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圣王羲之、唐代著名書法家孫過庭、南宋大書法家張即之所書《佛遺教經(jīng)》字帖,冠絕古今,各領(lǐng)風(fēng)騷,受歷代知識分子推崇、珍愛,被無數(shù)書法愛好者觀賞、臨摹。若想修道成功,若欲超脫輪回,就要以戒為師,就要修身口意,就要誦習(xí)本經(jīng)。此經(jīng)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字字珠璣,韻味無窮,譯文經(jīng)羅什大師推敲錘煉,故而詞達意順,古樸典雅,朗朗上口,耐人吟詠。
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王羲之之歷史評價:
蕭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
瘐翼:“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紙,過江顛狽,遂乃亡失,常嘆妙跡永絕。忽見足下答家兄書,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梁武帝:“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zhí)扉T,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xùn)?!?/p>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qū)區(qū)之類,何足論哉!”
虞龢:“羲之書云:‘頃尋諸名書,鐘、張信為絕倫,其余不足存。’又云:‘吾書比之鐘、張當抗行,張草猶當雁行。
孫過庭:“且元常(鐘繇)專工于隸書,伯英(張芝)尤精于草體,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米芾:“謝安慰問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評子敬帖尾也。“
初學(xué)建議先寫大楷或中楷幾個月后再學(xué)小楷更好,字帖太多了,建議選用古代名帖,特別是晉唐小楷最好,只是都是拓本,很少有墨跡本,最好學(xué)王羲之小楷,字帖有:樂毅論、曹娥碑等,王獻之的洛神賦也好,唐虞世南的小楷也好,都是好范本。也可以學(xué)靈飛經(jīng),這個有墨跡本。毛筆建議用兼毫或狼毫為宜,古代沒有羊毫,只是清代以后出現(xiàn)的羊毫。
1、《龐中華鋼筆字帖》著名書法家、教育家、當代中國硬筆書法事業(yè)的開拓者龐中華的書法龐氏硬筆書法著作,龐氏硬筆書法清新秀逸,自成一家,被稱為“龐體”。
他的“快樂立體教學(xué)法”獨樹一幟。除書法外,亦長于詩歌、散文、音樂、演講等。二十多年來,龐中華在國內(nèi)的機關(guān)、部隊、高等學(xué)府和中小學(xué)以及日本、東南亞、歐洲等地義務(wù)演講近千場,深愛國人和海外朋友歡迎,被譽為“中國硬筆書法第一人”。
2、《田英章系列書法字帖》是田英章所著,田英章是個很有名的人,書法技藝高超,歷任中國現(xiàn)代硬筆書法研究會秘書長、會長;中國硬筆書法協(xié)會會長;日本國藝書道院教授;日本中國書法學(xué)院教授;日本書藝會顧問;歐陽詢書法藝術(shù)研究會會長;書畫人才資格審定委員會主任等職。
3、《墨點字帖》是2008年武漢市新新圖書有限公司創(chuàng)立的圖書品牌,該品牌旗下圖書涵蓋硬筆字帖、毛筆字帖、同步字帖等幾大品類,在《中國出版?zhèn)髅缴虉蟆芳啊伴_卷信息”暢銷書排行榜中屢獲佳績,并曾多次榮登各類圖書暢銷榜榜首。
銷售渠道遍布全國各地新華書店、民營書店及網(wǎng)上書城,年銷售達碼洋2億元左右。
擴展資料:
字帖作用
一般小孩子在剛剛進入校園不久都會有一本字帖,專門用來臨摹學(xué)習(xí),這是因為小孩子在這個時候接觸寫字的時間比較短,沒有形成自己的書寫個性,為了引導(dǎo)孩子正確地書寫出美觀好看的漢字。
字帖對于孩子來說是一種比較有效的練習(xí)方式。孩子通過臨摹書寫,慢慢就會適應(yīng)字的寫法,從而書寫出具有風(fēng)格的字來。
樂毅論是王羲之抄寫的書法作品之一,它的這部作品的小楷有非常高的藝術(shù)價值與魅力。那么,關(guān)于王羲之的樂毅論小楷作品,你欣賞過嗎?下面是我整理的樂毅論王羲之小楷作品。
王羲之樂毅論的小楷作品圖片欣賞
樂毅論王羲之小楷作品1
樂毅論王羲之小楷作品2
樂毅論王羲之小楷作品3
樂毅論王羲之小楷作品4
樂毅論的基本介紹 王羲之書。小楷。
《樂毅論》是三國時期魏夏侯玄(泰初)撰寫的一篇文章,文中論述的是戰(zhàn)國時代燕國名將樂毅及其征討各國之事。傳王羲之抄寫這篇文章,是書付其子官奴的。有人考證說,官奴是王獻之。這一書跡,早在去東晉未遠的南朝曾被論及。梁武帝在與陶弘景討論內(nèi)府所藏的這篇書跡時說:?逸少跡無甚極細書,《樂毅論》乃微粗健,恐非真跡?,陶弘景表示贊同,曰:?《樂毅論》愚心近甚疑是摹而不敢輕言,今旨以為非真,竊自信頗涉有悟。?那么,梁朝內(nèi)府的藏本,宜是摹本而非真跡。
盡管如此,陳、隋之際釋智永卻視《樂毅論》為王羲之正書第一。據(jù)他說:?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蕭、阮之流,莫不臨學(xué)。陳天嘉(650565)中,人得以獻文帝,帝賜始興王,王作牧境中,即以見示。吾昔聞其妙,今睹其真,閱玩良久,匪朝伊夕。始興薨後,仍屬廢帝。廢帝既歿,又屬余杭公主,公主以帝王所重,恒加寶愛,陳世諸王,皆求不得。及天下一統(tǒng),四海同文,處處追尋,累載方得。?
唐朝初年,《樂毅論》入於內(nèi)府,曾經(jīng)褚遂良檢校鑒定,認定為真跡。褚氏著錄內(nèi)府所收王羲之書跡,為 《右軍書目》,列《樂毅論》為王氏正書第一,并注明?四十四行,書付官奴?。唐太宗最為寶重的書跡是《蘭亭序》與《樂毅論》。唐內(nèi)府收藏的《樂毅論》,最初摹拓分賜大臣是在貞觀年間。褚遂良《榻本(樂毅論)記》曰:貞觀十三年(639)四月九日,命直弘文館馮承素摹榻,分賜長孫無忌、房玄齡、高士廉、侯君集、魏徵、楊師道六人,?于是在外乃有六本。?武平一《徐氏法書記》載:?至高宗又敕馮承素、諸葛貞榻《樂毅論》及雜帖數(shù)本,賜長孫無忌等六人,在外方有。?摹本的傳布范圍,限於皇親國戚或近侍大臣而已,世人罕見其貌。
《樂毅論》墨跡本今已不傳,真跡則更不待言了。據(jù)唐韋述《敘書錄》稱,內(nèi)府所藏的《樂毅論》,?長安、神龍之際,太平安樂公主奏借出外榻寫?,?因此遂失所在?。徐浩《古跡記》記載得更為具體一些,曰:後歸武則天女太平公主,其後為一咸陽老嫗竊去,縣吏尋覺,老嫗投之灶下,真跡遂永絕於世。宋朝程大昌肯定了這一說法,其所著《考古編》卷八謂:?開元五年(717)裒大王真跡為百五十八卷,以《黃庭經(jīng)》為正書第一,無《蘭亭》、《樂毅》,則開元時真本不存明矣。今世傳本,必是摹榻,又未必正是當時傳本。按,褚遂良、武平一皆言貞觀中嘗敕馮承素等榻本賜長孫無忌等六人,人間遂有六本,其內(nèi)本之經(jīng)褚河南敘錄者,凡接縫及卷首、卷尾皆印?貞觀二年?以識。今傳本又皆無之,知是榻非原榻不疑也。?《宣和書譜》著錄的《樂毅論》,恐怕就是程大昌所指的非原榻的再榻本。
另外,宋沈括在《夢溪筆談》卷十七中還提出一新說,他認為?王羲之書,舊傳惟《樂毅論》乃羲之親書於石,其他皆紙素所傳。唐太宗裒聚二王墨跡,惟《樂毅論》石本在。其後隨太宗人昭陵。朱梁時,耀州節(jié)度使溫韜發(fā)昭陵得之,復(fù)傳人間?;蛟?公主以偽本易之,元石曾入曠」。本朝高紳學(xué)士家,皇佑中紳之子高安世為錢塘主簿,《樂毅論》在其家,予嘗見之。時石已破缺,末后獨有一 ?海?字者是也。其後十余年,安世在蘇州,石已破為數(shù)片,以鐵束之,後安世死,石不知所在?;蛟?蘇州一富家得之。?亦不復(fù)見。今傳《樂毅論》,皆摹本也。筆畫無復(fù)昔之清勁。羲之小楷字於此殆絕,《遺教經(jīng)》之類,皆非其比也。?沈括此說實際上是把傳世的石刻榻本追認到王羲之那里,以他所見的刻石為原石。權(quán)作一說存之。
越州石氏本 榻本。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傳為宋高紳任湖北轉(zhuǎn)運使時得《樂毅論》刻本殘石於秣陵,石存前半段二十余行。沈括嘗親見,并認為是王羲之親書於石的刻石。宋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卷四亦有類似沈括之說的記載:?右《樂毅論》石,在故高紳學(xué)士家。紳死,人初不知惜,好事者往往就閱,或模傳其本,其家遂秘密之,漸為難得。後其子弟以其石質(zhì)錢於富人,而富人家失火,遂焚其石,今無復(fù)有本矣。?現(xiàn)在傳世的《樂毅論》,皆摹刻本。著名者,南宋有越州石邦哲《越州石氏帖》本,明朝有文氏《停云館帖》本、陳巗《玉煙堂帖》本、吳廷《余清齋帖》本、王肯堂《郁岡齋帖》本,清朝有馮銓《快雪堂帖》本?!对街菔咸繁?,僅存二十九行,帖首第一至五行下方缺一角,第一行?初?字,第二行?為劣是以敘而?六字,第四行?必迂回?三字,第五行?其?字。第二十九行僅剩行末?海?字,亦稱?海字本?,與沈括所記相符,當是據(jù)高紳所藏殘石舊本摹刻。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lishitanjiu/8655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東晉王羲之《行書集字七言古詩》賞析
下一篇: 王羲之最美小楷《黃庭經(jīng)》