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荊軻刺秦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早在先秦時期,并非只有秦國一個國家冶劍技術牛逼,韓國、吳國、越國等都是發(fā)達的鑄劍地區(qū),最富盛名的當屬越王勾踐劍。所以說,這些國家同樣也有技術做出更長的劍來。那么越王勾踐劍為何全長不過55.6厘米呢?那是由于春秋末期的文化和地區(qū)風格所導致的。
到了戰(zhàn)國時期,劍的長度就開始逐漸增長了,當時的其他國家也有長劍的生產(chǎn)。比如《戰(zhàn)國策》中就有記載,齊國名將田單所佩戴的劍就很長,劍柄都到下頷了,時人稱之“修劍拄頤”。所以那篇文章說60厘米就是青銅劍的極限是不正確的,而且據(jù)考古的發(fā)現(xiàn),到了戰(zhàn)國后期,長達90到100厘米的銅劍已經(jīng)很常見了,甚至個別的能到140厘米。
那么這個時候劍增長是啥原因呢?一來是為了在戰(zhàn)爭實踐中增強格斗技能,二來也和當時貴族佩劍風氣的流行有關?!冻o·屈原·涉江》中的“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云之崔嵬”,說的就是戰(zhàn)國貴族高冠長劍的日常形象。
兵馬俑目前為止出土了22把青銅劍,長短不一,最短的81厘米,最長的95厘米。就算秦始皇當時的長劍有100厘米,在情急之下也是可以拔出來的。我們想一下,一個普通成年人的臂章伸開,一般可以有150厘米左右,哪怕是如今普遍超過100厘米的武術用劍,也是可以輕易就拔出來的,秦代的劍還沒現(xiàn)在的長呢,秦始皇怎就拔不出來呢?
所以說,秦始皇拔不出劍是因為劍太長的論點是站不住腳的。那么根本原因是啥呢?是當時佩劍的方式所導致的。
我們現(xiàn)在常見的佩劍方式叫做“吊掛式佩劍法”,就是在鞘口弄一到兩個掛耳,穿上繩索或是金屬鏈條,將劍掛在腰間。這種佩劍方法不是中國獨創(chuàng)的,是自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時期,從中東和北方草原地區(qū)傳入中原的,后經(jīng)過主動汲取多民族文化的唐朝之后,才開始在中國廣為流行起來。
在此之前,中原民族的佩劍方式叫做"璏(zhì)式佩劍法"。
這種方式,就是在劍鞘的上半部分設置一個穿貫腰帶的方孔裝置,有點兒類似現(xiàn)在掛在腰間的手機套。通過這種方式的佩劍,劍是和身體平行的,和地面是一個垂直狀態(tài),同時劍又和身體緊密結合,不至于晃蕩影響行動。但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拔劍不是很方便,如果在慌亂中,就更加手足無措了。
因為此時劍是固定在腰間的,拔劍時一只手只能在腰間握劍,抽劍只有單手伸直的距離,這自然就要比雙手平伸短很多了,所以拔劍就十分不方便。
秦始皇當時就是這樣佩劍的,所以在被荊軻追殺時,一邊躲一邊拔劍,自然就拔不出來了。好在此時一位大臣大喊了一聲“王負劍”,這才順利將劍拔出來。
那么何為“負劍”呢?就是為了能夠順利將劍拔出來,人們通常將劍順著腰帶向身后移動,使劍形成一個被人背負的狀態(tài),拔劍時人稍微低頭哈腰,用手從肩膀或是腦后握住劍柄向前抽出。
不是說秦始皇不會負劍,是太慌張了,后經(jīng)大臣這么一喊,瞬間就拔了出來,從而砍斷了荊軻左腿。
另外,以璏式法佩劍,如果用手將劍柄往下壓,劍尾便會上翹,和身體呈一個垂直狀,這稱之為橫刀或是橫劍。古人為了彰顯英雄氣概,走路時也多以此炫耀,所謂的“長揖橫刀出”就是這種狀態(tài)。
所以說,有人將“我自橫刀向天笑”理解為,拔出刀橫在面前,其實也是錯誤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5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