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三國大將,人們往往首先想的是“五子良將”、“五虎上將”之類的人物,再不然就是呂布孫策等能戰(zhàn)諸侯,其實,袁紹、袁術(shù)手下同樣有一些能戰(zhàn)之將,只不過由于他們早早消亡,這些將領(lǐng)被歷史淹沒罷了。劉表手下就有這樣一員大將,他從建安四年(199年)開始,到建安十三年(208年),獨自以一郡之力抵擋了江東十年之久,其能力絕對不可忽視。這個人就是黃祖。
黃祖在劉表任荊州牧時為江夏太守,有人據(jù)此推測,他很可能是江夏安陸(今湖北云夢)黃氏族人,因為劉表在任,重用的都是當?shù)氐胤胶雷鍎萘Α|S香是東漢名臣,就是二十四孝中那個“扇枕溫衾”的孝子,到三國時期,江夏黃氏已經(jīng)是天下著名的士族。根據(jù)這種情況來看,這種推測并不是毫無根據(jù)。為什么說他是半個諸侯呢?這一是因為他始終都受到荊州牧劉表的管轄統(tǒng)屬,二是他自己有地盤有軍隊又有生殺予奪的大權(quán)。漢代的郡守權(quán)力非常大,到東漢末年就更加厲害,三國早期的諸侯,大多都是州牧郡守。比如孫堅是長沙太守,曹操為東郡太守,劉備為平原相(相當于太守)等等。州牧和郡守關(guān)系有點兒說道,如果州牧有能力有勢力,那他就有權(quán)力任命調(diào)遣郡守;如果他的能力不夠強或者是實力不夠大,那么這個郡守不但不會聽他的,反過來還會成為他的威脅。前者如冀州刺史韓馥,當公孫瓚來攻打他,他把冀州讓給了勃海太守袁紹,袁紹接過冀州城就把他排擠走了;后者如孫策,當他打下了江東,自己馬上就任會稽太守,也不用請示州刺史老領(lǐng)導袁術(shù),一口氣又任命了自家四名郡太守。說黃祖是半個諸侯,就是說他常年駐守江夏,還沒有脫離劉表自立。
說黃祖算半個諸侯,還有兩件事要說,一是他殺了當時的大噴子禰衡,二是魯肅給孫權(quán)做戰(zhàn)略規(guī)劃時特別提到了他。禰衡這個人想當官,但因為有才不愿意自薦更不愿意求人,還因為自視甚高是見了誰蔑視誰從而罵誰,曹操就領(lǐng)教了這個人的厲害。但曹操這個人狡猾,怕殺了他壞了自己的名聲,就把他推薦給了劉表。劉表也受不了這個人整天的嗤笑羞辱,就把他送給了黃祖。黃祖得到了這個人,開始覺得真不錯,自己心里想的事情,還沒等他說完整,禰衡寫出來就完全符合他的心意。不過禰衡連曹操這樣有才氣的人都敢羞辱,他能放過黃祖這樣的粗武將?哪知道黃祖脾氣實在是太差了,被禰衡罵了一通臉上掛不住,一道命令下來就要把他給殺了。也是禰衡得罪人太多,手下人馬上立刻不給禰衡一絲一毫喘息之機就讓他的腦袋搬家了。等到黃祖的兒子趕過來想求個情,禰衡已經(jīng)在黃泉路上走了很久了。這也說明,當時郡太守的權(quán)力就是這么大。再說魯肅為孫權(quán)畫策之事,原話是“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jù)而有之”,然后就可以稱帝圖謀天下了。你看,這兒是“剿黃祖,伐劉表”,把黃祖單列出來,能不說他是半個諸侯嗎?
再說說作為將軍的黃祖。
初平二年,袁術(shù)讓孫堅攻打荊州的劉表,劉表派黃祖迎戰(zhàn)。孫堅擊敗黃祖,渡過漢水,保衛(wèi)襄陽。劉表緊閉城門不戰(zhàn),晚上卻派黃祖出城調(diào)集士兵。黃祖帶兵回來,再與孫堅大戰(zhàn),黃祖再敗,逃到山中。孫堅緊追不舍,黃祖的部將兵士們卻從竹林間發(fā)射暗箭,孫堅中箭身亡。
孫堅當時已經(jīng)是名滿天下之將,劉表派他迎敵,說明他在劉表這兒還是有地位的。雖說連敗兩陣,但劉表也沒有替換他,況且孫堅是誰?當時天下能頂住他刀鋒的能有幾人!后來這黃祖到了江夏,又和孫策孫權(quán)對上了陣,這一抗前后就是十年。十年當中,孫權(quán)一直不能向西發(fā)展,除了有內(nèi)部動亂需要平定以外,不能攻下江夏也是一個主要原因。在這當中,黃祖雖然處于下風,但孫權(quán)部將凌操死于和黃祖的交戰(zhàn)之中,也說明黃祖并非毫無還手之力。況且和孫氏兄弟對陣,又有幾人占到過便宜?至于最后江夏失守,那是在孫權(quán)坐鎮(zhèn)周瑜指揮,東吳幾乎是傾巢出動才獲取成功的。應該說,黃祖最終失敗被殺,既有能力不是特別出類拔萃的原因,也有年老的原因,另外還有劉表的原因。單憑他能擋住江東十年攻伐,就說明他是一個不可忽視的人物。
總之,不管怎么說,一旦說到東吳,就像是袁術(shù)一樣,黃祖也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
東漢末年,諸侯討董
后將軍南陽太守袁術(shù)。冀州刺史韓馥。 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
河內(nèi)郡太守王匡。 陳留太守張邈。 東郡守喬瑁。 山陽太守袁遺。
濟北相鮑信。 北海太守孔融。 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
西涼太守馬騰。 北平太守公孫瓚。 上黨太守張楊。
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祁鄉(xiāng)侯渤海太守袁紹。
再加上曹操的本部兵馬。共計18路諸侯。
曹操
曹操是西園八校尉之一,曾只身行刺董卓,失敗后和袁紹共同聯(lián)合天下諸侯討伐董卓,后獨自發(fā)展自身勢力,一生中先后戰(zhàn)勝了袁術(shù)、呂布、張繡、袁紹、劉表、張魯、馬超等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了北方。但是在南下討伐江東的戰(zhàn)役中,曹操在赤壁慘敗。后來在和蜀漢的漢中爭奪戰(zhàn)中,曹操再次無功而返。曹操一生未稱帝,他病死后,曹丕繼位后不久稱帝,追封曹操為魏武皇帝。
袁紹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關(guān)東州郡起兵討董,推舉袁紹為盟主。 袁紹雖為眾望所歸,其實很不孚眾望。作為盟主,他既不率先殺敵,也指揮不了這支數(shù)十萬的大軍。各州郡長官各懷異心,遷延日月,保存實力。酸棗駐軍的將領(lǐng)每日大擺酒宴,誰也不肯去和董卓的軍隊交鋒。酸棗糧盡后,諸軍化作鳥獸散,一場討伐不了了之。
孫堅
孫堅,據(jù)傳為孫武的后代,縣吏出身,因勇敢又有謀略被官府賞識,提拔為軍官。孫堅參軍后多次成功平定漢末叛亂,又隨朱儁征討黃巾,立下許多功勞,被東漢朝廷封為長沙太守、烏程侯。后董卓亂政,孫堅聯(lián)合袁術(shù),參加了諸侯聯(lián)軍,征討董卓,表現(xiàn)最為積極,數(shù)次擊敗董卓的部隊;并且斬了董桌的大將華雄,董卓遷都長安,孫堅進兵洛陽,修復被董卓破壞的皇陵后返回魯陽。
公孫瓚
公孫瓚:字伯珪, 靠自己的才能逐步作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tài)度對抗北方少數(shù)民族,做戰(zhàn)勇猛,威震邊疆。公孫瓚靠自己的軍事才能以少勝多,殺死了劉虞,并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quán),分派刺史,成為北方最強大的一路諸侯。公孫瓚與袁紹相爭,初期占據(jù)優(yōu)勢,但因其只求自保的自私戰(zhàn)略,逐漸失去了部下的信任, 在與袁紹的爭斗里。易經(jīng)樓(一種防御,相當戰(zhàn)壕)袁紹用計破去。公孫瓚處于被動,最后自焚而死。
袁術(shù)
袁術(shù)(?-199)字公路,袁紹的族弟,漢末群雄之一。討伐董卓時,袁術(shù)負責押送糧草。因妒才而不發(fā)給孫堅糧草,使得孫堅被華雄擊敗。但孫堅及時調(diào)整了軍隊,最終大敗華雄。袁術(shù)得到玉璽后立即宣布稱帝,曹操、劉備、呂布、孫策四路人馬殺向壽春城,大敗袁術(shù)。袁術(shù)逃往汝南,在汝南實在是呆不下去了,逃到壽春后,袁術(shù)找人要蜂蜜,卻又找不到,袁術(shù)大叫道:“袁術(shù)至于如此嗎?”遂吐血身亡。
馬騰
馬騰(?-211)字壽成,扶風茂陵(今陜西興平)人。漢末群雄之一。是后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后代,三國蜀漢名將馬超的父親。當時各路軍閥受命勤王,董卓在率軍前往洛陽前,任命馬騰與韓遂駐防長安。后馬騰被任命為征西將軍,屯于郿城。不久后,董卓兵敗,馬騰的手下與韓遂手下發(fā)生摩擦,導致兩家失和,率兵相互攻打,先是馬騰將韓遂打敗,韓遂又糾集了一些人馬還攻馬騰,殺了馬騰的妻子。于是兩家成為仇敵,相互攻打。
孔融
孔融(153~208年),東漢文學家,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字文舉,家學淵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孫。(著名的孔融讓梨講的就是他的故事)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因忤董卓,轉(zhuǎn)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橄?,興平二年(195年),劉備表薦他領(lǐng)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紹之子袁譚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遷獻帝都許昌,他與曹操政治上頗有分歧,終于在建安十三年被曹操所殺。
其他
冀州刺史韓馥。 豫州刺史孔伷。
兗州刺史劉岱。 河內(nèi)郡太守王匡。
陳留太守張邈。 東郡太守喬瑁。
山陽太守袁遺。 濟北相鮑信。
廣陵太守張超。 徐州刺史陶謙。
上黨太守張楊。
注:三國志中為14路諸侯,沒有孔融,陶謙。馬騰,公孫瓚。并且發(fā)起者不是曹操,是喬瑁。
1、袁紹(?— 202) ,字本初,東漢末年群雄之一。官至大將軍、太尉,封鄴侯。汝南汝陽(今河南周口西南)人。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弟袁術(shù)則稱仲家皇帝,袁氏一族可謂“五世三公一帝王”。少折節(jié)下士,知名當世,文武雙全,英氣勃發(fā)。靈帝死,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合謀誅宦官,事泄,何進被殺,袁紹率軍盡誅宦官,主持朝政。董卓專權(quán),袁紹政見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為勃海太守。初平元年(190),關(guān)東州郡牧守聯(lián)合起兵以討董卓,袁紹被推為關(guān)東軍盟主,自號車騎將軍。董卓不久被殺。關(guān)東軍內(nèi)部開始互相兼并。袁紹奪取冀州牧韓馥地盤,自領(lǐng)冀州牧,此后又奪得青州、并州。建安四年(199)消滅幽州公孫瓚。至此袁紹已據(jù)黃河下游四州,領(lǐng)眾數(shù)十萬,成為當時東漢勢力最強的一方諸侯。不久袁紹被冊封為大將軍、太尉,總督冀州、幽州、并州、青州,成為中國黃河以北地區(qū)實際統(tǒng)治者。同年,袁紹準備向曹操發(fā)起進攻,直搗許都,劫奪漢帝。監(jiān)軍沮授、謀士田豐勸其進屯黎陽,據(jù)守黃河,以逸待勞,遣精騎以騷擾曹軍,俾不出3年可擊敗曹操。而以郭圖、審配為代表的一部分將領(lǐng)主張迅速決戰(zhàn)。袁紹采納后者的意見,五年,發(fā)布討曹檄文,率10萬大軍進軍黎陽。當年與曹操決戰(zhàn)于官渡,大敗,主力7萬多被消滅,只與其長子袁譚帶800多親隨敗回河北。兩年后慚憤病死,諸子亦敗滅,所據(jù)之地盡并于曹操。
2、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今遷安、遷西一帶)人,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只當了郡中小吏。他貌美,聲音洪亮,機智善辯。涿郡劉太守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后來跟盧植于緱氏山中讀書,粗通經(jīng)傳。后又被舉為上等郡吏。劉太守因事犯法,發(fā)配日南。當時法律不許部下隨檻車同行。他就化裝成侍卒,帶上劉太守日用品,駕車護送。行前,他跪在祖墳前說:“昔為人子,今為人臣,我應隨劉太守到日南去。日南瘴氣彌漫,我恐怕回不來了,在此我就向祖上辭別了?!彼犊?,拜罷起身而去,圍觀的人無不感嘆。后在途中劉太守獲得了赦免。 公孫瓚,書佐出身,靠自己的才能逐步作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tài)度對抗北方少數(shù)民族,做戰(zhàn)勇猛,威震邊疆。公孫瓚好戰(zhàn),與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少數(shù)民族的上司劉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漸激化,發(fā)展到互相攻打,公孫瓚靠自己的軍事才能以少勝多,殺死了劉虞,并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quán),分派刺史,成為北方最強大的一路諸侯。公孫瓚與袁紹相爭,初期占據(jù)優(yōu)勢,但因其只求自保的自私戰(zhàn)略,逐漸失去了部下的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被困于自己修建的易經(jīng)樓(一種防御,相當戰(zhàn)壕)之中,引火自焚,勢力被袁紹吞并。,
3、袁術(shù)(?-199)字公路,袁紹的族弟,漢末群雄之一。討伐董卓時,袁術(shù)負責押送糧草。因妒才而不發(fā)給孫堅糧草,使得孫堅被華雄擊敗。但孫堅及時調(diào)整了軍隊,最終大敗華雄。191年,袁術(shù)讓孫堅去攻打劉表,孫堅從之,但最終孫堅被黃祖射死在襄陽城前。袁術(shù)就收養(yǎng)了孫堅的長子孫策,目的是為了得到玉璽。后來孫策用玉璽換來了兵馬,一舉平定江東。袁術(shù)得到玉璽后立即宣布稱帝,曹操、劉備、呂布、孫策四路人馬殺向壽春城,大敗袁術(shù)。袁術(shù)逃往汝南,繼續(xù)作皇帝。后來,在汝南實在是呆不下去了,袁術(shù)只得北上投奔庶兄袁紹。不想在半路途中被向曹操借兵的劉備擊潰。逃到壽春后,袁術(shù)找人要蜂蜜,卻又找不到,袁術(shù)大叫道:“袁術(shù)至于如此嗎?”遂吐血身亡。
4、孫堅,據(jù)傳為孫武的后代,縣吏出身,因剿殺海盜顯得勇敢又有謀略而被官府賞識,提拔為軍官。孫堅參軍后多次成功平定漢末叛亂,又隨朱儁征討黃巾,立下許多功勞,被東漢朝廷封為長沙太守、烏程侯。后董卓亂政,孫堅聯(lián)合袁術(shù),參加了諸侯聯(lián)軍,征討董卓,表現(xiàn)最為積極,數(shù)次擊敗董卓的部隊,并且斬了董卓的大將華雄。董卓遷都長安,孫堅進兵洛陽,修復被董卓破壞的皇陵后返回魯陽。不久,孫堅受袁術(shù)派遣與劉表交戰(zhàn),擊敗了劉表部下黃祖,卻在一次追擊中被黃祖的士兵射殺。孫堅的兒子孫策、孫權(quán)后來創(chuàng)建了東吳政權(quán)。
5、孔伷,最初為名士符融所舉薦,在陳留太守馮岱手下作上計吏。“伷”字音“胄”,故有的地方亦記作孔胄。
189年 董卓掌權(quán),為收買人心,大量任用名士,在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等人的建議下,任命孔伷為豫州刺史。
190年 關(guān)東諸侯起兵反董卓,孔伷也響應,屯兵于潁川。后反董聯(lián)盟解散,不久孔伷也病逝。
6、漢兗州刺史。齊孝王少子封牟平侯,子孫家焉。岱伯父寵,為漢太尉。弟繇,揚州牧、振武將軍。岱歷位侍中,兗州刺吏。初平元年春正月,岱從袁紹、曹操令,起兵反董卓。后岱與橋瑁相惡,岱殺瑁,以王肱領(lǐng)東郡太守。初平中,岱與袁紹、公孫瓚和親,紹令妻子居岱所,瓚亦遣從事范方將騎助岱。后紹與瓚有隙,瓚擊破紹軍,乃遣使語岱,令遣紹妻子,使與紹絕。別敕范方:“若岱不遣紹家,將騎還。吾定紹,將加兵于岱?!贬纷h連日不決,別駕王彧白岱問程昱。岱乃召見昱,問計,昱勸助紹,岱從之。后瓚大為紹所破。永漢三年,青州黃巾眾百萬入兗州,轉(zhuǎn)入東平。岱欲擊之,鮑信諫先為固守。岱不從,遂與戰(zhàn),果為所殺。
7、橋瑁:東漢末年靈帝時期的東郡太守。董卓專權(quán)之時,橋瑁首發(fā)檄文傳至各鎮(zhèn)諸侯,聯(lián)合討董。與袁紹等人滯留于董卓燒毀的洛陽城一時。后討董聯(lián)盟瓦解,橋瑁被兗州刺史劉岱所殺
8、王匡(?—192?),字公節(jié), 東漢末年兗州泰山(今山東省泰安市東北)人,河內(nèi)太守,是東漢末期起兵討董卓的地方勢力之一,被董卓擊敗后敗逃鄉(xiāng)里,想與張邈會合,但被其所殺害的胡母班之親屬聯(lián)合曹操攻殺致死。在《三國演義》中,王匡曾參與“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本部將領(lǐng)方悅被呂布所殺。
9、韓馥[1](141年?—191年),東漢末年的軍閥。字文節(jié)。潁川郡人(今河南省禹縣)人。
韓馥擔任過東漢的御史中丞,之后被董卓派為冀州牧;在各諸侯起兵討伐董卓時,韓馥也是其中之一的參與者。韓馥與袁紹也曾經(jīng)有意立劉虞為皇帝。
當時冀州民殷人盛,兵糧優(yōu)足,于是袁紹便用計奪取冀州,韓馥被迫投靠張邈;之后張邈與袁紹的使者見面,韓馥以為是要來殺害自己的,于是在廁所中以拆信用的刀自殺。
10、張邈(?~195) 東漢官員。字孟卓。東平壽張(今陽谷)人。少時,家中富裕,疏財仗義,廣交朋友,甚至曹操、袁紹都與他有交往。漢靈帝時,初任騎都尉,后升為陳留太守。昭寧元年(189)董卓篡權(quán),他與曹操、袁紹等起兵討伐。次年,戰(zhàn)于汴水,被董卓擊敗。張邈調(diào)集全部兵力追隨曹操,袁紹擔任盟主后驕傲、自大,張邈以正義之詞勸言袁紹,紹怒,指使曹操殺掉張邈,曹操拒絕,張邈甚為感激。興平元年(194),但張邈還是害怕曹操始終有一日會聽取袁紹先言而殺了自己,聽從其弟張超與陳宮的建議,叛曹操而迎呂布為兗州牧,脫離曹操聯(lián)盟。呂布占據(jù)濮陽,兗州所轄郡縣除鄄城、東阿、范縣外皆歸順。次年,呂布被曹操擊敗,張邈隨呂布投奔劉備。其弟張超護送全家去雍丘,全被曹操圍殺。張邈向袁術(shù)求救,途中被部下所殺。
11、廣陵太守張超,張邈弟,建議張邈叛曹操而迎呂布為兗州牧,脫離曹操聯(lián)盟。呂布占據(jù)濮陽,兗州所轄郡縣除鄄城、東阿、范縣外皆歸順。次年,呂布被曹操擊敗,張邈隨呂布投奔劉備。張超護送張邈全家去雍丘,全被曹操圍殺。
12、孔融(153~208年),東漢文學家,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字文舉,家學淵源,建安七子之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父親孔宙,做過太山都尉??兹谏贂r成名(著名的孔融讓梨講的就是他的故事),幾次辭謝了州郡的辟舉,于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后漢書·孔融傳》,以下引文凡未另注明者均出自此處),開始步入仕途。中平初(185年),舉高第,為侍御史,與中丞不合,托病辭歸。后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獻帝初平元年(190年),因忤董卓,轉(zhuǎn)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ぃ|漢郡國名,治所在今山東昌樂西)為相,因頗有政聲,時人又稱他為“孔北?!薄Ed平二年(195年),劉備表薦他領(lǐng)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紹之子袁譚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孔融先后擔任將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職。這時曹操專權(quán),他與曹操政治上頗有分歧,每多乖忤,終于在建安十三年(208年)被曹操所殺。年終53歲。
13、張楊(?-198)字稚叔,云中人,漢末群雄之一。最初因為武勇而在并州為武猛從事。東漢末年宦官專權(quán),他奉刺史丁原之命帶兵往見上軍校尉宦官蹇碩,后來蹇碩死,他奉大將軍何進之命回并州募兵,得到一千余人,此后一直留在上黨攻打山賊。董卓作亂時,他帶兵在壺關(guān)攻打上黨太守,攻陷了幾個縣,士兵、數(shù)達到幾千人。后來袁紹來到河內(nèi),張楊又和袁紹以及匈奴單于於夫羅一起屯兵于漳水。之后單于發(fā)動叛亂,劫走了張楊,但旋即被袁紹部將麴義擊敗。董卓封張楊為建義將軍、河內(nèi)太守。后來,漢獻帝因為李傕、郭汜叛亂而流落到河東,張楊帶兵來到安邑,被封為安國將軍、晉陽侯。當時張楊想把獻帝迎接到洛陽,然而諸將不從,因此張楊回到野王。建安元年(196),獻帝在返回洛陽的途中,張楊給獻帝供應糧草,來到洛陽,因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決定不留在洛陽,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為大司馬。呂布在下邳被曹操圍攻時,他曾出兵響應呂布,但卻被部將楊丑所殺。而楊丑又很快被張楊的部將眭固殺死,當時眭固想要同袁紹聯(lián)合。曹操派部將史渙攻打眭固,在犬城攻殺之,盡收其眾。。
14、鮑信鮑信受何進征召在外募兵,回到洛陽時適逢董卓進京,鮑信勸袁紹除掉董卓,袁紹不同意。后袁紹、曹操等人起兵對抗董卓,鮑信也起兵響應。后聯(lián)盟破裂,鮑信勸戒曹操靜觀其變。兗州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刺史劉岱不聽鮑信所勸貿(mào)然出戰(zhàn),兵敗戰(zhàn)死。鮑信把曹操迎為兗州牧。在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其間。鮑信為救曹操不幸戰(zhàn)死,曹操后來追記功績,賜封其子。
15、袁遺袁紹從兄。為長安令。曾任山陽太守,并作為一路諸侯參與討伐董卓?!队⑿塾洝氛f,前揚州刺史陳溫病死后,袁紹后用袁遺為揚州刺史,192年為袁術(shù)所敗,袁術(shù)然后任命自己的親信陳瑀為揚州刺史,而袁遺敗軍之際為士卒所殺。昔河間張超嘗薦遺于太尉朱鉨,稱遺“有冠世之懿,干時之量。其忠允亮直,固天所縱;若乃包羅載籍,管綜百氏,登高能賦,鷪物知名,求之今日,邈焉靡儔。”事在超集。太祖稱“長大而能勤學者,惟吾與袁伯業(yè)耳。”語在文帝《典論》。
16、馬騰,相傳是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后代,因其父馬肅與羌女通婚,故馬騰有二分之一的羌族血統(tǒng)。馬騰于漢靈帝末參軍,由于身長力大,性格寬和,待人誠懇而因功升至軍司馬。但之后由于當時的朝廷黑暗,民變頻頻。韓遂先后殺死當時想要乘亂起義的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北宮伯玉和李文侯,之后韓遂又用計殺死了涼州刺史耿鄙和漢陽太守傅燮,當時在耿鄙手下?lián)诬娝抉R的馬騰見式投靠韓遂并與之結(jié)為異姓兄弟,割據(jù)一方。當時各路軍閥受命勤王,董卓在率軍前往洛陽前,任命馬騰與韓遂駐防長安。后馬騰被任命為征西將軍,屯于郿城。不久后,董卓兵敗,馬騰的手下與韓遂手下發(fā)生摩擦,導致兩家失和,率兵相互攻打,先是馬騰將韓遂打敗,韓遂又糾集了一些人馬還攻馬騰,殺了馬騰的妻子。于是兩家成為仇敵,相互攻打。 后兩家在鐘繇、韋端及張既等人的調(diào)解和勸說下,又重歸于好。
曹袁相爭之際,曹操以漢帝的名義急調(diào)馬騰助戰(zhàn),馬騰于是派長子馬超協(xié)助鐘繇擊敗郭援、高干等人。馬騰轉(zhuǎn)拜前將軍。封為槐里侯。長居槐里十數(shù)年。
馬騰在槐里十余年間“北備胡寇,東備白騎,待賢進士,衿救民命”,使三輔一帶在戰(zhàn)亂中免受一了段時間的戰(zhàn)爭騷擾,得到了十年的安定。三輔一帶的人民對馬騰相當愛戴。(三輔皆安愛之)。
后來,馬騰“自見年老,引入宿衛(wèi)”,曹操在發(fā)動南征之前,將西部有威脅的馬騰招入京做官。官封衛(wèi)尉,應該是掌管京城(當時的許昌)的宮門的職務(wù),但是,全家卻被曹操移到了鄴城去。馬騰入朝為官,把部隊交予兒子馬超管理。
曹操南征失利后,聽說劉備向西發(fā)展,于是準備進攻西部。就想先箭除馬超等關(guān)西勢力,讓西部鞏固后再進攻漢中等地。后來馬騰因勾結(jié)孫權(quán)北上被殺。
17、 陶謙字恭祖,丹陽人.他小時候是孤兒,好學,性格剛直,有高尚的節(jié)操。后舉孝廉,拜尚書郎,授予舒令。后遷幽州刺史,征拜議郎,參車騎將軍張溫軍事,西討韓遂。后來黃巾起兵徐州,就讓陶謙做徐州刺史,大敗黃巾軍。董卓之亂中,各州各郡紛紛起兵,當時天子在長安城中,與各處都中斷聯(lián)系。陶謙就派使者到長安去進貢。又遷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
當時的徐州民殷國富,流亡外地的人也大多歸順他。但是他卻背道而馳:廣陵太守趙昱忠直,卻疏遠他;曹宏這些小人反倒親近他們,任用他們。這樣使各方不能和睦,漸漸亂起來。后來下邳的闕宣自稱天子,陶謙殺死他,合并他的隊伍。
初平四年,曹操征討陶謙,攻下十幾座城。在彭城大戰(zhàn),陶謙敗走,退守郯城,死傷過萬。后曹操因糧少退兵。興平元年,曹操又東征,平定瑯邪、東海等縣。陶謙害怕了,想去丹陽。恰好張邈叛亂,迎合呂布。曹操又去和呂布打。當年,陶謙病死,時年六十三歲。
18、曹操,這里不多講了。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635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