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
終明一世
,共有八十六親王。其中朱元璋重新祭起“古先哲王”的法寶
《明太祖實錄》中記載“天下之大
,必建藩屏,上衛(wèi)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zhèn)諸國”,不難看出,朱元璋封王建藩,意在拱衛(wèi)政權,并且解釋說“朕非私其親,乃遵古先哲王之制,為久安長治之計” 。雖然有平遙名儒葉伯巨等人曾上書反對
,提出了“分封逾制,禍患立生,援古證今,昭昭然矣”,但此時的朱元璋已下定了決心。洪武九年(1376年)時,葉伯巨因上書“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速”, 被朱元璋認為其離間骨肉,下刑部獄,瘐死。明太祖二十六子中,長子朱標洪武元年(1368年)被封為皇太子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定分封諸王之制”,其后有三次大的分封。第一次分封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
,分別是:二子秦愍王朱樉,封國西安府;三子晉恭王朱棡,封國太原府;四子燕王朱棣第二次分封是在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分別是:十一子蜀獻王朱椿
,封國成都府;十二子湘獻王朱柏,封國荊州府;十三子代簡王朱桂(初封豫王),封國大同府;十四子肅莊王朱楧(初封漢王),封國平?jīng)龈?后改甘州左衛(wèi),后改蘭州);十五子遼簡王朱植(初封衛(wèi)王),封國廣寧衛(wèi)(后改荊州府)。第三次分封是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其中:十六子慶靖王朱栴,封國寧夏衛(wèi);十七子寧獻王朱權,封國大寧衛(wèi)(后改南昌府);十八子岷莊王朱楩,封國云南府(后改武岡州);十九子谷王朱橞,封國宣府左衛(wèi)(后改長沙府);二十子韓憲王朱松,封國開原衛(wèi)(后改平?jīng)龈?;二十一子沈簡王朱模,封國潞州;二十二子安惠王朱楹,封國平?jīng)龈瑹o子,除封;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封國南陽府;二十四子郢靖王朱棟,封國安陸州,無子,除封;二十五子伊厲王朱,封國河南府;二十六子朱楠這其中
尤其是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后
朱元璋時期
建文帝在位四年
從血緣關系上來講
建文帝朱允炆與祖父朱元璋的尚武之風不同
《明史·齊泰傳》中記載:“先是
面對各藩王擁以重兵,建文帝朱允炆不能不憂心忡忡,太常卿黃子澄曾經(jīng)以漢代平七國之事
,建議削奪諸王之權,此后兵部尚書齊泰也給予了相同的建議,這讓仁弱的建文帝堅定了削藩的信念。建文帝在位時,魯、秦、晉三王已先后于洪武朝時病世但面對如此強大的對手,建文帝的智囊班子對削藩計劃產(chǎn)生了分歧
《明史》列傳中記載“建文初
建文帝的首次削藩并不高明
,他擔心周王朱橚會支持燕王,就派曹國公李景隆以備邊為名,假道經(jīng)過開封,然后率兵突襲周王府,逮捕了周橚,廢為庶人,流放到云南蒙化,后又囚禁到京師。此后
,第二個目標就瞄準了代王朱桂,他是朱元璋的第十三子,性格暴躁,貪虐不法,朱允炆采納了方孝孺的策略《明史紀事本末》中記載
,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令親王不得節(jié)制文武吏士”,正式對外宣布削奪藩王的軍權。這一年,西平侯沐晟告發(fā)岷王朱楩不法
,建文帝于是把朱楩的護衛(wèi)削掉,廢為庶人,遠徙福建漳州。緊接著,湘王朱柏偽造寶鈔事發(fā),被告其謀反,建文帝命士兵偽裝成商旅,把兵器藏在車里,直奔荊州,朱柏自焚。之后,齊王朱榑也因多行不法被告發(fā),廢為庶人,與朱橚共同幽禁。就這樣,建文帝在不到一年時間里
,一口氣連削周、代、岷、湘、齊五王,諸王震動。但他明顯低估了削藩的復雜性,在所剪除的五王中,周王朱橚是燕王朱棣同母弟,并沒有抓到確鑿證據(jù),就突然襲擊將其逮捕。而其他諸王多因一紙上疏就直接被廢。表面上看,朱允炆的計劃是進展順利,剪除了多個藩王當時
面對朝廷的頻頻動作,燕王朱棣早有準備
,他一方面站出來幫助其他兄弟說話,拉攏其他藩王,另一方面也在積極練兵,還大量網(wǎng)羅異人術士,鑄制兵器。朱棣還在燕王府深挖地穴,建造重屋,圍以高墻厚壁,日夜趕造兵器。為了掩人耳目,他還養(yǎng)了很多鴨鵝,用鴨鵝的叫聲來掩蓋打造兵器的聲音。為了提防燕王造反
,朱允炆還派工部侍郎張昺為北平布政使,掌握行政權,謝貴、張信任北平都指揮使,掌握軍權這時的形勢對朱允炆來說還是十分有利的,畢竟他作為一國之君
此后,叔侄二人兵戎相見
戰(zhàn)火彌漫了近4年(1399年8月6日-1402年7月13日),朝廷方面節(jié)節(jié)敗退
后來
朱棣先把被建文帝廢黜的周
寧王朱權是其他諸王中最有實力的
復爵加祿改封的同時
第二個被廢黜的藩王就是谷王朱橞,按道理說朱橞是有功于朱棣的
,但朱橞復封爵位后,日益驕橫,“奪民田,侵公稅,殺無罪人。長史盧廷剛數(shù)諫,磔殺之。招匿亡命,習兵法戰(zhàn)陣,造戰(zhàn)艦弓弩器械,大創(chuàng)佛寺,度僧千人,為詛咒”。其間,甚至計劃乘元旦獻燈時寧王朱權改封南昌后,就有人告發(fā)他“巫蠱誹謗事”
周王朱橚復爵后
,據(jù)說府中違制事件也多有發(fā)生,朱棣也同樣是賜書規(guī)勸,朱橚本人也是更加謹慎。此后,有人告發(fā)朱橚謀反,朱橚主動交出了三護衛(wèi),遠離政治,專心著書立說。遼王朱植因在靖難之役中沒有支持朱棣
,因此,倍受冷落。永樂十年(1412年)時被削去護衛(wèi)。岷王朱楩復爵后同樣是“沉緬廢禮
,擅收諸司印信,殺戮吏民”,永樂六年(1408年),被削去護衛(wèi)、官屬。代王朱桂在復爵后
,多次被人控訴行為不軌,朱棣賜書召朱桂入朝,朱桂不來,后來把他的三護衛(wèi)革去,直到永樂十六年(1418年)才恢復護衛(wèi)。相比較建文一朝的削藩奪權
,朱棣更懂得拉攏諸王的信任,團結一批,打擊一批。在其登基為帝后,及時為建文帝被廢黜的諸王恢復爵位,并大加賞賜首先是改變了各藩王傳統(tǒng)的權力格局。例如
,早期的九邊塞王中,秦、晉二王早死,當初曾支持朱棣靖難的寧王,將其改封至南昌;開門獻城的谷王則改封長沙;遼王則延續(xù)建文帝時期的改封,并未讓其回到廣寧,繼續(xù)留在荊州;剩下的代王期間曾削除護衛(wèi);慶王是好學有文,忠孝出天性;而肅王則一直是平庸,洪武二十八年(1395)才就藩甘州,建文元年(1399)乞內(nèi)徙,移蘭州。這時,傳統(tǒng)的九王勢力格局早已不復存在。其次,是槍打出頭鳥
,不輕易廢黜諸王。在削除強藩諸王手中權力后,朱棣對一些惡藩除齊王、谷王外,其他的多以削除護衛(wèi)為懲罰。而且在對諸王的處置上,他通過諸王、群臣廷議來決定這些人的處理結果,不輕易開殺戒。這既能避免授人以口實,又能警示其他諸王能夠擁護中央,奉制守法。因此
,永樂一朝并沒有徹底解決藩王問題,但使藩王們徹底喪失了在國家事務中的政治活力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54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
上一篇:
明朝滅亡的時候錦衣衛(wèi)在哪里
下一篇:
朱元璋為何要在長安修建城墻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