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說歷史本身也是難以去考證的,許多故事也都是從前人那不斷流傳下來的,讓后人去寫前人的事本就會產(chǎn)生遺漏,更何況封建社會宮廷種種勾心斗角的事,就算是正史也存在種種疑點,如雍正即位的正統(tǒng)性等,都是不得而知的。
三國演義本身就是一部歷史小說,取材都是以東漢末年和魏、蜀、吳三國為歷史背景,前后橫跨差不多一個世紀之久。三國演義的前身要從晉朝史學家陳壽編纂成的史書三國志開始,加上南朝宋人(并非南宋)裴松之為其作注,增補了許多材料。東晉習鑿齒的漢晉春秋也是一本寫三國歷史的史書。由此為基礎三國故事得以不斷傳承下去,期間平話及戲曲改編成的三國以廣泛流傳,直至羅貫中創(chuàng)作的三國演義,最終才以小說的形式出現(xiàn)。
三國演義最早的本子于明嘉靖壬午刊刻的稱三國志通俗演義,至于這個刻本與羅貫中的原本之間,內(nèi)容上有無不同,也沒有資料可供說明。最終以清初,毛綸、毛宗崗父子重新修訂的本子為原型廣泛流傳至今,內(nèi)容上基本沒什么大變動。
三作為歷史小說,此之前它的人物故事久已流傳,為人們所熟悉,如此小說的創(chuàng)作不能完全無視原有的三國人物和故事。雖然作者不能改變原有的人物和情節(jié),卻可以根據(jù)自己的世界觀來決定一些的取舍,來有意識的突出某些方面,這就把自己的一些主觀想法添加了進去。
所以,三國演義并不像三國志一樣簡單地復述三國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實,而是一部經(jīng)過一定藝術(shù)構(gòu)思和藝術(shù)加工的文學作品。它的創(chuàng)作也含蓋了當時個階層人民的智慧。
在這我不想過多評論三作者對角色的好惡描寫而產(chǎn)生與您的觀點相馳背道而導致強烈抵觸不滿。我認為這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你再怎么為自己心目中英雄打抱不平,也無法讓作者去改寫了,除非你能把作者從九泉低下拉出來?;蛘吣阌心芰Φ脑捒梢酝龂鴼v史舞臺上的人物“臉上”根據(jù)自己喜歡貼上好人,壞人兩字。歷史是不存在對錯的,有的也只是人們的強加造成。
我們不該以主觀批判的態(tài)度去對待他,這對作者,對整部作品也都是不公平的。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63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的常考知識點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