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鄭成功的長相,《梅氏日記》(作者是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土地測量師,在1661年5月4日帶著求和信面見了登陸臺灣的鄭成功)有很具體的描述:“皮膚略白,面目端正,眼睛又黑又大,那對眼睛很少有靜止的時候,不斷地到處閃爍。嘴巴常常張開,嘴里有四、五顆很長,磨得圓圓、間隔大大的牙齒。胡子不多,長及胸部。他說話的聲音非常嚴厲,咆哮又激昂,說話時動作古怪,好像雙手和雙腳飛起來。中等身材,有一條腿略為笨重,右手拇指戴著一個大的骨制指環(huán),用于拉弓……”
鄭成功反對父親鄭芝龍降清,并非因為鄭成功“忠君”,他與其父目的一致:都是為了在這亂世保存乃至壯大自己的勢力。鄭成功跪哭苦勸其父說:“夫虎不可離山,魚不可脫淵;離山則失其威,脫淵則登時困殺。吾父當三思而行!”勸諫也是論己方利益而不是講忠君愛國。
對于與清廷的和談,鄭成功看得很準。他曾對前來勸降的弟弟鄭渡、鄭萌說:“我一日未受詔,父一日在朝榮耀?!编嵆晒φJ為這是保護父親安全的一種方式。
為了爭奪糧餉,鄭成功曾攻擊抗清將領郝尚久拒守的潮州城。因沒有根據(jù)地,看上了族叔鄭彩、鄭聯(lián)轄下的廈門,鄭成功趁鄭彩不在廈門,以中秋拜會為名,刺殺了毫無防備的鄭聯(lián),占領了廈門,并收編了他們的軍隊。
鄭成功治軍過苛,動輒誅殺大將。他曾將臨陣脫逃的堂叔鄭芝莞斬首,又因大將施瑯處決另一將領曾德,下令對施瑯滿門抄斬,施瑯降清但滿門均被殺。他因兒子鄭經(jīng)私通乳母,下令堂兄鄭泰處決鄭經(jīng)(鄭泰抗命)……
鄭成功雖然在陸上軍事并不順利,但在海上依然是當之無愧的霸主。他有“舳艫千艘,戰(zhàn)將數(shù)百員,雄兵二十余萬”,荷蘭東印度公司遠遠不及他。
鄭成功是個現(xiàn)實主義者,因清廷已經(jīng)基本攻占全國,政權日以鞏固,故而決意收復臺灣。鄭成功下令攻取臺灣時,大多數(shù)將領都反對,他們不愿背井離鄉(xiāng)。
否定英雄并非我的本意,我所希望的乃是還原一個真實的鄭成功。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功我們當銘記。
你還不明白?京城滿遺較多……比如什么揚州之屠嘉定之屠是不可能播的,因為破壞了所謂的民族大團結,所以不能播。鄭成功是清的死對頭,不能播,如果鄭成功被清打得很慘則能播。
《英雄鄭成功》是由瀟湘電影制片廠、福建電影制片廠于2001年聯(lián)合出品的大型歷史題材故事影片,該片由吳子牛執(zhí)導,趙文卓、蔣勤勤、徐敏等主演。
該片講述了鄭成功從反清復明的“一代孤臣”成為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的故事。
《英雄鄭成功》百度網(wǎng)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s/1sUlAXHeGZIctq7cE0DTTNw
?pwd=gy6u 提取碼:gy6u
鄭成功(1624-1662年),本名森,明末清初軍事家,我國東南地區(qū)的抗清名將,也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因被南明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并賜名成功,封忠孝伯,故世人又稱其為“鄭國姓”、“國姓爺”。
鄭成功作為民族英雄,他的英雄事跡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但是你知道嗎,鄭成功在22歲的時候就與其父鄭芝龍決裂,并打出了“背父救國”的大旗,這是為何呢?
要想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筆者先來說說鄭成功之父鄭芝龍的事跡。
鄭芝龍是福建南安人,早年經(jīng)商于日本,后來聚眾盤踞在臺灣和福建沿海一帶,控制通往日本和南洋群島的航道,凡是來往的商船,都必須向他繳納稅銀。其縱橫于茫茫大海之上,明朝官兵對此也無可奈何。
崇禎元年(1628年),鄭芝龍接受福建巡撫熊文燦的招撫,官至都督總兵。當時,鄭芝龍有部眾3萬余人,船只千余艘,仍率領原部,為明廷守備沿海以防海盜倭寇和荷蘭人進攻。
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朝滅亡后,南明政權的弘光皇帝冊封鄭芝龍為南安伯,福建總鎮(zhèn),負責福建全省的抗清軍務。
弘光元年(1645年),鄭芝龍與兄弟鄭鴻逵在福州奉明朝唐王朱聿鍵為帝,年號隆武,鄭芝龍被冊封為南安侯。
鄭芝龍以開國元勛自居,手中又握有幾十萬軍隊,便控制了南明隆武朝的一切大權。鄭芝龍在朝中屢屢排擠首輔黃道周。
黃道周一看隆武朝如此腐敗,知道恢復無望,但又不甘坐以待斃,他就率領學生出走浙江、安徽,積極募兵抗清。
但是,這支由白面書生和沒有經(jīng)過嚴格訓練的群眾組成的軍隊,在安徽婺源一遇清兵即被擊潰。黃道周被俘至南京,早已降清的洪承疇百般勸降,遭到他的痛斥,最終被殺害。
鄭芝龍擁兵數(shù)十萬裝備精良的大軍,卻始終不發(fā)一兵一卒抗清,一直坐望義軍和其他明軍與清兵廝殺。
鄭芝龍眼看隆武政權沒啥希望,為了保護自己廣遍閩粵的田園山莊、“富甲候王”的財產(chǎn)和身家性命,他暗中和清軍勾結。洪承疇與鄭芝龍本就是同鄉(xiāng),就派人與鄭芝龍私下密談,定下盟約。
隆武二年(也即順治三年,1646年)六月,清軍擊敗魯王朱以海后,兵分兩路由仙霞關、分水關進軍福建。
鄭芝龍將長達200里的仙霞關防線守軍全部撤走,實踐其投降的諾言,水陸兩路,皆不抵抗,以獻媚于清廷。清軍得以長驅直入,幾乎兵不血刃地占領福州。
清兵進軍福建時,隆武帝正在延平(今福建南平市),于是急忙奔走于汀州(今福建長汀縣)。八月,隆武帝在汀州被清軍追上殺死(一說被俘后絕食自盡)。
清軍入閩后,以閩粵總督的官銜為誘餌,對鄭芝龍進行招降。鄭芝龍長子、年僅22歲的鄭成功堅決反對降清。
但是,鄭芝龍利欲熏心,不聽鄭成功的苦勸,獻印剃發(fā),跑到清軍大營里投降。
鄭成功勸阻其父不成,只好帶著部分親兵出走至廣東南澳,并豎起“背父救國”的大旗,召集父親舊部,進行抗清斗爭。
鄭芝龍本以為降清之后不但得保家業(yè),還能加官晉爵,不料清軍征閩主帥博洛背約,不但將鄭芝龍與諸子一同連哄帶騙地送到了北京軟禁了起來,更是出兵攻打鄭家的故鄉(xiāng)閩南南安。
鄭成功之母田川氏當時已從日本搬至南安定居,不幸碰上此次劫難,于戰(zhàn)亂中自縊身亡。鄭成功得知母親死訊后,更加堅定了抗清的決心。
南明永歷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誓師出兵登陸臺灣,并最終將荷蘭人擊敗,淪陷了三十幾年的寶島,從此重又回到祖國的懷抱。
然而,因為鄭芝龍始終不能勸說鄭成功歸順清朝,同年,順治帝駕崩,皇三子康熙帝繼位后,十月,輔政大臣蘇克薩哈矯詔將鄭芝龍與其親族全部斬于燕京柴市口。
選擇了投降的鄭芝龍最終結局很是凄慘,而扛起抗清大旗并收復寶島的鄭成功卻名垂千古。
本文參考自:《明朝史話》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544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明末辣椒才入中國最初不是用來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