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劉恒為什么能繼承皇位,小編為大家?guī)硐嚓P內(nèi)容,感興趣的小伙伴快來看看吧。
呂氏勢力被剿滅后,第一件事就是選擇新的皇帝。然而,劉氏宗親這么多人,最后當選的并不是有汗馬功勞的齊哀王劉襄,也不是淮南王劉長,而是毫無功績的代王劉恒,這是為什么呢?
漢朝的呂雉和唐朝的武則天并稱為“呂武”,都是手握實權(quán)的女人,只不過武則天是女皇,而呂雉卻是“垂簾聽政”。當然武則天能坐上皇位自然有她的大格局,起碼在用人方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即便晚年發(fā)生“神龍政變”,也是她順應民心,以至于沒有成為眾矢之的。而呂雉就不同了,她狠辣無情,排除異己,重用親信,所以她當權(quán)時民怨四起,以至于死后不久就爆發(fā)了“諸呂之亂”。
呂氏勢力被剿滅后,享受勝利的第一件事自然是選擇新的皇帝。然而,劉氏宗親這么多人,最后當選的卻不是有功勛卓越的齊哀王劉襄,也不是淮南王劉長,而是毫無功績的代王劉恒,這是為什么呢?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去世,呂雉開始獨攬大權(quán),對劉邦的兒子進行大開殺戒。劉邦一共有八個兒子,間接或直接死于呂后之手的就有四個,還有一個病死了,一個自殺了,所以最后劉邦的兒子沒有損傷的只有劉肥、劉恒和劉長。而呂后死后,就只剩下劉恒和劉長了。
劉長,是劉邦少子,母親早逝后一直被呂后撫養(yǎng)成人,和呂后關系親密,這也是他能活下來的原因。但是這個人同心狠手辣,不遵法度,曾經(jīng)多次犯下大罪,如果他坐上了皇位,豈不是更加目中無人,天下大亂了,所以自然而然就被排除在外。
再說齊哀王劉襄,他是漢高祖劉邦的嫡長孫,而且在“諸呂之亂”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其聲望極高,但是大臣們卻不看好他,原因跟他母家有很大關系。齊王的母親家橫行霸道,名聲很臭,尤其是他的舅舅駟鈞,為人兇殘暴戾,婦孺皆知,若立他為帝,不免會出現(xiàn)第二個呂氏集團,所以直接給否定了。
那么最后只剩下代王劉恒了。代王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四個兒子,母親薄姬原是俘虜,因姿色出眾而被劉邦納入后宮。在當時,這種背景即使做了皇帝的女人,日子恐怕也是不會好過,不但要遭受其他嬪妃的欺負,更不得皇上的青睞,所以劉恒從小就很難見到劉邦,生活的戰(zhàn)戰(zhàn)兢兢,小心度日。估計也正是如此,以為他們翻不出大浪,呂后才放過了他們吧。
在“諸呂之亂”中,事事謹慎的劉恒并沒有參與其中,卻迎來了幸運之神坐上了皇位。起初的他深感意外,甚至不敢相信,生怕是什么陷阱。但是他最后還是到了長安,繼承了皇位,也就是歷史上的漢文帝!估計恰恰是這種不站隊,置身事外的人也許更容易得到大臣的認可。
所以綜上來看,為人低調(diào)的代王劉恒是最合適不過了,而且大臣們都覺得:“代王方今高帝見子最長,仁孝寬厚;太后家薄氏謹良。且立長固順,況以仁孝聞天下乎”。這樣沒有任何背景的人做了皇帝,一定是寬厚仁慈,為人謙遜,更重要的是不會對朝中權(quán)勢構(gòu)成威脅。不過大臣們的初衷雖然不好,但結(jié)果卻是明智的,也就有了后來勵精圖治的漢文帝了,還開創(chuàng)了史上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你們認為呢?
平定了諸呂之戰(zhàn)后,之所以選沒有功勞的代王劉恒一是因為代王劉恒的母親薄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所以他的兒子劉恒也不會出現(xiàn)擁尊自立的情況。還有就是因為劉恒是劉邦剩下的兒子里邊年齡最大的那一個。
漢惠帝劉盈在位的時候,因為他的生性比較軟弱,所以朝廷一直是被呂后所把持,呂后把他們家的呂氏子弟都封官拜爵了。整個朝廷很多都是呂后的勢力。劉氏家族受到了打壓,后來呂后死了以后,呂后的家族人們就擔心自己會受到劉氏家族的排擠,就提前發(fā)動了叛亂想要奪取劉氏的江山,齊王劉襄開始與開國老臣們商量一起去平定諸呂之亂。
后來經(jīng)過很長時間的周旋齊王劉襄他們終于平定了諸呂之亂,然后大臣們就開始商量皇帝的人選了,當時有一個少帝是劉弘,但是西漢的臣子們懷疑劉弘和他的兄弟們可能不是漢惠帝的后代,為了保證王室的血統(tǒng)從政他們就開始選一個新的皇帝。其實在這一次的平定諸呂之亂最大的有功之成就是齊王劉襄,但是又考慮到劉襄的舅舅也不是什么好人,如果真的用力劉襄為皇帝的話,擔心會再次出現(xiàn)像諸呂之亂那樣的事情。
而且當時漢朝的根基還不穩(wěn)還有匈奴人一直在虎視眈眈,經(jīng)不起任何的折騰,所以為了漢朝的安危著想,那些大臣們就用力了代王劉恒為帝。而劉恒一開始還不相信自己會當皇帝,擔心有詐,還讓自己的舅舅去長安打探虛實。
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兒子,他的母親薄姬不受寵,他也沒有強大的后臺支持,那么他為何能夠繼承皇位?劉邦共有八個兒子,呂后的兒子劉盈是嫡長子,所以繼承了皇位,但漢惠帝性格懦弱被呂后壓制早早便去世了,在惠帝去世后,呂后為了掌握政權(quán),殘殺了劉邦其他的兒子。
劉邦的大兒子劉肥最后未被陷害,得以善終。呂后去世后,劉邦的八個兒子只剩下了劉恒和劉長。劉恒在眾多兒子中是最不顯眼的一個,大臣們?yōu)槭裁匆x劉恒上位呢?呂后專權(quán)之時,大封呂氏宗族弟子為王侯,先后分封呂氏家族十幾人為王為侯。
呂雉在病危時為防止大臣變亂,命呂祿統(tǒng)領北軍,呂產(chǎn)主掌南軍,嚴密控制京城和皇宮的警衛(wèi)。但是呂后一死,朱虛侯劉章、丞相陳平、太尉周勃聯(lián)合行動,經(jīng)過精心籌劃和外室劉氏諸王一起內(nèi)奪兵權(quán),迅速發(fā)動了一場宮廷政變。經(jīng)過一場腥風血雨的斗爭,終于滅殺了呂氏集團。誅滅呂氏勢力后,國不能一日無君,大臣們經(jīng)過一番商議,他們認為當時呂后立的小皇帝劉弘出生不明不一定是漢惠帝的后代,不符合皇位繼承的法統(tǒng)。
而劉邦的八個兒子中,劉恒治理代國頗有政聲,且穩(wěn)重謙恭,他的母親及妻妾性格溫順,不會像呂后一樣專權(quán),而且在劉邦僅剩的兒子中他比劉長年長。就這樣,劉恒便成為大臣們中意的皇位繼承人。但劉恒知道這個皇位不好接替,所以他剛開始沒有答應,先試探大臣們的反應。經(jīng)過多次的觀察后,劉恒繼承了皇位,并且步步為營擺脫了大臣的挾制,最后成為漢朝歷史有名的帝王,開創(chuàng)了大漢盛世。劉恒的登基之路比較坎坷,但他不負希望成為一個好皇帝,那么你怎樣評價他?
漢文帝劉恒是漢朝第三位皇帝(不包括兩位少帝),他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盛世王朝?文景之治?,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賢明之君,他的即位之路卻是步步驚心。劉恒從小不受父親劉邦待見,被封到邊遠的北方代國為王,無論從哪方面來看,代王劉恒都沒有資格繼任大統(tǒng)。
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劉邦病逝于長安,太子劉盈即位,是為漢惠帝,尊呂后為皇太后,劉盈年幼且性格軟弱,中央政權(quán)落入?yún)翁笫种?,自此開啟呂氏外戚派專權(quán)之路。漢惠帝在位七年后病逝,呂太后立年僅3歲的劉恭為少帝,自己臨朝稱制。
呂后掌權(quán)的十五年間,極力維護呂氏家族的政治利益,大封呂氏族人為王,引起功臣派的不滿,她殘害皇子,引起皇族派的不滿,呂后在世時,功臣派和皇族派不敢輕舉妄動,一旦她死后,呂氏家族與功臣派、皇族派之間的矛盾就會徹底激化。
高后八年七月(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后,功臣派與皇族派聯(lián)手誅滅呂氏全族,九月,劉邦第四子代王劉恒接到大臣們讓他立即進京即位的喜訊,此時呂后之孫后少帝還在位,而且劉邦還有兄弟、兒子和三位非常能干的孫子,在這種情況下,大臣們?yōu)楹螘x擇看似最不可能即位的代王劉恒接任大統(tǒng)呢?
漢文帝劉恒畫像
一、漢惠帝的子嗣是功臣派最大的威脅公元前180年7月,呂后病逝,同年八月,功臣派太尉周勃、右丞相陳平、大將軍灌嬰聯(lián)合皇族派齊王劉襄、朱虛侯劉章發(fā)動叛亂,誅殺呂氏宗族,在位的漢后少帝劉弘是漢惠帝之子,呂后之孫,劉弘并不是嫡出,他是漢惠帝與宮女所生,呂后為了鞏固呂家勢力,將劉弘之母殺害,對外謊稱是皇后張嫣所生,劉弘是呂后所立,對于功臣派來說無疑是種威脅。
據(jù)史書記載,呂氏宗族被滅以后,大臣們與皇族派商議擁立新帝一事,得出的結(jié)論是后少帝劉弘是呂后所立,少帝年幼,一旦他成年掌權(quán),便會威脅到大臣們的生命安全,所以他們要在諸侯王中挑選一位賢者接任大統(tǒng)。
今皆已夷滅諸呂,而置所立,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不如視諸王最賢者立之?!妒酚?呂后本紀》
那么大臣們?yōu)槭裁磿J為呂后立的皇帝就是威脅呢?因為有前車之鑒,漢惠帝與皇后張嫣沒有子嗣,他的六個兒子都非嫡出,呂后把小皇子交由張嫣撫養(yǎng),殺其生母,并對外宣稱是張嫣所生。
惠帝去世后,呂后擁立年僅三歲的太子劉恭為帝,是為前少帝,隨著小皇帝漸漸長大,聽說自己的生母為太后所殺,非常氣憤地說:?太后怎么能殺我的母親,待我長大后,我要將呂氏一族一網(wǎng)打盡。?
呂太后可是劉恭的親奶奶,他為了自己的生母,竟然與呂太后反目成仇,更別說那些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大臣。
正是有了前車之鑒,功臣派認為劉盈之子都會是將來的威脅,他們不會選擇一位對自己生命有威脅的皇子繼任大統(tǒng),呂后的孫子們自然不在候選人名單中。
漢惠帝劇照
二、劉邦的兄弟、孫子不敢選呂氏全族被滅后,功臣派在挑選皇位繼承人時,有兩類人不能入選,第一、非劉邦的子嗣,第二、性格強勢的皇子,按照要求來看,劉邦的兄弟、孫子排除了。
1)劉邦的兄弟不能選
呂太后去世后,在劉邦眾多兄弟中,只剩下楚王劉交,而且劉邦生前與劉交的關系相當不錯。但是楚王劉交年事已高,功臣派認為這樣一位政治經(jīng)驗豐富的老手,不便于掌控,大臣們希望選一位年輕的諸侯王接任大統(tǒng),劉邦的兄弟自然不可選。
2)劉邦的孫子不敢選
劉邦孫子眾多,其中庶長子劉肥一脈最搶眼,尤其是齊王劉襄、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這三位都是劉邦眾多孫子中的翹楚,齊王劉襄是劉邦的長孫,在孫輩中最有資格接任大統(tǒng),但是他們都沒有被選中,因為他們太強勢,不便于掌控,為什么這么說?首先來看看劉章。
朱虛侯劉章很有膽識,有爺爺劉邦的風范,他早對呂氏專權(quán)心懷不滿,一次劉章參加宮中酒宴,并授呂后之命擔任監(jiān)酒官,劉章說自己是將門之后,請求呂后讓他按軍法監(jiān)酒,軍法監(jiān)酒違令者斬,呂后聽后許之。
劉章酒酣之際唱了一首《耕田歌》:?深耕穊種,立苗欲疏,非其種者,鋤而去之?,意為種地插秧,只要不是我插的苗,都要鋤之,劉章暗喻呂氏非劉家族人,將來會被斬盡殺絕。
就在此時一位呂氏族人酒醉離席,劉章隨即拔劍殺之,讓周圍的大臣大吃一驚,從此以后諸呂都畏懼劉章,大臣們對劉章刮目相看。
呂后病逝后,朱虛侯劉章覺得時機已經(jīng)成熟,他寫信給大哥劉襄,讓他起兵,自己和三弟東牟侯劉興居給他做內(nèi)應,事成后擁立劉襄為帝。
朱虛侯章以呂祿女為婦,知其謀,乃使人陰出告其兄齊王,欲令發(fā)兵西,朱虛侯、東牟侯為內(nèi)應,以誅諸呂,因立齊王為帝?!妒酚?齊悼惠王世家》
呂祿劇照
齊王劉襄隨即在齊地起兵反呂,并昭告天下,呂后違背高皇帝非劉不王的盟誓,大封諸呂,殘殺皇子,他要殺那些不該為王的人。
灌嬰聽聞皇族派高舉旗幟,隨即臨陣倒戈,與劉襄聯(lián)手誅滅諸呂,右丞相陳平眼看手握重兵的灌嬰已與皇族派聯(lián)手,認為天下已定,為了避免被秋后算賬,與太尉周勃聯(lián)手智取呂祿,控制北軍。
相國呂產(chǎn)聞訊劉襄與灌嬰聯(lián)手,急忙率軍進宮,準備挾持小皇子,朱虛侯劉章在殿門對呂產(chǎn)發(fā)動攻擊,呂產(chǎn)兵敗逃亡,劉章乘勝追擊,在郎中府的廁所將呂產(chǎn)殺害,呂產(chǎn)是呂氏一族的核心人員,呂產(chǎn)一死,呂氏宗族全部被誅滅。
由此可見有了劉襄的首當其沖,才有了后來灌嬰率軍出征,以及周勃、陳平、劉章在長安發(fā)動政變,劉襄的才能和膽魄都是不可否認的,而且他是劉邦的長孫,功臣派如果要從劉邦孫子中挑選繼承人,劉襄是最合適的人選。但是功臣派與皇族派都沒選舉他,理由是劉襄母家非善類,可能成為第二個呂氏外戚派,事實真是如此嗎?筆者認為劉襄落選有兩點原因:
其一、劉襄很有才能,而且膽識過人,這樣一位強勢的皇子即位,不便于掌控,會威脅到功臣派的利益,他們希望立一位便于控制的傀儡皇帝。
其二、劉襄的鐵桿粉絲都沒有參與選舉,皇族派的代表人物是瑯琊王劉澤,而劉澤對劉襄恨之入骨,劉襄起兵以后,把劉澤誘騙到齊國,奪走瑯琊國兵權(quán),并把他扣在齊國,劉澤后來假裝支持劉襄,并許諾會擁護他為帝,劉襄才放了他。
大臣議欲立齊王,皆曰:?母家駟鈞惡戾,虎而冠者也。訪以呂氏故,幾亂天下,今又立齊王,是欲復為呂氏也。《漢書?高五王傳》
功臣派本來就不看好劉襄,加上劉澤在中間挑撥離間,說齊王劉襄的母家非善類,暗語劉襄的母家很可能成為第二個呂氏外戚派,功臣派與皇族派一致反對,劉襄無緣帝位。
劉章劇照
三、代王劉恒為帝,大臣們的人身安全可以得到保障劉邦的兄弟和孫子都排除后,只剩下兒子們,呂氏家族被滅后,劉邦的兒子只剩下皇七子淮南王劉長和皇四子代王劉恒。
功臣派否定劉長的原因跟劉襄的一樣,劉長母家非善類,很有可能是呂后那樣的家庭,其實劉長出生不久后生母就去世了,他是由呂后撫養(yǎng)長大,哪來的母家,真正落選的原因是劉長是呂后撫養(yǎng)長大,跟呂后有感情,大臣們怕他長大以后,為自己的養(yǎng)母報仇。
欲立淮南王,以為少,母家又惡?!妒酚?呂后本紀》
功臣派最終選舉代王劉恒,主要原因是因為劉恒比較軟弱,大臣們?yōu)楹芜@么認為?主要有兩點原因:
其一、呂后掌權(quán)后,對劉邦的兒子們大開殺戒,先后三任趙王遇害,呂后下令讓代王劉恒接任趙王,卻被劉恒謝絕,劉恒謝絕的理由是天下初定,民心還尚未收復,且北有匈奴,在憂慮時刻,他不敢貪圖安逸,愿為嫡母鎮(zhèn)守邊疆。大臣們認為劉恒不愿從落后的代國遷往富庶的趙國,是因為劉恒沒有政治野心,覺得他比較軟弱。
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趙。代王謝之,愿守代邊。《史記.呂后本紀》
其實他們看錯了,劉恒拒絕接任趙王,主要原因是因為趙王是高危職業(yè),加之他不想跟呂后走得太近,所以才拒之,這是代王劉恒明哲保身之計。
其二、在平定諸呂之亂的過程中,齊王劉襄是首功之臣,他率先起兵,代王劉恒非常低調(diào),他并沒有響應號召,而是老老實實待在代國,做他的代王,大臣們認為劉恒沒有做皇帝的野心,也沒有心計,覺得劉恒仁弱。
其實功臣們又看錯了,劉恒母子向來不受劉邦待見,呂后掌權(quán)后,劉恒大多兄弟遇害,他便養(yǎng)成了小心謹慎的性格,政治上保持低調(diào)才能安身立命。
所以功臣派誤認為劉恒比較軟弱,便于掌控,不會威脅到他們的利益。
劉恒劇照
四、劉恒母家薄氏遵紀守法薄姬出身微賤,她本是魏王魏豹的姬妾,韓信滅魏以后,薄姬進入劉邦后宮,生下劉恒,薄姬并不受寵,加上娘家也沒有什么勢力,自然不惹眼。
薄姬一生清心寡欲,每天在后宮研究黃老之術(shù),是個修德養(yǎng)生之人,用現(xiàn)代漢語來說就是吃齋念佛、不問世事的人。
大臣們選舉代王劉恒時,對薄姬娘家的評價是君子長者之家,是個遵紀守法的家族。
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長者,且代王高帝子,于今見在,最為長,以子則順,以善人則大臣安。?于是大臣乃謀迎代王,而遣章以誅呂氏事告齊王,令罷兵?!稘h書?高五王傳》
大臣們看好薄氏家族,最主要的原因是薄家沒什么勢力,不會發(fā)展成為呂氏家族,更不會威脅到他們的利益。
薄姬劇照
五、代王劉恒是賢者《親嘗湯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它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則故事,講述的是劉恒做代王期間,他的母親薄姬病重的故事。
一次薄姬患了重病,一病就是三年,病臥床上,不能起來,劉恒為母親的病感到焦慮,他日夜守護在薄姬的床前,每次喂藥時,他都要親口嘗一嘗,試試藥苦不苦,燙不燙,嘗完后才給母親喝,有的時候他累了就趴在母親的床邊小睡一會兒。薄姬患病三年間,劉恒幾乎沒有好好睡一覺,常常不脫衣服就睡了。
為此代王劉恒的孝道聞名于天下,后世之人為了紀念他的仁孝,將他列入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陛下居代時,太后嘗病,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湯藥非陛下口所嘗弗進。《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所以功臣派認為代王劉恒是孝子,自然是位賢者,不會對他們構(gòu)成威脅。
劉恒劇照
結(jié)語:大臣們在選擇繼承人時,無疑是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劉邦的兄弟經(jīng)驗太豐富他們不能選,皇孫們又太強勢,他們不敢選,皇子劉長又是呂后的養(yǎng)子更不能選,劉恒成為唯一可選的繼任人。加之代王劉恒是劉邦所剩的兒子中最年長的皇子,劉恒即位,大臣們會得到安定。
劉恒寬厚仁慈、為人低調(diào)給自己贏來了皇位繼承權(quán),母家薄氏無權(quán)無勢成為勝出的加分項,劉恒能夠脫穎而出,成為最后的贏家跟他的謹慎謙和密不可分。
漢文帝劉恒繼位之后,廢除殘忍刑罰,并以身作則,提倡節(jié)儉,采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寬松政策,漢王朝漸漸走向國富民強的道路,為漢武帝解決邊患問題以及漢朝的強盛奠定了物質(zhì)基礎,仁政愛民的漢文帝被后世之人譽為千古仁君。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5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