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靖難之役后明朝藩王去哪了

      歷史典故 2023-07-18 15:51:29

      公元1368年

      ,四處征伐的朱元璋在硝煙迷漫中登基大寶,一統(tǒng)天下
      ,國號大明
      。新政權的成立
      ,并沒有讓朱元璋放松警惕
      ,在汲取了歷史上唐宋兩朝宗室藩微
      、帝室孤立
      ,危難之時無以藩屏的教訓,促使他登基后即大肆分封諸子為藩王

      終明一世

      ,共有八十六親王。其中
      ,明太祖朱元璋封了二十四子為王(加朱守謙共封二十五王)
      。八十六親王中,實封的親王有六十四位
      ,追封親王二十二位
      。本文重點介紹靖難之役后諸藩王的變化。

      朱元璋重新祭起“古先哲王”的法寶

      ,并不是一時的沖動
      。他出身于貧苦家庭,祖輩受到地主階級殘酷壓榨
      ,雖然在其得天下過程中
      ,廣泛吸納地主階級和知識分子,但他對地主官吏其實始終是不信任的
      ,而且歷代的割據(jù)和叛亂導致中央政權孤立無援
      ,這些都促使他不得不考慮重新這個新生政權的統(tǒng)治格局。

      《明太祖實錄》中記載“天下之大

      ,必建藩屏
      ,上衛(wèi)國家,下安生民
      。今諸子既長
      ,宜各有爵封,分鎮(zhèn)諸國”
      ,不難看出
      ,朱元璋封王建藩,意在拱衛(wèi)政權
      ,并且解釋說“朕非私其親
      ,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

      雖然有平遙名儒葉伯巨等人曾上書反對

      ,提出了“分封逾制,禍患立生
      ,援古證今,昭昭然矣”
      ,但此時的朱元璋已下定了決心
      。洪武九年(1376年)時
      ,葉伯巨因上書“分封太侈、用刑太繁
      、求治太速”
      , 被朱元璋認為其離間骨肉,下刑部獄
      ,瘐死

      明太祖二十六子中,長子朱標洪武元年(1368年)被封為皇太子

      。洪武二年(1369年)
      ,朱元璋“定分封諸王之制”,其后有三次大的分封

      第一次分封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

      ,分別是:二子秦愍王朱樉,封國西安府;三子晉恭王朱棡
      ,封國太原府;四子燕王朱棣
      ,封國北平府,后即位為明成祖;五子周定王朱橚(初封吳王)
      ,封國開封府;六子楚昭王朱楨
      ,封國武昌府;七子齊王朱榑,封國青州府;八子潭王朱梓
      ,封國長沙府
      ,自焚死,除封;九子趙王朱杞早夭
      ,未封國;十子魯荒王朱檀
      ,封國兗州府。此外
      ,還有一個侄孫朱守謙被封為靖江王(其父朱文正是朱元璋長兄朱興隆之子)

      第二次分封是在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分別是:十一子蜀獻王朱椿

      ,封國成都府;十二子湘獻王朱柏
      ,封國荊州府;十三子代簡王朱桂(初封豫王),封國大同府;十四子肅莊王朱楧(初封漢王)
      ,封國平?jīng)龈?后改甘州左衛(wèi)
      ,后改蘭州);十五子遼簡王朱植(初封衛(wèi)王),封國廣寧衛(wèi)(后改荊州府)

      第三次分封是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其中:十六子慶靖王朱栴,封國寧夏衛(wèi);十七子寧獻王朱權
      ,封國大寧衛(wèi)(后改南昌府);十八子岷莊王朱楩
      ,封國云南府(后改武岡州);十九子谷王朱橞
      ,封國宣府左衛(wèi)(后改長沙府);二十子韓憲王朱松,封國開原衛(wèi)(后改平?jīng)龈?;二十一子沈簡王朱模
      ,封國潞州;二十二子安惠王朱楹
      ,封國平?jīng)龈瑹o子
      ,除封;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
      ,封國南陽府;二十四子郢靖王朱棟,封國安陸州
      ,無子
      ,除封;二十五子伊厲王朱,封國河南府;二十六子朱楠
      ,幼殤
      ,無封。

      這其中

      ,二十四個藩王“據(jù)名藩
      ,控要害,以分制海內(nèi)”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睹魇贰酚涊d,王府是設三護衛(wèi)
      ,“護衛(wèi)甲士
      ,少者三千,多者至萬九千人”
      。而分封在北方邊塞
      ,沿長城立國的北平燕王、廣寧遼王
      、大寧寧王
      、宣府谷王、大同代王
      、太原晉王
      、西安秦王、韋州慶王
      、甘州肅王等九個塞王
      ,更是擁有相當大的軍事指揮權和統(tǒng)率權。每年秋九月“出塞捕虜
      ,名肅清沙漠
      ,以故九王皆有重兵”。

      尤其是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后

      ,由于朱元璋大殺功臣驍將
      ,導致對蒙古各部征戰(zhàn)的任務主要依靠諸塞王
      ,成為明朝軍事的核心力量。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朱元璋命晉王、燕王“率師北伐”
      ,大獲全勝
      ,“元降軍先后舊附”,捷報傳來
      ,朱元璋非常高興地說“朕無北顧憂矣!”

      朱元璋時期

      ,這些藩王的存在確實為解除明朝的內(nèi)憂外患立下了功勞。不過
      ,朱元璋的分封藩王之舉畢竟是一項帶有濃厚個人色彩的權宜之策
      。分封制度相對于中央集權制度來說是離心的,如果說朱元璋在世時
      ,這項制度還能夠得以凝聚和強化
      。那么到了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后,宗法制度下的向心力就越來越弱
      ,這時朱元璋最初所期待的“藩屏帝室”制度其實已經(jīng)完成了他的歷史使命
      ,到了下一代建文帝手中儼然就是一塊“燙手山芋”。

      靖難之役前的秀才削藩

      明惠宗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孫
      ,懿文太子朱標的次子(朱標長子早夭)。因朱標早死(洪武二十五年
      ,1392年去世)
      ,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后,按照嫡長子不在則應立嫡長子嫡長孫的原則
      ,遺詔命皇太孫朱允炆即位
      ,年號建文。

      建文帝在位四年

      ,就被其四叔燕王朱棣推翻了
      ,原由很簡單-“削藩”?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睹魇芳o事本末》中記載“時諸王以叔父之尊
      ,多不遜”,什么意思呢?建文帝是晚輩
      ,又年輕
      ,而其他諸藩王都是長輩,在長輩面前
      ,建文帝的君臣關系就很微妙了

      從血緣關系上來講

      ,這些藩王都是朱元璋的親兒子,是朱允炆的親叔叔
      ,即使是自十五叔朱植(1377年3月24日生)以下的諸王
      ,個個年紀都比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生)小,可論輩份
      ,他們都是建文帝的長輩
      ,在心理和倫理上就占了很大的優(yōu)勢。但是從政治地位講
      ,朱允炆是皇帝
      ,與他們又是君臣關系。所以說
      ,在建文帝這一朝
      ,叔侄、君臣關系很難處理
      ,也就是說
      ,建文帝可以對別人“講政治”“講原則”“講大局”,但是對他的這些藩王叔叔們確實不好處理
      。一方是剛剛即位的新皇亟待樹立權威
      ,另一方是日益膨脹的諸王權力,中央與地方的權力矛盾不可避免的就產(chǎn)生了

      建文帝朱允炆與祖父朱元璋的尚武之風不同

      ,繼承了其父朱標溫和、善思
      、仁慈的天性
      ,在治國理政方面是“寬通平易之政”,其核心精神即是“寬和”“文治”
      。在其身邊聚集了黃子澄
      、齊泰和方孝孺等一批儒生文士,處處以儒家的修齊治平理論來樹立皇帝的權威和改組帝國的權力結構

      《明史·齊泰傳》中記載:“先是

      ,帝為太孫時,諸王多尊屬
      ,擁重兵
      ,患之,至是因密議削藩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面對各藩王擁以重兵,建文帝朱允炆不能不憂心忡忡,太常卿黃子澄曾經(jīng)以漢代平七國之事

      ,建議削奪諸王之權
      ,此后兵部尚書齊泰也給予了相同的建議,這讓仁弱的建文帝堅定了削藩的信念
      。建文帝在位時
      ,魯、秦
      、晉三王已先后于洪武朝時病世
      ,當初皆有重兵的九個塞王只剩下了燕、代
      、肅、遼
      、慶
      、寧、谷七王
      ,這里面最為強大的就是燕王朱棣了

      但面對如此強大的對手,建文帝的智囊班子對削藩計劃產(chǎn)生了分歧

      ,兵部尚書齊泰認為“燕握重兵
      ,且素有大志,當先削之”
      ,而太常卿黃子澄則認為“燕預備久
      ,卒難圖,宜先取周
      ,剪燕手足
      ,即燕可圖矣”?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笆磷訉浀哪蟆?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建文帝就采納了黃子澄的意見,選擇的第一個目標是周王朱橚
      ,其是朱棣的胞弟
      ,封地開封。

      《明史》列傳中記載“建文初

      ,以橚燕王母弟
      ,頗疑憚之。橚亦時有異謀
      ,長史王翰數(shù)諫不納
      ,佯狂去。橚次子汝南王有動告變。帝使李景隆備邊
      ,道出汴
      ,猝圍王宮,執(zhí)橚
      ,竄蒙化
      ,諸子并別徙。已
      ,復召還京
      ,錮之?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p>

      建文帝的首次削藩并不高明

      ,他擔心周王朱橚會支持燕王,就派曹國公李景隆以備邊為名
      ,假道經(jīng)過開封
      ,然后率兵突襲周王府,逮捕了周橚
      ,廢為庶人
      ,流放到云南蒙化,后又囚禁到京師

      此后

      ,第二個目標就瞄準了代王朱桂,他是朱元璋的第十三子
      ,性格暴躁
      ,貪虐不法,朱允炆采納了方孝孺的策略
      ,讓他和同母兄長
      、以賢藩出名的蜀王朱椿在一起,打算讓朱椿去感化朱桂
      。建文元年(1399年)
      ,朱允炆將朱桂廢為庶人,幽禁于大同

      《明史紀事本末》中記載

      ,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令親王不得節(jié)制文武吏士”
      ,正式對外宣布削奪藩王的軍權

      這一年,西平侯沐晟告發(fā)岷王朱楩不法

      ,建文帝于是把朱楩的護衛(wèi)削掉
      ,廢為庶人,遠徙福建漳州。緊接著
      ,湘王朱柏偽造寶鈔事發(fā)
      ,被告其謀反,建文帝命士兵偽裝成商旅
      ,把兵器藏在車里
      ,直奔荊州,朱柏自焚
      。之后
      ,齊王朱榑也因多行不法被告發(fā),廢為庶人
      ,與朱橚共同幽禁

      就這樣,建文帝在不到一年時間里

      ,一口氣連削周
      、代
      、岷
      、湘
      、齊五王,諸王震動
      。但他明顯低估了削藩的復雜性,在所剪除的五王中
      ,周王朱橚是燕王朱棣同母弟
      ,并沒有抓到確鑿證據(jù),就突然襲擊將其逮捕
      。而其他諸王多因一紙上疏就直接被廢
      。表面上看,朱允炆的計劃是進展順利
      ,剪除了多個藩王
      ,實際上對強藩之首燕王卻是一誤再誤,也使得其他諸王勢力都站到了燕王的這一邊

      當時

      ,能與燕王抗衡的有寧王朱權和遼王朱植。而建文帝卻擔心寧王與燕王聯(lián)合
      ,于是讓人召寧王朱權回朝
      ,此計劃未成,干脆削其護衛(wèi)
      ,這就直接把寧王推向了燕王一邊
      。在靖難兵起之后,建文帝又擔心距離朱棣不遠且擁有重兵的遼王朱植會支持朱棣,于是召朱植到南京
      。朱植從海路來到京后
      ,建文帝非但不重用,還將其封地改到了荊州
      ,反而解除了燕王的后顧之憂

      面對朝廷的頻頻動作,燕王朱棣早有準備

      ,他一方面站出來幫助其他兄弟說話
      ,拉攏其他藩王,另一方面也在積極練兵
      ,還大量網(wǎng)羅異人術士
      ,鑄制兵器。朱棣還在燕王府深挖地穴
      ,建造重屋
      ,圍以高墻厚壁,日夜趕造兵器
      。為了掩人耳目
      ,他還養(yǎng)了很多鴨鵝,用鴨鵝的叫聲來掩蓋打造兵器的聲音

      為了提防燕王造反

      ,朱允炆還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掌握行政權
      ,謝貴
      、張信任北平都指揮使,掌握軍權
      ,讓他們嚴密監(jiān)視燕王
      ,將提前做好軍事部署,在開平
      、山海關
      、臨清、彰德等北平四周屯駐兵馬
      ,隨時準備剪除燕王朱棣的勢力

      這時的形勢對朱允炆來說還是十分有利的,畢竟他作為一國之君

      ,無論從輿論還是權力上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但后來負責監(jiān)視工作的張信叛變,提前泄密
      ,導致朱棣以“清君側”的名號起兵
      ,上疏建文帝
      ,指責齊泰、黃子澄等為奸臣
      ,誓師靖難

      此后,叔侄二人兵戎相見

      ,靖難之役爆發(fā)
      ,雙方互有勝負。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建文帝表面上罷免了齊
      、黃二人職務,以此“悅于燕人”
      ,但已經(jīng)找到了起兵借口的燕王朱棣哪肯善罷甘休

      戰(zhàn)火彌漫了近4年(1399年8月6日-1402年7月13日),朝廷方面節(jié)節(jié)敗退

      ,回天無力
      。到建文四年六月乙丑(1402年7月13日),燕王朱棣兵臨南京城下
      ,一直對藩王身懷疑慮的建文帝朱允炆竟然讓谷王朱橞與李景隆守衛(wèi)金川門
      ,結果谷王是首先開門迎降,燕王的隊伍浩浩蕩蕩的進入南京城

      后來

      ,宮中起火,火滅之后
      ,建文帝竟然不知所終,強藩燕王終于登上了皇帝之位
      ,即明成祖
      ,年號永樂。

      永樂皇帝的軟硬兼施

      靖難之役因削藩而起
      ,燕王朱棣因此而成功奪得皇位
      ,但他深知藩王掌握兵權對皇權的威脅。因此
      ,即位后的朱棣也把削藩作為了既定方針
      。不過,與建文帝的削藩計劃不同
      ,朱棣顯然更講究策略
      ,對自己的兄弟們是軟硬兼施。

      朱棣先把被建文帝廢黜的周

      、齊
      、代
      、岷四王全部復爵,并大加賞賜
      。其中
      ,周王朱橚是享賜最重,除恢復爵位還加歲祿五千石
      。谷王朱橞因開門獻城有功
      ,由宣府改封長沙,并賜樂七奏
      ,衛(wèi)士三百
      ,加贈歲二千石。

      寧王朱權是其他諸王中最有實力的

      ,原封大寧
      ,因協(xié)助靖難有功,《明史》中記載
      ,朱棣起兵時
      ,早有承諾“燕王謂權,事成
      ,當中分天下”的諾言
      ,不過這個諾言并沒有兌現(xiàn),后來寧王要求改封蘇
      、杭被拒
      ,最后朱棣把他封至南昌。

      復爵加祿改封的同時

      ,朱棣也不忘削除各兄弟手中的權力
      。曾被建文帝朱允炆廢黜的齊王朱榑,被朱棣復封之后
      ,在永樂之初
      ,朱榑仍然是驕橫殘暴,本性難改
      ,在其封地青州是大量豢養(yǎng)勇士
      、亡命之徒,擅自封官
      ,甚至違制使用帝號
      ,用自己的衛(wèi)士負責青州巡守,不讓地方官吏參與
      ,朱榑還任意監(jiān)禁
      、刑罰他人,齊王府官李珙意圖向朝廷舉報
      ,被其秘密拘禁
      ,企圖殺人滅口
      。朱棣在得到消息后,三次賜書予以規(guī)勸
      ,迫使朱榑來京向朱棣請罪
      ,面對廷臣的彈劾,朱榑大怒“奸臣喋喋又欲效建文耶?會斬盡此輩”
      。朱棣最后罷去其親兵和王府官屬
      ,朱榑留在京城,不準返回封地
      。永樂四年時
      ,朱榑及其子女被削去爵位,廢為庶人
      ,成為永樂年間第一個被廢黜的藩王

      第二個被廢黜的藩王就是谷王朱橞,按道理說朱橞是有功于朱棣的

      ,但朱橞復封爵位后
      ,日益驕橫,“奪民田
      ,侵公稅
      ,殺無罪人。長史盧廷剛數(shù)諫
      ,磔殺之
      。招匿亡命,習兵法戰(zhàn)陣
      ,造戰(zhàn)艦弓弩器械
      ,大創(chuàng)佛寺,度僧千人
      ,為詛咒”
      。其間,甚至計劃乘元旦獻燈時
      ,選壯士趁機進宮禁,伺隙為變
      ,還拉攏蜀王一塊起事
      。結果被蜀王告發(fā),被永樂皇帝朱棣召入宮中
      ,群臣同聲請誅
      ,朱棣請其他諸王再議,周王
      、蜀王
      、楚王皆認為朱橞有違祖訓
      ,謀不逆。最后
      ,朱棣只將其父子削爵廢為庶人

      寧王朱權改封南昌后,就有人告發(fā)他“巫蠱誹謗事”

      ,經(jīng)密查屬于無中生有
      。朱權深知朱棣的為人,于是后來看破紅塵
      ,從此不問政治
      ,潔身自保,“構精廬一區(qū)
      ,鼓琴讀書其間”
      ,終在永樂一朝相安無事。

      周王朱橚復爵后

      ,據(jù)說府中違制事件也多有發(fā)生
      ,朱棣也同樣是賜書規(guī)勸,朱橚本人也是更加謹慎
      。此后
      ,有人告發(fā)朱橚謀反,朱橚主動交出了三護衛(wèi)
      ,遠離政治
      ,專心著書立說。

      遼王朱植因在靖難之役中沒有支持朱棣

      ,因此
      ,倍受冷落。永樂十年(1412年)時被削去護衛(wèi)

      岷王朱楩復爵后同樣是“沉緬廢禮

      ,擅收諸司印信,殺戮吏民”
      ,永樂六年(1408年)
      ,被削去護衛(wèi)、官屬

      代王朱桂在復爵后

      ,多次被人控訴行為不軌,朱棣賜書召朱桂入朝
      ,朱桂不來
      ,后來把他的三護衛(wèi)革去,直到永樂十六年(1418年)才恢復護衛(wèi)

      相比較建文一朝的削藩奪權

      ,朱棣更懂得拉攏諸王的信任
      ,團結一批,打擊一批
      。在其登基為帝后
      ,及時為建文帝被廢黜的諸王恢復爵位,并大加賞賜
      ,兄弟情誼之深
      ,完全是藩王利益代言人的角色。為了避免其他諸王重演自己奪權的之路
      ,他也是下了一番功夫

      首先是改變了各藩王傳統(tǒng)的權力格局。例如

      ,早期的九邊塞王中
      ,秦、晉二王早死
      ,當初曾支持朱棣靖難的寧王
      ,將其改封至南昌;開門獻城的谷王則改封長沙;遼王則延續(xù)建文帝時期的改封,并未讓其回到廣寧
      ,繼續(xù)留在荊州;剩下的代王期間曾削除護衛(wèi);慶王是好學有文
      ,忠孝出天性;而肅王則一直是平庸,洪武二十八年(1395)才就藩甘州
      ,建文元年(1399)乞內(nèi)徙
      ,移蘭州。這時
      ,傳統(tǒng)的九王勢力格局早已不復存在

      其次,是槍打出頭鳥

      ,不輕易廢黜諸王
      。在削除強藩諸王手中權力后,朱棣對一些惡藩除齊王
      、谷王外
      ,其他的多以削除護衛(wèi)為懲罰。而且在對諸王的處置上
      ,他通過諸王
      、群臣廷議來決定這些人的處理結果,不輕易開殺戒
      。這既能避免授人以口實
      ,又能警示其他諸王能夠擁護中央
      ,奉制守法

      因此

      ,永樂一朝并沒有徹底解決藩王問題,但使藩王們徹底喪失了在國家事務中的政治活力
      ,最終“別無出仕及謀生之路”
      ,成為一群坐縻厚祿的寄生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54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
      ,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談到蒙古帝國的疆域
      ,一定要談到長子西征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以前常用來當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
      ,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
      。《灰姑娘》是《格林童話》中的一個故事,還被迪士尼拍成了動畫電影
      。對這個故事
      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
      ,南北朝時北魏的開國皇帝
      ,拓跋珪曾經(jīng)看上了一個女人,叫賀夫人
      ,這個賀夫人是拓跋珪母親的妹妹
      ,也就是拓跋珪的姨母,拓跋珪和這位姨母生下了一個兒子叫拓跋紹
      ,拓跋紹性情很殘暴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你真的了解蘇烈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nèi)容
      。中華璀璨的文明中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紙的國家,早在東漢末年造紙術被改進之后
      ,紙變成為了人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物件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nèi)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有一句話叫:“唐之元載
      ,宋之蔡京
      ,明之嚴嵩,清之和珅”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獯?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秦朝的滅亡,可以說不僅是趙高的作為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png" alt="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onerror="nofind(this)" >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年羹堯犯了雍正哪些禁忌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
      、雍正年間之人
      ,進士出身,官升至四川總督
      、川陜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