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玄是諸葛亮的叔叔。由于諸葛亮自幼父母雙亡,因此諸葛亮和他的兄弟姐妹全都依靠諸葛玄為生。
當時處于東漢末期,諸侯割拒,戰(zhàn)爭頻繁。漢獻帝初平四年,曹操南下討乏徐州,而諸葛玄全家正處于徐州,為了躲閉戰(zhàn)亂,諸葛玄決定舉家西遷,前往當時比較太平的荊州。這件事在史書上并未詳細記載,僅在陳壽的《三國志》中一筆帶過,但是,這件事是今后諸葛亮成為舉世聞名的大戰(zhàn)略家的重要契機。原因主演有以下幾條:
1.荊州無戰(zhàn)亂,諸葛亮可以潛心鉆研學問。
2.劉表是當時荊州的實際統治者,他尤其注重名聲,于是盡攬?zhí)煜旅?,到荊州講學?!度龂尽穼Υ擞涊d:“鴻生巨儒,朝夕講學?!鼻G州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也對諸葛亮的成長起了重要作用。
3.荊州本地的名望世族中,也有許多有識之士。比如馬氏的馬良、馬謖,龐氏的龐統、龐柔,楊氏的楊儀。這些人不但對諸葛亮的成長幫助很大,而且對于諸葛亮出山前期在政治上打開局面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五十四年的軌跡,諸葛亮一生簡記
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東漢光和四年,瑯琊郡陽都人。同年出生的,還有東漢最后一位皇帝——獻帝。
陽都位于目前山東省沂南縣,相當于沂水與東汶河和交流處。而位于沂南縣南五十公里的臨沂縣,卻有了很多關于諸葛亮的古跡。當地有一個人口超過一千人的諸葛鎮(zhèn),傳說少年時期的諸葛亮曾住在那里,附近的丘陵上也有一古墳,碑上刻有“諸葛武侯先塋”。遠隔了一千八百年,諸葛亮的故鄉(xiāng),卻仍然留有不少有關諸葛亮的古跡。姑且不論真實如否,諸葛亮的魅力,可見一斑。
而諸葛世家,原本確實居于更冬之縣名諸縣(現今的諸城縣),當時的姓應該為葛,后期搬至陽都,由于當地也有葛氏一族,為了分別,故以諸縣之葛族來稱呼。久而久之,便成了諸葛一氏。而諸葛家也逐漸成為了陽都一代的望族。
諸葛亮的祖先諸葛豐曾為漢元帝時的司隸校尉,以剛直聞名于世。也因為剛直而丟官,降為平民。
諸葛亮之父珪曾任泰山郡丞(孔明12歲時亡故),母章氏(孔明9歲時亡故)。珪與章氏之間育有三子一女(有一說法為二女。)也就是兄諸葛瑾(在吳任官,官至大將軍),弟諸葛均(隨亮仕蜀,官至長水校尉),與其妹(有一說是姐)龐諸葛氏(嫁與龐公之子龐山民,山民仕魏,官至黃門吏部郎)。
這就是諸葛世家的環(huán)境,也就是諸葛亮的背景。
(平曰:不難看出,諸葛世家雖然是望族,但是自諸葛豐以下,已然家道中落。或許也就是這個環(huán)境,讓諸葛亮既不失書香世家的熏陶,也免卻了世家子弟的氣息,反而由于需要自己照顧自己,十分務實。)
·遷至隆中。
諸葛亮出生后三年(公元184年)爆發(fā)了黃巾之亂。而在諸葛亮兄弟相繼失去雙親的時候,照顧他們的責任,落在了叔父諸葛玄的身上。
當時掌握揚州regime的為袁術,碰巧豫章太受周術亡故,袁術為了貫徹勢力,便選用了諸葛玄為新任太守。而為陽都望族的諸葛世家,似乎在很早前就與袁家有關系,可能因為這個原因,諸葛玄才被起用。
諸葛玄于是帶同諸葛亮與其弟妹赴任,而把陽都的家托付給諸葛瑾。后來諸葛瑾不久也與繼母前往江東躲避戰(zhàn)亂。
如此一來,諸葛世家便完全離開的陽都故鄉(xiāng)。此后并無一人能活著回到故鄉(xiāng),可以說當時受戰(zhàn)亂影響而流離失所的諸葛世家,處境十分悲哀。
而赴任豫章的諸葛玄,由于他的任命不過是袁術的專斷妄為,很快就遇到了東漢王朝派來的郡太守朱皓。兩者對抗之下諸葛玄兵敗,不得而前往舊交劉表處投靠。時年諸葛亮15歲。
劉表統治的襄陽當時并未被戰(zhàn)亂波及,因此諸葛世家也在此安居下來。諸葛亮的游學,也應該在這段時期。這段時期內諸葛亮的妹妹(有一說是姐)嫁給了龐家的兒子龐山民。
而在諸葛亮17歲的時候叔父諸葛玄也去世了。諸葛亮與弟均,后來移居到襄陽城郊的隆中,一住就是10年。
·隆中之對。
諸葛亮在隆中的10年內,正史記述如下:
“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br>
梁父吟為山東民謠,記述二桃殺三士的故事。少年時期的諸葛亮喜歡這民謠,應該是在懷念故鄉(xiāng)與思量在權謀變術中生存之道。
這10年內諸葛亮透過與當地名士的交往下不斷努力自我提升,或者可以說,諸葛亮一生的智慧,成于這十年之內。
建安12年(公元207年),47歲的劉備三臨隆中,拜訪當時僅有27歲的諸葛亮。正史有以下記載: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唬骸巳丝删鸵?,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墒窍戎魉煸劻粒踩?,乃見。因屏人日:‘漢室傾頹,*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于天大,而智太短淺,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杰并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于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br>
諸葛亮在這一段所分析的天下大勢,的確有其獨特見解,足不出戶而知曉天下大勢。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于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先主曰:‘善!’”
以上便是三分天下之計,后期的蜀國,基本上依照這一戰(zhàn)略方針為藍本發(fā)展,而這一戰(zhàn)略方針,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劉備的崛起與三分天下的形成。
(有不少都列舉出三分天下之計并非諸葛亮一家獨有,諸如魯肅等,也曾獻此計。因此諸葛亮的才能并不大。愚意以為,此乃英雄所見略同。當時諸葛亮尚是白身,而魯肅卻已為東吳的重要人物。白身的諸葛亮能有如此見解,不能不說是有才。更有甚者認為諸葛亮的三分之計根本不合時宜,愚意以為諸葛亮此計既然在后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那么三分之計,并非不合時宜。也有人謂諸葛的三分之計在后期便已成為過去式,而諸葛尚且以此為戰(zhàn)略方針,難免過時。愚意以為在失去荊州的蜀國看來,出路僅有北伐。因此諸葛并非不因時制宜,而是按照三分方針北進,乃是蜀國唯一出路。)
“于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飛乃止。”
從這段可以看出,劉備是對諸葛亮信任的,而諸葛亮的軍師地位,得到了鞏固。而不單單劉備信任諸葛亮,劉琦也對諸葛亮推崇備至。正史有此記載:
“劉表長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愛少子琮,不悅于琦。琦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亮輒拒塞,未與處畫。琦乃將亮游觀后園,共上高樓,飲宴之間,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不?’亮答曰:‘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字乎?’琦意感悟,陰規(guī)出計。會黃祖死,得出,遂為江夏太守?!?br>·赤壁之戰(zhàn)。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平定北方后揮軍南征,目標指向荊州的劉表與江東的孫權。
“俄而表卒,琮聞曹公來征,遣使請降。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并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霸之業(yè)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于事,請從此別?!彼煸劜芄??!?br>
而其后劉表死,劉琮降。劉備在拒絕了諸葛亮襲取襄陽而守的計策之后被曹操追擊,大敗后輾轉逃至夏口。
當時的荊州已經被曹操基本控制,反抗力量僅有江夏、夏口的劉備、劉琦部隊。面對逐步逼至的曹操大軍,扭轉危機的,便是諸葛亮。
(諸葛亮在劉備敗逃的情況下并沒有發(fā)揮能力,扭轉敗局。然而諸葛亮在曹操逼近,劉琮投降的情況下曾建議偷襲襄陽。然而劉備沒有采納,遂至孤立無援而敗退。因此并非諸葛亮沒有發(fā)揮能力,而是在當時劉備沒有采納諸葛亮計謀以及曹軍勢大的情況下,諸葛亮也無力回天。無論是怎樣的智者,在如此的境況下,也只有敗走。此非諸葛不欲為,而是事不如愿。)
當時劉備聚兵江夏、夏口,部下僅余二千,加上關羽水軍與劉琦所部不過萬余。實在無法對抗曹操接下來的猛攻。而此刻的諸葛亮,立刻提出了聯吳的設想,并且親任使節(jié)。
正史有以下記載:
“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睍r權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并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權曰:“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亮曰:“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zhàn)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謂‘強駑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zhàn);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guī)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睓啻髳?,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并力拒曹公?!?br>
此刻的諸葛亮,充分發(fā)揮了外交家的本色,與孫權乃至整個吳軍智囊團展開了雄辯,成功使用激將計之后,最終促使吳軍加入了戰(zhàn)團。
而隨著吳軍的出發(fā),諸葛亮在赤壁戰(zhàn)役上的任務,也告一段落。
“曹公敗于赤壁,引軍歸鄴。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br>
而后便是吳軍三萬與曹軍二十余萬的會戰(zhàn),以周瑜火燒計劃的成功與曹操敗走為終結。而諸葛亮此時此刻,更多的是跟劉備在后方觀望,史載劉備“蓋采進退之計?!辈]有如演義所說展開了諸如借東風等精彩故事。
(諸葛亮在赤壁之戰(zhàn)中,有表現的只在聯吳之上。雖然并沒有多少表現,但是諸葛亮在赤壁之戰(zhàn)前準確的聯吳作戰(zhàn)判斷,在吳魏交鋒的時候以在后觀望為戰(zhàn)略也充分顯示了諸葛亮過人的軍事造詣。這些戰(zhàn)略,在赤壁之戰(zhàn)中盡量把當時弱小的劉備集團推向漩渦的邊緣,避免在大會戰(zhàn)中受損。同時也養(yǎng)精儲銳,準備在戰(zhàn)后謀利。而赤壁之后劉備的軍事行動的確很活躍,進南郡,南征四郡等。)
赤壁之后,孫劉聯軍進攻南郡。其后劉備聽從諸葛亮建議,率軍南征,平定四郡。而在得到周瑜諒解屯駐公安,暫借荊州的時候,諸葛亮官拜軍事中郎將,負責治理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諸葛亮在臨蒸設置大本營,統治三郡,其任務為“調其賦稅,以充軍實?!眲浒汛蠛蠓降墓芾砣蝿战唤o了諸葛亮,而諸葛亮也充分發(fā)揮了其政治能力,采取圓滑的政治手腕,為劉備提供了鞏固的后方以及源源不絕的補給。
而他自己,擔任此工作,也將近五年。
·內政首腦。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益州牧劉璋向劉備求援,請劉備揮軍征討漢中五斗米教。劉備于是率領以龐統、黃忠等為主要將領的部隊進入西川。當其時諸葛亮,依然留在荊州負責內政。
而劉備在第二年正式與劉璋決裂,揮軍向成都進發(fā)。然而軍事行動并不順利,受到了劉璋部將張任等人的頑強抵抗,軍師龐統陣亡。這時的諸葛亮,便是在這一情況底下,第一次率領軍隊,入蜀援助。
之后降伏了劉璋,平定蜀地。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計,也初具雛形。
諸葛亮時年34歲,擔任軍師將軍,成為軍事、政治最高輔佐官吏。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先主,使擊張魯。亮與關羽鎮(zhèn)荊州。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趙云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zhèn)守成都,足食足兵?!?br>
從正史的記載不難看出,諸葛亮從荊州到益州,所擔任的角色都是以內政首長為主。這一方面足顯諸葛亮在內政方面的長處。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由于孫權以劉備已占有益州為由,向蜀國要求歸還荊州。對于吳國來說荊州應該是東吳的領地,而對于蜀國來說,荊州不單單是蜀軍的發(fā)祥地,更是三分之計的重要據點。于是就在劉備支吾搪塞激怒了孫權的情況底下。孫權企圖以武力進駐長沙、零陵、桂陽三郡。而劉備也與諸葛亮統率五萬軍隊進駐公安。
而就在雙方關系已經發(fā)展到一觸即發(fā)的時候,事情迎來了轉變的契機。此時曹操領軍征服了漢中地區(qū),威脅益州。
無奈之下劉備只得讓步,派出諸葛亮與吳國代表諸葛瑾會面,達成了和解的協議。荊州問題,最終得以暫時解決。
(平曰:諸葛亮與諸葛瑾因公事的這次會面,應該是赤壁之后的第一次見面,而雙方都只是各為其主地在荊州問題上討價還價,私底下卻并沒有會面。足以看出孔明與其兄都有優(yōu)良的品德與政治意識,公私分明。)
荊州問題暫時解決后的四年內,劉備在外與曹操爭奪漢中的所有權,最終戰(zhàn)勝并即位漢中王。而諸葛亮在這段時間內一直留守成都,他的貢獻就是補充糧草兵員。
(諸葛亮在劉備死前多是留守后方如蕭何故事。其政治能力在這一段時間得到充分表現,奠定了其政治家的地位。)
·蜀國丞相。
而在關羽丟失荊州為東吳所殺之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崩于洛陽,其子丕繼。同年十月,曹丕自立為帝,建立魏王朝,廢除了漢王朝。
次年四月,劉備在群臣要求之下稱帝,重建漢王朝。而諸葛亮,也順理成章成為開國丞相,年僅41歲。
“二十六年,群下勸先主稱尊號,先主未許,亮說曰:“昔吳漢、耿掩等初勸世祖即帝位,世祖辭讓,前后數四,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雷娓屑冄陨钪?,遂然諾之。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毕戎饔谑羌吹畚?,策亮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統,兢兢業(yè)業(yè),不取康寧,思靖百姓,懼未能綏。於戲!丞相亮其悉朕意,無怠輔朕之闕,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尚書事,假節(jié)。張飛卒后,領司隸校尉?!?br>
丞相錄尚書事,是為政治首腦。假節(jié),是無上權威,也使諸葛亮有了先砍后奏之權。后來又加為司隸校尉,更是有了彈劾百官的權限??梢哉f,諸葛亮在劉備稱帝后便成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
盡管有如此無上的權力,但是諸葛亮心中,必然不好過。荊州的丟失使諸葛亮二路北伐的戰(zhàn)略幾近全盤告吹。而唯一可以修補的方法,便是穩(wěn)住孫氏。如此或可讓東吳補上荊州一路,盡可能修復三分天下之計的藍圖。
然而事情卻并非如諸葛亮所料,自關羽被殺后這段時間內,一直在劉備心中無法磨滅的就是為關羽報仇的念頭。劉備更在稱帝同年的七月不顧諸葛亮的反對,起兵伐吳。更在夷陵一戰(zhàn)兵敗,蜀軍多年積蓄損失慘重。
荊州丟失而使三分戰(zhàn)略幾成畫餅,如今自己多年里與劉備辛苦經營的蜀軍,又在夷陵盡喪。蜀國的國力一下子跌入了最低點。這時的諸葛亮,雖然擁有內政的無上權力,但是在軍事上,一直以來未能擁有兵權。加上劉備的專斷,外力的介入。諸葛亮便如大海中的一葉孤舟,隨風浪飄蕩。
(孔明雖在這短短數年間登丞相之高位,但是這幾年的孔明,一定是出山以來最不如意的孔明。惜哉嘆哉,那一刻諸葛亮的心情,會是如何沉重?站在一旁看著自己無力改變的事情一步一步逼近的心情,應該很糟糕的。)
而在劉備兵敗之后,諸葛亮更要肩負起整個蜀國的命脈。可以說,諸葛亮真正突破政治的缺口染指蜀國軍事,付出的代價是失去荊州喪失大量精銳部隊,這絕對不值得。但是無論如何,諸葛亮必須在沉痛的心情下,接受了這一使命。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绷撂槠唬骸俺几医吖呻胖Γе邑懼?jié),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苯ㄅd元年,封亮武鄉(xiāng)侯,開府治事。頃之,又領益州牧。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南中諸郡,并皆叛亂,亮以新遭大喪,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吳,因結和親,遂為與國?!?br>
劉備死后的諸葛亮,又領了益州牧的職位,使他的權力由中央貫徹到地方。而這一刻的諸葛亮,立刻便開展了實質工作,與吳國恢復同盟的同時,在國內采取與民休息的策略。
而繼任的劉禪,雖然平庸,但也遵守了父親的遺言,事無巨細,俱交由諸葛亮處理。諸葛亮所主張的政策,此刻得到了比劉備時期更全面的開展。
(諸葛亮真正踏上全天下的大舞臺就在此刻,如果說諸葛亮仕途的前半生奠定了其政治家的地位,那么其后的南征北伐,更是充分表現了其軍事家的素質,一舉奠定了其軍事家的地位。)
·南征北伐。
南征北伐可以說是諸葛亮最矚目的時光。下面以年表形式略微歸納諸葛亮由建興元年真正執(zhí)掌國政至建興十二年卒于五丈原的軌跡。
建興元年(公元223年)派鄧芝與吳修復同盟關系,也籍此修復三分之計的藍圖。
建興二年(公元224年)務農殖谷,閉關與民休息。同年魏攻吳,無功返。
建興三年(公元225年)時年三月,諸葛亮率軍南征,南蠻孟獲降伏。此年十二月還成都。同年魏再度伐吳,依然止步廣陵。
建興四年(公元226年)治戎講武,積極籌備物質,準備北伐。此年魏文帝曹丕去世,明帝睿立。吳興兵攻魏,無功返。
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作了萬全準備的孔明,在此年三月向后主劉禪上《出師表》,踏上北伐之路。蜀軍集結在于漢中陽平關附近,等待進攻的時機。同年司馬懿受任駐守于宛,指揮與吳國交界的軍隊。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進攻祈山,但是馬謖率領的先鋒部隊違反了孔明的作戰(zhàn)方針,在街亭大敗??酌鞑坏貌怀吠恕;氐綕h中,孔明“揮淚斬馬謖”,同時請示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以表示責任。夏,吳大勝魏軍合肥大將曹休。諸葛亮乃上《后出師表》,發(fā)軍北伐。冬十二月,孔明越散關圍陳倉二十余日,因陳倉守將郝昭防守嚴密而魏國援軍又至,蜀軍糧盡而退。擊敗追擊的魏軍,殺死敵將王雙。
建興七年(公元229年)春,令將軍陳式平定武都、陰平二郡。為了牽制敵方雍州刺史郭淮,孔明親出建威,達到戰(zhàn)略目的后歸還。同年四月孫權稱帝。
建興八年(公元230年)春,魏發(fā)動攻勢。司馬懿由西城沿漢水,張合由子午谷,曹真由斜谷,分三路攻漢中,孔明布陣于城固、赤坂,加強迎戰(zhàn)準備。魏因連續(xù)下大雨道路不通,進攻受阻而作罷。吳攻魏合肥,不克。
建興九年(公元231年)春二月,孔明親自率軍再度進攻祈山。魏調宛城守將司馬懿負責抵擋蜀軍??酌鳛橹龠_堅固的防守所阻。夏六月,蜀軍因軍糧用盡,不得不撤軍,其間擊殺張合。
建興十年(公元232年)在漢中讓兵士休養(yǎng),獎勵農業(yè),貯備軍糧,制作“木?!?、“流馬” 等運輸工具,訓練士兵作遠征的準備。吳謀攻廬江,旋退。
建興十一年(公元233年)冬天,囤集軍糧于遠征的路線斜谷口,整修驛站。同年吳謀攻合肥新城,中伏敗退。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春二月,率十萬大軍由斜谷出擊。第一次用“木牛”、“流馬”運軍糧。出渭水南岸于五丈原布陣,興屯田已備持久戰(zhàn)。與司馬懿相持一百多天。秋八月病發(fā),喪于軍中。值得一提的是,同年漢獻帝也死了。諸葛與漢獻帝,是同年生而同年死,俱終于五十四歲之齡。
(無論是從南征的正確戰(zhàn)略還是從北伐的情形看來,諸葛亮的軍事造詣雖然并未登上登峰造極之境,但是也足見威力。以“謹慎”作為諸葛用兵的總結,最為合適。喪于軍中,也只能嘆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绷硗馀u諸葛的文章多番提到諸葛亮頻繁對魏用兵,消耗國力。但是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吳魏之間的交戰(zhàn),比蜀魏之間的交戰(zhàn)更為頻密,也更為激烈。是不是批評者雞蛋里面挑骨頭呢?諸葛亮既然在后世被人以“謹慎”二字作為對其用兵的總結,相信必定會以不敗為目標。而當其時蜀國的國力也足以應付北伐有余,更何況諸葛每伐比想方設法自行解決糧草問題。)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62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