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無知死后,齊國大亂,國不可一日無君。大臣們挑來挑去挑上了倆人,一是公子糾;一是公子小白。當時兩人都在外地,支持的人又差不多,誰能當上這國君只剩下一個法子,即誰先回到國都。在這場馬拉松式的賽跑中,公子小白最終勝出,這就是后來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齊桓公。
齊桓公∶齊國由姜太公佐武王定天下,武王封太公于齊,傳至齊襄公,齊襄公有兩個弟弟,一個是公子糾,一個是公子小白。齊國發(fā)生內亂時,他們分別逃去了其他國家。
公子小白被公子糾身邊的賢士管仲射了一箭,但沒有傷到要害,公子糾回來遲了,公子小白當上了齊國之主,就是齊桓公。齊桓公想報一箭之仇,殺了管仲。但鮑叔牙引薦了管仲,說想振興國家,必須有他輔佐才行。管仲注重富國強兵,實行全國皆兵的制度,令每家出兵。五家為軌,十軌為里,四里為連,十連為鄉(xiāng),齊國的國勢果然強盛了。
齊桓公晚年,因為寵幸3個小人。一個是豎刁,自受宮刑,入宮為太監(jiān),服侍桓公;一個是易牙,殺了自己的兒子,烹做羹湯,進獻桓公;一個是開方,父母去世也不回去。桓公沒有聽管仲臨終之言,要遠離小人,而落得悲慘去世。
晉文公∶當時晉國的國君是獻公,他有幾個兒子很出色,分別是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獻公得寵的佳人是驪姬,她生了兒子后,一心想讓自己的兒子得到皇位,于是開始陷害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他們。
驪姬在一次申生進獻的佐肉上,誣陷申生下毒了,申生沒有辯解,選擇了自殺。重耳和夷吾逃去了他國。之后晉國內亂,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幫助下,回到晉國,成了晉惠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沒有變好,兒子懷公繼位,國家更是混亂。
于是,晉國的大夫們,開始謀劃重耳回國。重耳在齊國受到齊桓公的優(yōu)待,又與齊國宗室之女結婚,不愿回晉國。齊女和重耳身邊的賢士趙衰商議,乘著重耳醉酒,將其載入車中,運出了齊國。重耳就這樣被立為晉君。
他就是晉文公,文公在外經歷十九年,備嘗世間艱難困苦,又深刻體察到了民間的人情冷暖,返回后把國家治理的很好,即使去世后,晉國也保持著霸業(yè)百余年。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他聽從鮑叔牙的推薦,放過了管仲,并且重用管仲,國家才得到了強盛。可見,人應該顧大局,不能把私心放在首位。這樣方能成就大業(yè)。君王,應該親賢臣,遠小人,否則只能落下凄涼的境地。
晉文公,顛沛流離十九年,終于登上皇位。懷才就一定有發(fā)光的一天,當沒有被人發(fā)現時,只是還沒到時機而已。拋光養(yǎng)晦,靜待命運的垂青,有一天你也能一鳴驚人。
所謂春秋時代,是指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以后到公元前403年偉、趙、魏三家分晉這—時期。各諸侯國為了爭奪土地和人口,發(fā)生混戰(zhàn)。力量強大的諸俟國一面不斷吞并弱小的國家,一面爭奪霸權。春秋時期先后起來爭當霸主的有齊恒公、宋骯,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史上稱為春秋五霸。春秋五霸的出現,拉開了這一時期諸強爭霸、群雄逐鹿的傳奇序幕。
故事還得從管仲與鮑叔牙兩人之間的友誼說起。
管仲與鮑叔牙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他們倆年輕的時候,管仲家里很窮,又要奉養(yǎng)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后,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
鮑叔牙卻對仆人說:不可以這么說!管仲家里窮又要奉養(yǎng)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系的。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
管仲聽到之后說: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史記·管仲傳》也記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后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大王子諸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fā)生內亂,就帶著王子小白逃到莒國,管仲則帶著王子糾逃到魯國。
齊國(當時在山東北部),盛產魚鹽,經濟富庶,是東方的一個大國。齊桓公姓姜名小白,即位前為躲避齊國內亂與兄長公子糾流亡國外,長兄齊襄公被人殺害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糾都急急忙忙奔回國,爭奪君位。
公子糾的師傅管仲文武雙全,為幫公子糾奪得君位,帶兵攔截公子小白,并一箭射中小白的腰部,所幸小白腰帶上的銅搭鉤擋住了箭頭,公子小白十分機瞥,倒在馬車上,假裝死去,并叫手下人齊聲哭喊:公子被箭射死了!公子被箭射死了!公子糾以為小白已死,再無人同自己爭奪君位,便放慢了行程,不慌不忙往都城臨淄而去。小白卻日夜兼程,趕回齊國即位,就是齊桓公。齊桓公想拜他的師傅鮑叔牙為相,鮑叔牙與管仲是知心好友,而且深知自己的才智不如管仲,就向齊桓公推薦管仲,并對齊桓公說,你要是治理齊國,用我為相就足夠了,但你若想稱霸天下,非用管仲不可。齊桓公說:管仲與我有不共戴天之仇,若非我命大,豈不是被他一箭射死。
鮑叔牙說:主上可記得周文王求賢若渴,為請姜尚為相,帶領西歧文武百官到渭水河邊請他,并扶姜尚坐上馬車,親自拉車走八百多步,以示尊重,后姜尚為保周朝鐵銅江山八百年奠定基業(yè)。管仲的才能超過我十倍,管仲雖射你一箭,可那是因為各為其主。他是公子糾的師傅,當然為公子糾著想,現今主上為君若能寬宏大量,您要是不記前仇,真心實意請他來,不但能治理好國家,恐怕其他各國也得聽您指揮呢!您應該捐棄前嫌,真正啟用管仲,何愁霸業(yè)不成。齊桓公認為鮑叔牙的話很有道理,當即表示決不記一箭之仇,并委任鮑叔牙全權代表他查詢管仲下落,請他到齊國為相。
但是這時的管仲知道啊,他攔截公子小白不成,自知小白既然上了臺,即位為齊桓公,決不會放過自己,要報那一箭之仇。當即隱姓埋名,逃出齊國,隱藏到吳國邊境(今江蘇省姜堰市白米鎮(zhèn)南邊的鄉(xiāng)下)。鮑叔牙帶領手下人輾轉南北,明察暗訪,最后還是通過管仲的家人找到了管仲落腳的地方。鮑叔牙找到管仲,向他表明齊桓公決無相害之心,真正想啟用他到齊國為相,管仲對鮑叔牙深信不疑,愿意和鮑叔牙一起輔佐齊桓公治國。鮑叔牙一面快馬向齊桓公報信,一面命人在管仲避難的地方高筑拜相臺,宣讀齊桓公拜管仲為相的詔書。不幾日,齊桓公派出的儀仗隊隆重迎接管仲還都任職,并言聽計從,加以重用。
管仲果然是個治國奇才,上任后就把國事料理得有聲有色。幾年下來,齊國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都日益強大,乃至雄踞天下,使春秋時期的其余四霸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各國之間常年的戰(zhàn)爭因此平息,安定天下達四十多年之久,這在春秋時代是一個奇跡。難怪孔子在一百多年后驚嘆地說:微管仲,吾其披發(fā)左衽矣。
千百年來,管鮑之交一直被譽為交友的最高境界,所謂春秋霸業(yè)早已是歷史云煙,但齊桓公寬闊無私的胸懷卻永久地為人稱道。
《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初,襄公之醉殺魯桓公,通其夫人,殺誅數不當,淫于婦人,數欺大臣,群弟恐禍及,故次弟糾奔魯。其母魯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鮑叔傅之。小白母,衛(wèi)女也,有寵于厘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溪。及雍林人殺無知,議立君,高、國先陰召,小白于莒。魯聞無知死,亦發(fā)兵送公子糾,而使管仲別將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帶鉤。小白詳死,管仲使人馳報魯。魯送糾者行益遲,六日至齊,則小白已入,高立之,是為桓公。
當時齊桓公如果把射殺他的管仲不加以重用能成就他的霸主之業(yè)嗎?由此看出齊桓公的胸襟是何等的博大,他的氣度是何等的包容,他的任人唯賢是何等的堅定。如果沒有齊桓公的氣魄和胸懷,中國的歷史將會改寫。
容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里能撐船。所以,包容當是有為人生的態(tài)度,是生命中一道亮麗的風景。作為領導者要有—個可以容人也可以容物的寬闊胸襟,用包容去消融人際矛盾,營造出親密無間,融洽無比,相輔相助的人際關系。這才是最好的和諧方式。這樣才可以讓你在下屬面前A得更高的人格魅力。
孔子贊美管仲說: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號令天下,老百姓到現在還受到他們的恩賜啊,沒有管仲,我們都要披散頭發(fā),散開衣襟,成為蠻族統治下的人民了??鬃拥脑挷幻庥行┛鋸?。但善用人才,確乎是齊桓公們成就霸業(yè)的關鍵。
有這樣一句名言:泰山不擇細土方能成其大;江河不拒微流才能有其深。從此名言中我們得出:接納和寬容是讓自己強大起來的最好辦法,不能容人,就難有摯友,不能寬容,就難得真心。偉人之所以是偉人,不只是因為他一個人的力量,而是他的接納和寬容,把許多人 *** 成了一個整體、寬容的基座上,才放上了他高高的人生雕塑。
容人也是一個人人格的體現,它將友愛、體貼、理解與氣度凝縮于一點。無論是儒家的仁義,墨家的兼愛非攻,道家的修身養(yǎng)性,還是佛學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都可以看出容人的哲學在人生的道路上多么豐富又廣泛。
從劉備給關羽報仇的這個故事中我們也能看出,成大事的先決條件便是寬廣的胸懷。若連最起碼的這一點都欠缺,遇到芝麻綠豆的小事動不動就大動干戈,口沫橫飛,不顧大局及后果,貿然實行你的復仇計劃,那談得上干什么大事呢?相反,擁有寬容的氣度,遇事不會方寸大失,泰然處之,便能勝券在握,無往不利。
齊國經過幾年大刀闊斧的整治,亮出的仍然是尊王攘夷的旗號。自從上次戰(zhàn)爭的失敗,齊國仍不得不借這個旗號行自己九合諸侯、號令天下之實。
齊桓公依靠管仲把齊國治理得國強兵壯,他覺得稱霸的時機已到。
一次,齊桓公問管仲:國體充盈,兵強馬壯,我想討伐南邊,以誰作為首先開刀的對象呢?管仲說:以魯為主。如此三番,管仲分別說應以衛(wèi)國、燕國作為攻擊目標。其實,這是管仲搪塞齊王,他認為一匡天下時機還未成熟,眼下不僅不能對外動武,相反只能繼續(xù)拉攏諸侯國。所以,管仲不是準備大動兵戈,而是把侵占的各國土地一一歸還,諸侯們紛紛感動得認為齊桓公可親可愛,值得信賴。
公元前681年,桓公采用管仲之計,與宋、陳、蔡、邾等國會盟于北杏,桓公為主盟,以平定宋國內亂。遂國(今山東肥城南)不參加北杏會盟,桓公派管仲率軍滅遂,并以此向魯國施加壓力。莊公與齊桓公盟于柯地(今山東肥城南),會盟時,魯國大臣曹沫手劍劫桓公,要求退還汶陽之地。桓公依管仲之意見,答應退地.柯地會盟,使齊桓公名聲大振,各國諸侯紛紛與齊結盟。到此為止,齊桓公才真正認識到了稱霸的本質,于是他對管仲擁有了?種銘心刻骨的信任,拜其為仲父。是年,齊桓公與管仲率師會同陳、曹兩國伐宋,因宋違背北杏之盟。伐宋途中遇衛(wèi)人寧戚,經管仲推薦被桓公拜為大夫。寧戚赴宋說服宋桓公求和。公元前679年,齊、衛(wèi)、鄭、宋四國與于鄄(今山東鄄城北)會盟。諸侯威服,齊桓公成為春秋首霸。
公元前678年,因鄭國違背鄄地之盟,齊桓公和未、衛(wèi)聯軍討伐鄭國。是年,齊、魯、宋,衛(wèi)、陳、鄭等國于幽地會盟。公元前675年,齊桓公會同宋、陳之師討伐魯國。公元前671年齊桓公與魯莊公會盟于扈地。公元前668年,齊、宋、魯聯軍討伐徐國。公元前667年,齊與魯、宋、陳、鄭盟于幽地。周惠王封齊桓公為侯伯。管仲審時度勢,作出重大戰(zhàn)略調整,變尊王稱霸為尊王攘夷。
公元前666年,齊桓公奉周惠王之命,率軍伐衛(wèi)。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犯燕國,桓公與管仲率師救燕,至令支、孤竹,剿滅山戎。公元前663年齊師凱旋,齊桓公將伐由戎的戰(zhàn)利品的一半贈魯莊公。公元前662年齊筑小谷(今山東東阿)為管仲采邑。魯莊公為感謝齊桓公,為管仲在小谷筑城。公元前661年,狄人侵略邢國,桓公與管仲率軍救邢,打敗狄?guī)?。公元?60年,魯國公子慶父作亂。為安定魯國,齊桓公依管仲之謀,立公子申為國君,并大義滅親,殺其侄女哀姜。是年,赤狄侵犯衛(wèi)國。齊桓公派公子無虧率軍擊潰赤狄,助衛(wèi)戍守。公元前659年,赤狄再次侵犯邢國,桓公與管仲同宋、曹兩國聯軍救邢,擊敗赤狄,為邢國在夷儀重新筑城,派軍助邢戍守。公元前658年,齊桓公諸侯為衛(wèi)國筑新城。公元前656年,齊桓公與管仲率齊、魯、宋、衛(wèi)、鄭、許等國聯兵討伐蔡國,蔡侯聞訊而逃,繼而以不尊周天之子罪討伐楚國。楚請求講和,諸侯與楚會盟于召陵。
公元前655年,桓公采納管仲之謀,與宋、魯、陳、衛(wèi)、許、鄭、曹等國會于首止,與周世子鄭定盟,確立世子鄭太子地位,以穩(wěn)定周室。周惠王指令鄭國與楚國聯合,離間首止之盟。鄭文公不辭而別。公元前654年,桓公責鄭文公逃首止會盟,率領諸侯伐鄭,鄭請求講和。次年,齊、魯、宋、陳、鄭五國于寧母(今山東魚臺>會盟。公元前652年,齊、魯、衛(wèi)、宋、許、曹等國會盟于洮,以固周襄王之位。公元前651年,周襄王派太宰賜齊桓公胙。齊桓公與宋、魯、衛(wèi)、鄭、許、曹等國君會盟于葵丘,慶賀天子賜胙。公元前650年北狄侵犯衛(wèi)國,齊桓公率師相救。公元前648年齊桓公會同諸侯為衛(wèi)國筑新城,以防備北狄人侵。公元前647年齊與宋、魯、陳、衛(wèi)、鄭、許、曹等國會盟于咸,共謀保衛(wèi)周室,防備戎人人侵。公元前645年齊、宋、魯、陳、衛(wèi)、鄭、曹諸君會盟于牡丘(今山東聊城東北),商討伐楚救徐之策。
此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加上中原各國諸侯紛紛前來,齊桓公與他們擺好祭壇,立下盟誓,對天上地下各路神仙約誓。此時的齊桓公意氣奮發(fā),天下諸侯都來了,周室安穩(wěn)了,陽谷之會,諸侯們不得不在向周天子行禮的同時眼睛瞟著替天行道的齊桓公。
在管仲的大力輔佐下,齊桓公曾一匡天下,九會諸侯,成了中原的霸主。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管仲善用團隊力量,他知道只有相互協助,運用大家的智慧,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績。正如俗語所說:團結力量大。
據史書記載兵車會盟的六次,乘車會盟的二次,中心人物無一例外的都是齊桓公。早已失去往日威風的周天子當然明白他的今天是誰給的,所以一次在葵丘(今山東省淄博市境內)會盟中,周天子派大夫宰孔給桓公送來祭肉,傳話說:您勞苦功高,予從今往后就視您為伯舅,您見我也就不用下拜了?;腹@下亂了方寸,他何嘗不想這樣?面對管仲君沒君相,臣無臣相,亂之本也的解釋,他齊桓公還在夸耀自己掃蕩六合、制服四夷的齊天大功呢,可他還是聽進了管仲三祥未見受命必失的勸告。齊桓公對來使說:天威雖遠,近在咫尺,我小白如果聽從了天子之命不再下拜,將是下臣犯上,導致天子蒙羞。這樣一來,齊桓公撈足了政治資本,天下諸侯都紛紛稱贊齊桓公順從周禮,紛紛歸附,遠國百姓望之如父母,近國人民從之如流水。
《小匡》中描述齊國收拾天下人心的文字十分精彩,大意是,魯國、衛(wèi)國等有憂,桓公一一妥善處置。衛(wèi)國牲畜跑散了,桓公還送給他們良馬三百匹。表率在前,天下清晏,男女不淫,馬壯牛肥?;腹乐T侯對自己已心悅誠服,于是又輕幣重禮,天下諸侯以馬犬羊作為貨幣和齊國做生意,齊國以良馬作為回報。總而言之,與齊國貿易交流,往往都會有意想不到的報償,麻草換文錦,輕裝而來,滿載而歸?;ナ匈Q易中愛心昭揭,不費一兵一卒,齊國便得了天下人心。所以會這樣,就因為天下人都想得到齊國的好處,都畏懼齊國強大的武力,于是相形之下,大國之君慚愧,小國諸侯攀附,樂做齊國臣仆,樂于把齊國當作自己的父母。這樣一來,齊國根本不用提刀動槍,文功武跡昭彰天下,九合諸侯情在理中。
太史公在《管晏列傳》里寫道: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而孔子則高度贊揚管仲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管仲這個人確實不簡單,他不但是一位智慧超群的政治才干家,也是一位出色的軍事謀略家。齊桓公問:百姓已經富足安樂,兵甲不足又該怎么辦呢?管仲說: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戰(zhàn)斗力要強,士氣必須旺盛。士氣旺盛,這樣的軍隊還怕訓練不好嗎?
管仲主張把主要精力應放在提高部隊素質、增加軍隊戰(zhàn)斗力上,而不要放在增加部隊的人數上,認為只有這樣才會隱其名而修其實,在不引起天下諸侯警覺的情況下真正達到強兵的目的。
管仲心中很清楚,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國家政權是難以穩(wěn)固的。于是他提出寓兵于民,使軍隊組織地方化的治兵策略。規(guī)定國中5家為軌,出5人為伍,由軌長率領,10軌為里,出50人為小戎,由里有司率領:4里為連,出200人為卒,由連長率領,10連為鄉(xiāng),出2000人為旅,舉鄉(xiāng)良人率領:5鄉(xiāng)一帥,出萬人為軍,由5鄉(xiāng)之帥率領。全國15士鄉(xiāng),共組建三軍,桓公率中軍,上卿國氏、高氏各率一軍,開創(chuàng)諸侯大國有三軍,每軍萬人的軍事體制。
縱觀齊桓公顯赫的一生,不難看出他是一位有治國才干和雄圖大略的統治者,他在自己的國內實施了一些整頓和改革,收到了富國強兵的效果,在春秋列國中成為第一個霸主。雖然爭霸戰(zhàn)爭對社會經濟有很大破壞,勞動人民對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但對中國的統一和各民族的融合,對中國古代歷史的發(fā)展,都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從以上這些文字中,我們不得不佩服齊桓公用人的領導風范,更佩服管仲非凡的智慧。他心里知道齊桓公是在不記前仇的前提下這么重用他,所以,他感恩戴德,旰食霄衣,發(fā)揮全部智謀真心輔佐齊桓公,運籌帷幄,形成一系列科學有效的治國策略。因為管仲精理善諫,不僅使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難得的一位具有民主正義思想的明君,還舉起殊大國之無道的旗幟,以真誠頑強的事業(yè)心,成就了三匡天子,九合諸侯的功業(yè),居春秋五霸之首。治理企業(yè)就如同治理國家,齊桓公的領導氣魄及管仲超人的種種智慧是值得我們現代人學習和借鑒的。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他年輕的時候,常和鮑叔牙交往,鮑叔牙知道他賢明、有才干。管仲家
貧,經常占鮑叔的便宜,但鮑叔始終很好地對待他,不因為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鮑叔侍奉
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糾。等到小白即位,立為齊桓公以后,桓公讓魯國殺了公子糾,管仲
被囚禁。于是鮑叔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齊國執(zhí)政,桓公憑借著管仲而稱霸,并
以霸主的身份,多次會合諸侯,使天下歸正于一,這都是管仲的智謀。
管仲說:“我當初貧困的時候,曾經和鮑叔經商,分財利時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鮑叔不認為我貪
財,知道我生活貧困。我曾經為鮑叔辦事,結果使他更加窮困,但鮑叔不認為我愚笨,知道時機有
利和不利。我曾經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職,但鮑叔不認為我沒有才干,知道我沒有遇到好時
機。我曾多次作戰(zhàn),多次戰(zhàn)敗逃跑,但鮑叔不認為我膽小,知道我還有老母的緣故。公子糾失敗,
召忽為我而死,我被關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鮑叔不認為我無恥,知道我不會為小節(jié)而羞,卻會因為
功名不曾顯耀于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啊!”
鮑叔推薦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享有俸祿,得到封地的
有十幾代,多數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稱贊管仲的才干,反而贊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
管仲出任齊相執(zhí)政以后,憑借著小小的齊國在海濱的條件,流通貨物,積聚財富,使得國富兵強,
與百姓同好惡。所以,他在《管子》一書中稱述說:“倉庫儲備充實了,百姓才懂得禮節(jié);衣食豐
足了,百姓才能分辨榮辱;國君的作為合乎法度,“六親”才會得以穩(wěn)固”“不提倡禮義廉恥,國
家就會滅亡?!薄皣蚁逻_政令就像流水的源頭,順著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
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給他們;百姓所反對的,就替他們廢除。
管仲執(zhí)政的時候,善于把禍患化為吉祥,使失敗轉化為成功。他重視分別事物的輕重緩急,慎重地
權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齊桓公實際上是怨恨少姬改嫁而向南襲擊蔡國,管仲就尋找借口攻打楚國,
責備它沒有向周王室進貢菁茅?;腹珜嶋H上是向北出兵攻打山戎,而管仲就趁機讓燕國整頓召公時
期的政教。在柯地會盟,桓公想背棄曹沫逼迫他訂立的盟約,管仲就順應形勢勸他信守盟約,諸侯
們因此歸順齊國。所以說:“懂得給予正是為了取得的道理,這是治理國家的法寶?!?
管仲富貴得可以跟國君相比擬,擁有設置華麗的三歸臺和國君的宴飲設備,齊國人卻不認為他奢侈
僭越。管仲逝世后,齊國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諸侯國強大。此后過了百余年,齊國又出了
個晏嬰。?
晏平仲,名嬰,是齊國萊地夷維人。他輔佐了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國君,由于節(jié)約儉仆又努力
工作,在齊國受到人們的尊重。他做了齊國宰相,食不兼味,妻妾不穿絲綢衣服。在朝廷上,國君
說話涉及到他,就正直地陳述自己的意見;國君的話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辦事。國君能行正道,
就順著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時,就對命令斟酌著去辦。因此,他在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名聲顯揚于各國諸候。?
越石父是個賢才,正在囚禁之中。晏子外出,在路上遇到他,就解開乘車左邊的馬,把他贖出來,
用車拉回家。晏子沒有向越石父告辭,就走進內室,過了好久沒出來,越石父就請求與晏子絕交。
晏子大吃一驚,匆忙整理好衣帽道歉說:“我即使說不上善良寬厚,也總算幫助您從困境中解脫出
來,您為什么這么快就要求絕交呢?”越石父說:“不是這樣的,我聽說君子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
里受到委屈而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意志就會得到伸張。當我在囚禁之中,那些人不了解我。你既然
已經受到感動而醒悟,把我贖買出來,這就是了解我;了解我卻不能以禮相待,還不如在囚禁之
中”于是晏子就請他進屋待為貴賓。
晏子做齊國宰相時,一次坐車外出,車夫的妻子從門縫里偷偷地看她的丈夫。他丈夫替宰相駕車,
頭上遮著大傘,揮動著鞭子趕著四匹馬,神氣十足,洋洋得意。不久回到家里,妻子就要求離婚,
車夫問她離婚的原因,妻子說:“晏子身高不過六尺,卻做了齊的宰相,名聲在各國顯揚,我看他
外出,志向思想都非常深沉,常有那種甘居人下的態(tài)度?,F在你身高八尺,才不過做人家的車夫,看你的神態(tài),卻自以為挺滿足,因此我要求和你離婚?!睆拇艘院螅嚪蚓椭t虛恭謹起來。晏子發(fā)現了他的變化,感到很奇怪,就問他,車夫也如實相告。晏子就推薦他做了大夫。?
太史公說:我讀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和《晏子春秋》,
這些書上說的太詳細了!讀了他們的著作,還想讓人們了解他們的事跡,所以就編寫了他們的合傳。至于他們的著作,社會上已有很多,因此不再論述,只記載他們的佚事。?
管仲是世人所說的賢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難道是因為周朝統治衰微,桓公既然賢明,管仲不勉勵
他實行王道卻輔佐他只稱霸主嗎?古語說:“要順勢助成君子的美德,糾正挽救他的過錯,所以君臣百姓之間能親密無間?!边@大概就是說的管仲吧??
當初晏子枕伏在莊公尸體上痛哭,完成了禮節(jié)然后離去,難道是人們所說的“遇到正義的事情不去
做就是沒有勇氣”的表現嗎?至于晏子直言進諫,敢于冒犯國君的威嚴,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進就
想到竭盡忠心,退就想到彌補過失”的人??!假使晏子還活著,我即使替他揮動著鞭子趕車,也是
我非常高興和十分向往的??!
齊國內亂, 管仲和鮑叔牙分道揚鑣,各為其主,成了敵對的好友, 鮑叔牙擁立公子小白登上君位,小白要抓管仲以解射鉤之恨,鮑叔牙對小白建議如想成就大業(yè), 管仲不可缺少。 后小白采納鮑叔牙的建議, 拜管仲為相,鮑叔牙舉賢不避親, 小白用賢不避敵,齊國的霸業(yè)由此奠基,管鮑之交稱為千古美談。以下是我整理的鮑叔薦管仲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
原文: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 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 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 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管仲曰: “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 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 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
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 遭時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 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 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 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譯文:
管仲,名夷吾,是潁上人。青年時經常與鮑叔牙交往,鮑叔知道他有 賢才。管仲家境貧困,經常占鮑叔牙的便宜,鮑叔卻一直很好地待他,不將這事 聲張出去。后來鮑叔輔佐齊國的公子小白,管仲服事公子糾。到了小白立為桓公 的時候,公子糾被殺死,管仲也被囚禁。鮑叔就向桓公保薦管仲。管仲被錄用以 后,在齊國掌理政事,齊桓公因此而稱霸,多次會合諸侯,匡救天下,都是管仲 的謀略。管仲說:“當初我貧困的時候,曾經同鮑叔一道做買賣,分財利往往自 己多得,而鮑叔不將我看成貪心漢,他知道我貧窮。
我曾經替鮑叔出謀劃策,結 果事情給弄得更加困窘和無法收拾, 而鮑叔不認為我愚笨,他知道時機有利和不 利。我曾經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國君斥退,鮑叔不拿我當無能之人看待,他知道我 沒遇上好時運。我曾經多次打仗多次退卻,鮑叔不認為我是膽小鬼,他知道我家 中還有老母。公子糾爭王位失敗之后,我的同事召忽為此自殺,而我被關在深牢 中忍辱茍活,鮑叔不認為我無恥,他知道我不會為失小節(jié)而羞,卻為功名不曾顯 耀于天下而恥。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鮑叔?。 滨U叔薦舉了管仲之后,甘 心位居管仲之下。他的子孫世世代代享受齊國的俸祿,有封地的就有十幾代人, 常常是著名的大夫。天下人不稱贊管仲的賢能,而稱贊鮑叔善于識別人才。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583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千古第一美人–毛嬙
下一篇: 上醫(yī)醫(yī)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