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是三國時期割據(jù)政權之一,后世史家多稱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稱作“后魏”,故曹魏也稱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國之中最強大的國家。
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zhàn)中,勢力逐漸增強,并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因此漢獻帝封他為“魏公”、“魏王”,因此國號為“魏”。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由于曹魏在三國中占據(jù)中原地區(qū),國力遠勝于蜀漢和東吳。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兩晉南北朝的政治產(chǎn)生深遠影響。在疆域上繼承了東漢在西域的統(tǒng)治,設立西域長史府進行管理,在毌丘儉征伐高句麗后將朝鮮半島北部并入了版圖,南部諸州大致以秦嶺淮河與蜀、吳為界。公元263年,攻滅蜀漢將益州和南中納入版圖,曹魏國土約達四百萬。
魏武帝時期: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
?曹操在內(nèi)黃大破南匈奴單于於夫羅。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
?匈奴於夫羅等佐術,與曹操戰(zhàn)于匡亭,大敗。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
?於扶羅病死,其弟呼廚泉被立為單于,率部族屯居于平陽。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
?閻柔遣使拜詣曹操,曹操封其為烏桓校尉;鮮于輔聽從田豫的意見,將其眾到官渡身詣曹操,被拜為度遼將軍。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
?呼廚泉作亂平陽,鐘繇帥諸軍圍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東太守郭援到河東,眾甚盛。諸將議欲釋之去,繇曰:“袁氏方強,援之來,關中陰與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顧吾威名故耳。若棄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誰非寇仇?縱吾欲歸,其得至乎!此為未戰(zhàn)先自敗也。且援剛愎好勝,必易吾軍,若渡汾為營,及其未濟擊之,可大克也?!睆埣日f馬騰會擊援,騰遣子超將精兵逆之。援至,果輕渡汾,眾止之,不從。濟水未半,擊,大破之,斬援,降單于。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
?牽招勸降烏桓峭王。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
?閻柔率部曲及鮮卑獻名馬。鮮卑大人步度根、軻比能、素利、彌加、厥機等因閻柔上貢獻,求通市,曹操皆表寵以為王。
?故安趙犢、霍奴等殺幽州刺史及涿郡太守,三郡烏桓攻鮮于輔于獷平。八月,曹操討犢等,斬之;乃渡潞水救獷平,烏桓走出塞。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
?曹操將征烏桓,鑿平虜渠、泉州渠以通運。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
?曹公北征三郡烏丸,諸將皆曰:“袁尚,亡虜耳,夷狄貪而無親,豈能為尚用?今深入征之,劉備必說劉表以襲許。萬一為變,事不可悔。”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備,勸公行。夏五月,至無終。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疇請為鄉(xiāng)導,公從之。引軍出盧龍塞,塞外道絕不通,乃塹山堙谷五百余里,經(jīng)白檀,歷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虜乃知之。尚、熙與蹋頓、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將數(shù)萬騎逆軍。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眾甚盛。公車重在后,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陳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萬口。速仆丸,烏延及遼西、北平諸豪等棄其種人,走遼東,遼東悉斬,傳送首級,其余遺迸皆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曹操以“白璧一雙,黃金千兩”從南匈奴贖回已貴為左賢王王妃的蔡文姬。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
?南郡諸郡山谷蠻夷到襄陽折沖將軍樂進處投降。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
?梁習設計斬殺驕縱不法的鮮卑大人育延。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夏侯淵西征,大破長離諸羌,攻滅興國氐王和百頃氐王,又轉(zhuǎn)擊高平、屠各,皆破之,威震隴右。又別遣張郃等平河關,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諸羌盡降。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
?曹操征張魯,夏侯淵率軍與曹操會師休亭,曹操引見羌、胡,以淵畏之。連續(xù)攻滅武都,河池的氐人,斬氐王竇茂,又別遣徐晃討攻櫝、仇夷諸山氐,皆降之。戰(zhàn)后徙出故韓遂,馬超等兵五千余人,使平難將軍殷署等督軍,以趙儼為關中護軍,盡統(tǒng)諸軍。羌虜數(shù)來寇害,儼率署等追到新平,大破之。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
共4頁:1234下一頁
三國(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說)是中國歷史上東漢與西晉之間的分裂對峙時期,有曹魏(魏國)、蜀漢(蜀國)、東吳(吳國)三個政權。三國的政治、經(jīng)濟、外交,各具特色,充滿生機。
184年黃巾起義后,東漢開始失去政權實體,群雄割據(jù)紛爭,東漢名存實亡。208年的赤壁之戰(zhàn)初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220年,曹丕廢漢獻帝,在洛陽稱帝建魏,東漢滅亡。此后劉備、孫權先后稱帝做王,魏、蜀、吳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63年,蜀國被曹魏所滅。266年,司馬懿孫司馬炎廢魏稱帝,建立晉朝,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晉武帝滅東吳,統(tǒng)一南北,三國時期結束。
三國時代人才輩出,后世常追思當時風云人物。在唐宋詩詞中出現(xiàn)大量三國內(nèi)容。元明清時期,三國事跡更加深入人心,成為戲劇和民間藝術文學常見話題。晉代陳壽所作史書《三國志》,后經(jīng)裴松之注引,頗有參考價值。明代羅貫中以三國歷史為藍本,編撰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其豐富多彩的歷史內(nèi)涵也流傳到世界各地。直到今天,三國的著名人物、事件仍是耳熟能詳,成為電視、電影或游戲題材之一。
[編輯本段]三國歷史
東漢分裂
184年東漢爆發(fā)黃巾之亂。漢靈帝為解決黃巾之亂而成立州牧制度,該制度導致地方割據(jù),天下分裂。189年,漢靈帝駕崩,劉辯繼位被立為少帝。執(zhí)政的何太后之兄何進聯(lián)絡袁紹,殺宦官蹇碩。紹、進等密謀盡殺宦官,并召董卓入洛陽為援。當宦官殺何進,而紹又殺盡宦官之時,卓率兵入洛陽,盡攬朝政。他廢黜少帝,另立劉協(xié)為帝,即漢獻帝。卓之專橫激起了東漢朝臣和地方牧守的反對,釀成大規(guī)模的內(nèi)戰(zhàn)。卓入洛陽后,紹出奔冀州,橋瑁假借朝廷三公名義,要求州郡興兵討伐卓,關東州郡紛紛響應。他們分屯要害,推紹為盟主,相機進攻卓。190年,卓避關東兵鋒,挾持獻帝西遷長安,東漢朝廷已經(jīng)崩潰。關東聯(lián)軍彼此欺詐并吞,不久就分崩離析了。193年長安兵變,卓被殺,關中混亂不已。經(jīng)過激烈的混戰(zhàn)以后,到196年時,全國形成許多割據(jù)區(qū)域:袁紹占據(jù)冀、青、并三州,操占據(jù)兗、豫二州,韓遂、馬騰占據(jù)涼州,公孫瓚氏遼東,陶謙、劉備、呂布先后占據(jù)徐州,袁術占據(jù)揚州的淮南部分,劉表占據(jù)荊州,劉璋占據(jù)益州,孫策占據(jù)揚州的江東部分,士燮占據(jù)交州。此外,張魯以道教的組織形式保據(jù)漢中地區(qū),置祭酒以治民。在這些割據(jù)者中,勢力最強也最活躍的是袁紹和曹操。卓入洛陽后,曹操逃至陳留,聚兵反抗,成為關東聯(lián)軍的一支。他在濟北誘降黃巾軍三十萬眾,選其精銳,編為青州兵;又陸續(xù)收納一些豪強地主武裝。建安元年,他把獻帝遷到許縣,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之勢;屯田續(xù)資。200年,曹、袁兩軍進行官渡之戰(zhàn),操以弱勝強,全殲袁軍主力;又利用紹二子的矛盾攻占袁氏的鄴城,相繼占領青、冀、幽、并四州之地,統(tǒng)一了北方大部。207年,曹軍出盧龍塞,打敗侵擾北方的烏桓。
赤壁之戰(zhàn)形勢圖三分雛型
208年,曹操統(tǒng)一北方后率大軍南下,向荊州進攻,而劉表也在此時病死,其次子劉琮接位并向操投降,劉備見此,決定離開新野,南下江陵,途中被曹軍追上擊敗,逃至夏口。此時魯肅到備處探聽情況,備也派諸葛亮出使到江東,雙方結盟,共抗曹軍。孫、劉聯(lián)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于赤壁,迫使曹軍退回中原。促使形成三國鼎立局面。孫權、備雙方也開始各自爭奪荊州。備向荊南施壓,成功逼降荊南四郡;而權部將瑜也向荊州南郡發(fā)兵,用了很長時間,最終攻克南郡。權為向備示好,將其妹嫁給備。而權為拓展勢力,占據(jù)了交州。其后,瑜曾想出兵攻打益州,但在途中病逝。魯肅接替其位,并將南郡借給備。而操在南方戰(zhàn)爭失敗,轉(zhuǎn)移向西發(fā)展,操欲進攻漢中張魯,西涼諸軍閥疑其將攻擊自己,在211年起兵,共推馬超、韓遂為首領,操率軍鎮(zhèn)壓,成功將西北一帶收為領地。
三國鼎立
劉備受到益州之主劉璋邀請,入蜀幫助璋防守張魯、曹操的入侵,備口頭答應,但入蜀后不斷收買人心,雙方最終在212年決裂,備調(diào)兵直指成都的璋,雖然其間軍師龐統(tǒng)中流矢死,但仍于214年成功逼使璋投降,備成功入主益州,留下關羽防衛(wèi)荊州。同時,操曾南下攻擊孫權,最后雙方撤退。215年,操快速地得到漢中,而同時孫劉兩家開始爭奪荊州擁有權而發(fā)生戰(zhàn)斗,兩軍對壘。但備得悉操得漢中,危害蜀地安全,便和權平分荊州,回師益州,但雙方關系經(jīng)已惡化。216年操就任魏王,一年后,備進攻漢中,而操內(nèi)部有守將叛亂,權也偷襲合肥,漢中成功落入備之手,操雖曾揮軍要奪回,但都不成功。219年,備自封漢中王。同年,羽率荊州軍北上攻魏,但主戰(zhàn)、剛接魯肅之位的呂蒙突襲荊州,并擒殺羽。220年,操死,曹丕登位,并逼漢獻帝禪讓,建國號魏;而于221年,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權向魏稱臣,而丕封權為吳王,加九錫。同年,備以報羽之仇為名東征權,權派出接替呂蒙的陸遜迎戰(zhàn)。結果備慘敗,不久病死于白帝。223年,劉禪登位,漢吳再度結盟,最終魏漢吳三國鼎立局面形成。229年,吳王權稱帝,建立吳。
操北歸以后,用兵于關中、隴西,把統(tǒng)一范圍擴及整個北方,不久曹操自封魏王。211年,備率部進入益州,逐步占據(jù)了原來劉璋的地盤。219年,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關羽也向曹軍發(fā)起進攻,但是孫權遣軍襲殺關羽,占領荊州大部,隔三峽與劉備軍相持。222年,漢軍出峽與吳軍相持于夷陵,猇亭一戰(zhàn),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蜀中。猇亭之戰(zhàn)以后不久, 蜀、吳恢復結盟關系,共抗曹魏,至此,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南北之間雖然還常有戰(zhàn)事發(fā)生,有時規(guī)模還比較大,但是總的說來,力量大體平衡,鼎足之勢維持了四十余年之久。
三國歸晉
263年,司馬昭派鐘會、鄧艾、諸葛緒分兵三路南平蜀漢,與蜀漢將領姜維發(fā)生拉鋸戰(zhàn),魏軍被擋于劍閣前,鄧艾避開維大軍的鋒芒,抄陰平小路直取涪城,進逼成都,漢主劉禪投降,漢被魏所滅。及后會、維在蜀發(fā)生叛變,三國志記載,“魏將士奮發(fā),殺會及維,維妻子皆伏誅”,可見并未引起大亂,昭快速平定。265年,昭死后,司馬炎奪取魏政權,定都洛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并開始籌備伐吳。279年,炎兵分六路,由北、西向東吳進發(fā),吳主孫皓曾想抵抗,但在暴政的統(tǒng)治下,士兵毫無戰(zhàn)意,晉軍勢如破竹。280年,晉軍成功攻克建業(yè),皓投降,吳滅亡,西晉成功統(tǒng)一天下。
[編輯本段]三國簡介
曹魏
隨著漢丞相曹操對北方的統(tǒng)一和屯田制、租調(diào)制的施行,北方社會趨于穩(wěn)定,生產(chǎn)逐漸恢復。政府修整道路,興建水利,便利了交通和槽運。恢復的冶鐵業(yè)中,水排得到推廣,絲織業(yè)也興盛起來。商品交換漸有起色,魏明帝時重新頒用錢幣。洛陽、鄴城都日趨繁華。曹操進駐冀州后頒行租調(diào)制。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稱魏王,都鄴。220年正月,曹死;十月,子曹丕稱帝,建立魏國,國號魏,都洛陽,建元黃初。魏得北方。魏置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并、荊、揚等州。其中涼州領戊己校尉護西域;幽州地境達于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漢、吳相接,魏有戶六十六萬余,人口四百四十余萬;魏建立不久,政權開始腐敗。齊王芳在位時發(fā)生了輔政的宗室曹爽和太尉司馬懿的權力之爭。曹爽重用名士三狗及李勝、畢軌、等人,改易朝典,排斥懿。司馬氏是東漢以來的世家大族,懿本人又富于謀略,屢有軍功。238年,他率軍平定公孫淵,使遼東歸入魏版圖。249年,又乘曹爽奉齊王芳出洛陽城謁高平陵的機會發(fā)動政變,逼迫爽屈服,并處死爽及其黨羽,獨攬朝政,史稱高平陵事變。后來,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xù)壓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251年)、毋丘儉(255年)、諸葛誕(257年)的軍事叛亂和其他朝臣的反抗,鞏固了司馬氏的統(tǒng)治。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一批玄學名士對司馬氏持消極反抗態(tài)度,其中的嵇康被司馬氏以非毀名教和欲助毋丘儉為亂之罪名殺害。他們之中的大部分在魏和西晉初都陸續(xù)歸服于司馬氏。當反抗力量都被消滅以后,司馬氏趁時立功,于263年出兵滅漢。兩年后,司馬炎以接受禪讓為名,代魏為晉。歷五帝,共四十六年。
皇帝 曹丕 曹睿 曹芳 曹髦 曹奐
廟號 謚號 封號 名字 在位時間
無 高皇帝 無 曹騰
無 太皇帝 無 曹嵩
太祖 武皇帝 魏王 曹操 (魏國締造者,216年稱王,在位4年)
世祖 文皇帝 魏王 曹丕 (魏國建立者,220年稱帝,在位7年)
烈祖 明皇帝 平原王 曹睿 (226年即位,在位13年)
無 哀帝 昭陵縣公 曹芳 (239-254 在位15年)
無 廢帝 高貴鄉(xiāng)公 曹髦 (254-260 在位6年)
無 元皇帝 陳留王 曹奐 (260-265 在位6年)
蜀漢
188年,漢宗室劉焉出任益州牧。焉死,子璋繼任。焉、璋相繼壓平了當?shù)睾缽姷姆纯埂?07年,劉備邀諸葛亮為輔佐,提出“隆中對”戰(zhàn)略思想。211年璋邀請劉備入蜀,使擊保據(jù)漢中的張魯。214年,備占據(jù)益州;219年進駐漢中,自稱漢中王。是年,留守荊州的關羽被孫權軍襲殺。221年,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又稱蜀漢,建元章武。漢置益州,自秦嶺至于南中。有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余;備為爭奪已失的荊州,于次年出峽,夷陵之戰(zhàn),敗退入蜀,病死白帝。劉禪繼立。備死,亮輔劉禪。小國弱民,處境困難。西南夷接連叛亂。益州郡豪強雍闿執(zhí)太守,求附于吳。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太守高定都響應雍闿,南中地區(qū)動亂擴大。225年,亮南征,亮軍西平越嶲,馬忠軍東平牂柯,然后與中路李恢所部共指益州郡。此時孟獲已代雍闿據(jù)郡。亮敗獲,并按馬謖“攻心為上”對孟獲七擒七縱,終使獲歸心,南中平定。亮把夷人渠帥移置成都為官,把南中青羌編為軍隊,并允許大姓招引夷人作部曲;以南中的牛馬特產(chǎn)充實漢國軍資。西南夷人地區(qū)的閉塞狀態(tài),從此有所改變。南中戰(zhàn)爭結束,漢吳結盟也取得圓滿成果。亮227年率軍進駐漢中,同魏展開爭奪關隴的激戰(zhàn)。亮在益州疲憊情況下急于求戰(zhàn),一方面力圖以北伐來鞏固“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正統(tǒng)地位;一方面則以攻為守,借以圖存。228年,諸葛亮北伐開始。以后三年,亮又屢次北伐,都由于軍糧不濟,沒有成果。234年再次北伐,進軍渭水南面的五丈原,病死軍中,漢軍撤回,北伐停頓。亮死后,蔣碗、費祎、董允等人相繼為相,因循守成而已。258年以后,宦官擅權,政治腐敗。姜維北伐,勞而無功。263年,魏滅蜀之戰(zhàn)開始,年冬滅漢。歷二帝,共四十三年。
皇帝
廟號 謚號 封號 名字 在位時間
無 漢昭烈帝 蜀先主 劉備 (開國皇帝221-223 在位2年)
無 孝懷皇帝 蜀后主 劉禪 (223-263 在位41年)
東吳
黃巾起義時,孫堅隨朱儁到中原鎮(zhèn)壓黃巾,后轉(zhuǎn)戰(zhàn)于涼州和荊州江南諸郡。董卓之亂時,堅參加討伐董卓的關東聯(lián)軍,隸屬于袁術,在淮南活動,堅死,子策統(tǒng)領部眾,約于194年開始向江東發(fā)展。得到周瑜等人的助力,驅(qū)逐劉繇,逼降王朗。196年獻帝遷許以后,策拒術而聯(lián)曹操,受封為吳侯。199年,策擊破廬江太守劉勛,吞并其部,并取得豫章郡地。200年策死,策弟孫權統(tǒng)眾。208年權由吳徙治京城?;I劃赤壁之戰(zhàn),勢力達于荊州;210年招附士夑兄弟,取得東南半壁。211年權徙治秣陵,次年,改秣陵為建業(yè)。219年權破關羽,占有荊州全境。夷陵之戰(zhàn)勝利,限制了漢出峽發(fā)展的可能。229年,權稱帝,遷都建業(yè),建立吳國。有揚、荊、交三州。有戶五十二萬余,口二百三十萬,吏三萬余,兵二十三萬。權尚存的困難,一是對付山越的不寧,一是在巢湖地區(qū)抗拒曹魏的壓力。東南州郡山區(qū)的山越人,阻險割據(jù),甚至北聯(lián)曹魏,反對孫權勢力向南方內(nèi)地擴張。權與山越進行過多次戰(zhàn)爭,屢獲勝利,234年諸葛格率軍進攻丹陽山越,經(jīng)三年圍困,山越十萬人出山投降,其中四萬丁壯補兵,余下的成為編戶。孫吳統(tǒng)治的幾十年中,山越人大體與漢人趨于融合。權主要軍事活動在淮南。赤壁之戰(zhàn)后,曹操軍屢攻合肥地區(qū),雙方互有勝負。江北居民多渡江,瀕江數(shù)郡成為空虛地帶。 諸葛亮死,魏漢戰(zhàn)爭停止,魏加強淮南對吳的進攻。吳軍除沿江設督駐軍、遍置烽燧以外,還在巢湖南口筑濡須塢,嚴密防守。魏水師有限,進攻難于奏效,魏吳相持有年。權統(tǒng)治時,江東經(jīng)濟有顯著發(fā)展。北人南來,山越出居平地,勞動力增多。長江兩岸地區(qū)都設有屯田區(qū),其中毗陵屯田區(qū)。會稽郡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比較發(fā)達。歷代陸續(xù)修成的浙東運河和江南運河在孫吳時發(fā)揮了通航效益。江南運河云陽至京口一段流經(jīng)山間,不便通航,未得到修整。云陽以西開辟破岡瀆,使秦淮河和江南運河聯(lián)通,為三吳至建業(yè)的便捷水道。絲織業(yè)開始在江南興起,但織造技術還不高,蜀錦成為重要的輸入物資。銅鐵冶鑄繼承東漢規(guī)模而有發(fā)展規(guī)律,青瓷業(yè)也在東漢釉陶制造基礎上走向成熟。由于河海交通的需要,造船業(yè)很興旺,海船經(jīng)常北航遼東,南通南海諸國。230年萬人船隊到達夷洲,這是大陸與臺灣聯(lián)系的最早記錄,吳使臣朱應、康泰泛海至林邑、扶南諸國。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達建業(yè)。江南文化的提高,出現(xiàn)了一批知名的經(jīng)學家和文史之士。佛教開始在江南傳播,居士支謙從洛陽南來,世居天竺的康僧會稍晚從交趾北上。他們在建康譯經(jīng)傳法,影響頗大。道教在南方民間繼續(xù)流傳。孫吳諸將以私兵隨孫氏征戰(zhàn),孫吳屢以國家佃客賜給功臣,功臣往往擁有多至于數(shù)縣的俸邑,因而逐漸形成武將世襲領兵的制度。同時,江南也出現(xiàn)了像吳郡的顧、陸、朱、張那樣的占有大量土地和童仆,而且各有門風,世居高位的大族。他們和世襲領兵的武將同是孫吳政權的主要支柱。權死后吳日趨衰弱,而魏在司馬氏消滅淮南地區(qū)三次軍事叛亂后日趨強大。司馬氏以先滅漢后取吳作為國策,而在滅漢、代魏后又忙于新朝定制,吳政權暫得延續(xù)。269年,羊祜命王浚在益州籌建水師,并預定攻吳的軍事方略。279冬,晉滅吳之戰(zhàn)開始,280三月攻下建業(yè),孫皓降,吳亡。歷四帝,共五十二年。
皇帝 孫權 孫休 孫亮 孫皓
廟號 謚號 封號 名字 在位時間
高祖 武烈皇帝 烏程候 孫堅
無 長沙桓王 吳候 孫策
太祖 大皇帝 吳王 孫權 (公元229年稱帝,建立吳國。在位23年)
無 會稽王 無 孫亮 (252-258 在位6年)
太宗 景皇帝 無 孫休 (258-264 在位6年)
無 烏程候 孫皓 (264~280 在位17年)
[編輯本段]主要戰(zhàn)役
宛城之戰(zhàn):
作戰(zhàn)雙方:曹操 張繡
東漢獻帝建安二年,曹操征荊州,來到宛城,張繡迎降。曹操甚為歡悅。但因曹操納了其叔嫂鄒氏,張繡遂用賈詡之計成功偷襲了曹軍,導致曹操的愛將典韋、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等人戰(zhàn)死,兵馬損失慘重。
易京之戰(zhàn):
作戰(zhàn)雙方:公孫瓚 袁紹
袁紹北上,于幽州易京于相會,爆發(fā)易京之戰(zhàn),公孫瓚不敵,最終勒死兒女和正室,自己焚火自盡,將幽州拱手相讓于袁紹,袁紹占有幽、冀、并、青州,于第二年發(fā)動袁曹官渡之戰(zhàn)。
官渡之戰(zhàn):
作戰(zhàn)雙方:曹操 袁紹
公元199年,袁紹挑精兵十萬,命顏良文丑為大將,沮授為謀士,以烏巢為糧倉,進駐黎陽,與曹軍初交失利,改打持久戰(zhàn),曹軍疲憊不堪。然而,由于從袁軍叛逃的許攸(曹操同鄉(xiāng))的幫助,曹軍轉(zhuǎn)敗為勝,獲得勝利。后攻陷冀州,直搗黃龍,殲滅了袁紹勢力,基本統(tǒng)一了北方。
長坂坡之戰(zhàn):
作戰(zhàn)雙方:曹操 劉備
發(fā)生于中國三國時代,地點在荊州當陽附近的長坂坡,戰(zhàn)斗雙方是劉備和曹操。曹操自得到荊州之后,一路向南,直逼新野,劉備不戰(zhàn)而逃,曹操派輕騎兵一日一夜三百里,于長坂追上劉備并大敗劉備。
赤壁之戰(zhàn):
作戰(zhàn)雙方:曹操 孫劉聯(lián)軍(孫權 劉備)
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南下奪取荊州,劉表病死,次子劉琮即位,但被蔡瑁、蒯越等人煽動,獻出荊州,曹操得其船步兵數(shù)十萬,休息三個月后,又南下,妄圖殲滅江東孫氏政權。而孫權與劉備組成聯(lián)軍,史稱“孫劉聯(lián)軍”。而后,曹操接連中計,在赤壁被孫劉聯(lián)軍打敗,狼狽逃回許昌。從此,曹操的勢力,就再也沒能擴展到江東。
潼關之戰(zhàn):
作戰(zhàn)雙方:曹操 馬超
掃蕩馬超、韓遂等西涼豪杰,鞏固了后方勢力,馬超逃至漢中。曹操真正意義上的統(tǒng)一北方。
合肥之戰(zhàn):
作戰(zhàn)雙方:曹操 孫權
吳魏之戰(zhàn),結果守將張遼奮戰(zhàn),使得孫權大敗,自己險些被俘虜,而曹操以后就沒有到過吳地了。
濡須口之戰(zhàn):
作戰(zhàn)雙方:曹操 孫權
在合肥之戰(zhàn)之后的曹操孫權之戰(zhàn),結果曹操在濡須口打敗了孫權。
夷陵之戰(zhàn):
作戰(zhàn)雙方:劉備 孫權
由于劉備的錯誤行動,使得被陸遜火攻,使新興蜀國國力大衰,且無力奪回荊州,形成三國鼎立最后形態(tài)。
諸葛亮、姜維北伐:
作戰(zhàn)雙方:諸葛亮/姜維 司馬懿/鄧艾、鐘會
戰(zhàn)爭的結果是雙方互有勝負,同時導致蜀漢國力消耗,間接導致蜀漢亡國。
魏滅蜀之戰(zhàn):
作戰(zhàn)雙方:司馬昭 劉禪
因蜀后主劉禪的腐敗無能,未經(jīng)抵抗就使得蜀漢滅亡。而在戰(zhàn)后,鄧艾、鐘會、姜維及一些蜀國遺臣在戰(zhàn)亂中被殺。
晉滅吳之戰(zhàn):
作戰(zhàn)雙方:司馬炎 孫皓
晉滅吳,孫吳滅亡,三國時代結束,西晉統(tǒng)一中國。
[編輯本段]大事年表
184年
2月 黃巾起義。
10月 張角病死。
11月 起義主力失敗
189年
4月 靈帝卒,皇子劉辯即位。何太后臨朝,大將軍何進秉政。
8月 何進誅殺宦官,被張讓等所殺。袁紹盡誅宦官。董卓進京。
9月 董卓廢少帝劉辯為弘農(nóng)王,立九歲的陳留王劉協(xié)為帝,是為獻帝。
12月 操號召各鎮(zhèn)諸侯共起討伐董卓。
190年
1月 各路諸侯起兵反卓。卓令李儒毒死弘農(nóng)王 ,卒年15。
2月 卓焚洛陽,遷都長安,洛陽古都殘破。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
191年 孫堅破卓,斬華雄。袁紹奪州牧韓馥的冀州,自領州牧。曹操任東郡太守。
192年
4月 王允設連環(huán)計,呂布殺董卓。
6月 傕、汜圍長安,殺允,敗布。操敗青州黃巾軍,收編為“青州兵”,實力壯大。堅擊表,戰(zhàn)死。
193年 操東征徐州,大敗陶謙。
194年 布擊操。謙病亡,備領徐州牧。
195年
2月 李傕、郭汜相攻。李傕劫持獻帝,郭汜扣押公卿。
7月 獻帝出長安東歸,李傕、郭汜領兵追之。
10月 操領兗州牧。孫策攻江東大敗劉繇。
196年
7月 獻帝在楊奉等人護送回長安。
9月 操始興屯田,將獻帝劫持到許。布攻劉備,劉備投操。
197年
1月操伐張繡,敗。袁術在壽春稱帝。
9月,曹操攻袁術,大敗。
198年
9月 布攻打備,破小沛。
12月 操擒殺布。周瑜同小喬成親。
199年
3月,袁紹攻殺公孫瓚占領冀、幽、青、并四州。
6月 備討伐術,術病死。
11月 繡降操。董承與王子服等密謀除操。策襲取廬江,敗劉勛。
200年
1月,操誅殺承等。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位。陳琳撰寫討操檄文,官渡之戰(zhàn)開始。
10月 操偷襲烏巢。
201年 4月 曹敗紹于倉亭。備奔劉表。
202年
5月 紹病亡。少子尚嗣位。
9月 曹操攻袁譚,袁尚救譚,大敗。
203年 權討伐黃祖。
204年 操平定冀州。遼東公孫度死,子公孫康繼位。
205年 操平定青州。
206年 操平定并州。
207年 8月 操大破烏桓,滅袁氏殘余勢力,統(tǒng)一北方。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操從匈奴贖回蔡文姬。
208年
6月 操封為漢丞相。
7月 操南征表。
8月 表病死。操殺孔融。
9月 劉琮降曹。
11月 赤壁之戰(zhàn),曹被孫劉聯(lián)軍打敗。
209年 10月 備與權之妹成親。
210年 操建成銅雀臺。瑜亡。公孫康遣公孫模、張敞等興兵伐韓、濊,建帶方郡。
211年 操攻破馬超。備入川。
212年
5月 曹操殺馬騰。
10月 操南下進攻濡須口。備駐扎葭萌關。權移治秣陵,改名建業(yè)。
213年 5月 獻帝封操為魏公,加九錫。
214年
5月 權攻破皖城。
7月 權進攻合肥,被張遼擊敗。
10月 夏侯淵平定隴右。
11月 獻帝、伏后與國丈伏完密謀除操,事泄,操誅殺眾人。劉璋降備,備自領益州牧。馬超降劉備。
215年
7月 曹征張魯。
11月 魯降操。逍遙津之戰(zhàn)。操濡須敗權。
216年 曹操自稱魏王。冬,曹操南征孫權。
217年 2月 操進攻濡須口,權敗。
218年1月 少府耿紀、司直韋晃、太醫(yī)令吉平等于許都起事反曹,失敗被殺。曹彰大破烏桓軍,鮮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
1月 劉備進兵定軍山,黃忠擊斬夏侯淵。
3月 曹操至漢中,與劉備相持數(shù)月,退軍而還。
7月 劉備稱漢中王。關羽水淹七軍。
10月 羽失荊州,被權害。
220年
1月 曹病亡。
7月 蜀將孟達降曹。
10月 丕稱帝,建魏國。
12月 魏以洛陽為京師 ,長安、譙、許昌、鄴城、洛陽為五都。
221年
4月 備稱帝。
7月 備伐吳。張飛遇害。
222年 權稱吳王。
6月 彝陵之戰(zhàn),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備。
9月 魏攻吳,吳軍據(jù)之。
12月 孫權派遣使者與劉備通好。
223年
4月 備死于白帝城,禪繼帝位。
8月 丕五路伐蜀。蜀吳重修和好。雍闿叛亂。
224年 曹丕率軍攻吳,至廣陵,臨江而還。
225年 亮南征。亮七擒七縱孟獲,平定蜀南方。
226年 丕病亡,曹睿繼位。
12月 曹睿封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權圍攻江夏,兵敗。
227年 亮上書北伐。
228年 亮一伐中原。姜維降蜀。馬謖失街亭。周魴詐降誘魏攻吳,陸遜大敗曹休。亮二伐中原。
229年 權稱帝。亮三伐中原。
230年 吳派衛(wèi)溫、諸葛直航海到夷洲。亮四伐中原。曹真病亡。
231年 亮第五伐中原。
232年 魏遼東太守公孫淵遣使向吳稱臣。
233年 吳大舉攻魏合肥。遣將軍全琮攻六安,皆不克而還。
234年 亮六出祁山。
8月 亮病逝于五丈原。 吳三路攻魏,魏明帝親自率軍救合肥,吳軍退走。
235年 1月 曹睿封懿為太傅。馬鈞制造司南車和水轉(zhuǎn)百戲。
237年 遼東公孫淵自立為燕王。
238年
5月頃 魏明帝遣劉昕、鮮于嗣取帶方、樂浪
8月 懿平遼東,殺公孫淵。日本邪馬臺女王卑彌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彌呼“親魏倭王”。
239年 1月 曹睿亡,曹芳繼位。
240年 蜀將張嶷平定蠻族之亂。魏帶方太守弓遵遣梯俊赴倭。
241年 魏在淮河興修水利。
242年權派軍攻打海南島。高句麗東川王位宮叛,寇西安平。
244年 曹爽派兵攻打蜀不利,傷亡慘重。
8月 幽州刺史毋丘儉從玄菟出發(fā)攻高句麗
9月 百濟臣智襲取樂浪邊民,后懾太守劉茂威歸還
10月 魏軍攻克丸都,東川王奔沃沮
11月 毋丘儉以王頎東追至挹婁界,劉茂、弓遵別遣伐濊
245年 吳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權,陸遜因受牽連,憂憤而死。
5月 魏軍各路征伐高句麗的軍隊皆告捷,毋丘儉刻石紀功并凱旋。
246年 毋丘儉兩破高句麗。
247年 蜀將維出隴右攻魏,接應附蜀的羌、胡部落。王頎繼任帶方太守,遣張政攜詔書、黃幢等赴倭。
248年 懿封為丞相。
249年 1月 懿殺曹爽一伙。夏侯霸降蜀。維伐魏。
250年 權廢孫和為庶人,魯王孫霸賜死,立孫亮為太子。維攻魏西平失敗。
251年 魏太尉王凌陰謀叛變,被懿平定。
7月 懿亡。
252年 懿長子司馬師為大將軍。權亡,孫亮繼位。司馬昭攻吳,失敗。
253年 諸葛恪進攻魏,無功而返。維攻魏狄道失敗。吳孫峻誅殺恪。
254年
9月 師廢曹芳。
10月 曹髦繼位。吳孫英謀殺孫峻未果。
255年 鎮(zhèn)東將軍毋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討伐師。師亡。昭為大將軍。維攻魏狄道,先勝后敗。
256年 維伐魏被鄧艾擊敗。吳孫峻死,弟孫琳專吳政。孫綝殺滕胤等人。
257年 誕與孫吳聯(lián)合起兵反魏。4月,昭討伐諸葛誕。維出駱谷攻魏失敗。
258年 魏軍破壽春,斬誕。孫綝廢吳帝孫亮為會稽王,立瑯琊王孫休為帝。孫休與丁奉設計殺綝。
260年
5月 賈充、成濟弒曹髦。
6月 曹奐繼位。
262年 10月, 維攻魏,被鄧艾擊敗,退屯沓中。
263年 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 鐘會維密謀失敗被殺。昭稱晉王。孫休亡,孫皓繼位。
265年
8月 昭亡,其子司馬炎繼任晉王。
9月 吳末帝遷都武昌。
12月 炎廢奐為陳留王,自稱晉武帝,建立西晉,魏亡。
266年 吳揚州諸郡之民逆流供給武昌,勞役繁重,怨聲載道。12月 吳末帝還都建業(yè)。
271年 吳皓出兵攻晉,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 炎派楊肇、羊祜等率軍支持戰(zhàn)略要地西陵。陸抗大敗楊肇,殺步闡。
276年
2月 東夷八國歸化
7月 東夷十七國內(nèi)附
277年 晉文鴦?chuàng)羝契r卑人。
278年 羊祜死、杜預駐扎襄陽。
2月 東夷六國來獻
279年 西晉出六路兵馬攻打吳。
280年 西晉滅吳,皓降,吳亡。
曹真-個人檔案
個人資料性別男
籍貫[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毫州]
容貌暫無相關記載
官至大司馬謚曰元
家族資料父親秦邵
母親未知
配偶未知
兄弟姐妹曹彬
子女曹爽曹羲曹訓
相關人物曹操曹丕陳群司馬懿諸葛亮郝昭曹遵朱贊
曾效力過的勢力魏
歷史年表:
曹真是曹操的族子(《魏略》言:曹真本姓秦,因其父秦邵為救曹操而死,而被曹操收養(yǎng),改姓為曹),曹操可憐曹真年幼喪父,將他像自己兒子一樣對待,讓他和曹丕住在一起。有一次曹真打獵,被老虎追趕,曹真轉(zhuǎn)身射虎,老虎應聲倒下,曹操贊賞他的勇敢,讓他統(tǒng)領虎豹騎,征討靈丘,獲勝,被封為靈壽亭侯。
【215年】劉備派遣將進軍下辯,曹真以偏將軍的身份帶兵擊破劉備的別將,升為中堅將軍。后來,曹真跟隨軍隊回到長安,又任中領軍。
【219年】鎮(zhèn)守漢中的夏侯淵陣亡,曹操很是擔憂,任命曹真為征蜀護軍,督徐晃等在陽平擊破劉備的部將高翔。后來,曹操親自到漢中,撤出諸軍,讓曹真到武都迎接曹洪等還屯陳倉。
【220年】曹丕繼王位,任命曹真為鎮(zhèn)西將軍,假節(jié)都督雍、涼州軍事,錄前后功,進封東鄉(xiāng)侯。張進等在酒泉造反,曹真派將軍費曜征討,獲勝,斬殺張進等。
【222年】曹真回到洛陽,被任命為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假節(jié)鉞。后來,曹真和夏侯尚等征討孫權,攻擊擊牛渚屯,獲勝,轉(zhuǎn)拜為中軍大將軍,加給事中。
【226年】曹丕病重,招曹真與陳群、司馬懿等受遺詔輔政。魏明帝曹睿繼位后,曹真進封邵陵侯,升任大將軍。
【228年】蜀相諸葛亮兵出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叛呼應諸葛亮。魏明帝曹睿派曹真督諸軍到郿城,于斜谷擊敗蜀將趙云、鄧芝。安定百姓楊條等脅迫當?shù)毓賳T占據(jù)了月支城,曹真進軍圍城。楊條聞大將軍曹真親自到來,自縛出降。反叛的三郡都被平定,曹真料到諸葛亮下次一定會從陳倉進攻,于是派將軍郝昭、王生守陳倉,修筑城池。
【229年】諸葛亮果然包圍陳倉,因為魏國已有準備而不能攻克。曹真因功增邑,并前共2900戶。
【230年】曹真到洛陽朝見皇帝,被升為大司馬,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曹真建議伐蜀,曹睿批準,于是同年八月,曹真從長安出兵,由子午道南入,司馬懿逆漢水而上,相約在南鄭會師。各路兵馬有的走斜谷道,有的入武威,正趕上大雨三十余日,有的棧道斷絕,于是奉詔撤兵而回。曹真帶病返回洛陽,不久病逝。
歷史評價:
曹睿:①大司馬有叔向撫孤之仁,篤晏平久要之分。②大司馬蹈履忠節(jié),佐命二祖,內(nèi)不恃親戚之寵,外不驕白屋之士,可謂能持盈守位,勞謙其德者也。
陳壽:真以親舊肺腑,貴重于時,左右勛業(yè),咸有效勞。
時間,事件。
130班超孫班始殺公主被殺,張衡制成的“水運渾象”。
132劉志出生。
133蔡邕出生。
137士燮出生,王允出生。
142張(道)陵于鶴鳴山建教。
145華佗出生。
146劉志即位。
155曹操出生,孫堅出生。
156張(道)陵死 ,王允殺宦官,? 檀石槐崛起。
157劉宏出生。
159九月,梁冀被殺。
161劉備出生。
166孔融喪父,守孝道。第一次黨錮之亂。
167-168一月,劉宏即位 。八月,竇武開始動手清洗宦官 。? 九月,宦官政變 ? 第二次黨錮,劉表逃亡。
169三月,董后立 。九月,段颎滅東羌。士張儉被孔融家收留放走。
170蔡邕被僑玄征召。
172孫堅殺海盜,然后代理校尉,協(xié)助刺史臧旻鎮(zhèn)壓陽明皇帝,因功成為鹽瀆縣丞,后又改任盱眙縣丞和下邳縣丞。渤海王案。
173陳王劉寵有謀反嫌疑。
174曹操被舉為孝廉,同年韓遂之父也被舉為孝廉,曹操殺蹇碩叔叔。這年左右,孫堅強迫吳夫人為妻。
175臧洪十五歲成為童子郎。劉備求學于盧植。孫策、周瑜出生。
176劉辯出生,養(yǎng)在道人史子眇的家里,不敢叫他的正名,稱他為“史侯”。因為史道人有道術,何氏想憑借他的道術保護皇子辯。馬超出生。
177曹操任頓丘縣令。宋后案。蔡邕上書談論朝政。檀石槐大破漢軍。
178曹操因為妹夫被牽連,回家閑居,犯罪,夏侯淵頂罪。
179四月,段颎死。
180劉宏立何氏為皇后,何氏家門榮極一。臧洪二十歲被選為孝廉而為郎,與劉繇、王朗等同被外選為縣長。曹操被征為議郎。 曹純、曹仁喪父,曹純得大量家產(chǎn) 。司馬朗九歲罵客人。
181劉協(xié)出生、諸葛亮出生。檀石槐死。
182孫權出生。 司馬朗十二歲成為童子郎,被懷疑虛報年齡。
184周宣解夢預測黃巾。二月十五日,因叛徒告密,黃巾起義爆發(fā)。 三月,朝廷部署何進等人在洛陽設防,何進成為大將軍,孔融結怨。靈帝取消黨錮,袁紹、劉表、荀攸等前往何進府上任職。
鮑信募兵征黃巾,于禁在其中。張郃擔任韓馥司馬討賊。 四月,朱儁為波才所敗,撤防長社;汝南、廣陽的政府軍也遭敗績。
五月,皇甫嵩、朱儁聯(lián)手火攻敗敵軍,曹操趕到戰(zhàn)場 六月,南陽太守秦頡與張曼成戰(zhàn)斗,斬殺了張曼成,黃巾以趙弘為帥 ? 皇甫嵩、朱儁繼續(xù)追敵至陽翟,在西華打敗彭脫,朱儁前往南陽
孫堅被朱儁保舉為佐軍司馬,程普、黃蓋、徐琨(孫堅妹夫、孫權岳父)、孫靜追隨(韓當之后不知何時來)
孫堅迷路險些死亡,登城作戰(zhàn)得勝。張角為盧植逼至廣宗,后盧植被宦官誣陷,董卓前來頂替,被黃巾打敗。巴郡張修帶領“五斗米教”造反。
八月,朱儁與秦頡推進南陽攻勢,皇甫嵩倉亭破卜已,蓋勛首功。
十月,皇甫嵩于廣宗破張梁,滅黃巾總部。
十一月,朱儁破南陽黃巾;西北義軍起;皇甫嵩攻下曲陽,斬張寶黃巾之亂平息。
擴展資料: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或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有曹魏、蜀漢、孫吳三個國家。漢末三國戰(zhàn)爭不斷,使得人口下降,經(jīng)濟受損,三國皆重視經(jīng)濟發(fā)展。由于戰(zhàn)爭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較大發(fā)展。
三國時期開始的時間學者各有不同見解,一般分成狹義及廣義。狹義是220年曹丕逼東漢漢獻帝禪讓,建國曹魏,是東漢滅亡開始。廣義一般認為有184年東漢黃巾之亂開始。這源自漢靈帝為解決黃巾之亂而成立州牧制度,該制度導致地方割據(jù),天下分裂。
其他觀點還有: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開始,這時東漢朝廷已經(jīng)崩潰;208年赤壁之戰(zhàn)后開始,這時三國鼎立形成雛型。歷史學家多注重三國鼎立的形成與過程,自184年東漢已開始失去政權實體、群雄割據(jù),形成三國雛型直到魏代漢為止,所以往往將這段184年到220年的時間納入三國時期加以討論。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后世常常追思當時風云人物。在唐宋詩詞中出現(xiàn)大量三國內(nèi)容。元明清期間,三國事跡更加深入人心,成為戲劇和民間藝術文學常見話題。
明代羅貫中以這段歷史為藍本,編撰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成為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其豐富多彩的歷史內(nèi)涵也流傳到亞洲及世界各地,影響了這些地區(qū)。晉代陳壽所作《三國志》,后經(jīng)裴松之注引,頗有參考價值。直到今天,三國的著名人物、事件仍是耳熟能詳,成為電視、電影或游戲題材之一。
-三國史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644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三國時期歷史大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