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先秦時期的史書,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叫“姬”、“姜”的女子似乎特別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數(shù)哭倒長城的孟姜女。
事實上,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姓姜。叫“姬”、“姜”的女子,大部分都是“姬”、“姜”兩家的女兒。
究其原因,還是跟那時候選媳婦要看她的姓氏有關(guān)。甚至于,對沒姓的女人來說,想當別人的小妾,都要看運氣了。
孟姜女姓姜,家中排行老大
作為歷史上最能哭的女人,孟姜女在中國可謂婦孺皆知。
很多人都認為,孟姜女姓孟,名姜或姜女。甚至有人用現(xiàn)代人取名的習慣來解釋這個名字:她爹姓孟,她娘姓姜,她是他們的女兒,所以叫孟姜女。
事實上,孟姜女并不姓孟。按照先秦時期的稱呼習慣,所謂“孟”,是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的意思,“姜”才是她的姓,“女”指的則是性別。孟姜女,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姜家大姑娘”。
因為齊國的國姓是姜,所以,“孟姜”甚至不單指一個人,而成了一類人的統(tǒng)稱。
對此,《毛傳》中有記載稱:孟姜,齊之長女?!蛾悐J傳疏》也提到:孟姜,世族之妻。也就是說,當時很多齊國的貴族婦女,都可以稱為“孟姜”。
除了一些文獻中對此有記載,文物洹子孟姜壺也可以證實這一說法。這個壺是春秋時期齊莊公的大女兒和丈夫田洹子一同鑄造的,為的是悼念田洹子的父親。
知道了這些,你會突然明白,并不是先秦時代的人喜歡給女子取名叫“姜”,而是姜家的女兒太多了,比如鄭武公的老婆“武姜”,衛(wèi)莊公的小妾“夷姜”、齊僖公的女兒“宣姜”、“文姜”,齊襄公的女兒“哀姜”……
和“姜”一樣,先秦時代的“這姬”“那姬”,更多的時候說的是姬家的女兒。
古代女子,姓比名更重要
在先秦時期,雖然很多女人三個月大的時候就有了名字,但在她們的一生中,姓遠比名更重要。事實上,一個女人能不能跟一個男人結(jié)婚,她的姓起了關(guān)鍵性作用。
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田恒金說,作為血緣集團的標志,當時每個女人的字號中,都必須要有自己的姓,這也是由當時的婚姻制度決定的。
那時候的周人,因為認識到了同血緣人結(jié)婚對生育后代有很大危害,所以關(guān)于同姓不婚的規(guī)定相當嚴格。
重耳的父母是個例外。他們都姓姬,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被允許通婚了,卻并沒因此而“其生不蕃”。
據(jù)《左傳》記載,晉文公重耳逃難到鄭國時,鄭文公對他很是無禮。在鄭國大臣叔詹看來,在“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現(xiàn)實面前,重耳卻能長大成人,這只能說是上天的有意安排。
要知道,重耳的父母雖然都姓姬,但他娘狐姬是少數(shù)民族(戎狄之女),跟他爹晉獻公的血緣關(guān)系足有“八百里遠”。
在當時,不光娶妻要看姓,連買個女人當小妾也必須要有姓。你要想納一個沒姓的女人當妾,必須得先占卜,如果占卜結(jié)果顯示你們同姓,沒辦法,忍痛說再見吧。
可見,對于一個女人來說,姓氏有多么重要。沒姓的女人,哪怕想做別人的小妾,也要看運氣了。
正因為姓對女人來說極其重要,周代還喜歡直接用姓去稱呼一個女人。比如,姜姓女子被稱為“姜氏”或“婦姜”,媯姓女子被稱為“媯氏”或“婦媯”。
更多>>(接下文評論)
孟女不姓“孟”而姓“”
人曾有以女性中心的社?!靶铡弊郑伞芭焙汀吧背?,意思是,由母而生的。
人入以男性中心的父系社,孩子的姓也由母系父系。了把剩的留自己的後代,以男子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婚姻生了,姓也有了新的意――定承。
候,未婚姑娘了加以,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么排行。如古所孟、仲子、叔姬,意即家的大女、子家的二女、姬家的三姑娘??薜钩堑拿吓恍彰?,而是姓,是家的大女。女子嫁出去以後,一般用丈夫的姓和娘家的姓列某某氏,如一位姬姓女子嫁被孔子“敏而好,不下”的大夫孔圉做妻子後,就叫孔姬;若是李姓女子嫁姓男子,婚後只能李氏或李氏,呼方式,在某些村能找到。
孟姜女并不姓孟,“孟”為“庶長”的意思;“姜”才是其姓氏?!懊辖睂嶋H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兒”;而且,孟姜女不是單指一個人,而是一類人的通稱。
據(jù)《毛傳》:“孟姜,齊之長女?!标悐J傳疏:“孟姜,世族之妻”等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孟姜”一般稱齊國國君之長女,亦通指世族婦女。也就是說,當時很多齊國公室的貴族婦女,都可稱“孟姜”。
擴展資料:
孟姜女的歷史原型:
千百年來,“孟姜女傳說”一直以口頭傳承的方式在民間廣為流傳。直到20世紀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動下,它才被納入到研究者的視野?!懊辖畟髡f”淵源很早,從戰(zhàn)國時期開始就見端倪。其毛坯源自于“杞梁妻哭夫”的史實,故事中的兩個主人公,一個是孟姜,一個是杞梁,歷史上確有此人,并非虛構(gòu)。
早在1924年,顧頡剛先生在《孟姜女故事的轉(zhuǎn)變》以及《孟姜女故事研究》中,認定孟姜女的原型就是齊國的杞梁妻,肯定杞梁妻哭長城的故事源起于淄博的淄水一帶,并將孟姜女傳說的原初形態(tài)一直上溯到《左傳》上的一個故事。
《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記載:“齊侯攻伐莒國,大將杞梁戰(zhàn)死,齊侯歸,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辭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猶有先人之敝廬在,下妾不得與郊吊?!R侯吊諸其室?!?/p>
杞梁是齊莊公時期的一個武士,公元前550年,齊莊公率師伐晉,再伐莒,就在伐莒的戰(zhàn)斗中,杞梁戰(zhàn)死了,杞梁妻聞訊悲痛欲絕,迎靈于郊,不接受莊公在城外舉行的悼念儀式,堅持要在宗廟舉行正式的悼念儀式。
這便是杞梁妻哭夫的故事,也就是孟姜女哭長城的歷史原型,漫長的歷史積淀和演繹,將這個故事的女主角塑造了成了一個忠于愛情、反抗暴政的婦女,展現(xiàn)出了一場由戰(zhàn)爭苦役所造成的愛情悲劇。
-孟姜女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607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