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里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韓熙載的故事,歡迎關(guān)注哦。
歷史上因成為畫中主角而被人廣為記住的例子并不多見,五代時期,因一幅《夜宴圖》而名留史冊的韓熙載就是其中之一。這個在南唐朝廷官居副相卻日夜縱情聲色的人物,有著諸多令人不解的行為。
如他的姬妾與門下食客往來偷情,他知道了既不生氣,也不阻止,反而笑說“不敢阻興”。這在視女人為私產(chǎn)、絕不容他人染指的古代,十分罕見。另外他居官所得的俸銀,也全部分給家中的數(shù)十名姬妾,他自己每天身穿破衣芒鞋,拉著獨弦琴,裝扮成盲人的樣子,持飯缽到各姬妾的房中乞討求食。有人推測,韓熙載的種種怪異行為,是因為南唐后主李煜生性多疑,不信任從北方過來的大臣,甚至還賜鴆毒讓大臣自盡,所以韓熙載故意荒淫為樂,由此避禍。其實,唐代名相裴休晚年的時候,也曾身穿僧衣到歌姬院里乞食,以示遁世之心。韓熙載此舉就是在效仿裴休,只不過他的真正目的,是以放蕩的生活來逃避他不想承擔(dān)的責(zé)任。
其實韓熙載剛投奔江南時,還是很有雄心壯志的,他曾自謂:“腰有劍而袖有捶,口有舌而手有筆?!睂ψ约旱牟湃A頗為自負。只是他身歷南唐三朝,先主李昪(biàn)和中主李璟都對他心存疑慮,加上他生性放縱不羈,不善于鉆營逢迎,故一直難被重用。在此期間,韓熙載也曾多次根據(jù)時弊進言,提出建議,但都不被采納,而且隨后事態(tài)的發(fā)展又都證實了他前面的建議和見解的正確性。這些經(jīng)歷,都沉重打擊了韓熙載的信心和政治抱負。
后主李煜即位以后,南唐的國勢已是危在旦夕,而后主又是一個性格優(yōu)柔寡斷的文人,并無經(jīng)天緯地的治國之才,南唐被強大的北宋攻破滅國,已呈不可逆轉(zhuǎn)之勢。這種不知災(zāi)難何時臨頭的恐懼,時刻縈繞在南唐君臣的心頭。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后主想任用韓熙載為宰相,使南唐由衰復(fù)盛,重新振作。
然而韓熙載非常清楚,當(dāng)前衰頹的局勢,憑借一己之力已無法回天,故不愿意留下千古笑柄。所以他蓄養(yǎng)姬樂,廣招賓客,從酒色中尋找安慰,同時也希望這種放蕩的生活不見容于朝廷,避免被重用時無法拒絕。時人曰:“(韓熙)載家過縱姬侍,第側(cè)建橫窗,絡(luò)以絲繩,為觀覘之地。初惟市物,后或調(diào)戲贈與,所欲如意。時人目為‘自在窗’?!表n府被譽為享樂安閑的好地方。而后主命畫工顧閎中到韓府繪制《夜宴圖》,也是多少帶有幾分試探的意味在內(nèi)。
古時的士大夫身歷亂世,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性命與人格尊嚴難以兩全的時候,往往會有出人意外的行為。晉代為求保身而長醉不醒的阮籍,與放蕩避相的韓熙載都是其中的典型。
五代十國,堪稱中國歷上最黑暗、最混亂的時期。唐朝末年朝廷腐敗,各地藩鎮(zhèn)紛紛自立,從唐到宋之間,中原地區(qū)歷經(jīng)五個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稱為五代;中原地區(qū)之外,有許多割據(jù)政權(quán),即前蜀、后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余個政權(quán),被后世史學(xué)家統(tǒng)稱為十國。
《韓熙載夜宴圖》就是在這個戰(zhàn)亂紛飛的五代十國中遺留下來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瑰寶,它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也是南唐畫家顧閎[hóng]中唯一的傳世作品。這里的南唐即是人們所熟知的“千古詞帝”李后主李煜的江南王國。此畫描繪的是李煜統(tǒng)治下的南唐官員韓熙載家設(shè)夜宴載歌行樂的場面,包含了琵琶演奏、觀舞、宴間休息、清吹、歡送賓客五段場景,是一個完整的夜宴過程。
創(chuàng)作此畫時,離南唐滅亡僅有數(shù)年,此時的南唐可謂是內(nèi)憂外患,內(nèi)憂:朝廷統(tǒng)治者貪圖享樂,不事政治,國力衰退;外患:大宋王朝迅速崛起,威脅著南唐王朝。
然而,在風(fēng)雨飄搖的南唐,貴族階級等掌權(quán)者卻無視國家日漸衰敗而耽于享樂,事實上他們已經(jīng)預(yù)感到這個國家即將迎來暴風(fēng)雨般的動蕩,但是他們并沒有采取積極有效措施而是以消極的狀態(tài)去面對。《韓熙載夜宴圖》的面世,與其說是韓熙載私人生活狀態(tài),不如說是整個南唐朝廷上下普遍作風(fēng);與其說是韓熙載家的歡宴,不如說是南唐最后的奢華。雖然,大宋王朝統(tǒng)一中國勢不可擋,但何嘗不是李煜等統(tǒng)治者們消極的應(yīng)對態(tài)度也是引起王朝傾覆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韓熙載(907~970年),字叔言,山東北誨人,唐末進士,是一位北方貴族,因戰(zhàn)亂南逃,被南唐朝廷留用,為校書郎,出為滁、和、常三州從事。南唐烈祖李昪[biàn]時,召為秘書郎。元宗李璟嗣位,屢遷至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后主李煜時,改吏部侍郎,徙秘書監(jiān)。后任兵部尚書,充勤政殿學(xué)士承旨。
《韓熙載夜宴圖》中的主人公韓熙載形體高大軒昂,長髯,戴高巾,看似形骸放浪,但從他倚欄傾聽到揮錘擊鼓,直到曲終人散,每一個場合他都是眉峰緊鎖,若有所思,憂心忡忡的樣子,與夜宴歌舞戲樂的場面形成鮮明對比,充分表現(xiàn)了韓熙載復(fù)雜的內(nèi)心世界:貌似風(fēng)流實則悲苦難言,看似歡樂實則掩飾不住對現(xiàn)實的擔(dān)憂,刻畫出了他既憂心卻又無能為力的苦悶心情,唯有以消極頹廢的狀態(tài)面對。
韓熙載作為南唐一位重要的官員,其生活日常在貴族階層有著普遍性,畫中載歌載舞,布置奢華,想像一下,這何嘗不是后主李煜的日常生活?據(jù)記載,李煜的帝王生活的確是豪華奢侈。
李煜曾作一首詞《菩薩蠻.銅簧韻脆鏘寒竹》,最后一句“宴罷又成空,魂迷春雨(有些地方記作“夢”)中”與《韓熙載夜宴圖》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雖說這首詞表露出來的意思是男歡女愛,但是同樣描寫了歌舞生平、尋歡作樂之事,又在結(jié)尾處暗示了繁華、歡樂過后一切成空的苦悶心情。由此也可以印證李煜生活的若干片斷——沉迷于享受樂舞,殆誤國事,雖為國事?lián)鷳n卻無能為力而選擇逃避的消極態(tài)度。
前面說到李煜在國家危難時刻,采取的是消極態(tài)度,那么,具體都有哪些表現(xiàn)?我認為主要有五個方面:
南唐中主李璟本有六個兒子,李煜是第六子。但李璟的二、三、四、五子皆早亡,實際上只剩下長子李弘翼和幼子李煜兩個兒子。
因長子李弘翼天性暴戾,為人狡詐多疑,殘忍又薄情。李璟便想將帝位傳給自己的弟弟晉王李景遂,來一個“兄終弟及”。李弘翼得知這個消息后,謀殺自己的叔父李景遂。但是沒想到的是,幾個月之后,李弘翼突然離奇身亡。因此,南唐這副重擔(dān)就落到了李煜的肩上。
李煜一直無心做皇帝,他“幼而好古,為文有漢魏風(fēng)”,且“獨以典籍自娛,未嘗干預(yù)時政”。李煜曾經(jīng)賦詩《秋鶯》一首,以此表達自己渴望擺脫世俗雜事的心愿,全詩如下:
殘鶯何事不知秋,橫過幽林尚獨游。
一楫春風(fēng)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鉤。
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從詩中可以看出李煜很早就表示了對權(quán)勢、皇位沒有野心,他只想盡情地沉侵在詩書文學(xué)的海洋中,過著與世無爭的日子。
但是,正是因為他過早認為自己沒有當(dāng)上君王的可能,錯過了參政及培養(yǎng)軍事能力的最佳時機,而是縱情于山水及文學(xué)的創(chuàng)作中去,導(dǎo)致了后來其叔父、兄長、父親三人去世后,南唐因后繼無人的情況下,將他推上了風(fēng)口浪尖。雖然李煜坐上了國主的位置,他卻沒有相匹配的能力去治理好這個國家,是典型的“才不配位”,李煜是才華橫溢,但不是治世之才。
公元954年,李煜與南唐老臣周宗的長女19歲的娥皇喜結(jié)良緣。二人興趣、愛好相似,日常談詩論詞,夫唱婦隨,恩愛非常。
公元961年,李煜即位,娥皇成為后宮女主人(即大周后),此時他們育有兩子。然而,好景不長,次子夭折,成婚十年的娥皇離世,李煜傷心欲絕,寫下了一篇情真意切、長達兩千字的悼亡之詞。
當(dāng)人們還在為李煜的深情感動時,李煜和娥皇的妹妹(即小周后)的感情也在迅速升溫,并且在大周后去世的當(dāng)月就娶小周后為繼室,為她舉辦了一場南唐史無前例的盛大婚禮。
多情才子李煜的愛情故事雖然感人,但是對于南唐的百姓來說,并不見得是一件好事。據(jù)記載,李煜與小周后婚后崇尚奢侈之風(fēng):他曾在宮中以銷金紅羅遮蓋墻壁,用白銀釘,穿過玳瑁,釘在墻上;他還特意命人在花叢中建造亭榭樓臺,專為自己與小周后暢飲之用,而這樣的小亭子在他的皇宮就有多處;到了七夕節(jié),他命人用紅白兩色綾羅搭成月宮和銀河狀,供小周后賞月之用;他還曾作紅羅亭,四面栽紅梅花,自作艷曲歌詠此事。
李煜與小周后奢華豪糜的生活,遭到朝臣的反對和抨擊,韓熙載有詞為證:“桃李不須夸爛漫,已輸了春風(fēng)一半?!碧嵝牙铎喜灰⒂谟螛罚胂肽咸频拇蟀虢饺缃癖淮笏握紦?jù)了。但是李煜全不理睬,依然與小周后沉湎于豪奢的生活之中。
我們無法知道李煜當(dāng)時在想些什么,但不妨猜測一二:或許李煜是由于大周后去世及次子夭折使他的精神遭受了重大的打擊;又或許南唐江山在他接過來時已經(jīng)搖搖欲墜,他深知自己無力挽救,因此產(chǎn)生及時享樂想法。但是,我們不難看出,李煜是帶著自暴自棄、抱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念頭而采取的消極態(tài)度,他在用這種態(tài)度作無聲的反抗。
李煜信奉佛教,四處建寺廟,養(yǎng)的僧尼不計其數(shù)。下了朝就往佛堂去,更衣膜拜,因此殆誤政事?!赌咸茣砣酚涊d:
后主天資純孝......然酷好浮屠,崇塔廟,度僧尼不可勝算。罷朝,輒造佛屋,易服膜拜,以故頗廢政事。
大宋皇帝趙匡胤知道李煜特別信奉佛教,于是從中原地區(qū)選了年少又有口才的佛門子弟南渡去見李煜,大談佛教性命之說。李煜對這些說法深信不疑,并對這些佛門子弟也格外信重,稱他們是“一佛出世”。李煜“由是不復(fù)以治國守邊為意”。
趙匡胤使出的這一招可以說是高招,投其所好令其沉迷于佛教之中而不可自拔,從精神的層面上瓦解去李煜抵抗的思想。
李煜天性軟弱,“性寬恕,威令不素著”,只一味沉溺于詩詞歌賦之中,在這個“臣不賢良,民心不聚,朝綱紊亂,天下混戰(zhàn)”的五代十國,作為從小“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的李煜以真性情應(yīng)對天下變幻,這絕不是一件好事。
而且,愛好文學(xué)的李煜繼位后采取是重文輕武的策略,他“置澄心堂于內(nèi)苑,引能文士徐元機、元榆、元樞兄弟居其間,中旨由之而出,中書密院乃同散地。(《南唐書卷三》)”重文輕武,在這樣的亂世之中無疑是自取滅亡。然而,更糟糕的是,李煜經(jīng)常在打仗期間更換將帥,使得兵將無所適從。
兵興之際,降御禮,移易將帥,大臣無知者?;矢^勛誅死之后,夜出萬人斫營,招討使但署牒遣兵,竟不知何往,蓋皆澄心堂直承宣命也?!赌咸茣砣?br>
李煜在文學(xué)方面是天才,但在軍事方面確實欠缺了些。他知道國家形勢緊迫,也每日憂心似焚,可他只會每天“與臣下設(shè)宴酣飲,憂愁悲歌不已”。因此,雖說南唐氣數(shù)已盡,不止是因為大宋統(tǒng)一是大勢所趨,亦是因為李煜消極懈怠所致。
李煜繼位后,寄希望于向大宋納貢以求保全基業(yè),其在位期間,殷勤地侍奉宋朝,除了歲貢之外,每逢大宋用兵或有重大活動,也派使臣進禮表示支持和祝賀,并多次派遣使者陳說臣服之意,又下令貶損儀制,撤去金陵臺殿鴟吻,以示尊奉宋朝。開寶六年(973年)夏,趙匡胤遣翰林院學(xué)士盧多遜出使南唐,李煜令人繕寫各州地圖送給盧多遜,并上表愿接受大宋冊封爵位,然而被趙匡胤拒絕。
此時的李煜才終于清醒地認識到:無論他是用多么謙卑的低姿態(tài),趙匡胤都不會放任他的“江南國”成為國中之國,對方要的是一統(tǒng)天下,那么,戰(zhàn)爭是不可避免了。因此,李煜改變策略:“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禮,而內(nèi)實繕甲募兵,陰為戰(zhàn)守計。(《皇宋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三》)”早在數(shù)年前,就有臣下向李煜進言,讓他加強防守,鞏固國防,但李煜并沒有采納忠言。此時,宋朝兵馬即將兵臨城下,才知亡羊補牢,但,為時已晚。
趙匡胤又怎會不知李煜的真實意圖?他使出最后的手段:晉封李煜的弟弟李從善為泰寧軍節(jié)度使,并在汴陽坊賞賜宅院,暗示李煜入京降宋。李煜不從。開寶七年(974年),趙匡胤聯(lián)合吳越出兵江陵,開寶八年二月,宋師攻克金陵關(guān)城。三月,吳越進逼常州;六月,宋與吳越會師,進發(fā)潤州,留后劉澄投降。十二月,金陵失守,李煜奉表投降,南唐滅亡。
徐鉉在《吳王隴西公墓志銘》寫到:“李煜敦厚善良,在兵戈之世,而有厭戰(zhàn)之心,雖孔明在世,也難保社稷;既已躬行仁義,雖亡國又有何愧!”徐鉉作為南唐舊臣,為前主李煜開脫也是無可厚非的,然而李煜治下的南唐政治、社會矛盾積重難返,黨爭激烈,人心渙散,也是不爭的事實。
作為一個帝王,如果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能識人、會用人也算得上是明君;如果這兩樣都做不到,能做到不昏庸、不沉迷享樂酒色、勤于政事,也算得上是好君王。然而,李煜既無政治遠見,也無政治謀略,還耽于享樂又懈怠政事,即使是諸葛亮再生,也無法拯救他了。
據(jù)史載,趙光義曾問南唐舊臣潘慎修:“李煜果真是一個暗懦無能之輩嗎?”潘慎修答道:“假如他真是無能無識之輩,何以能守國十余年?”潘慎修將守國十余年的功勞歸于李煜,然而,我認為,守住南唐十余年的功勞至少有一半要歸功于烈祖李昪。李昪一生節(jié)儉,一金不妄用,數(shù)百間國庫房貨財積累如山,又積極為南唐選拔人才,正因為有李昪前期的財富積累和人才匯聚,才使得江南繁華富庶、人強馬壯,才使得南唐在“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的李煜治下能守十余年之久。
據(jù)傳,《韓熙載夜宴圖》是李煜用來勸告韓熙載停止夜夜笙歌的放蕩生活,或許李煜也應(yīng)該檢討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為,都是尋歡作樂、豪侈奢靡,誰又比誰更過分呢?從《韓熙載夜宴圖》精微細膩的刻畫中我們看到南唐雖歌舞升平一片詳和,實則掩飾不住深刻的危機。此畫完成不過數(shù)年,后主李煜便兵敗降宋。
從表面上看,是李煜在位期間做出的消極防御導(dǎo)致了南唐王朝的加速滅亡。然而,歸根到底,李煜亡國是由于當(dāng)時整個中國的形勢和歷史發(fā)展趨勢要求大宋統(tǒng)一,南唐一個彈丸之地,是無法阻擋這個趨勢的。
毫無疑問,李煜在文學(xué)方面是獨領(lǐng)風(fēng)騷的才子,但在政治上,他是個懦弱無能的國君。在烽煙四起的亂世,李煜雖坐擁半壁河山,卻內(nèi)不能勵精圖治以自強,外不能合縱連橫以御敵,只一味沉溺于男女之情、作詩填詞和飲酒作樂之中。即使他被尊為“千古詞帝”,卻依然擺脫不了被世人稱為“亡國之君”的原因怕也是在于此了。
南唐一朝傾覆,所有的歡宴與奢華全都已成空。唯有《韓熙載夜宴圖》與后主李煜的詞“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成為了南唐王朝最后的生動縮影,留給世人細細地品讀。
? ? ?
? ? ? ?在讀這本小說之前我從未認真地看過《韓熙載夜宴圖》,它常出現(xiàn)在小學(xué)及中學(xué)的美術(shù)教科書上,但因知其聞名往往刻意忽略掉它。我也很少看懸疑推理,一是膽小二是邏輯實在差,看推理小說時往往就被作者牽著鼻子走,并無思考的愉悅感,于是揚長避短并不會特意去讀這類書。幾天前偶然看到這本書,內(nèi)容簡介透露殺人故事發(fā)生在著名的韓熙載夜宴中,于是覺得很有趣,雖未曾仔細品鑒過這幅畫,但也有些印象,只記得那畫表現(xiàn)出的是一派享樂、奢靡之風(fēng),與沉重的殺人案件扯不上關(guān)系。
? ? ? ?小說以第三人稱寫就——不是以破案者自己的視角來闡述案情,破案者主要是三人,年輕的典獄張士師及其父親、屢破奇案的張泌和張泌友人耿煉師,三人各有所長,還有其余人士從旁相助。小說不是一開始就是韓府夜宴,而是描寫了夜宴那天白日里張士師的經(jīng)歷,短短不過一下午的時間,他在不同的地方偶遇后來夜宴上的幾個重要人物,而這些瑣碎的小事件如同被看不見的線串聯(lián)起來,而且是縱向串聯(lián)。張士師,作為第一個破案者,在一開始便不是獨立于這個案件之外的,看似是他主動破案,其實也不過是一枚被動的棋子。
? ? ? 小說中夜宴的順序就是從圖右“宴罷聆音”開始,到“擊鼓伴舞”結(jié)束后,案件發(fā)生,在張士師第一次破案之前,我根據(jù)作者較客觀的描寫發(fā)現(xiàn)了一些蛛絲馬跡,隱約可以猜到其中一個作案手法以及殺人對象,但之后張士師的推理以及仵作楊大敞的鑒定還有之后出場的張泌、耿煉師的推理不斷在重復(fù)推翻、重議,夜宴在場的每一個人幾乎都被列為過嫌疑者,而殺人對象也一再更易。比起張士師白天所見的縱向事件,夜宴殺人事件就是毫無章法的一團亂麻,到底是獨立案件還是多起案件也在不斷的推理中。
? ? ? ? 故事的最后當(dāng)然是真相水落石出,但是比起其它推理小說以結(jié)論為重來說,《韓熙載夜宴》的最后真相其實并沒有那么重要了。因為故事所依托的背景更沉重,夜宴是一個人的悲劇,而日薄西山的南唐則是所有人的隱痛。
? ? ? ? 韓熙載的夜宴讓我想起蓋茨比的夜宴,極盡奢華卻醉翁之意不在酒,蓋茨比為的是對岸觸手可及的綠光,而韓熙載則為了在風(fēng)雨飄搖的時代保全性命。韓熙載才華橫溢、滿腹治國理論卻受國主李煜厭棄,書中寫他自此縱情聲色,拋妻棄子,在府中豢養(yǎng)姬妾四十余人,朝廷俸祿被姬妾瓜分,他便和弟子舒雅扮作乞丐向姬妾乞討作樂?;靵y的時代,道德似乎就下線了,韓府表面上是享樂之地,但實際上已是人心各異,表面的浮華后是一個蛀空了的空殼,這恰好也是南唐當(dāng)時的處境。
? ? ? ?作者對書中人物的描寫我覺得最好的是韓熙載和府尹陳繼善,前者以奢靡生活為掩護后者則成日裝得半瘋半傻。兩人都不敢露鋒芒。其余的角色都沒有特別深入地刻畫,但他們組成了一個群像,展現(xiàn)了江河日下的社會里官吏、百姓的心境。書中的女性角色主要有四個,除了破案者耿煉師外,另三個都是韓熙載的姬妾,作者對于女性的刻畫稍弱一些,只借張士師之口說出韓府姬妾無生氣的事實,稍顯單薄。
? ? ? ? 看一個時代如何,看其女性命運就可知,而此處——“泛泛綠池,中有浮萍。寄身流波,隨風(fēng)靡傾?!?,命如飄萍。
? ? ? ? 再看《韓熙載夜宴圖》,眾人調(diào)笑、樂音靡靡,卻能感覺其表象背后的脆弱與無力。 ? ? ? ?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57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