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統(tǒng)治者提倡信仰佛教,全面接受了佛教思想體系。那么佛教在西夏是怎么發(fā)展的?
于是,佛教思想體系,在西夏社會的思想意識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和西夏政府大力提倡的儒學思想并駕齊驅。西夏統(tǒng)治者為了更好地治理封建國家,早就注意吸收儒學,至崇宗、仁宗時期使儒學得到空前的發(fā)展。
西夏
西夏,又稱夏,該國人則自稱大夏;系我國西北部的古國,為西藏黨項族(Tangut)所建。領土在最盛時轄有寧夏全部、甘肅之大部份,及陜西、青海、內蒙古之一部份。分為二十二州。唐代末年,黨項族首領拓跋思恭因助唐討伐黃巢之亂有功,獲封夏國公,賜姓李,世為夏州節(jié)度使。
宋太宗時,國主李繼捧入貢,受賜姓趙;雍熙三年(986),其弟繼遷叛宋,受遼冊封為夏王。后,繼遷之子趙德明與宋復交。德明之子元昊,雄才大略。于寶元元年(1038)稱帝,國號夏,定都興慶府(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
元昊屢寇宋邊,又與金構兵十余年,精銳殆盡。傳至德旺,蒙古軍伐之,德旺憂悸死。其侄南平王睍繼位。未幾,蒙古成吉思汗盡克其地,睍出降。自元昊至睍,凡十主,合一九六年。
傳入
此國夙行佛教,早在未建國之前,佛教即由漢地傳入,是時,權貴常遣使獻馬求經(jīng),建國后亦復如此;先后六次自中國請得佛經(jīng)。
隨著儒、佛典籍的輸入及西夏文字的創(chuàng)制,此國開始西夏文佛經(jīng)的翻譯及雕印。就中,最早受世人矚目者,為在北京北方約六十四公里處,居庸關過街塔之壁面所存以梵、漢、蒙、回、藏、夏等文字刻成的《佛頂放無垢光明入普門觀察一切如來心陀羅尼經(jīng)》,及《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
此外,近代學者伯希和、斯坦因于敦煌、西夏黑水城所發(fā)掘的佛典史籍及寫本、刊本等(均以西夏文字書寫),經(jīng)我國羅福萇、羅福成、日人石濱純太郎,及美、俄學者等的研究,已確定有《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jīng)》、《大寶積經(jīng)法界體性無分別會》、《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佛母出生三藏般若波羅蜜多經(jīng)》等書。
崇信
西夏歷代諸王均崇信佛教,除自中國請經(jīng)及翻譯、雕印佛經(jīng)之外,并致力于寺塔的建設,故境內寺院林立。如元昊曾于首都(興慶)建高臺寺,造高數(shù)十丈的佛塔;沒藏氏(諒祚母后)于首都西方建承天寺。上述二寺均以安置漢文佛經(jīng)為主。
其余各寺亦另有其特殊之處?;驗榉g西夏文經(jīng)(高臺寺),或刻印漢文佛經(jīng)(賀蘭山佛祖院、溫家寺印經(jīng)院),或刻印西夏文佛經(jīng)(黑水城寺廟)。此外,該國佛教藝術、雕刻等亦極為發(fā)達,現(xiàn)存莫高窟有塑像與壁畫的四八0座洞窟中,西夏所開者有三窟。
成果
由于佛教的流傳,西夏境內的文化成果頗為豐碩。尤其是對佛經(jīng)的重視,刺激了西夏印刷事業(yè)的興盛。目前留存于世的西夏遺產頗多。有西夏文、漢文寫本及刻本寫經(jīng)、佛畫、洞窟壁畫、宏偉的寺廟及遺址、形制各異的佛塔等等。由于盛行佛教,故其后國雖亡,而元代仍‘以佛教為羈縻之策’治理該地。
西夏是在公元11世紀有黨項族建立的政權,大體地理位置在今天的寧夏,甘肅,內蒙和青海,信仰佛教,于1227年被成吉思汗滅國。在國家滅亡之后,黨項族慢慢的消亡在歷史中,部分與漢族融合。由于當時成吉思汗的軍隊有著大量的外族士兵,相信其中也有被俘虜或主動投降的黨項族兵士,他們很可能參加了蒙古帝國對中亞地區(qū)的西征。并且在蒙古西征之后,蒙古軍隊從西亞,中亞帶回了大量的信仰伊斯蘭教的學者,工匠和士兵,回到了我國的西部,在今天的新疆,寧夏,甘肅和青海等省份定居下來,他們與當?shù)氐木用袢诤希纬闪艘粋€新的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回回民族,簡稱回族。
由于黨項族的故地和現(xiàn)在回族的聚居地在很大一部分是相同的,并且西夏的滅亡在時間上和回族的形成正好進行了一個銜接,所以我們可以相信,大量的歷史事實也可以證明,當年的西夏黨項人參與了回族的民族大融合,現(xiàn)在的回族同胞中,也應該有部分西夏人的血統(tǒng),并且在回族的形成中,其他民族,包括漢族,蒙古族,吐蕃族,中亞個民族等多民族的血統(tǒng)都融合其中,在歷史上譜寫了一曲波瀾壯闊的民族大融合的樂章。
(完全原創(chuàng)手打,希望喜歡)
一百零八塔坐落在青銅峽黃河大峽谷出口處,攔河大壩以南2.5公里處峽口山向東的山坡上遠遠望去,整個塔群構成了一個獨特的三角形狀,并以其眾多的古塔數(shù)目、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恢宏的氣勢,屹立于中國古塔之林。一百零八塔的個體造型和整體布局在中國古塔建造中尚屬罕見。文物工作者根據(jù)考古和發(fā)掘證實,一百零八塔有近千年的歷史,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是寧夏境內重要的文物古跡。
一百零八塔,據(jù)說是穆桂英點將臺。相傳,在北宋年間,楊門女將穆桂英掛帥出征,率兵來到寧夏青銅峽的黃河岸邊,與緊追其后的對岸敵軍相持。面對洶涌澎湃的滔滔黃河,穆桂英威風凜凜地站在山頂,手持令旗,開始點將。穆桂英點了一百單八將,組成了一個變化無窮的“天門陣”。西夏軍隔岸觀望,見穆桂英颯爽英姿,布陣有方,嚇得失魂喪膽,不戰(zhàn)而逃。后人為銘記這一盛事,永久紀念穆桂英,就在當年點將的地方修建了一座代表一百單八將的“穆桂英點將臺”。
在古峽一帶,傳說最多的當然是穆桂英的“天門陣”,還有好幾種關于一百零八塔的傳說,有人說是灶君率領全家108個子孫鑿石開道,根治水害累死在青銅峽谷,為了紀念灶君及子孫,修建了一百零八塔,最頂端的大塔就是灶君。也有說塔群是測水的標記,以水淹沒塔層測報水情,讓百姓防洪。據(jù)說不誠心的人是點不清塔數(shù)的。
一百零八塔,除最上面的第一座塔較大之外,其余均為小塔,屬于喇嘛教式的實心塔。塔心正中立一豎木,內填土坯外砌以磚,塔體外表涂白灰而成,最早的白灰上涂有彩繪。
一百零八塔因塔數(shù)得名,是一個由108座喇嘛塔組成的大型塔群,該塔群依山勢分階而建,共有階梯式護坡平臺12級,由上自下按照1,3,3,5,5,7,9,11,13,15,17,19奇數(shù)十二行排列,構成一個等腰三角體的巨大塔群,塔群的總體布局別具匠心,格局獨特,實屬罕見。整體建筑規(guī)模宏大,神奇壯觀,令人驚嘆。
據(jù)史書記載,一百零八塔的單體結構略有差異,最上邊的單塔,形制最大,高3.5米,塔基呈方形,為八角形的束腰須彌座,塔身為覆缽式,塔頂為寶珠式,面東辟有完門,其余各列塔均為2.5米高、八角須彌座,寶珠式塔頂。塔體形制,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2至4層,塔身為八角鼓腹式錐狀,5至6層,塔身呈葫蘆狀,7至12層,塔身呈寶瓶狀。
據(jù)《大明一統(tǒng)志》記載:“峽口山,一名青銅峽,上有古塔一百零八座”;清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二載:“峽口山,一名青銅峽,上有古塔一百零八座”;清《寧夏府志》:“青銅峽在廣武堡北,兩山對峙,河水經(jīng)焉,中有禹王廟,又有古塔一百零八座,不知所始,或云昔人壓勝之具”,據(jù)此可知,一百零八塔在明代以前就已經(jīng)存在,且已被稱為“古塔”。以此推斷,塔的修建年代則更為久遠。
有專家認為,一百零八塔應修建在元代,理由是元滅西夏,不可能留下任何建筑,而且一百零八塔的形制屬于元代新出現(xiàn)于內地的喇嘛覆缽塔,因此可以推測塔群應當是始建于元代的。也有學者根據(jù)對一百零八塔出土的西夏文物研究后斷定,一百零八塔應建于西夏。建立西夏王朝的黨項族人為什么要在這荒蕪的山河之間修造如此眾多的佛塔,這與黨項族人篤信佛教有關。西夏,無論是統(tǒng)治階級還是平民百姓,均信奉佛教。
從一百零八塔原始風貌上看,最早是用土坯建造,外表用白灰涂抹,曾經(jīng)屢次修繕,并用朱色彩繪裝飾。新中國成立后,又對其進行了兩次維修、彩繪。這次維修中,從塔基的磚層中出土的殘存碑文得知,清順治五年(1648年)間對塔群進行過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維修。
在維修一百零八塔時,還發(fā)現(xiàn)涂抹在早期土坯殘塔上的三層白灰泥皮上,有用朱砂彩繪的蓮花紋圖案殘跡,有些殘塔上還有墨書梵文,其型制色調、紋飾與河西地區(qū)西夏至蒙元時期土塔遺存十分相似。這些復缽式塔,是藏傳佛教的主要形式,只是塔的建筑格局均有所不同,尤其是一百零八塔這樣的建筑風格和布局在中國古塔中很少見。
在加固維修古塔時,還有一個重要的發(fā)現(xiàn),當時工作人員分別在1,9,41,85號塔基下,出土磚雕佛像8尊、彩繪泥塑像4尊、彩繪泥塑臥像1尊、泥塔模103件和建筑殘件瓦當、龍首等遺物。
在一百零八塔塔群以外的溝谷山坡上坐落一座磚塔,在東側的河灘上坐落一座小塔,早已坍塌,經(jīng)清理,這兩座塔基內出土陶缽一件,泥塔模十余件,西夏文經(jīng)書殘卷,書頁上下各印一橫排坐佛,書頁中間印有西夏文字,殘卷經(jīng)書上還有一貴婦及眾侍從的圖像。此位貴婦發(fā)鬢高盤,頭戴花鉤,容顏端莊秀麗,身著高領長裙,雙手在胸前合十,有圓形頭光。
貴婦身后伺立3人。其右側侍從頭戴幞頭,面相方頤,年齡較大,身著圓領衫,雙手握一長把器物。另外兩位侍從僅存頭部。另外,在1963年清理塔群下而的河灘地上的一座塔時,發(fā)現(xiàn)彩繪絹質佛畫兩幅,各自成卷。這兩幅作品是藏密風格的卷軸畫《千佛圖》。畫幅通高107厘米。上寬51厘米,下寬49厘米,畫面中部的主尊為大日如來佛及兩尊菩薩,一幅畫背面右下角墨書幾行西夏文字,字跡無法辨認?,F(xiàn)兩幅畫均藏存在故宮博物院。根據(jù)塔基下出土的西夏文帛書記載,西夏盛行佛教,寺廟遍地,風行喇嘛教,同時還出土了部分西夏戰(zhàn)殘經(jīng)。
這些從一百零八塔塔基下清理出土發(fā)現(xiàn)的西夏、蒙元時期的遺存、遺物,為一百零八塔始建年代的斷定提供了依據(jù),根據(jù)遺存的年代,完全印證了史籍上的記載。另外,參照甘肅武威縣白塔寺等相關資料,可以更加充分地證實一百零八塔始建年代就在西夏時期。2007年再次被認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自治區(qū)文物部門組織技術力量,進行勘測,制定并上報了維修方案,經(jīng)國家文物局審批,進行了徹底維修。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級主管部門的關懷下,撥出專項資金,將一百零八塔修復一新,這已經(jīng)是對一百零八塔第三次進行維修,此次維修規(guī)模較大,外表是用青磚包砌,從塔頂?shù)剿?,全而進行了仿古式的修繕。
一百零八塔實為黃教密宗建筑。站在維修一新的塔群下面仰首向上看,蔚藍的天幕之下一望無際,一座座塔陣氣勢宏偉,憾人心魄,仿佛靈魂也隨著層層靈塔向上提升,得到超度飛升。"108”這個數(shù)字在中國佛教中有非常特殊的意義。佛學認為,佛界有108羅漢,人生有煩惱和苦難108種,為消除這些煩惱與苦難,規(guī)定慣珠要108顆,念佛要108遍,敲鐘要108聲。所以108塔應該是為消除人生煩惱和災難而特意建造的。
也有人認為是因為尊仰《金剛頂經(jīng)毗盧遮那一百零八尊法身契印》而造。無論哪種說法,都與佛家慣用的“108”這個數(shù)有關。但在佛塔建造過程中,采用108的極限數(shù)字,在國內是非常罕見的。而且,一百零八塔還是我國佛塔建筑中唯一總體布局為三角形的大型塔群。
當你登臨塔頂,合抱塔身,人生煩惱頓時化為煙云,伴著滔滔河水飄然而去。于是盡興游玩,抒懷心曲,樂在其中。
一百零八塔的建造風格及布局安排主要是依據(jù)習慣,將其設計為等腰三角體并按奇數(shù)排列,因為黨項民族習慣于崇尚佛教,所以選擇特定的地理位置,將一百零八塔建在一個似錐形山休上,只能依山體形狀上小下大分布修建,當然設計為三角體,其外輪廓同塔的形狀相似,如埃及金字塔、西夏王陵等都具有三角體特征,也符合了結構力學的穩(wěn)定感和穩(wěn)固性,又符合了透視學原理。那么一百零八塔又為什么嚴格按照奇數(shù)排列,其一是因為必須按照特定的等腰三角體來排列,如果將其布局按1,2,3,4等以此類推排列,布局就會成為等邊三角體,最終塔群的總數(shù)成為106座,而不是108座。
其二,除考慮三角體和108這個數(shù)字以外,它還從理念上加以考慮。這就是排列當中出現(xiàn)了奇數(shù),從古代陰陽八卦角度上講,奇數(shù)為陽,偶數(shù)為陰,陽為天,陰為地,而塔在印度本是埋葬舍利的墳墓建筑,按佛教觀講,人死后須升天,上天堂,因此,在設計上必須避開“偶數(shù)”,而應采用“奇數(shù)”。一百零八塔無論其建造風格,或塔群的分布,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和偉大的創(chuàng)造精神。
西夏民族:黨項族、回鶻人、漢族、吐蕃人。
西夏是黨項族、漢族、吐蕃人、回鶻人的民族。黨項族,是我國古代廣布于西羌族中較晚起的一支。回鶻人是中國少數(shù)民族部落?;佞X是維吾爾族祖先,由回紇改名而來。西夏主體民族為黨項羌人,他們世代以游牧為生,又地處強鄰環(huán)伺的“四戰(zhàn)之地”,因此養(yǎng)成了彪悍善戰(zhàn)的尚武風氣。
西夏民族在文化、語言、宗教等方面有著自己的特點和傳統(tǒng)。在宗教方面,西夏民族信仰藏傳佛教,并且形成了具有黨項族特色的。在語言方面,西夏民族使用的是黨項語,是中國漢藏語系的一種語言。西夏民族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是中國多民族共同發(fā)展的歷史見證之一。
西夏國號相關介紹:
唐朝貞元中分振武朔方二節(jié)度置夏州節(jié)度使,治夏州,在今陜西橫山縣西北。唐末黃巢起義爆發(fā)后,李思恭與鄜州(治今陜西富縣)李孝昌同誓討賊,唐僖宗以他為左武衛(wèi)將軍,權知夏綏銀節(jié)度事。黃巢被平定后,李思恭拜夏州節(jié)度使,封“夏國公”,“夏”的國號即來源于此。
西夏建立后,又自稱“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西朝。西夏史專家吳天墀認為,邦泥定國很可能是漢字“白上國”的西夏文音譯。西夏統(tǒng)治者將他們的國家稱為“白上國”,有文獻記載,也有文物證據(jù)。
以上內容參考:-西夏
石窟作為一種文化,起源于許多代代相傳的石窟神話傳說。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魏晉南北朝的戰(zhàn)亂使佛教在中國的南北方廣泛傳播。著名景點遍布佛塔寺廟。其中,北方鮮卑統(tǒng)治階級將原始的石窟崇拜與佛教信仰相結合,在許多有天然石窟的地方雕刻各種佛龕和佛像,使現(xiàn)象遍布黃河兩岸。
此后,隨著歷史的進步和歷代統(tǒng)治階級對這種文化的傳承,出現(xiàn)了許多著名的石窟。西夏石窟文化就是在這種文化背景下誕生的,也是祖國多元化石窟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由于佛教在西夏的興盛,西夏留下了許多集建筑藝術、繪畫藝術、雕塑藝術于一體的宗教石窟作品,現(xiàn)存的西夏石窟主要分布在甘肅、寧夏兩省。敦煌有莫高窟,安溪有玉林石窟,董倩有大佛洞,蘇北有五大寺,酒泉有文殊山,張掖有馬蹄寺,武威有天臺山,永靖有炳靈寺。固原有徐覓,海原有天都山,銀川有賀蘭山有山嘴溝石窟。
此外,在內蒙古自治區(qū)鄂托克旗白巖角石窟也發(fā)現(xiàn)了西夏時期的洞穴。在眾多的西夏石窟中,甘肅敦煌莫高窟和安溪玉林石窟數(shù)量最多,類型最全,內容最豐富,最具代表性。敦煌莫高窟有西夏洞窟62個,玉林石窟有西夏重修的洞窟10個,董倩佛洞和伍肆石窟有西夏修建的洞窟5個。
西夏早期石窟主要沿襲前代形制,創(chuàng)新不多;受當時密宗的影響,后來的石窟基本上放棄了在石窟中設置龕位的傳統(tǒng),在中央佛壇上放置各種造像,形成了西夏后期石窟的特色。這些西夏石窟中有大量精美的西夏壁畫,其中以敦煌莫高窟和安溪玉林石窟數(shù)量最多,規(guī)模最大,特色最鮮明。
西夏石窟壁畫主要由佛教題材和裝飾圖案組成。在敦煌西夏壁畫的幾十個洞窟、幾百件作品中,早中期的作品居多。早期壁畫的風格大多繼承了五代宋初的傳統(tǒng),內容基本上繼承了唐宋時期流行的變化和說法,鮮有創(chuàng)新;受高昌回鶻壁畫風格影響,中期作品開始創(chuàng)新;西夏晚期的壁畫吸收了西藏密宗的一些元素,開始形成民族壁畫的風格和特點。
來到敦煌的人都會被西夏壁畫巧妙的構思、獨特的造型和高超的繪畫技巧所吸引。如其代表的西夏壁畫《水月觀音圖》描繪了唐僧取經(jīng)的故事。在《西游記》年前吳承恩所寫的西夏壁畫中,有一幅唐僧西學圖,表明唐僧西學的故事在中國民間流傳已久,為吳承恩《西游記》年的文字找到了歷史淵源。
自漢代張謇出使西域以來,絲綢之路的開通對東西方文化產生了影響和促進作用。河西地區(qū)是絲綢之路的中轉站,其文化具有東西方交融的特點。玄奘西學東漸,佛教傳入中國,途經(jīng)河西張掖。況且玄奘沐浴的流沙河是張掖的黑河,《西游記》的豬八戒和沙僧都是這里的弟子。
這幅畫繼承了中原繪畫的傳統(tǒng)。它將觀音形象中的人與神融為一體,將山水與人物有機結合。它運用特殊的繪畫技巧,使畫面達到非凡的意境。西夏壁畫代表作品為《水月觀音圖》,西夏山水畫代表作品為《莆仙靖邊》、《文殊靖邊》、《童子飛天圖》,描繪了韋斯的天真形象
西夏的洞穴內容、題材和壁畫藝術風格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有人認為“西夏畫派早在唐朝就有了,只是沒有進入宋初。能自創(chuàng),能成家”,說明西夏有自己的壁畫藝術家。西夏壁畫的繪畫風格融合了藏傳佛教繪畫和中原漢族佛教繪畫的特點。一是色彩濃厚,色彩與線描并重,具有濃厚的神秘氣息,這是藏傳佛教繪畫的典型特征;二是繼承了中原漢族以線描為主,色彩為輔的繪畫傳統(tǒng)。
如榆林石窟第三窟《西方凈土變化圖》在建筑繪畫中充分發(fā)揮了線描藝術的表現(xiàn)力,細膩流暢。再比如西墻洞門兩側的文殊經(jīng)和普賢經(jīng)。人物畫中講究線描,基本不依賴色彩,形神兼?zhèn)?。此外,西夏壁畫中的裝飾圖案在整個洞穴中所占的面積比例也是歷史之最。
在沉井的設計上,創(chuàng)新性地將中原漢族的傳統(tǒng)圖案和表現(xiàn)手法與藏傳佛教的題材和藝術風格相融合,構成了獨具西夏民族特色的藝術產品。典型的代表作品是玉林石窟第3窟的藻井圖案,有些是第一批,在整個敦煌藝術中首次出現(xiàn),如莫高窟第400窟,洞頂中央的藻井圖案是兩只龍形怪物互相追逐盤旋,形似鳳頭龍身。
頭或龍身是當時流行的裝飾圖案,但這種單一的龍鳳組合形象首次出現(xiàn)在敦煌藝術中,反映了西夏黨項羌人是一個充滿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民族。
西夏畫藝術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除了石窟壁畫,還有卷軸畫、版畫、木雕、巖畫等。其內容反映了佛經(jīng)的變化,少數(shù)反映了其他宗教和世俗的內容。西夏留下的卷軸畫具有明顯的藏傳佛教藝術特征。內蒙古自治區(qū)黑水市、寧夏108塔、賀蘭山白寺口雙塔、賀蘭縣紅佛塔等地發(fā)現(xiàn)西夏卷軸畫。
西夏至今只有一幅非宗教卷軸畫,是《貴族畫像》的黑水城。如果說敦煌石窟精美的西夏壁畫、卷軸畫是西夏宮廷畫師的杰作,那么甘肅武威的木雕、寧夏賀蘭山的西夏巖畫、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草原以北的那仁烏拉山都是民間藝術。
隨著西夏雕版印刷佛經(jīng)的發(fā)展,西夏木雕興起。然而,木雕的一些內容已經(jīng)超出了宗教的范圍,包括武裝戰(zhàn)士、男女侍從、馬首領、家禽家畜等。有些木雕背面或側面有水墨畫和漢字。這些木刻是由許多作者創(chuàng)作的。雕刻粗糙,但也有一些精致的作品,如《艾蒿老人》,《武士》,《男女侍從》。這些木刻構圖簡單,形象生動,線條流暢,表現(xiàn)出濃厚的生活氣息。
“史詩般的石雕延續(xù)了幾千年,那些變化滄桑的畫更生動。”賀蘭山有賀蘭山、陰山巖畫上千幅,留下了許多黨項羌族游牧民族的巖畫。主題是人臉、家畜和野生動物。整體畫風簡約粗獷,構圖不偏離原畫風格,反映了落后的西夏社會底層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巖畫周圍,鐫刻著與佛教有關的西夏銘文,賀蘭山成為西夏人心中的圣山。
雕塑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早在新石器時代,泥塑就被用來塑造人形;秦漢以后,出現(xiàn)了大量的陶塑。隋唐時期,中國的雕塑藝術達到了中國古代史上的最高水平。
受傳統(tǒng)雕塑文化的影響,西夏雕塑內容豐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541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金朝是哪個民族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