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爭,是從古到今每個國家都會面臨的事關生死存亡的嚴峻考驗。雖然說起來人人都了解“兵兇戰(zhàn)?!?,但國與國之間永無停歇的疆域土地之爭、資源利益之爭、乃至國家內部的皇位之爭,都會引爆一場局部或大規(guī)模戰(zhàn)爭,怎樣更好地保家衛(wèi)國,擊退敵軍侵犯,是每個皇帝都不敢掉以輕心的大問題。
古代皇帝們組織進行一場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不外乎采用兩種形式:一是皇帝把兵權交給將帥,委派將帥擔任前敵總指揮,指揮武裝力量進攻敵國或者低抗敵國侵犯。這種形式也是大部分皇帝的首選。
但與此同時,另一種形式也并非鮮見。也有一些膽氣過人、對自己的軍事才能非常自信的皇帝,敢于打破常規(guī),親自帶領軍隊出征,以萬乘之尊親自走上刀山箭雨的前線,指揮軍隊縱橫沙場,史稱這種戰(zhàn)爭組織方式為“御駕親征”。
但令人不解的是,古代皇帝御駕親征,聽起來固然豪氣干云,但結局往往不容樂觀,就目前已知材料而言,皇帝御駕親征往往會勝少敗多。這方面失敗的典范可謂數不勝數,隨便翻一番史書就能找出一大堆。
西周第四個皇帝周昭王姬瑕,是一個熱衷于通過戰(zhàn)爭開疆辟土的戰(zhàn)爭“狂人”,從周昭王十六年開始,周朝與楚國之間爆發(fā)一系列戰(zhàn)爭。周昭王十九年,周昭王親自帶領軍隊討伐楚國,結果在漢水之濱全軍覆沒,周昭王本人也死在亂軍中。
漢高祖劉邦身經百戰(zhàn),具有極為豐富的實戰(zhàn)經驗,但他在御駕親征時也吃了大虧。西漢建立初期,塞外匈奴人日趨強大,給漢朝造成嚴重威脅。公元前200年,劉邦親自帶領32萬軍隊出師北伐匈奴,結果在白登山陷入匈奴鐵騎重圍,險些片甲不還。
三國時期,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吳蜀聯(lián)盟破裂,漢昭烈帝劉備為了奪回荊州,帶領軍隊順江東下,試圖一舉擊滅東吳。東吳都督陸遜采取避敵銳氣、誘敵深入之計,把劉備軍隊阻遏在夷陵一線,然后使出火攻計,“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余人,備僅以身免”。
除了這兩次之外還有許多。公元611年開始,好大喜功的隋煬帝,數次親統(tǒng)百萬軍隊,發(fā)起遼東之戰(zhàn),但每次都損失慘重,鎩羽而歸,并因此引發(fā)隋末農民戰(zhàn)爭,國滅身死。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帶兵討伐遼國,在高粱河之戰(zhàn)中全軍潰敗,宋太宗自己都挨了兩箭,坐著驢車僥幸逃回。
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御駕親征進攻南宋,在四川境內遭遇宋軍頑強抵抗。在釣魚城之戰(zhàn)中,蒙哥在指揮攻城時身負重傷,不治而亡,蒙元軍隊被迫倉皇敗走。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zhèn)帶領軍隊北征瓦剌,在土木堡之戰(zhàn)中全軍覆沒。162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親自帶領六萬八旗精兵,攻擊明代遼東重鎮(zhèn)寧遠,結果遭到明代名將袁崇煥猛烈抵抗,努爾哈赤本人身負重傷,清軍大敗而還。
當然,歷史上也有些軍事才能出眾的皇帝,能夠御駕親征取得大勝,如唐太宗、明成祖、康熙帝等人,但所占比例極為有限。為什么古代皇帝出征往往勝少敗多?
原因之一,是皇帝御駕親征,往往會給將士帶來巨大心理壓力,戰(zhàn)爭的目的和重心會在不知不覺中偏移?;实鄄粊?,將帥以不擇手段奪取勝利為第一目標,皇帝一來,將士們只能以確保皇帝安全為第一目標,往往變得束手束腳,畏首畏尾,遭到失敗在所難免。
原因之二,皇帝的到來,往往會導致指揮大權變得分散而模糊不清。經驗豐富的前敵將帥,時時處處要考慮皇帝的面子和尊嚴,過去可以根據戰(zhàn)場實際情況、隨時調整應對方案,皇帝御駕親征,則凡事必須請示皇帝而后施行,往往失去臨機專斷的自主權。如果皇帝是軍事內行還好說,最起碼能分清對錯不拖后腿,如果皇帝是個軍事門外漢,來一個外行指揮內行,雖不欲敗豈可得哉。
戰(zhàn)爭,一般來說都是名將唱主角,是他們表演之舞臺,皇帝則大多留在安全的后方,享受勝利果實即可。
然而,事實未必如此,中國的皇帝也喜歡上戰(zhàn)場,喜歡御駕親征,也就是親自來到第一線指揮戰(zhàn)斗。
皇帝御駕親征,將士信心爆棚,戰(zhàn)斗力自然沒得說,畢竟皇帝都操刀上陣,自己再不賣力就說不過去了。
縱觀帝制2000余年,皇帝御駕親征之次數非常多,幾乎歷朝歷代都會有,且有些朝代非常頻繁,就像家常便飯似的。相對而言,同樣是盛世王朝,秦漢、隋唐皇帝很少豫駕親征,只是偶爾來一兩次而已;明清皇帝則不一樣,很喜歡御駕親征,一言不合就自己上,與對手進行廝殺
秦漢時代,漢高祖劉邦兩次御駕親征較為出名,第一次是打匈奴,結果被包圍在白登山,靠送錢換來和平;第二次則是攻打叛將英布,結果中箭,回來后不久就死了。
隋煬帝親征高句麗,出兵百余萬(包括后勤),結果慘敗而歸,后隋朝出現動亂,滅亡了。
李世民也御駕親征高句麗,前期進展順利,后則遭遇頑強抵抗,被迫撤兵。
如此看來,漢唐帝王御駕親征次數也就5次(較為突出),實在少得可憐。明清時代則不一樣,御駕親征之次數很多:朱棣5次,且親自操刀上陣,沖殺在第一線;朱瞻基3次,北征蒙古時也是殺在第一線;朱祁鎮(zhèn)1次,結果被抓了,后放回來;朱厚照2次,北征蒙古時也是操刀上陣,擊敗韃靼;皇太極御駕親征1次,回來不久就死了;康熙御駕親征3次,大戰(zhàn)準噶爾。如此看,明清皇帝御駕親征之次數是漢唐的3倍,這又是為何呢?
首先,漢唐皇權根基不穩(wěn),帝王不敢輕舉妄動
皇帝御駕親征,聽起來非常霸氣,但風險系數也很高,搞不好就丟失了江山,成為刀下冤魂,還被新王朝帝王給?黑?了。皇帝若想御駕親征,必須要確保后院不會起火,沒人敢玩政變才行,否則就是自找死路。
那么,后院如何才會不起火呢?答案是,皇權的根基要穩(wěn),沒有強大的挑戰(zhàn)勢力,這是漢唐所不具備的,因為世家大族、門閥貴胄之力量太強大;前方戰(zhàn)事一旦出現不測,很難保證這幫大家族門不會起來奪權。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戰(zhàn)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些戰(zhàn)爭中農耕民族往往不占優(yōu)勢,于是就有了秦朝的萬里長城,有了漢朝的和親,有了昭君出塞。但是有一個皇帝卻是例外,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在位期間八次北征蒙古,七勝一敗,堪稱經典。
我們都知道從五代到兩宋,中原的各個政權在對戰(zhàn)草原部落的戰(zhàn)爭中一直勝少敗多。尤其是北宋,趙光義御駕親征仍然被遼國打了個稀里嘩啦。最后宋朝才以每年送錢的形式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南宋就更別說了,那幾個皇帝一個比一個丟人。后來朱元璋建立明朝,將元順帝趕到草原,這才讓漢人徹底揚眉吐氣。
明朝建立之后,元朝并沒有徹底滅亡。元順帝逃回草原以后,仍然覬覦著內地,并且時不時的派兵侵擾邊境。為此朱元璋在洪武三年開始了對蒙古草原進行征伐,歷時二十多年,前后發(fā)動了八次大規(guī)模進攻,終于將元朝的殘余勢力徹底打趴下。
在這八次北征中有不少有名的戰(zhàn)役,其中尤以捕魚兒海之戰(zhàn)最為經典。這場戰(zhàn)斗可以說是北元的滅頂之災。它發(fā)生在洪武二十一年,由悍將藍玉帶領明軍與北元太尉蠻子進行決戰(zhàn)。這場戰(zhàn)斗可以說是追擊戰(zhàn)的典范,藍玉帶領明軍千里追擊元帝。在全軍將士都要絕望之際,卻意外發(fā)現元帝在捕魚兒海附近。于是率領大軍兼程急進,由于還有風沙,所以他們很快就完成了對元軍的包圍,其戰(zhàn)斗結果可想而知。這次戰(zhàn)斗明軍斬獲頗豐,不但俘獲了大屁軍器物資,而且還俘獲了北元的大批貴族包括:后妃、公主等等。有史學家說這場戰(zhàn)斗是蒙古族的靖康之恥。
縱觀朱元璋八次征伐蒙古草原,除了第二次因為東西中三路軍隊沒有相互配合而失敗之外幾乎無一敗績。這對于中原王朝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說朱元璋在軍事方面還是很有建樹的,也可見明初時明軍的戰(zhàn)力到底有多強悍。
楊廣三征高麗是發(fā)生于公元612年到公元614年的一次歷史事件,并且,這三次皆是楊廣御駕親征,前后投入三百萬大軍,可是,舉全國之力竟然沒打敗高麗,這是為何?我們都知道楊廣雖然殘暴但也不昏庸。大隋也在開國沒幾年國家曾曾向上。怎么打敗不了。如果大隋朝腐敗不堪,也不可能讓四周國家都臣服,唯獨高麗······
下面,我就楊廣三征高麗一途,為大家揭曉為何楊廣拿不下高麗。
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華陰人(今陜西華陰),隋文帝楊堅與文獻皇后獨孤伽羅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興, 開皇元年(581年)立為晉王,開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604年)七月繼位。
在位期間開創(chuàng)科舉制度,修建隋朝大運河 ,營建東都、遷都洛陽,對后世頗有影響,然而頻繁的發(fā)動戰(zhàn)爭,如親征吐谷渾,三征高句麗,加之濫用民力,致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直接導致了隋朝的覆亡。
隋煬帝楊廣,是一位統(tǒng)兵有方、能征善戰(zhàn)的帥才,大隋再度一統(tǒng)南北的行軍元帥便是年僅二十歲的楊廣。令人費解的是,隋大業(yè)八年至十年,楊廣曾三度興盛師親征其藩國高麗,卻以慘敗告終。
此事得從隋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說起。是年楊廣北游至內蒙古瀏覽草原風光,途中高麗國使臣晉見,楊廣便吩咐使臣:朕四年后前往涿郡(今河北涿縣)巡視,命高麗王高元屆時親自到涿郡朝見。
未料到,這高元居然不給大隋皇帝面子,楊廣按預定時間浩浩蕩蕩地抵達涿郡,那小小高麗藩王高元竟敢無故不到。于是,楊廣盛怒,當即決定興師問罪,御駕親征那膽敢不聽招呼的高元小兒。
<img p=""
網絡配圖
楊廣第一次親征高句麗
圣命如山倒,一時間全國有幾百萬壯丁被征集或入伍或服徭役,民間的舟車牛馬被大批量征用。士卒集中涿郡,糧草屯于遼西郡。
沿途運兵運糧的民夫達百萬之眾,日夜川流不息,病死累死者相互枕著,路上到處散發(fā)尸臭,百姓怨聲載道。又詔命富人買軍馬助軍,每匹馬價漲至十萬錢。
在東萊??谠齑墓そ?,被嚴令晝夜趕工,在水中泡太久,腰部以下多生咀蟲,“死者什三四”(《資治通鑒》)。為運送軍糧,楊廣征發(fā)小車夫六十余萬,兩個人推三石米,因路途遙遠,三石米還不夠車夫路上充饑,到達目的地往往無米可繳,只好畏罪逃亡。
大業(yè)八年正月,楊廣詔命發(fā)兵征討高麗,每日發(fā)一軍,連續(xù)發(fā)兵四十天,總兵力達到一百一十三萬三千八百兵馬,號稱二百萬雄師,運送給養(yǎng)的人是軍隊的一倍。
各路軍馬首尾相接,鼓角相聞,旌旗綿延千余里。《隋書》稱之為“近古出師之盛,未之有也?!睏顝V如此興師動眾征伐,卻又嚴令諸將:任何軍事行動均須奏報,不得擅自作主。
凡高麗請降,一律撫慰,不準進攻。結果兵行一路,狡猾的高麗守軍不斷用詐降來延緩戰(zhàn)機,三番五次地戲弄隋軍,但楊廣仍然不思醒悟,視征戰(zhàn)如兒戲。
遼東城高麗軍幾次與隋軍交戰(zhàn)失利,就閉城固守。隋軍猛攻,遼東城垣塌陷,高麗守軍眼看守不住了,便高懸白旗投降。攻城將領既不敢擅自受降,又不敢乘勢攻下城池,只得飛馬急報楊廣,等到詔命回營,守軍已把缺口修復,繼續(xù)抵抗。如此再三,竟久攻不下。
<img p=""
網絡配圖
右翊衛(wèi)大將軍來護兒率水軍進入高麗,在距平壤六十里處大破高麗軍,便挑選四萬精銳甲士欲孤軍直下平壤,不料中了高麗軍的埋伏,士卒生還僅幾千人。
左翊衛(wèi)大將軍宇文述率三十五萬大軍過江征戰(zhàn),在高麗軍不間斷的詐敗、詐降的“游擊戰(zhàn)”中,士卒疲憊不堪,在薩水遭高麗軍四面八方合圍,幸存者僅二千七百余人,數以萬計的軍用物資丟失殆盡。楊廣的首次盛師親征遭遇慘敗。
楊廣第二次親征高句麗
大業(yè)九年正月,楊廣第二次興兵親征高麗。他對侍臣言:“高麗這個小虜,竟敢侮慢我隋朝上國,如今朕拔海移山也能辦到,何況這個小虜呢!”二征高麗,因高麗軍的頑強抵抗,再加上“后園起火”:禮部尚書楊玄感兵變與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迫使楊廣鳴金收兵,無功而返。
楊廣第三次親征高句麗
第二年春,楊廣下詔再度征發(fā)全國軍隊,分百路并進第三次征伐高麗。來護兒大敗高麗軍,率軍逼近平壤。高麗王高元恐懼,便故伎重演,派遣使者向楊廣乞求投降,并把與楊玄感一同謀反后叛逃高麗國的斛斯政,用囚車押送給隋軍。楊廣大喜,便令前軍班師回朝。
當時,來護兒欲抗命一舉拿下平壤、活捉高元。他對部下說:“大軍三次出征,未能平定高麗,勞而無功,我感到恥辱?!倍?,當時高麗軍確實已經沒有多少戰(zhàn)斗力,隋軍完全能一舉蕩平高麗。但皇命難違,來護兒為顧及左右隨軍將領的身家性命,只好受詔班師。
<img p=""
網絡配圖
楊廣實在太托大,視征戰(zhàn)如游戲,三次親征高麗,既未徹底征服高麗,又勞民傷財,激起民憤,引發(fā)國內風起云涌般的農民起義。僅僅四年后,楊廣便與他的隋王朝一同走向毀滅。
最后需要說明的是,《隋書》、《資治通鑒》所言“高麗”,實際上應該是在歷史上持續(xù)了705年之久的“高句麗”之簡稱。而公元918年。
在朝鮮半島出現的另一個“高麗”政權,因其統(tǒng)治者姓王,學界稱為“王氏高麗”。盡管王氏高麗襲用了高句麗的稱號,但二者沒有直接繼承關系。也就是說,當年的那場戰(zhàn)爭與今天的韓國人毫無聯(lián)系,那所畫題圖亦系自作多情之作。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496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商朝祖先的由來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