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kwqog"></sup>
<strike id="kwqog"></strike>
<kbd id="kwqog"></kbd>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ul id="kwqog"><pre id="kwqog"></pre></ul>
  • <ul id="kwqog"><tbody id="kwqog"></tbody></ul>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歷史探究

    西漢七國之亂

    華里士 2023-07-19 05:45:36

    七國之亂又稱作七王之亂,是發(fā)生在公元前154年發(fā)生的一次叛亂

    ,發(fā)生於中國西漢初期的漢景帝三年
    。當(dāng)時以被封為吳王的劉濞為中心的七個劉姓宗室諸侯由於不滿國家削減他們的權(quán)力
    ,所以興兵引起之內(nèi)亂
    ,參與叛亂的共有七個諸侯國
    ,所以叫做“七國之亂”
    。由竇嬰
    、周亞夫所平定
    。發(fā)生的原因主要是地方王國勢力和中央集權(quán)的矛盾
    。漢景帝平定了王國叛亂,為后來漢武帝繼續(xù)清除地方王國的勢力奠定了好的基礎(chǔ)。

    (在漢景帝還是皇太子時

    ,因細故紛爭用棋盤擊死了吳王的世子
    。劉濞憑借他的實力,于公元前154年以越城為據(jù)點
    ,聯(lián)合其他不滿國家削減他們權(quán)力的六個王國
    ,打著誅晁錯、清君側(cè)的旗號起兵反叛
    ,歷史上稱為七國之亂
    。七國是指吳、楚
    、趙
    、膠東、膠西
    、濟南
    、菑川。他們以“誅晁錯
    ,清君側(cè)”為藉口
    ,欲奪景帝帝位,景帝在眾臣的壓迫下被迫腰斬了晁錯
    ,而七國之亂并沒有因此而停止
    ,吳王還自立為皇帝。景帝無可奈何
    ,只得派太尉周亞夫
    、大將軍竇嬰率軍鎮(zhèn)壓,用了3個月的時間
    ,終于平定了七國之亂
    。)

    西漢七國之亂與西晉八王之亂有何異同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

    ,由于采用了分封制度,經(jīng)常出現(xiàn)貴族叛亂
    。但是如果不采用分封
    ,則可能出現(xiàn)地方將領(lǐng)專權(quán)的問題。

    相同點:

    1

    、都是分封制造成的地方封國對中央政權(quán)的反噬

    簡單說都是皇室內(nèi)部的爭斗,就本質(zhì)說都是分封制造成地方諸侯國尾大不掉

    ,嚴重影響了中央政權(quán)

    2

    、都對當(dāng)時的社會經(jīng)濟造成了嚴重的打擊。

    不同點:

    1

    、起因不同:西漢的七國之亂是因中央政權(quán)主動“削藩”引起的地方諸侯反叛的事件
    ,而西晉的八王之亂是因為中央政權(quán)內(nèi)部出現(xiàn)權(quán)力爭斗主動聯(lián)系諸侯王而引發(fā)的動亂。

    2

    、性質(zhì)不同:西漢七國之亂是叛亂
    ,是諸侯國以無力對抗中央政權(quán)的反叛行為;八王之亂是地方諸侯國為爭奪地方控制權(quán)而進行的宗室內(nèi)部爭斗
    ,是王室內(nèi)部的大屠殺

    3、持續(xù)時間不同:西漢七國之亂持續(xù)數(shù)月即被中央政權(quán)平定

    ,平定之后諸侯王的權(quán)力受到限制
    ;而西晉八王之亂分兩個階段持續(xù)十幾年,其中第一階段
    ,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
    ,歷時三個月;第二階段
    ,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
    ,歷時七年。在這兩個階段的中間
    ,有八年時間社會比較安定

    4、結(jié)果不同:七國之亂最終獲勝者是西漢朝廷

    ,朝廷的統(tǒng)治得到鞏固和加強定
    ;而八王之亂最終獲勝者是其中一王,即東海王司馬越
    ,西晉中央政權(quán)徒有虛名

    5、影響不同:七國之亂對經(jīng)濟造成了一定的破壞

    ,但最終中央政權(quán)平定了叛亂
    ,為日后漢武帝徹底解決諸侯王對中央的威脅奠定了基礎(chǔ),帶來了漢武帝時期西漢的鼎盛局面
    ;但是八王之亂嚴重 消耗了西晉的實力
    ,造成了國力衰落,引發(fā)了五胡亂華
    ,為漢族帶來了滅頂之災(zāi)

    西漢七國之亂的起因到底是什么

    西漢七國叛亂是西漢景帝時期發(fā)生的一場諸侯國的叛亂

    。景帝即位后,歷史學(xué)家晁錯提出要削弱諸侯的權(quán)力
    ,加強中央集權(quán)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利用晁錯的?削藩策 ?政策
    ,先后對楚國
    、趙國封地進行了斬封。

    此時

    ,吳王劉濞與楚王劉戊
    、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
    、淄川王劉賢
    、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王公聯(lián)手
    ,以清王的名義發(fā)動起義
    。在梁國、張羽將軍的堅持和周亞夫率領(lǐng)的漢軍的進攻下
    ,起義不到三個月就被鎮(zhèn)壓了

    七國起義的平定,標志著西漢諸侯國勢力的威脅基本消除

    ,中央集權(quán)得到鞏固和加強
    。西漢七大王國混亂的根源在于強大的王國權(quán)力與專制的帝國權(quán)力之間的矛盾。諸如劉恒的繼位等政治事件加劇了這種矛盾
    。造成混亂的原因是漢朝的景帝劉七采用了晁錯 的削藩策的策略

    西漢七國之亂是吳王劉邦的侄子劉濞領(lǐng)導(dǎo)的聯(lián)合叛亂。劉濞策劃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叛亂

    。漢文帝在位期間
    ,劉濞 的兒子吳國世子在京城下棋時與文帝的太子劉啟 (后漢景帝)發(fā)生爭執(zhí)。吳世子粗魯無禮
    ,被太子用棋盤打死
    。劉濞 失去了愛子,對漢朝朝廷越來越不滿
    。在西漢七國起義期間
    ,劉濞 派遣了20萬軍隊,稱為50萬
    ,作為主力
    。他還派人與匈奴、東岳
    、閩粵貴族勾結(jié)
    ,向西方征兵
    。叛軍成功地襲擊了河南東部。景帝非常害怕
    ,他聽了誹謗
    ,殺死了晁錯 ,并請求劉濞 撤退
    。劉濞 不但沒有退卻
    ,還公開聲稱要奪取王位。叛軍抵達梁國
    ,并被京王弟弟梁王劉武的軍隊封鎖
    。此時,景帝決心用武力鎮(zhèn)壓它
    。他命令太尉周亞夫和竇嬰大將率領(lǐng)36將軍
    ,用特種兵切斷叛軍的糧食供應(yīng),并在短短三個月內(nèi)擊潰叛軍
    。劉濞逃到東越
    ,被東越人殺害。其他六王自殺
    ,七國被廢除
    。西漢七國之亂終于平息了。

    七國之亂(西漢諸侯國叛亂)詳細資料大全

    七國之亂是發(fā)生在中國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國叛亂

    。漢景帝即位后
    ,御史大夫晁錯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quán)
    。景帝三年(前154)
    ,漢景帝采用晁錯的《削藩策》,先后下詔削奪楚
    、趙等諸侯國的封地
    。這時吳王劉濞就聯(lián)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
    、濟南王劉辟光
    、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
    、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
    ,以“清君側(cè)”為名發(fā)動叛亂。由于梁國的堅守和漢將周亞夫所率漢軍的進擊
    ,叛亂在三個月內(nèi)被平定

    七國之亂是地方割據(jù)勢力與中央專制皇權(quán)之間矛盾的爆發(fā)。七國之亂的平定

    ,標志著西漢諸侯王勢力的威脅基本被清除
    ,中央集權(quán)得到鞏固和加強

    基本介紹名稱 :七國之亂 地點 :西漢帝國東南部 時間 :公元前154年 參戰(zhàn)方 :西漢中央 *** 與吳楚等七國 結(jié)果 :中央軍隊勝利,叛亂被平定 傷亡情況 :斬首10多萬級 主要指揮官 :周亞夫

    、劉濞 影響 :西漢中央集權(quán)得到鞏固和加強 背景,郡國并行,弈棋事件,起因,經(jīng)過,誅殺晁錯,擊敗吳楚,平定叛亂,結(jié)果,影響,評價,背景

    郡國并行

    楚漢相爭階段
    ,劉邦迫于形勢,分封了異姓諸侯王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劉邦稱帝后
    ,實行郡國并行制
    ,諸侯國的政治地位遠遠高于郡。 諸侯國疆域廣大
    ,人口眾多并位于經(jīng)濟發(fā)達地區(qū)
    ,且擁有強大的武裝,由諸侯王隨意調(diào)遣
    。諸侯王的地位僅次于皇帝
    ,在封國內(nèi)獨攬大權(quán)。這些異姓諸王擁兵自重
    ,專制一方
    。此外,還自行征收賦稅
    、鑄造錢幣
    ,成為實際上的獨立王國,最終成為中央集權(quán)的最大障礙
    。 于是劉邦采取斷然手段
    ,消滅了異姓諸王?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墒窃谙麥缌水愋罩T王后
    ,漢高祖無力直接控制全國;同時
    ,他在總結(jié)秦亡的歷史教訓(xùn)時
    ,認為秦亡的原因是沒有分封同姓子弟為王。因此
    ,他在異姓諸王的舊土上又陸續(xù)分封了九個劉氏宗室子弟為諸侯王
    ,史稱“同姓九王”,并與群臣共立”非劉姓不王“的誓約
    。漢初的同姓諸侯國
    ,土地遼闊,戶口眾多
    ,但由于同姓諸王與高祖血統(tǒng)親近
    ,效忠漢朝
    ,起著拱衛(wèi)中央的作用,所以這時中央政權(quán)與地方諸侯國的矛盾并不突出
    。 漢高祖死后
    ,當(dāng)權(quán)的呂后違背”非劉姓不王“的誓約,立諸呂為王
    。呂后對于受封為王的漢高祖諸子
    ,控制很嚴。齊王劉肥是漢高祖長子
    ,地位尊貴
    ,呂后對他早有猜疑。劉肥主動調(diào)整同呂后的關(guān)系
    ,才得以相安無事
    。 呂后專權(quán)以及分封諸呂為王,激起了劉姓諸王的強烈反對
    。呂后死后
    ,諸呂聚兵,準備發(fā)動政變
    。齊王劉肥的兒子朱虛侯劉章
    、東牟侯劉興居暗約其兄齊哀王劉襄領(lǐng)兵入關(guān),共滅諸呂
    ,由劉襄繼承帝位
    。劉襄應(yīng)約起兵,殺死了反對他起兵的齊相召平
    ,詐奪瑯琊王劉澤兵
    ,兼并瑯琊國以壯大實力,又進攻故濟南郡(時為濟川國)
    。長安方面派遣大將軍灌嬰屯兵于滎陽防備
    ,待機共伐諸呂。此時
    ,劉章在長安與太尉周勃
    、丞相陳平等協(xié)力消滅了諸呂勢力。群臣為防止類似外戚事件發(fā)生
    ,立代王劉恒為帝
    ,即漢文帝。劉襄失去起兵的口實
    ,在朝廷的安撫下只好退兵
    。 漢文帝以漢高祖庶子繼統(tǒng),地位本來不很鞏固,而漢初所封諸侯王
    ,已經(jīng)歷了兩三代的更迭
    ,與漢文帝的血統(tǒng)關(guān)系逐漸疏遠,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
    ,因而一再發(fā)生叛亂
    。朱虛侯劉章和東牟侯劉興居雖有反呂之功,但他們曾有擁戴齊王為帝的打算
    ,所以文帝對他們沒有以大國作為封賞
    ,只是讓他們各自分割齊國一郡,封為城陽王和濟北王
    。城陽王劉章不久死去
    。 濟北王劉興居于文帝三年(前177年)乘文帝親自擊匈奴之機
    ,起兵叛亂
    ,欲襲滎陽
    ,事敗自殺
    ,濟北國被除
    。文帝六年(前174年),淮南王劉長謀反
    ,事發(fā)被貶至蜀地
    ,死于道中。這些事件預(yù)示著王國與中央政權(quán)的矛盾正在加深
    ,是更大的叛亂的先兆
    。 漢文帝為了加強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
    。其一是使列侯前往封地
    ,功臣如絳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控制首都局勢
    ,避免掣肘
    。其二是封諸皇子為王,皇子劉武是漢景帝的同母弟
    ,先封為代王
    ,于梁王劉揖死后徒封梁王。梁國是擁有四十余城的大國
    ,地理上居于牽制東方諸國
    、禁止朝廷的關(guān)鍵位置。其三是采用賈誼提出的“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
    ,把一些大國析為幾個小國
    ,例如析齊國為齊、城陽、濟北
    、濟南
    、淄川、膠西
    、膠東七國
    ,以已故的齊王劉肥的諸子為王。這樣
    ,齊國舊地雖仍在齊王劉肥諸子之手
    ,但是每個王國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縮小,而且難于一致行動

    弈棋事件

    吳國始受封于高帝十二年(前195年)
    。吳王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次兄劉仲之子,在淮南王英布叛亂之時
    ,漢高祖親征平叛
    。劉濞當(dāng)時年僅二十,以騎將的身份跟隨劉邦在蘄縣之西一舉擊破英布的軍隊
    。英布逃亡被殺
    。當(dāng)時荊王劉賈被英布所殺,沒有繼承人
    。高祖認為東南之地與漢廷懸隔
    ,非猛壯的藩王難以統(tǒng)治,而此時劉邦自己的兒子還都年幼
    ,承擔(dān)不起這個重任
    ,于是就立劉濞為吳王,統(tǒng)轄三郡五十三城
    。 在漢惠帝
    、呂太后時期,天下初定
    ,郡國的諸侯各自安撫轄區(qū)內(nèi)的老百姓
    。吳地豫章郡產(chǎn)銅,這吳王劉濞利用手握資源
    ,招致天下眾多的亡命之徒
    ,盜鑄銅錢。同時
    ,吳地濱海地區(qū)產(chǎn)鹽
    ,吳王又煮海水為鹽,販賣到全國各地
    ,獲利頗豐
    。吳國所鑄錢流通于整個西漢境內(nèi)
    。吳國由于經(jīng)濟富足,實力和資本日漸強大
    ,境內(nèi)不征賦錢
    ,卒踐更者一律給予傭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 漢文帝時
    ,吳王太子劉賢入朝,由此得以陪伴皇太子劉啟(即后來的漢景帝)飲酒玩樂
    。吳太子在和皇太子玩博戲的時候
    ,吳太子在棋桌上爭勝,態(tài)度不恭
    ,太子劉啟憤而拿起棋盤重砸吳太子頭顱
    ,當(dāng)場將他砸死。 兒子被太子劉啟誤殺后
    ,吳王從此不遵守諸侯對天子的禮節(jié)
    ,稱病不朝。朝廷以為他是因為失去兒子的緣故
    ,但經(jīng)過查實
    ,確證吳王并沒有什么病,就拘押了吳國使者
    。吳王惶恐不安
    ,開始起了反叛之心
    。 后來
    ,吳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覲,皇帝又問起吳王
    ,使者回答說:“吳王實際上并沒有生病
    ,只是因為朝廷禁錮了好幾個吳國使者,吳王害怕
    ,所以才假裝生病
    。請陛下捐棄前嫌,給他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庇谑菨h文帝就赦免了吳國使者,又賜給吳王幾案和手杖
    ,體諒他年老
    ,可以不再朝覲。吳王以為朝廷軟弱
    ,愈發(fā)驕橫
    。起因漢景帝劉啟即位后,中央專制皇權(quán)和地方諸侯國勢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錯開始與漢景帝謀劃削藩
    。景帝二年(前155年)
    ,晁錯向景帝上《削藩策》,再次上陳諸侯的罪過
    ,請求削減封地
    ,收回旁郡。等到楚王來朝
    ,晁錯借機說楚王劉戊為薄太后服喪時偷偷 ***
    ,請求誅殺他。 西漢前期形勢圖漢景帝下詔赦免死罪
    ,改為削減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ぷ鳛閼土P;兩年前趙王劉遂有罪
    ,削去其河間郡
    ;膠西王劉昂因為售賣爵位時舞弊,削減其六個縣
    ;隨之景帝又與群臣商議削奪吳王劉濞的封地事宜
    。 漢景帝的削藩之舉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動,吳王劉濞擔(dān)心削地沒完沒了
    ,就想進行謀反
    ,遂親往膠西,與膠西王劉昂約定反漢事成
    ,吳與膠西分天下而治
    。劉昂同意謀反,并與他的兄弟
    、齊國舊地其他諸王相約反漢
    。吳王劉濞同時還派人前往楚、趙
    、淮南諸國
    ,通謀相約起兵。 不久
    ,漢景帝降詔削奪吳王劉濞的豫章郡
    、會稽郡。詔令傳到吳國
    ,吳王劉濞立即謀殺了吳國境內(nèi)漢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
    ,聯(lián)合串通好的楚王劉戊、趙王劉遂
    、濟南王劉辟光
    、淄川王劉賢
    、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六王公開反叛
    。劉濞征募了封國內(nèi)14歲以上
    ,60歲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眾30余萬人
    ,又派人與匈奴
    、東越、閩越貴族勾結(jié)
    ,以 “請誅晁錯
    ,以清君側(cè)” 的名義,舉兵西向
    ,從而開始了西漢歷史上的吳楚七國之亂
    。經(jīng)過

    誅殺晁錯

    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吳王劉濞起兵廣陵(今江蘇揚州)
    ,置糧倉于淮南的東陽
    ,向西渡過淮河,與楚兵會合
    ,并派遣間諜和游軍深入肴澠地區(qū)活動
    。吳楚聯(lián)軍渡過淮水,向西進攻
    ,是叛亂的主力
    。膠西等國叛軍共攻齊王劉將閭據(jù)守的臨淄,趙國則約匈奴聯(lián)兵犯漢
    。由于劉濞早有預(yù)謀
    ,所以七國軍隊在叛亂之初進展順利。 晁錯像漢景帝聞知訊息
    ,和晁錯商量出兵事宜
    。晁錯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
    ,自己留守京城
    。曾當(dāng)過吳國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獻策誅殺晁錯,滿足叛軍“清君側(cè)”的要求以換取他們退兵
    ,景帝采納了袁盎之計
    ,封袁盎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裝
    ,出使吳國
    。袁盎獻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
    、中尉陳嘉
    、廷尉張歐聯(lián)名上書
    ,彈劾晁錯,提議將晁錯滿門抄斬
    。景帝批準了這道奏章
    ,腰斬晁錯于東市。 但殺死晁錯并沒有讓七國軍隊停下進攻的步伐
    ,七國聯(lián)軍反而認為景帝軟弱無能
    ,于是劉濞自稱東帝,與西漢政權(quán)分庭抗禮
    ,拒見袁盎
    。漢景帝這才下決心武力鎮(zhèn)壓叛亂,派太尉周亞夫率三十六位將軍領(lǐng)兵抵御吳楚聯(lián)軍
    ,派曲周侯酈寄領(lǐng)兵攻打趙國
    、欒布攻擊齊地諸叛國,并以大將軍竇嬰駐屯滎陽
    ,監(jiān)視齊
    、趙的動向。

    擊敗吳楚

    吳楚聯(lián)軍東進
    ,行至梁國(治今河南商丘)
    ,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劉武的頑強抵抗,吳楚聯(lián)軍并力攻城
    ,攻下梁國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
    。梁王劉武向朝廷告急,周亞夫認為吳楚聯(lián)軍勢大
    ,正面決戰(zhàn)難以取勝
    ,獻策用梁王軍隊拖住吳、楚主力
    ,尋找時機切斷對方補給
    ,然后伺機擊潰叛軍,景帝同意了周亞夫的計畫
    。于是周亞夫繞道進軍
    ,走藍田、出武關(guān)
    ,迅速到達了雒陽
    。 梁國被叛軍輪番急攻,梁王向周亞夫求援
    。周亞夫卻派軍隊向東
    ,屯兵于梁國以北的昌邑(在今山東巨野西南),堅守不出
    。梁王再次派人求援
    ,周亞夫還是不發(fā)救兵
    。最后梁王寫信給漢景帝,景帝又下詔要周亞夫進兵增援
    ,周亞夫還是不為所動
    ,梁王于是任命韓安國與張羽為將軍,拚死抵御
    ,與吳楚聯(lián)軍僵持
    周亞夫行軍路線圖梁國城池防守嚴密,吳兵無法西進
    ,轉(zhuǎn)而奔向周亞夫的軍隊
    。周亞夫堅守壁壘,不肯與戰(zhàn)
    ,私下卻趁機輕兵南下
    ,奪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蘇洪澤境),斷絕了叛軍的糧道
    。吳軍斷糧
    ,士兵饑餓,幾次挑戰(zhàn)未果
    ,于是夜里襲擊周亞夫軍營
    ,佯攻東南面,周亞夫命令于西北面守備
    。吳兵果然從西北強攻
    ,未能攻破,吳兵大敗
    ,士兵多半餓死或投降走散
    ,周亞夫率軍追擊,大破吳
    、楚聯(lián)軍
    。 吳王與其麾下壯士數(shù)千人乘夜逃走,渡過淮河逃至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
    ,退守東越
    ,并派人招集殘兵。漢廷派人以利引誘東越
    ,東越王騙吳王出去慰勞軍隊
    ,用矛戟刺死吳王,獻其頭于漢朝
    。吳軍潰散后,楚王劉戊自殺而死

    平定叛亂

    在齊地
    ,膠西王
    、膠東王、淄川王圍攻齊都臨淄
    ,三月不下
    。漢將欒布率軍進逼,三王便退兵回到封國
    。膠西王回國后
    ,其子劉德建議襲擊漢軍,不成則逃到海上
    ,膠西王不聽
    。到漢營請罪,韓頹當(dāng)斥責(zé)他陰謀叛亂
    ,宣讀詔書
    ,膠西王自殺而死。膠東王
    、菑川王
    、濟南王也都伏法被誅。 七國之亂形勢圖在趙地
    ,酈寄領(lǐng)兵進攻趙國
    ,趙王劉遂堅守邯鄲,酈寄久攻不下
    。匈奴得知吳楚兵敗
    ,也不肯出兵相助。欒布平定齊地諸國后
    ,還軍與酈寄會師
    ,水淹邯鄲城,邯鄲城破
    ,趙王劉遂自殺
    。 濟北王劉志被脅迫參與叛亂,后堅守不發(fā)兵
    ,所以赦而未殺
    。 齊王劉將閭為朝廷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擬奪取帝位
    ,后來還參預(yù)過七國之亂的策劃
    ,特別是在被圍困時又與膠西王等通謀,因此不能見容于漢
    ,被迫自殺
    。結(jié)果七國之亂,西漢中央政權(quán)獲得了絕對勝利
    。這次叛亂
    ,從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開始
    ,到三月即被平息,七王皆死
    。參加叛亂的七國
    ,除保存楚國另立新王外,其余六國皆被廢除
    。影響七國之亂平息后
    ,同姓諸侯王的勢力受到致命打擊。漢景帝趁勢收奪各諸侯國的支郡
    、邊郡歸朝廷所有
    ,并進一步采取措施,削弱諸侯王的權(quán)力以加強中央集權(quán):繼續(xù)推行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計畫
    ,先后分封了諸皇子為諸侯王
    ;取消諸侯王任免封國官吏和征收賦稅的權(quán)力,諸侯王不得繼續(xù)治理封國
    ,由皇帝派去官吏
    ;改革諸侯國的官制,改丞相為相
    ,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
    ,使諸侯王失去了政治權(quán)力;規(guī)定諸侯王不能自治其國
    ,無權(quán)過問封國的政事
    ,只能按朝廷規(guī)定的數(shù)額收取該國的租稅作為俸祿。 漢景帝像至此
    ,中央政權(quán)的權(quán)力大大加強
    ,諸侯王的力量大大削弱。諸侯國雖仍然存在
    ,但由于諸侯王失去了政治權(quán)力
    ,其實際地位已與漢郡無異,已經(jīng)不再具有同中央對抗的物質(zhì)條件
    。 平叛戰(zhàn)爭的勝利
    ,中央集權(quán)的鞏固,使得西漢王朝的實力愈發(fā)強大
    ,漢族人對匈奴的反攻
    ,也逐漸拉開序幕,對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和政治穩(wěn)固
    ,起到了卓越的成效
    。另一方面也緩解了原諸侯王勢力下百姓艱苦的生活,讓文景之治的利端真正的覆蓋向全國,可以說為后來漢武帝時代的雄風(fēng)和多年戰(zhàn)爭打下了堅固的基礎(chǔ)
    。評價現(xiàn)代歷史學(xué)家翦伯贊:七國之亂
    ,是地方割據(jù)與中央集權(quán)之間矛盾的爆發(fā)
    。七國之亂平定以后
    ,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局面大為緩和,中央集權(quán)走向鞏固
    ,國家統(tǒng)一顯著加強了
    。(《中國史綱要》) 北華大學(xué)東亞文獻研究中心教授劉國石:七國之亂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七國之亂的平定和諸侯王權(quán)力的削弱
    ,沉重地打擊了分裂割據(jù)勢力
    ,標志著諸侯王勢力威脅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強了漢朝中央集權(quán)
    ,為漢武帝以“推恩令”進一步解決諸侯王問題
    ,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經(jīng)濟的復(fù)蘇和發(fā)展
    。(《七國之亂
    、八王之亂、安史之亂之比較》)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63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

    ,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
    ,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guān)文章
    揭秘蒙古帝國“長子軍西征“不可告人的秘密
    談到蒙古帝國的疆域
    ,一定要談到長子西征
    。這只由各部落首領(lǐng)長子構(gòu)成的西征軍,先后征服了北歐
    、西歐
    ,中亞等廣大區(qū)域,迅速擴大了元朝的地盤
    拓跋浚僅活了26歲皇后李未央被賜死(歷史上《錦繡未央》中的李未央是誰)
    最近有唐嫣羅晉主演的歷史大劇《錦繡未央》熱播
    ,這部電視劇雖然制作有些粗糙,但還是深受好評
    七十二賢之閔損簡介閔損是個什么樣的人,
    隨著西方文化不斷輸出中國
    ,以前常用來當(dāng)孩子睡前故事的各種典故,漸漸的變成了西方的童話故事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痘夜媚铩肥恰陡窳滞挕分械囊粋€故事,還被迪士尼拍成了動畫電影
    。對這個故事
    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背后有何原因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鮮卑族
    ,南北朝時北魏的開國皇帝
    ,拓跋珪曾經(jīng)看上了一個女人,叫賀夫人
    ,這個賀夫人是拓跋珪母親的妹妹
    ,也就是拓跋珪的姨母,拓跋珪和這位姨母生下了一個兒子叫拓跋紹
    ,拓跋紹性情很殘暴 ,背后有何原因.png" alt="盤點歷史上被親兒子殺掉的五位皇帝,背后有何原因" onerror="nofind(this)" >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
    蘇烈為什么會被人誤會唐高宗都替他平反你真的了解蘇烈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中華璀璨的文明中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中國是最早發(fā)明紙的國家
    ,早在東漢末年造紙術(shù)被改進之后,紙變成為了人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物件
    。但是在古時候的紙是非常貴的 ,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png" alt="古代沒有手紙的時候,古人上廁所如何解決" onerror="nofind(this)" >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
    唐朝大貪官元載死前說了什么?一句話道盡了千百年來的人性!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guān)內(nèi)容
    ,和大家一起分享
    。有一句話叫:“唐之元載
    ,宋之蔡京,明之嚴嵩
    ,清之和珅”
    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秦始皇屬意扶蘇,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毥獯?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秦朝的滅亡,可以說不僅是趙高的作為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png" alt="秦始皇屬意扶蘇
    ,為何遲遲不立扶蘇為太子" onerror="nofind(this)" >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年羹堯犯了雍正哪些禁忌
    年羹堯為什么被雍正下令自殺?下面小編為大家?guī)碓敿毜奈恼陆榻B。年羹堯(1679-1726)是清代康熙
    、雍正年間之人
    ,進士出身,官升至四川總督
    、川陜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