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和帝劉肇在誅滅竇氏戚族后勵精圖治,改變外戚擅權時的奢靡貪腐之風,促使東漢國力趨于極盛,時人稱為“永元之隆”,劉肇開始親理政事,他每日早起臨朝,深夜批閱奏章,從不荒怠政事,故有“勞謙有終”之稱。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漢和帝在政治上的舉措。
劉肇深感吏制建設對一個政權的重要性,因而非常重視官吏的選拔任用。據(jù)統(tǒng)計,他當政時期,曾四次專門下詔納賢。這既反映出東漢吏制的空虛與墮落,也表現(xiàn)出和帝為改變這種現(xiàn)狀而做出的積極努力。
2.寬緩為政
劉肇當政時期,在法制上主張寬刑,他任用的掌管刑獄的廷尉陳寵,便是一個富于同情心的仁愛之人,每次斷案,都依據(jù)經(jīng)典,而“務從寬恕”。
《后漢書·郭陳列傳第三十六》:永元六年,寵代郭躬為廷尉。性仁矜。及為理官,數(shù)議疑獄,常親自為奏,每附經(jīng)典,務從寬恕,帝輒從之,濟活著甚眾。其深文刻敝,于此少衰。寵又鉤校律令條法,溢于《甫刑》者除之。曰:“臣聞禮經(jīng)三百,威儀三千,故《甫刑》大辟二百,五刑之屬三千。禮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禮則入刑,相為表里者也。今律令死刑六百一十,耐罪千六百九十八,贖罪以下二千六百八十一,溢于《甫刑》者千九百八十九,其四百一十大辟,千五百耐罪,七十九贖罪?!洞呵锉G瑘D》曰:‘王者三百年一蠲法。’漢興以來,三百二年,憲令稍增,科條無限。又律有三家,其說各異。宜令三公、廷尉平定律令,應經(jīng)合義者,可使大辟二百,而耐罪、贖罪二千八百,并為三千,悉刪除其余令,與禮相應,以易萬人視聽,以致刑措之美,傳之無窮。”
劉肇對有過失之人,也能根據(jù)情況,從寬處理。永元九年(97年),竇太后死,由于宮廷緊守秘密,和帝為梁貴人所生的事實始終沒予公開。太后死后,梁家才敢奏明朝廷,為梁貴人討一個說法。這時和帝也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謎。但在如何安置竇太后的問題上,三公上奏:“請依光武黜呂太后故事,貶竇太后尊號,不宜合葬先帝?!眲⒄貐s念及竇太后對自己的養(yǎng)育之恩,認為“恩不忍離,義不忍虧”,不應有所降黜,于是不降尊號,謚為章德皇后,而對梁貴人、宋貴人的問題也都妥善安置。梁貴人被追封皇太后。
《后漢書·皇后紀第十上》:九年,太后崩,未及葬,而梁貴人姊嫕上書陳貴人枉歿之狀。太尉張酺、司徒劉方、司空張奮上奏,依光武黜呂太后故事,貶太后尊號,不宜合葬先帝。百官亦多上言者。帝手詔曰:“竇氏雖不遵法度,而太后常自減損。朕奉事十年,深惟大義,禮,臣子無貶尊上之文。恩不忍離,義不忍虧。案前世上官太后亦無降黜,其勿復議?!庇谑呛显峋戳?。在位十八年。帝以貴人酷歿,斂葬禮闕,乃改殯于承光宮,上尊謚曰恭懷皇后,追服喪制,百官縞素,與姊大貴人俱葬西陵,儀比敬園。
3.重用宦官
東漢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宮廷內設置了中常侍、黃門侍郎、大黃門、小黃門等宦官職務。他們負責掌管傳達皇帝的號令和詔書,閱覽尚書進呈的文書。
在劉肇奪回政權的過程中,中常侍鉤盾令鄭眾直接參與了策劃和實施,在論功行賞時,鄭眾自然是首功。于是,鄭眾被升遷為大長秋。“長秋”是漢代皇后的宮名,用以名官,稱其官署為“長秋寺”。這是皇后近侍官首領,一般由皇帝親信充任,負責宣達旨意,管理宮中事務。而在進行策勛班賞的過程中,和帝注意到,鄭眾總是推辭的多,接受的少,這種謙遜仁愛之心,很得劉肇的贊賞。因此,和帝以后便經(jīng)常同他討論國家大事,國家一些大政方針的決策便較多地摻雜著宦官的力量,所以史書上說“宦官用權自此始矣”。
《后漢書·宦者列傳第六十八》:時竇太后秉政,后兄大將軍憲等并竊威權,朝臣上下莫不附之,而眾獨一心王室,不事豪黨,帝親信焉。及憲兄弟圖作不軌,眾遂首謀誅之,以功遷大長秋。策勛班賞,每辭多受少,由是常與議事。中官用權,自眾始焉。
但劉肇重用宦官,還有一些客觀因素。這就是這時期他所信任和倚重的一些朝臣和宗王或年老體弱,或壽短命微,陸續(xù)退出了歷史舞臺。
歷史上有不少少年有為的帝王,秦皇嬴政13歲登基而周旋于呂相之間;康熙玄燁十四歲時則擒鰲拜,二十歲平定三藩之亂:北魏拓跋珪十六歲建國稱王;李世民十八歲起兵,二十四歲平定天下。東漢歷史上也有一位少年皇帝,在他治下國力達到極盛,卻很少被人提及,那就是東漢第四位皇帝——漢和帝。
漢和帝劉肇是漢章帝的第四子,其生母是梁貴人。漢章帝當時寵幸皇后竇氏,但是竇氏一直無嗣,反倒是宋貴人先生了皇長子劉慶,之后梁貴人也生了劉肇,于是劉慶自然的被立為了皇太子。這可急壞了竇氏,都是“子憑母貴,母憑子貴”,現(xiàn)在被立為皇太子的不是自己的兒子,竇氏怎么想都覺的位置不牢固。思前想后她想到了一個辦法,自己不能生育那就過繼一個也行。漢明帝的馬皇后也不能生育,漢章帝就是過繼給馬皇后的。
于是她就去找梁貴人,讓她把劉肇過繼給自己當兒子。梁貴人想著,兒子跟著皇后肯定比跟著自己有前途,說不準還有當皇帝的機會。于是痛快的答應了。竇氏有了兒子之后就用盡心機的要讓劉肇當上皇太子。她先是不斷地給章帝吹耳邊風,進讒言,說宋貴人的壞話。剛開始章帝并不信,但日久天長,章帝對宋貴人慢慢的也有了意見了。竇氏還不失時機的誣陷宋貴人進行巫蠱。終于章帝大怒,廢掉太子劉慶改立劉肇為太子,宋貴人最后也被竇氏迫害致死。由于擔心劉肇長大之后知道梁貴人是他的生母,而疏遠自己,于是對梁貴人也開始誣陷迫害,終致梁貴人憂郁而終。
光武帝時期,為了避免外戚集團權力過大威脅皇權,就讓幾個外戚集團相互監(jiān)督制衡。到了漢章帝時期,這種權力的均衡被打破,竇氏外戚集團開始變得一家獨大。章和二年(88年),漢章帝去世,不到十歲的皇太子劉肇繼位,是為漢和帝。由于皇帝年幼,竇氏就以太后的名義臨朝稱制。
竇氏一掌管國家大權就開始大肆封賞竇氏家族子弟。她的幾個兄弟都別安排在顯要的位置,掌握住了國家政治的中樞。竇太后獨斷專橫,任意恣為,為了讓自己的兄弟竇憲戴罪立功,不顧朝廷眾臣反對,不惜“以一人之計,棄萬人之命”,讓竇憲率兵攻打北匈奴。并且竇氏兄弟還放縱家奴為非作歹,欺壓良善霸占婦女,而“有司莫敢舉奏”。
竇氏集團權力大了,覺得留著皇帝也是礙手礙腳的,于是設計準備除掉劉肇。劉肇暗地里知他們的陰謀后,也開始準備自救。當時,劉肇附近都是竇氏集團的人,無法隨便和眾大臣接觸,只有宦者鉤盾令鄭眾不諂事竇氏集團,于是便和他密謀。永元四年(92年)六月二十三日,劉肇先下手反擊,他先逮捕了竇氏集團的爪牙郭璜、郭舉、鄧疊、鄧磊,將他們送獄處死,并派謁者仆射去收回大將軍竇憲的印綬,竇憲被打得個措手不及,于是竇憲兄弟等都被送回封國,并都被迫自殺。這一年,劉肇才十四歲,可見其膽識和才智。
剪除了竇氏外戚勢力后,劉肇開始親政。劉肇為政勤懇不怠,常常批閱奏章到深夜,故有“勞謙有終”之稱。他也非常能體恤百姓疾苦,多次下詔賑濟災民,減免賦稅,安置流民,勿違農時,在他治下墾田面積達到東漢之最732萬多傾,并設了西域都護府,開疆拓土,四夷賓服,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時人稱之為“永元之隆”。
不過也是在漢和帝時期,宦官勢力開始抬頭?;抡哙嵄娫趧⒄貖Z回大權中,功勞甚大,因此被升遷為大長秋,專門負責傳達旨意和管理宮中事務。由于鄭眾在平時的辦事中又能得到和帝的賞識與器重,因此和帝也讓鄭眾參與了一些國家大政方針的決策,史書上說“宦官用權自此始矣”。由此也就拉開了東漢宦官專權的序幕,之后的東漢政權也因此在外戚和宦官兩股勢力的輪番交替中走向了終結。
人物生平
為政舉措
但鄧太后畢竟是外戚勢力的總代表,在積極治國的同時,仍念念不忘鞏固加強自己的統(tǒng)治。延平元年四月,她將哥哥鄧騭由虎賁中郎將提升為車騎將軍,控制擁有決策權的內朝機構。
漁陽太守張顯接到報告后大怒,叫上幾百個弟兄,出塞追擊撤退的鮮卑人。鮮卑人漸漸把漢軍引入危險地帶,嚴授勸張顯不要再急于追擊,以免中鮮卑人的埋伏。嚴授建議先安下營寨,派出輕騎兵去打探一下再追也不遲。嚴授的主意很穩(wěn)妥,但張顯不聽,反而認為嚴授膽小,氣得幾乎當場就要斬殺嚴授。最后張顯雖然沒有陣前斬將,但終究不聽嚴授的建議,下令急速追擊,結果真的中了鮮卑人的伏擊,張顯中箭陣亡,手下士卒四散逃跑。只有那被張顯稱為“膽小鬼”的嚴授,不僅沒有逃跑,反而殺死多名敵人,自己身負十余處傷,最后戰(zhàn)死。
鄧綏接到漁陽戰(zhàn)役的消息后非常感慨,親自為烈士寫文章予以褒獎,又賞賜烈士家屬很多錢財,還提拔他們的子弟做官。
從此以后,鮮卑人在歷史舞臺上登場的次數(shù)日益增多,逐漸成為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民族。
人物評價 范曄《后漢書》:“殤世何早,平原弗克?!?/p>
家族成員
養(yǎng)母:和熹皇后鄧綏(鄧太后)
平原王劉勝
姐妹
武長公主劉保
共邑公主劉成
臨潁公主劉利,嫁即墨侯、侍中賈建。
聞喜公主劉興
相關史籍 《后漢書·卷四·孝和孝殤帝紀第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52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東漢時期的中央官制
下一篇: 東漢盛世永元之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