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滅眭固后,為了應對之后與袁紹的戰(zhàn)爭,曹操預作布置,命在青州有潛在影響的臧霸等人攻入青州,占領(lǐng)齊(治今山東臨淄)、北海(治今山東壽光東南)等地,鞏固右翼;又命大將于禁屯軍黃河南岸,監(jiān)視袁軍。不久,張繡聽從謀士賈詡之計,投降曹操,曹操大喜,拜張繡為揚武將軍,解除了后顧之憂。
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曹操自率軍屯于官渡(今中牟北),準備迎擊袁紹。
劉備在陶謙死后,曾一度出任徐州牧,后徐州被呂布攻占,劉備投奔曹操。曹操認為劉備是個英雄,先后表他為豫州牧、左將軍。曹操攻占徐州不久,淮南袁術(shù)準備逃往青州往依袁紹,曹操派劉備去截擊,袁術(shù)北上不得,嘔血而死。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董承等人謀誅曹操事泄,被曹操殺掉。劉備于是襲殺徐州刺史車胄,占據(jù)徐州。因此,曹操決定東征劉備。[30]諸將皆說:“與公爭天下者,袁紹也。今紹方來而棄之東,紹乘人后,若何?”。曹操說:“劉備,人杰也,今不擊,必有后患。袁紹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彼爝M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破劉備,劉備逃奔袁紹。
袁紹是當時北方最強大的一股勢力,也是曹操統(tǒng)一北方最強大的敵人。袁氏一門,自袁紹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門生故吏遍于天下”,勢力本就很大,后袁紹取得冀、并、幽、青四州之地,實力大增,有軍隊數(shù)十萬人。袁紹以其長子袁譚、次子袁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后方穩(wěn)固,兵精糧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他挑選精兵十萬、戰(zhàn)馬萬匹,志在一舉消滅曹操。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命大將顏良等人進兵白馬(今滑縣),自率大軍進屯黎陽(今??h東),向曹操發(fā)動進攻。曹操的實力比袁紹弱得多[31],曹操所占的大河以南地區(qū),地盤既小,又是四戰(zhàn)之地,殘破不堪,還沒有完全恢復,物資比不上袁紹那樣豐富。曹操的兵力也遠不及袁紹,其總兵力大概不過幾萬人,投入前線的兵力據(jù)《武帝紀》說“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裴松之認為此數(shù)不準確,曹操的兵力不會如此之少,但曹操兵力遠遜于袁紹卻是毫無疑問的。
袁紹大軍來攻,許都震動。曹操安慰眾將說:“吾知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將驕而眾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我奉也。”
二月,袁紹大將顏良等人圍攻白馬,拉開了大戰(zhàn)的序幕。四月,曹操親自率兵北上解白馬之圍,他采納謀士荀攸之計,先進軍延津(今延津北一帶),做出要渡河襲擊袁軍的態(tài)勢,吸引袁軍分兵西向,然后突然轉(zhuǎn)向迅速趕往白馬。曹操軍突然殺到,袁軍措手不及,顏良被關(guān)羽斬首[33],袁軍大敗,白馬之圍遂解。曹操救出白馬軍民,沿黃河西撤。袁紹聞知,立即命文丑、劉備渡河追趕曹操。曹操見追兵漸近,命軍士解鞍放馬,并置輜重于道。袁軍追兵大至,爭搶輜重,陣形混亂。曹操率領(lǐng)僅有的騎兵突然殺出,大破追兵,陣斬文丑。曹操初戰(zhàn)得勝,主動撤軍,繼續(xù)扼守官渡。
八月,袁紹大軍連營而進,東西數(shù)十里,依沙堆為屯,進逼官渡。曹操分兵堅守營壘,伺機而動。袁軍向曹營發(fā)動猛攻,先是作高櫓、起土山,由上向曹營中射箭,接著又挖地道,欲從地下襲擊曹營,皆被曹操以設(shè)投石機、挖掘溝壑之法破解。兩軍一攻一守,相持近二個月。久戰(zhàn)之下,曹操處境極為困難。
十月,袁紹從河北運來糧草萬余車,派大將淳于瓊等帶萬余人沿途護送,夜宿于離袁紹大營四十里的烏巢。這時袁紹謀士許攸因向袁紹獻偷襲許都之計不成,且在河北的家眷犯法被抓,心生悔恨,而來投曹操,獻計讓曹操偷襲烏巢。曹操大喜,跣足出迎,之后親率精銳步騎五千人,軍隊人銜枚,馬勒口,換袁軍軍裝乘夜從小路偷襲烏巢。曹操軍至烏巢,命四面放火,袁軍大亂,淳于瓊拒營死守。[34]袁紹聞知,急忙派兵救援,曹操左右見“賊騎稍近,請分兵拒之。”曹操大怒說:“賊在背后,乃白!”士卒都拼死力戰(zhàn),因此大破袁軍,斬淳于瓊等,盡燔其糧草。而當袁紹聽說曹操襲擊烏巢時,因此少量援兵救援烏巢,而以重兵圍攻曹軍營地。由于曹軍營地營壘堅固,烏巢先被攻破,袁軍張郃、高覽等人率部投曹,袁軍潰散。袁紹棄軍逃回黃河以北。曹軍大獲全勝,斬首七萬余級,盡獲袁軍輜重圖書珍寶。曹操清點袁紹書信,得到自己部下勾結(jié)袁紹的信,盡燒之,說:“當紹之強,孤猶不能自保,而況眾人乎!”
客觀條件上,曹操處于劣勢,但由于他能正確分析客觀條件,善于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所以能揚長避短,采用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使戰(zhàn)爭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轉(zhuǎn)化,經(jīng)過自己主觀上的努力,終于贏得了勝利。官渡之戰(zhàn),曹操擊潰了最大的敵人袁紹,由他統(tǒng)一北方已是大勢所趨。官渡之戰(zhàn)也是中國戰(zhàn)爭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例。
歷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戰(zhàn),袁紹帶十萬人打曹操,卻被曹操打得躲在北方,而曹操勝利的原因有二,一是曹操愿意聽從底下人的建議,并且曹操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極具政治頭腦;二是袁紹內(nèi)部集團不和諧,分歧多,而且袁紹個人剛愎自用,驕傲自大,不聽從手下人的建議。
在195年曹操把漢獻帝帶進許昌城的時候,就已經(jīng)在政治上取得了先機,挾天子以令諸侯。在196年的時候袁術(shù)稱帝,曹操借著天子的名號召集各路諸侯討伐袁術(shù),討伐完袁術(shù)之后又消滅了呂布等人,借此占領(lǐng)了這些人的地區(qū)。
同時袁紹也在198年打敗了公孫瓚占領(lǐng)了青州、幽州、冀州、并州四地,在這之后和曹操形成了對峙的局面。并且在當時袁紹的所率領(lǐng)的兵隊是多于曹操的,在這種情況下袁紹的自然有了想要吞并曹操地盤的心思了。在199年六月的時候,袁紹就帶著10萬精兵南下攻打曹操,官渡之戰(zhàn)就正式拉開了帷幕。
曹操在官渡白馬利用了聲東擊西的戰(zhàn)略斬殺了袁紹的一名將領(lǐng),逼退了袁軍。袁紹雖然初戰(zhàn)失利但是他的實力依然很強大,在袁紹帶領(lǐng)10萬人馬在官渡與曹操對峙數(shù)月。在對峙后期曹操用了荀彧的計謀燒了袁紹軍隊的糧車和袁紹后方的屯糧。這個消息被傳播開了之后,袁紹的軍隊就開始人心渙散,曹操趁機發(fā)兵打敗了袁紹。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zhàn)略決戰(zhàn)。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最終戰(zhàn)勝公孫瓚,據(jù)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爭天下。這樣,華北最重要的兩個政治軍事集團,決戰(zhàn)勢所難免。起初形勢袁強曹弱。袁紹已無后顧之憂,地廣人眾,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
曹操則是處于四戰(zhàn)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紹,關(guān)中諸將尚在觀望,南邊劉表、張繡不肯降服,東南孫策蠢蠢欲動,暫時依附的劉備也是貌合神離。
盡管如此,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包括曹操的謀士荀彧、郭嘉,還在張繡麾下的賈詡,以及涼州從事楊阜,在綜合分析了曹、袁的優(yōu)劣后,認為袁紹外寬內(nèi)忌,好謀無決,他們都看好曹操,認為局勢會向著有利于曹的方向變化。
官渡之戰(zhàn)前,曹操的實力遠不不及袁紹,當時的袁紹有三大特點:一是地廣民強,兵多將廣,謀士如云。袁紹手下文有田豐、沮授、郭圖、許攸、審配、逢紀等超級謀士,武將有顏良、文丑,高覽、張郃,淳于瓊等絕世名將。
曹操雖然屬于弱勢的一方,無論地盤還是兵力都遠遠不及袁紹。但曹操也有他的獨特優(yōu)勢。
一是曹操個人魅力和處理能力要比袁紹要強,曹操亦奸亦雄,為人狡猾,善于納諫,果敢多謀,是一個極具霸氣的雄主。而袁紹懦弱無能,為人兩面三刀,處理猶豫不決,缺乏主心骨,不善于聽從眾謀士的建議。
二是曹操手下的智囊團“精度”要比袁紹強。袁紹手下盡管有田豐、沮授、郭圖、許攸、審配、逢紀等超級謀士,但謀士之間相互猜忌,私心都太重。并沒有抱團取暖。因此,謀士雖然眾多,但卻毫無凝聚力,如同一盤散沙。而曹操麾下的武將也不甘落后,有曹仁和張遼這樣的蓋世猛將,而謀士也不甘落后,不但有厚度,而且有精度,其中郭嘉和荀彧這絕代雙謀也是袁紹麾下眾謀士無法相比的。
1曹操保證了自己的補給線 兵馬也沒有傾巢而出就算敗了還有退路 相反袁紹幾乎全軍出動 糧草一次帶夠一旦失敗全軍覆沒 (歷史上有優(yōu)勢情況下還是堅持全軍出動作豪賭的勝仗幾乎沒有.除非劣勢之下死地求生)
2曹操 利用袁紹全軍出動的軟橈 跟他打持久戰(zhàn) 吃.醫(yī)療和生活用品比他們少 補給線比他們短袁紹耗不起
3曹操善用人才.袁紹招攬人才卻不會用 手下有才能的基本都跑到曹操那里了.
4曹操聽取謀士意見還能正確選擇采納 袁紹某時意見也有但是自己不會選擇哪個的意見!
5從袁紹那里投靠曹操的某時將軍知道他非常多情報.最后也是因為許悠的情報給了他 最大的直接轉(zhuǎn)機
.................還可以說很多 但是主要的應該都說完了 打字累 希望理解
取勝之道主要是因為曹操的知人善任,當然還有一些其他因素。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中,實力明顯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絕對優(yōu)勢的袁紹,但他卻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yōu)勢并最終大獲全勝,具體原因介紹如下。
1、知人善任。攸、許攸皆是人才,獻上計謀,有化險為夷之功;荀彧則具備長遠的戰(zhàn)略眼光,能夠鼓勵和幫助曹操在關(guān)鍵時期堅持戰(zhàn)斗,這是更高層次的人才。由此觀之,人才的妥善任用應該可說是“一計敵萬人”。
至于曹操,他是一個懂得運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納他人之言,故袁紹兵多也不足為懼,正所謂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調(diào)遣。
2、善擇良策,攻守相濟。屢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燒袁軍糧草,對獲取勝利起重大作用,集中體現(xiàn)曹操卓越的用兵謀略和指揮才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例。反觀袁紹,內(nèi)部不和,又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屢拒部屬的正確建議,遲疑不決,一再地喪失良機。
終致糧草被燒,后路被抄,軍心動搖,內(nèi)部分裂,而全軍潰敗。
3、以奇取勝。曹操與袁紹相持官度百余日,操順而紹逆,故操軍雖不敵而不為寡,然卒所以勝紹者奇也。紹遣淳于瓊等將兵萬余人,北迎糧運,操自將夜往,攻破瓊等,悉斬之,此曹操之用奇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517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歷史上長孫皇后被稱為賢后是因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