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武宗會昌五年(845),三臺(唐朝時為梓州)是蜀內(nèi)僅有的兩個鑄錢地之一,背“梓”開元錢實物就是明證。但歷代史書中鮮有記載,實物也見得不多,現(xiàn)綿陽、三臺史料集上無記錄,梓州鑄錢這一重要歷史也沒任何人涉獵,這不能不說是件很遺憾的事。
唐開元通寶、乾元重寶,綿陽、三臺出土數(shù)量之大,種類之多,令其它地方吃驚羨慕,特別是三臺縣城幾乎都出土過。面對這些錢幣,筆者仔細觀察、反復琢磨、對比梳理,根據(jù)出土情況、錢文風格、地方特色,結(jié)合梓州鑄錢歷史記載以及晚唐的政治、經(jīng)濟狀況來論述。
唐史載:晚唐藩鎮(zhèn)割據(jù),政治腐敗,貪污成風,經(jīng)濟衰敗,民不聊生。武宗帝揚道排佛,為解決多年錢荒,于會昌五年七月,令毀佛寺,搗爛銅像、銅磬等以此鑄錢。由于國力衰落,除少數(shù)會昌開元鑄造較工整外,其余大量的劣質(zhì)開元錢已達谷地,甚至畸形、無文錢也來流通充數(shù)。
據(jù)《新唐書·食貨志》載:“淮南節(jié)度使李坤請?zhí)煜乱灾菝T錢,京師為京錢(大小徑寸,如開元通寶),交易禁用舊錢?!边@些在錢背上加鑄州名的會昌開元錢,僅淮南鑄背上“昌”表年號,其它為記地名。如“京”(西安),“洛”(河南),“藍”(陜西),“兗”(山東),“梁”(山西),“荊”(江陵),“襄”(湖北),“潭”(湖南),“潤”(浙江西),“鄂”(湖北),“興”(興元府),“洪”(江西),“宣”(安徽),“平”(河北),“廣”(廣東),“梓”(東川,綿陽三臺),“益”(西川,成都),“福”(福建),“丹”(甘肅),“桂”(廣西),“永”(湖南),“越”(江蘇、浙江)。以上各局錢,綿陽、三臺都有出土。
會昌開元鑄行如此短暫,存世也不多,歷來為藏家追逐的對象,都以收齊23種為榮耀,但收齊成套談何容易。會昌開元四川僅二爐,即背穿上“益”(成都),背穿上“梓”(三臺),“梓”較“益”花色品種多些,鑄工也要好些,且還帶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如題圖)。這些稀奇品種在《古錢大辭典》上無記錄,實屬少見。背“梓”開元錢從錢文看,它繼承了盛世開元的風格,是歐陽詢書體,書法在篆隸之間,又含楷意,結(jié)構(gòu)嚴謹,筆畫凝重端莊,從工藝制作上說,錢體較精美,銅色純正,鑄字清晰。與其它局的粗陋錢相比,美丑鮮明,是梓州鑄錢的亮點。
錢幣的制作要經(jīng)過好多道工序,它本身就是一件藝術(shù)品,也顯示了梓州工匠的聰明與智慧。梓州錢都采用翻砂鑄造(樣錢鑄法),金屬成分為:銅為83.32%,錫13.56%,鉛2.12%,其余為其它金屬成分。
第二,調(diào)制錢監(jiān)。據(jù)《潼川府志·明統(tǒng)志》載:“唐貞觀元年,于此(梓州)置鑄錢官。”
第三,梓州當時為四川第二大都市。據(jù)史書載:“至德二年(757)分置劍南東川節(jié)度,轄十二州(包括綿州),乾元二年(759)又增割昌州(大足)、渝州(重慶)、合州(合川)等十五州,八十九縣?!?中間有小變化,直到五代前蜀止)轄如此多的州縣,銅礦當然就更充足了,為梓州鼓爐鑄錢創(chuàng)造了好條件。
第四,交通便利,州有涪、凱、郪江諸河流,水深河寬,可通南北。梓州鑄錢管制頗嚴,從出土錢幣看,沒私鑄錢,這與其它州泛濫的丑陋私鑄錢相比,又是一大亮點。
再有,筆者十年前親眼見綿陽一老藏家一枚精美厚重的背“梓”白銅樣錢,說是在三臺征得,為三臺鑄錢又增添了重重一筆。古代都有依山臨江鑄錢習慣,從各方面證據(jù)表明,梓州鑄錢點很可能在綿陽至三臺沿涪江一帶,特別有可能在三臺縣城。新中國成立后,眾多專家、學者先后來綿陽、三臺考察過,都一致認為三臺歷史上曾鑄過錢,又特別是唐武宗期間。錢幣專家徐力民教授在《四川歷代鑄幣談》一文精辟地總結(jié)出:“從南到北的歷代鑄錢點為犍為、成都、三臺……”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53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唐朝最成功的平叛竟是借用敵人之手
下一篇: 唐朝定都長安為什么又定洛陽為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