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上下5000年歷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學時期只能在課本中獲得有限的歷史知識,實際上,歷史是一個廣闊無邊的海洋,里面蘊含著無限的故事和奇聞異事。今天,我為大家準備了一些關于裴光庭:唐玄宗時期宰相,任相期間,提出“循資格”的歷史內容,來探索這個海洋中的一部分歷史。
裴光庭出身河東裴氏中眷房,以門蔭入仕,歷任太常寺丞、郢州司馬、司門郎中、兵部郎中等職。任職期間建議突厥參與封禪,遷鴻臚少卿,拜兵部侍郎。開元十七年(729年),裴光庭拜相,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次年遷侍中,裴光庭任相期間,提出“循資格”,以資歷作為擢用官吏的標準,還建議向吐蕃傳播中原典籍,監(jiān)修國史,后封正平縣男。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裴光庭病逝,時年五十八歲,追贈太師,謚號忠獻。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裴光庭雖然幼年喪父,但因母親厙狄氏深受武則天的寵信,得以累遷至太常丞。唐睿宗年間,裴光庭因是梁王武三思的女婿,被貶為郢州司馬。
累職升遷
唐玄宗開元年間,裴光庭歷任右率府中郎將、司門郎中、兵部郎中。他沉默寡言,不善交游,但工作嚴謹,受到時人的推崇。
開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到泰山封禪。中書令張說擔心夷狄會趁機入侵,欲加強邊防軍備。裴光庭表示反對,認為有違封禪本意,會使封禪之舉名不副實。他道:“夷狄之中,突厥實力最強,也有與我大唐修好之意。若遣使赴突厥,讓其派人參加封禪之行,必會欣然從命。突厥若來,諸蕃君主必相繼而來。到時我們就算偃旗息鼓,也能高枕無憂。”張說采納了他的建議,并改任他為鴻臚少卿。東封結束后,裴光庭升任兵部侍郎。
擔任宰相
開元十七年(729年),裴光庭升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御史大夫,后又改任黃門侍郎。 當時,宇文融因善于斂財,被罷去宰相之職。唐玄宗鑒于朝廷財政困難,對宰相道:“如今國庫用度不足,你們認為應該怎么辦?”裴光庭無言以對。他擔心宇文融被起用,便行使御史大夫職權,彈劾宇文融交游朋黨,并稱其子貪贓受賄。宇文融最終被貶到平樂縣(在今廣西)。
開元十八年(730年),裴光庭升任侍中,兼吏部尚書,并加弘文館學士。他撰寫《瑤山往則》、《維城前軌》各一卷,對玄宗加以諷諫。唐玄宗下詔褒獎,賜絹帛五百匹,并命皇太子李瑛在光順門接見裴光庭。裴光庭還引薦李融、張琪、司馬利賓等人入值弘文館,打算按照左傳的體制編寫《續(xù)春秋經傳》,并請玄宗撰經。但《續(xù)春秋經傳》最終未能完成。
開元十九年(731年),吐蕃遣使入朝,以金城公主的名義求取《詩經》、《春秋》、《禮記》。秘書正字于休烈上疏反對:“東平王劉宇是漢成帝的親弟弟,他求取《史記》、《諸子》,成帝尚且不給,何況吐蕃是我大唐之仇敵。若授以經典,使其知用兵韜略,變得更加狡詐,會對中國不利。”唐玄宗與宰相商議,裴光庭道:“正因吐蕃愚昧頑固,方要賜以詩書,讓他們受到教化。于休烈在書籍之中只看到權略變詐,卻沒有看到忠信禮義?!碧菩谒鞂⒌浼p賜吐蕃。
病逝任上
開元二十年(732年),唐玄宗命裴光庭與中書令蕭嵩分統(tǒng)南衙左右?guī)?同年十一月,裴光庭隨唐玄宗祭祀后土,加授光祿大夫,封正平縣男。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裴光庭病逝,時年五十八歲。唐玄宗廢朝三日,追贈他為太師,命張九齡為他撰寫神道碑文。太常博士孫琬建議給裴光庭定謚號為克(一作克平),但玄宗卻賜謚忠獻。
以上就是關于裴光庭:唐玄宗時期宰相,任相期間,提出“循資格”的全部內容了,小伙伴如果覺得不錯,還想要了解更多有關歷史類的相關的小知識、小趣聞和人物故事的話,歡迎大家關注我們。
開元年間,唐玄宗在早期重用賢才,使得國家鼎盛,百姓安居樂業(yè)。在開元后期,張九齡是一代賢相。然而,由于此時的玄宗怠于政事,聽信讒言,任用奸佞,最終使得朝政混亂,危機四伏
張九齡字子壽,韶州上曲江人。少年時聰明伶俐,擅長寫作,十三歲時,因為寫信給王族,使得后者認為他必成大器。后來在二十歲的時候中了進士,官任校書郎。唐玄宗做太子時,曾召集飽讀書籍之人親自策問,張九齡因表現(xiàn)出眾,升為左抬遺。曾經和任右拾遺的趙冬曦負責吏部選試,人們都認為他公允不偏。開元十年,張九齡升任司勛員外郎。當時宰相張說十分器重他,稱他是后出詞人之冠。開元十一年,拜中書舍人。他曾上書玄宗,認為應重視地方官人選,糾正重內輕外之風;選拔官員應注重他們的品德和本領,而不應該看資歷,多被采納。在張說罷相后,他受牽連改官太常少卿,后被貶為冀州刺史。張九齡以老母親在家鄉(xiāng),河北又太遠,無法盡孝道為由,請求換到江南的地方任職。不久以后,他便被改任為洪州上都督,又轉為桂州上都督、嶺南道按察使。開元十九年,玄宗召為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副知院事,又升為中書侍郎。開元二十一年,以中書侍郎為相,第二年又被封為中書令。張九齡當上宰相后,仍是公正無私,坦誠直率,輔佐唐玄宗也盡心竭力,從不見風使舵,違心取悅別人,遇事以國家社稷利益為重,堅守原則
開元二十三年,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大破契丹,立下戰(zhàn)功,玄宗非常高興,想要任命他做宰相。張九齡進諫說:宰相是代表天子治理天下的,不是為了賞功而設置的官位。玄宗說:只讓他掛宰相的虛名,而不讓他掌握實權,不知是否可以?張九齡回答說:即便如此也不妥,天子所掌管的權柄官位怎能隨意授之與人。再則張守只不過是擊敗契丹,皇上就要任他為相,那么將來倘若他滅掉奚與突厥,皇上還能授予他什么官職呢?玄宗于是打消了拜相的念頭。二月,張守來到東都報告了取得大捷的消息,被封為右羽林大將軍,兼御史大夫,兩個兒子也被授于官位,得到很多賞賜
對安祿山,張九齡認識得也非常清楚。安祿山當時為平盧討擊使、左驍衛(wèi)將軍。開元二十四年,幽州節(jié)度使張守璉派遣安祿山討伐反叛的奚與契丹,安祿山由于驕橫輕敵而吃了敗仗。四月初二,張守璉上奏請求依法斬殺安祿山。安祿山在臨刑前大聲喊造張大夫你難道不想消滅契丹國嗎?為何要殺掉我安祿山!安祿山的確驍勇善戰(zhàn),張守璉愛惜人才,不忍殺他,于是把他送到了京師。張九齡在奏文中批道:春秋時代齊國的大將穰苴殺了驕橫的監(jiān)軍莊賈,吳國的孫武殺了不聽命令的宮子。如果張守璉已下了軍令,安祿山不應該免死。玄宗愛惜安祿山的才能,下詔廢去了他的官位,安祿山成了無官位的將領。張九齡堅持說:安祿山違令敗軍,依照軍法,不可不殺。再說我觀其面貌有反相,不殺必為后患。玄宗說:你不要像晉朝王夷甫看百勒那樣看安祿山,白白陷害了忠誠有德的人才。最后竟赦免了安祿山
唐玄宗即位之初,為扭轉唐中宗以來朝政弊端,曾勵精圖治,銳意改革,使朝政日益走上正軌,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的局面。但是長久的太平盛世沖淡了玄宗的進取心,到開元后期,他開始縱情享樂、荒疏政事??吹竭@種情況,張九齡十分擔憂,等待規(guī)勸玄宗的機會。開元二十四年八月初五千秋節(jié)。是玄宗壽誕,群臣紛紛向玄宗進獻寶鏡。張九齡卻認為以鏡自照可以見形容,而以人自照可以知吉兇。張九齡在書中對于玄宗近期施政的失誤之處以廈由于府兵制廢除,邊將掌握軍權形成的內輕外重局面而埋下隱患等情況,或提出委婉的規(guī)勸,或懇請玄宗有所防備,文中處處流露出他的忠心與對社稷安危的關注。盡管玄宗當時也下詔褒獎贊美九齡此書,但實際上只是做表面文章罷了
隨著玄宗驕奢厭政,他對正直之士的忠言懇論漸摩排斥之心,對諛美逢迎之聲卻欣然接受,這直接影響他用人的態(tài)度。他開始重用親近奸詐、善于溜須拍馬的小人,而漸漸疏遠了那些正直忠誠的大臣,李林甫便是這個時期奸佞的代表
李林甫小字哥奴,是宗室子弟,曾祖父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淵的從父弟。林甫以家世入仕,為千牛直長,很得其舅楚國公姜皎的疼愛。姜皎常常為他在朝廷上說好話。姜皎的妹妹嫁給侍中源乾曜的侄孫源光乘。一天,源乾曜的兒子源潔對父親說:李林甫求作司門郎中。源乾曜回答:郎官應該由有才華名望高的人擔任,哥奴怎么能做郎官?雖然如此,李林甫還是憑借姻親的幫忙,升為太子諭德和國子司業(yè)
開元十四年,御史中丞宇文融推薦李林甫為御史中丞。李林甫又任刑、吏部二侍郎。他為人狡猾難測,工于心計,善于鉆營,諳熟宮廷內的事和做官的學問,用盡心思在自己周圍編織一張巨大的關系網,鞏固在朝中的勢力。為了解皇帝的好惡與意圖以便迎合取媚,他廣交宦官和妃嬪,對玄宗的一舉一動了如指掌,所以喜事時往往稱旨,很得玄宗的喜歡。那時,武惠妃集后宮三千寵愛于一身,于是李林甫對其極盡巴結之能事。武惠妃想立自己的兒子壽王李瑁做太子,與太子李瑛之間產生了矛盾。李林甫認為投靠武惠妃的機會來了,便通過和他關系密切的宦官把愿意幫助壽王做太子的意思傳達給武惠妃。武惠妃正需要外廷士大夫的支持,自然十分高興,因此一有機會就在玄宗面前盛贊李林甫,使玄宗越來越信任他。李林甫與侍中裴光庭之妻、武三思之女有私情,裴光庭死后,武氏請求玄宗親信的宦官高力士在皇帝面前為李林甫說情,代替其夫的職位。高力士的養(yǎng)父高延福和武三思是好友,高力士與武三思家的關系也很密切,但在任用宰相的大事上,高力士沒有草率應允。中書令蕭嵩舉薦右丞韓休為相,玄宗同意了。正在起草詔書時,高力士將消息透露給武氏,并讓李林甫轉告韓休。韓休做相后很感激李林甫,向上推薦他有任相之才,武惠妃也暗地里幫他說好話,使原就對李林甫印象頗好的玄宗動了心,拜李林甫為黃門侍郎,其官位改為宰相
開元二十二年,玄宗以黃門侍郎平章事裴耀卿擔任侍中,中書侍郎平章事,張九齡擔任中書令,李林甫也同時登上相位,拜官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并加銀青光祿大夫散階。此前玄宗欲拜他為相時曾征求張九齡的意見,張九齡堅決反對說:宰相身系國家安危,臣擔心李林甫做相后會危害社稷。李林甫因此對張九齡心懷怨恨。張九齡文采極佳,朝廷的詔敕文件,多出自他的手筆,極受重用。李林甫一時難以撼動他的地位,所以表面上仍然裝作服從張九齡,背后則在玄宗面前惡語中傷,同時百般討好玄宗以鞏固自己的地位。耿直的張九齡對玄宗的變化有所覺察,更加事無巨細,據理力爭,使玄宗十分不悅。
早年得名將蘇定方教授用兵奇術。高宗廢王立武時,裴行儉因私議論,被貶為西州都督府長史。麟德二年(665)拜安西大都護,在西域時,諸部多慕義歸附。后來還朝,與李敬玄、馬載同掌選事十余年,甚有能名,時稱?裴、李?、?裴、馬?。
調露元年(679)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與李遮匐反叛,侵逼安西。當時裴行儉受命冊送波斯王子泥涅師歸國,途經西州時,募得萬騎,便假為畋獵,以計俘都支,將吏于碎葉城為他立碑紀功。同年,率軍平定突厥阿史德溫傅、阿史那伏念的叛亂。
開耀元年(681),以反間計逼伏念執(zhí)溫傅來降,余眾悉平。永淳元年(682)四月,裴行儉病逝,享年六十四歲。追贈幽州都督,謚號憲。
裴行儉善于識拔人才,軍中提拔的將領如程務挺、王方翼、郭待封、黑齒常之等,都成為一代名將。著有文集20卷和《選譜》。又撰《草字雜體》及營陣、部伍、料勝負、別器能等46訣,今均佚。
裴行儉有三個兒子,分別是裴延休、裴慶遠、裴光庭。
子:裴延休,并州文水令。
裴慶遠,協(xié)律郎。
裴光庭(678年-733年),字連城,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東北)人,唐朝宰相,隋朝禮部尚書裴仁基之孫,右衛(wèi)大將軍裴行儉之子。裴光庭出身于河東裴氏中眷房,早年以門蔭入仕,歷任太常寺丞、郢州司馬、司門郎中、兵部郎中等職,后因建議讓突厥參與封禪,升任鴻臚少卿、兵部侍郎。開元十七年(729年),裴光庭拜相,初授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次年又升任侍中。他任相期間,提出?循資格?,以資歷作為擢用官吏的標準,還建議向吐蕃傳播中原典籍,后封正平縣男。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裴光庭病逝,時年五十八歲。追贈太師,謚號忠獻。
孫:裴稹,唐玄宗時起居郎。
曾孫:裴均,唐憲宗時宰相。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52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河西之戰(zhàn)中霍去病的重要貢獻
下一篇: 慈禧也曾有過閨蜜,這位神秘女子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