中記載,對容量單位作了系統(tǒng)的整理,命名為龠、合、升、斗、斛五量,一合等于二龠,合以下都是十進,換算如下: 1斛等于10斗,1斗等于10升;1升等于10合。
因此,漢時的度量衡與我們現(xiàn)在的標準有很大區(qū)別,東漢三國時期的一升大約為現(xiàn)代的200毫升,大概是現(xiàn)在的200克。一升為200克,諸葛亮一天的飯量是三四升,相當于600克到800克。一個成年人一天的飯量大概是一斤多的飯量,然而諸葛亮僅僅吃半斤多糧食,自然遠遠不夠。諸葛亮還是腦力勞動,消耗一般人還大。我們現(xiàn)代人,除了主食,還有不少副食、水果,一般不會缺少營養(yǎng)的。而古代物資匱乏,吃的食物單一,如果吃不飽,長久下去,很可能缺少營養(yǎng)。
結語司馬懿正是探聽到諸葛亮每天只吃三四升,吃不飽,休息不好,事無巨細,事必躬親,長久以往,他判斷出諸葛亮的身體早已垮了。因此,司馬懿這才說出諸葛亮命不久矣的斷言。他判斷出諸葛亮不久于人世,堅定了堅守不出的信心,準備以逸待勞,將勁敵諸葛亮熬死,再慢慢收拾蜀軍。幸好諸葛亮在臨終前,部署好撤退路線,才使蜀軍順利撤退回成都。
三國時期是我國非常著名的一段歷史時期,在這段時期出現(xiàn)了很多的著名人物,也出現(xiàn)了非常多的精彩的戰(zhàn)役,而這些著名人物里面有兩個是可以平等同座的,就是諸葛亮和司馬懿,他們兩個人的智商可以說都是非常的高,曾經在后期的時候,諸葛亮每天只吃三升的米,而就是根據(jù)這個細節(jié),司馬懿就判斷諸葛亮命不久矣了。
諸葛亮當時是蜀國的丞相,他為了完成劉備一統(tǒng)天下的大業(yè),曾經多次率領大軍進行北伐,但是每一次都被司馬懿給打回去了,直到第5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開始率軍出去作戰(zhàn),司馬懿還是老辦法,就是堅守不出,就是不和諸葛亮進行面對面的作戰(zhàn),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沒有辦法,只能將兵駐扎在渭南附近,準備做長久的持久戰(zhàn)打算,就這樣兩軍在比較和平的氛圍內開始對壘了起來。
這個時候兩個人比拼的就是耐心,有一天諸葛亮派領一個使者去司馬懿那里傳話,司馬懿就問了使者一些問題,而這些問題全部都是和諸葛亮飲食起居有關的,并沒有涉及到什么秘密,于是使者就告訴了司馬懿,其中就提到了兩個細節(jié),第1個就是諸葛亮一天只吃不到三升的飯,第二個就是對于需要杖責二十以上的案子諸葛亮都會親自審閱批示。
聽到這兩個細節(jié)之后,司馬懿非常的高興,并且告訴身邊的人,諸葛亮應該活不長時間了,屬下很奇怪,于是司馬懿就給身邊的人解釋道,諸葛亮對于杖責二十的案子就需要親自批示,說明他任何事情基本上都是親力親為的,可以推斷出他每天的事物非常的繁忙,精力消耗的很大,而他每天吃的飯就有很少說明他的身體肯定不好,果不其然在這之后的三個月之后諸葛亮就去世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490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夏朝的方國是什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